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缺爱读后感100字
《童年不缺爱》是一本由心心妈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一):孩子不再吵闹
封面的水墨画吸引了我的眼球,在燥热的暑气中,像一缕清风拂面。与孩子的沟通现在已经像难以逾越的高山,这本书就是找到登山路的最好的选择之一,如何能够照顾好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安全感,是孩子学会与世界沟通的基础,不需要技巧,而是用爱来陪伴。里面的方法用在哄孩子和老人身上都有用,节省不少生气吵架的时间和气力,可以追剧看书
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不计较利益得失的,这种爱靠血脉维系,所爱与被爱之人无法选择,但在生命降生之后一切都顺其自然有了答案。
生命的一代代传递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对社会来说,生命的延续让文化得以传承,人类智慧不断增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新生命的出现是家族血脉的传承,寄托着长辈的追求、信仰和美好祝愿。总之,新的生命总是能带来更多的精彩。
很多人初为人父母时都会感到手足无措,新生命总是寄托着父母太多的希望,所以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成长成才。于是如何养育孩子成了父母最关心的问题。
最近读到一本书,书名《童年不缺爱》。作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以自己亲生经历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围家庭的事件为例,将如何陪伴孩子成长这件事娓娓道来。
书中提到了大部分家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回应孩子的各种行为。因为当你能真正的看到孩子的内心所想,才能正确的做出反应,否则一味的责备和鼓励都只会让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读完之后对书中一个词印象比较深刻,“反映性回应”一词在儿童游戏治疗中被经常使用,这词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孩子的所有,用语言来反映孩子的行为、想法、需求、愿望以及情绪。比如,作者举例说明“你笑得很开心,我猜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很不错”。这种方式很好,即使有的时候你猜错了孩子的想法,但是孩子内心能够感受到你很关注和关心他。这时候孩子会更愿意和你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还有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立规矩,但是让家长颇为头疼的是这些规矩并不能真正的实施。孩子经常以哭闹的方式打破家长想要给孩子立规矩的幻想。这本书到是提供了一个好方法:ACT设限法。A代表确认感受,C代表沟通限制,T代表提供方案。例如,当孩子玩积木不愿睡觉时,可以跟孩子这样说,这个积木看起来很好玩(确认感受),但是咱们只能玩半个小时(沟通限制),咱们现在要收起积木了,你是想直接睡觉呢还是让妈妈一边讲故事你一边睡觉呢(提供替代方案)。以这种方式给孩子立规矩比跟孩子讲道理要有效的多。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新手父母研究学习的,帮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三):养娃是一场自我与他我的共修行
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养育更好的孩子。
这是我看《童年不缺爱》前一直的观念。这一生,自己都还没有过得明白和利落,又怎么敢怎么能负担起另外一个生命?大概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过于严格,对于拥有再多一个身份的进度一直被我按下了暂停键。
在本书的第五章中第五节开篇里,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信念:“如果不优秀,就不配活”“如果不足够好,就不会被爱”……等我们当了妈,自然而然地,这些信念会衍生为:“如果我不完美,我的孩子就不会完美。”于是,在当妈这条路上,我们严于律己,希望自己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无懈可击。
这段话,每个字都像极了我对于自己,未来作为母亲这个角色的安排,希望提前可以提供好合适的物质条件,有足够的位置和能力。才敢才能去负担起未来的那个他。于是,生养小孩对我个人而说,变成了一种负担,一提到这个话题,就是沉重压抑。
而在我小的时候,被告知每个小孩都是父母爱的结晶,带着很多的期待来到这个世界,但当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和阶段,却丝毫感受不到这样的期待和美好。曾经的观念和现在的生活背驰,于是这一块成为我个人的心结。
作者在这一节的内容中,提到了温尼科特这样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这是处于“坏妈妈”和“完美妈妈”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状态,这样的妈妈既能提供给孩子爱与安全感,又能恰到好处地留给孩子空间和自由,让孩子的心灵与人格得以健康发展。
不得不说这一节的内容治愈了我这两年的恐慌。
有时候一本书戳中你的点,就是它正好解答了你的困惑,让你走出原有的思维圈子。
《童年不缺爱》的作者是一个有2个女儿的全职妈妈(当然现在她已经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全职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将她的感悟和对于小孩的教育,包括自己去学习的一些科学养育理念记录。全书共有6章,主要讲述了妈妈培养孩子安全感的6大关键,通过这6个关键点具体讲述,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拥有暖色调的生命底色。
通读全文后, 更觉养娃的过程其实是一场自我与他我共同的修行 。通过陪伴小孩,去回忆自己如何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去发现父母的爱意,去协调整个家庭内外部关系,甚至审阅自己的沟通和表达。
这种修行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突发的,开始的很慌乱,结束的很茫然,所以趁着这本书的学习,一起修行吧。
PS:写在后面的话,对于育儿书籍,作为一个只拥有理论知识点的人而言,只能从自己现有的情绪去感悟这本书的好与不好。对于作者心心妈在养育两个孩子过程中提到的游戏力等教育方法,未有实践但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工具类的书籍而言,是可以带来一些新的尝试和知识点的。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四):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2020年夏天,一部国产剧《隐秘的角落》火遍全网。剧中的少年朱朝阳,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被同学孤立。班主任找朱朝阳的妈妈谈话,妈妈不以为然:孩子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的,成绩好就可以了。
在朱朝阳心里,他以为父母分开是因为他不乖,他觉得自己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也许父母就不会分开。
在这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不安全感。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心,却一次次被忽略。而母亲对自己的控制,则让他窒息。
孤独的朱朝阳,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并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离婚,而是因为在童年缺少父母的爱。
心理上的安全感,对一个人的影响甚至可以延伸到往后的几十年。
