《血色黄昏》读后感精选
《血色黄昏》是一本由老鬼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5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的出,这本书是标准的本色回忆,不遮不掩,不藏不掖,对蒙古善良的牧主分子的动武,知青们对他的折磨,高强度体力劳动都写的极真,不是创作,那个时代真让人感觉窒息,那种强烈的人性泯灭,或者说人本性的暴露,让人不寒而栗,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实在是一种幸运
●老鬼的小说读来真的够劲,如果用现代小说的手法重写这本书,必将是一部堂吉诃德式的作品。老鬼,不知你是否愿意我来改写这本书。
●热血,的知青在现实下面,挣扎、扭曲、惨烈、嘶吼、悲愤、人性的扭曲,老鬼的经历是冰山一角的,却映射了那个时代的故事,看完心里发堵,所幸,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
●不远了。看着很难受,应该看不完就会弃读
●1、已成禁书孔夫子旧书网买了两本; 2、知青下乡真实写照折射历史; 3、扭曲的时代扭曲的人性; 4、冲动自古至今始终是魔鬼; 5、作者是杨沫的儿子;
●就是几百万吨鲜血洒上去,也不能使浩瀚的长空温度再升高一点。
●太好看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真相。为什么不拍电视剧呢。。。
《血色黄昏》读后感(一):哥儿们也震了
真没想到写得那么好,那么扣人心弦!悲剧的时代,悲哀的青春……
《血色黄昏》读后感(二):让人欲哭无泪的青春及时代
除了真实还是真实! 那个荒诞的年代,那么多热血撒在那个时代,让人扼腕,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比起那些纤丽典雅的文学作品来说,它只算是荒郊野外的一块石头,粗糙、坚硬。”它没有雕饰,没有虚构和夸张,只是用朴素的、真实的叙述,向读者展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正是这种写实特征,决定了作品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血色黄昏》读后感(三):这书的唯一优点就是真实
这书的唯一优点就是真实,真实的重现了那个时代的野蛮无知,主要是那几个主角的野蛮无知。但是作者却没有带给我们什么有用,有益的思想,他只是在做了一件无聊,无知,野蛮的事情后自己也不得好下场,然后在怨天怨地。
书里的这一句 “挖肃是很复杂,要慎重,因为都是党内干部。但抄牧主却不会错。牧主都是当地贫下中牧讨论定的,并报场军管会批准,备了案的。绝对错不了。”证明他们并不苯,并非不会思考,他们只是一帮肆意放纵自己的暴力倾向的暴徒。
作者并没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忏悔。
《血色黄昏》读后感(四):《血色黄昏》
是一本关于知青的书,与我们不太陌生,读完了几天,内心却一直无法放下,很难形容的感觉———不同于读史,“历史不应该是滚烫的”,应该是冷静充满反思与逻辑,但老鬼带给人的东西是有热度的,而不仅仅是温度;不同于读小说,小说有或精美的文字或巧妙的构思或练达的笔锋,可我感到的是略显粗糙的文子和一个不停呐喊、申诉的声音以及直白的叙述和喷涌不住的感慨,就像我们小时候的日记。梳理之后明白了,其实让我无法放下的、令人感怀的恰恰是这种真实的叙述,充满张力的文字,让人感到是一种力量--对正义和公平的呼唤与渴望,还有对种种人性的剖析----无法用高尚、卑劣来概括的人性,尽管是在极端社会环境下所展现的,与现实又极为相同。
《血色黄昏》读后感(五):假如现在是黎明 ——读《血色黄昏》
如果有人问我当代哪部文学作品最值得阅读,我会推荐老鬼的《血色黄昏》,丝毫不带犹豫。
每个具有文化自觉的中国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部小说。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好,相反,虽然几易其稿,其文字最多也只能用“通顺与工整”来形容;亦不是因为这本书的艺术性有多强,它的内容极为平实,偶尔还插些生硬的议论和抒情,仿佛不像职业作家所写。
它的阅读价值无可取代,是因为我们几乎读不到除它之外的真实历史,还有历史留下的层层拷问:人,究竟是什么,离“非人”有多远。
说到底,《血色黄昏》不过是披着小说之皮的纪实文学而已。作者用五十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内蒙知青的生活史,以及主人公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后的屈辱史与抗争史。字字滴血,句句泣泪。作者赤裸裸地告诉我们,这是他个人的青春自传,几乎不带任何夸张的笔调。那些荒谬绝伦的人性之恶全是真实发生的,是实有的恶,是以无知之名肆虐的恶,是龟缩在权利神化之内的恶。
他在扉页上这样写道:“它算不上小说,比起那些纤丽典雅的文学艺术品,它只能算是荒郊野外的一块石头。”
但这块石头仍然能够砸中我的心,并且足以保持长久的疼痛。
我想,一个具备最基本文化良知的中国人,在阅读这些文字时都会感到疼痛。然而,我所以为的具备最基本文化良知的人,可能并不在多数。这大概是疼痛之余的更深层次的悲哀。
在那段岁月中,只要有人将发生的事情一字不漏记录下来,就足以震惊世界。因为任何天才型的小说家,包括奥威尔在内,也勾勒不出那种荒谬粗暴血腥的情节——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这些事件完全超越了小说的界限。说的残忍一些,它实在比小说更“精彩”。
老鬼只是描写了冰山一角,毕竟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活只是知青生活和文化大革命的缩影。但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负重已足够他一辈子去舔尝咀嚼悔恨反思。因此,《血色黄昏》缺乏一种所谓作家的笔调,就像一个有满肚子话要说的人在急不可待地倾诉,一个饿极了的人在狼吞虎咽……
在我以为,在急不可待和狼吞虎咽之间产生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学,它根本没空顾及所谓的梗,根本无意去讨好任何人的阅读情趣,它只是要奔涌出来倾泻出来,否则就不知该如何活下去面对将来的生活。
事实上,描写知青的文学作品非常多,其中许多文字也非常优秀。我所读过的就有李锐、张承志、王小波、莫言等人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有所谓的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亦是逃不离这个主题。然而,这些作品大都含了文人的酸气,或含糊其辞,或粉饰太平,或感伤追忆,甚至有部分作品还以“燃烧青春”之名企图抹灭历史留下的血泪。
印象当中还有一部叫作《天浴》的电影,讲述了知青的非人境遇,也是极好的。但被禁了(据说有少儿不宜的镜头)。我亦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被禁了的文字与影像。这大概也是属于中国人的疼痛之余的更深层次的悲哀。
与虚构作品相比,关于文革的真实记录少得可怜(当然,我没有刻意去搜集过)。如果说那段历史足以让人震惊,那么,中国人回避那段历史的态度则叫人绝望。要知道,它离我们才四十多年,只不过是人的半辈子。许多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还健在,仍然还有巴金老人的《随想录》在字字滴血,但我们一步跨进了二十一世纪,年轻人能够对着韩星疯叫,能够凑钱买iphone,能够在霸道总裁与历史穿越的网络小说中流连忘返,却根本不知道四十年前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兴趣知道,更没有渠道知道。
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谈论奥斯维辛和古拉格群岛,但到如今唯一一座文革博物馆是一位老人私建,可能已是风雨飘摇。没有任何官方的统计数据,亦少有(并非没有)所谓的专家去认真研究,甚至谈论这段历史还得遣词造句生怕隔墙有耳,这就是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良知!
当我们指责日本人不懂反省的时候,有多少人可曾对照过这段历史?