《童年不缺爱》一书探讨的主题是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书中提到:“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放心地探索世界。”
安全感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童年。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感受到持续的、稳定的温暖和关爱,他会接收到外部世界的善意,从而体验到安全感,也能够真正信任他人。
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经由父母爱上整个世界,进而才有勇气探索世界。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当爸爸妈妈,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有时会担心给孩子的不够好,如果对孩子太好了,又会担心惯坏了他。
那么怎样恰当地给到孩子安全感?《童年不缺爱》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当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满足时,安全感就形成了。”
“看见”两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本书的作者心心妈分享了她带两个孩子成长的经历,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例如鼓励孩子的时候着重细节、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很多她和孩子互动的细节,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了心心妈是如何通过游戏与女儿沟通。
荣格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无法与他人交流最要紧的感受。”
游戏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语言,心心妈不仅专门去学科恩博士的《游戏力》,而且还参加科恩博士亲授的培训,成为游戏力育儿师。换位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作者的笔尖下,我们才发现,原来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育儿,原来有这么多轻松有趣的游戏来应对孩子。
在她用游戏的语言与女儿互动时,不难看出满满的爱。
养育孩子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如何真正地“看见”孩子,二胎家庭如何处理两个孩子的关系,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当你面对与老人合作带娃的冲突时怎么办,《童年不缺爱》都有涉及相应的部分。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育儿路上真实的经历,充满生活气息,同时由于作者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理论,也能够引人深思,感性和理性兼具,文风活泼、语言通俗。
“爱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读《童年不缺爱》,就好像和朋友聊天,轻松地聊如何带娃,亲切随和无压力。对于孩子年龄比较小的父母,是非常适合的读物,想要给孩子安全感的父母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五):先自我学习,再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越是童年的时候过的幸福的孩子,长大后越是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越是能更好的拥抱这个世界。
“安全感”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育儿路上,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也是父母在养育的道路上所面临的难题。
我们都知道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要帮助孩子建立满满的安全感,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才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
《童年不缺爱》一书,是由心心妈所著,从六大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告诉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和孩子相处的方法,从中我们能有所收获,从而帮助自己能用更好的方式给孩子安全的爱。
文中描述了很多很多的真实体验,读起来很亲近,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但是相似的情景,可能我们每个妈妈的处理方式都不同。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相处是讲究方法的,对待孩子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孩子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忽略掉他们内心的想法。能做到“看见”孩子,给予他们正确的回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段时间,我们家的孩子变得特别不爱吃饭,很多时候都是被逼着吃,就这样效果还不好,有时候自己也会发脾气。我试过很多种办法,变着花样做饭,喂着吃,讲绘本,讲道理,饿肚子,“威胁吓唬”,统统不管用。明明道理他都懂,但是行动却不改,偶尔我也会有“算了吧,不要这样逼迫,毕竟我自己小时候好像也不爱吃饭,何苦又逼迫孩子呢?他自己饿了自然会知道吃的”的想法,会反省自己是不是做的还不够。明明以前在姥姥家的时候就能好好的自己吃饭,一回来大部分时候都不愿意吃饭。
不肯好好吃饭,可能是很多妈妈的烦恼,但是每个宝宝的原因都不仅相同。
通过这段时间的自我省察,才发现,宝宝不愿吃饭的背后是有着他自己的原因的,今年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就算幼儿园开学后,也尽量在室内活动,我家宝宝是个活力宝宝,喜欢到处跑着玩,这样一来,运动量严重不足,不活动自然就不饿,就没胃口吃饭。
知道了问题的所在,“看见”了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那么我所要做的就是去改变,每天晚饭后带着宝宝去楼下小区多多的运动,加大活动量,这样运动一上来,胃口自然就变好。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他自己的理由,而且很有可能这样原因还是我们家长自己造成的,能真正的“看见”进而改变,才是我们每个家长应该去学习的。
除了这一点,最触动我的应该就是心心妈提出的“游戏力”一词,她把日常很多的交流和教育都通过放到游戏里去,效果却非常好。
我想没有那个孩子是不爱玩游戏的吧,但是就自己来说,我的性格其实偏安静,哪怕是面对孩子,他吵闹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厌烦,更别说陪着他做很多的游戏了。我家宝宝也有早起起床气,上学的时候早起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看了心心妈的“叫早小游戏”,我第二天就直接运用了起来,早上我先醒的,把自己收拾好后,就假装自己是一个小汽车,从宝宝的脚脚出发,一直开到脸上去,宝宝被动静吵醒后不仅没有起床气,反而很快的精神了起来,跟我玩起了小游戏,一件麻烦的事情,就在我的改变下变得so easy。
于是这几天的叫早小游戏就正式的开始变成了小闹钟,效果出奇的好。
学以致用可能就是我读了《童年不缺爱》一书的最大收获,无论是从思想上的“看见”,还是行动上的“游戏力”,对我来说都是很好很实用的妙招。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有很多可以学习和进步的地方,在育儿路上保持着一颗不断学习,不断尝试的想法,我们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