与此相比,《血色黄昏》能够顶着小说之名,以个人自传的真实姿态最终出版且能被我们所阅读,实在是一件幸事(许多人大概会以此引证我们的时代还不算坏)。这就是阅读它的价值所在。
作者面对这部小说的态度,其实质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说得更通透些,是用极为复杂的思辨总结过去自己所做所思所遇的态度——“他曾是那样无知的少年,曾遭遇过那么多非人的待遇,但那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是那些才塑造了今天的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我。”
谈及内容。说实话,我极不喜欢文中的主人公。且看他的所作所为,小小年纪为了去越南,写父亲的大字报,拆自己的家,骂自己的妈,将亲姐姐捆绑起来,嘴里塞上臭袜子。后为了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带着一帮同学徒步去内蒙古,在内蒙古草原上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抄牧农的家,将一个老牧农打得奄奄一息。这个愣头青般的人物性格冲动,行事鲁莽,刚愎自用,如果不是八年反革命分子的际遇,还不知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用“刚正不阿”去形容主人公的性格,实在有些片面了。他是那种典型的被洗脑但对现实一无所知的存在。
这样的人物,如果上头一声令下说,为了革命你给我去死。他就会去死。这估计是当年红卫兵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在老鬼的另一部书《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中就有这样的事实:这些所谓的烈士,其实是一群在上头不负责任的命令下白白送死的孩子!他们所有人无一例外都以为自己是为了祖国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那个时代,有无数“自愿”做炮灰的孩子毫无价值地死去,仅仅是因为一道荒唐的命令,一次过激的革命行动,甚至仅仅是一次恶意的煽动。那是一场可怕的洗脑运动,是专门针对孩子的洗脑,是把孩子变成恶魔的洗脑。最可怕的并非作恶,而是发自内心地以为所有的恶皆是正义。一旦最基本的审美被颠倒,人间就可成为炼狱。事实证明,洗脑这种事并不需要多大的技巧,也不需要多长的时间,需要的只是众人的沉默与屈从。
孩子是最宝贵的资源。但孩子也是最可利用的资源!
趁着孩子脑袋一片空白,在他们头脑当中注入宗教的神化的爱国的狭隘民族及暴力合法化的毒素,以期他们能长出毒花,达成统治者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把戏并没有随着文革结束而结束。
对孩子洗脑是天底下最无耻的事。对孩子洗脑的人和组织也是天底下最无耻的。
但孩子总归要长大。不管他们曾经为了理想信念六亲不认也好,手足相残也好,总会有一部分人长大后会醒悟会发问会去寻求答案,过去的经历迟早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伤痕和阴影。但没人替他们的伤痕与罪恶感负责。从这个角度说,《血色黄昏》不仅是作者的控诉,亦是作者的发问与忏悔。
谁替那段历史负责?
除了轻描淡写地回避,实在找不到这方面的证据。
文革并不仅是单纯的洗脑,它还有直接赤裸裸的伤害。这个过程可以这样形容:一群天真的孩子在灌满了理想信念后斗志满满,意气纷发,随后他们像刚出炉的面包那样被送进社会送进农村送进草原。
但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而是丧失了理性的社会,是把无知当作骄傲资本的社会,是表面革命路线实质男盗女娼的社会。正如《血色黄昏》所描述的那样,那些所谓兵团组织的领导者几乎全是一群衣冠禽兽,这群知青以为是为了服务工农献身革命,实质是羊入虎口。尤其是那些来自城市的水灵灵的全身有肥皂香味的知青少女……
我至今仍然记得《天浴》中,女主角为了能够回乡,不惜一次次和所谓“干部”上床的镜头。《血色黄昏》中也描写了这样的干部,为了养生,每天必须有女娃陪着睡觉。同时也描写了这样的女知青,为了能够入党,毅然决然地脱下了衣服。
中国人的性表面上和道德挂勾,实质上一直都和金钱权利挂勾,同时也和政治挂勾。除此之外,都自觉不自觉地装出一副性冷淡的模样以彰显自己的高尚。
既然没人能够统计文革究竟死了多少人,那就更没有人去统计在文革中究竟有多少女知青被强奸被欺辱了。但我们可以这样去推算,就算我们这个时代依然还有官员拥有100多位情人,那么在那个毫无法治的时代究竟会有多少兽性爆发?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这帮衣冠禽兽几乎没有文化,有些甚至大字不识一个,粗鄙得很,但他们仍然是“合格的”政治家:能够在台上慷慨陈辞,能够发动群众,甚至能够让知青相互检举,其手段和反间谍特工并无二异。他们手上拥有生杀大权,能够轻易给任何人定罪,和他们相比,清朝的文字狱实在是小菜一碟。他们能够知道你私底下的任何埋怨,并且将你的埋怨上纲上线(比如你说江青以前是个演电影的,比如你说毛泽东有些事情做得也不太对,比如你偷偷地看毛泽东选集以外的书,甚至你在告密时复述了一遍别人的反革命言论也能够成为一种罪),轻易就能达到反革命的高度,将你关牛棚,将你五花大绑背后插上反革命名号以无产阶段专政的姿态来污辱你批判你整死你。他们能够利用你的恐惧让你揭发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人,并且深信对方早就背叛你了。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还有帮派利益之争,会根据你在帮派中的站位来决定你的境遇。有时一位指导员失势了,轮到另一位连长上台,结果下边的人跟着风水轮流转……
他们甚至有一种奇异的能力,能够将上台讲述革命和床上按住女知青这两种行为和谐地统一起来,丝毫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这种人亦未随着文革消亡而消亡。
你能想像吗?一种是觉得谈恋爱就是耍流氓的二十岁不到的知青。一种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所谓兵团“领导”。将两种人混在一起,再铸上一圈围墙,会发生什么事情?
冲动鲁莽而不知世故的主人公自然会成为领导者的眼中钉,于是“上头”用尽各种手段,将他定成了反革命分子,从而遭受了八年的屈辱。这八年的时间构成了《血色黄昏》的全部内容:遭到朋友的背叛与检举,遭到所有人的离弃并从中感知到了人情冷暖,遭到放逐一个人在荒天野地生活甚至因为独处太久丧失了部分语言表达能力,求救母亲却遭到母亲义正辞严的拒绝,遭到恶意的殴打,可谓众叛亲离,形影相吊。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者所描述的性压抑。这种性压抑与兵团的荒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即使如此,主人公或者说作者本身依然是幸运的。
因为他是著名作家的后代(母亲是《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因为他能够让周恩来亲自动笔解救。而无数家境没有关系的知青又如何呢?
或者肉体死去,或者精神死去。
对于作者来说,那并非一段历史,而是实有的恶梦。对于我们这些文革后出生的人来说,那段历史又意味着什么?
我一直相信,我们可以回避历史甚至扭曲历史,但仍然无法消除历史留下的影响。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向我们展示了那段历史本身,而是告诉我们,那段历史带来我们的“意义”——文革的幽灵并没有灭亡,它还在黑暗处盯着我们。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还可能堕入黑暗之中。
当我们以为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一切都不再闭塞时,历史也许会可笑地颠倒一回。能够拯救我们的绝非互联网以及黑科技,而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的孩子对生命、人性和自由的尊重。没有这样的尊重,互联网也能够轻易被切断,即使不被切断,亦只能让你打游戏说段子写网文看你能够看的新闻。没有这样的尊重,颠倒是非黑白扭曲人性善恶的事件还会作为普通日常发生。
只要这世界还有神化统治者的现象存在,文革就不会灭。
只要这世界还对孩子进行洗脑对大多数人进行愚化,文革就不会灭。
只要这世界还有人有能力阻碍或混淆视听,文革就不会灭。
只要这世界缺乏文化良知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昧着良心歌功颂德或风花雪月,文革就不会灭。
文革的本质是一场社会人性恶化的爆发。它并不源于某个人,它亦不会灭于某个人。文革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夜郎自大的民族日益腐化的集中体现,一旦条件成熟土壤合适,再次来临亦不为怪。
以前我曾写信给钱理群先生,提到未来如果有人能够总结中国二十一世纪前期的所谓历史,希望能够用“后文革时代”这样的定名。钱老师亦同意我的看法——请记住,我们都是活在后文革时代的人物,文革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但这总结不是钱老师以及我所能做的。未来,希望未来总是好的。假如未来真的并不如预期那般美好,就请救救我们的孩子,别让他们走我们的路,给他们开启一个好的有尊严的黄昏,假如现在是黎明。
建平
写于2016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