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尚龙:面包与铜板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马尚龙:面包与铜板

2020-07-24 17:45:26 作者:马尚龙 来源:夜光杯 阅读:载入中…

马尚龙:面包与铜板

  朋友微信里发来照片,细,竟是一百五十余年前在上海买面包的铜质代用币。

  面包作为食品平常,但是中国历史地位不平常。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包还有一个隐形的意义加一个“洋”,是洋面包,以前常常比之于早年的西方留学生。“洋面包”包括了某个人学识眼界格局修养风度……这种历史地位,决定了领衔者是面包,而不是馒头烧饼。因为面包是西方舶来品,面包是洋的,这是常识,但是从何时洋起?有何依据?以前我也不怎么关心,只关什么面包好,什么面包贵。

  某天,朋友在微里发过来网络照片,请我解答。初看,是几枚铜板,再看,竟然是铜质的买面包代用币。有两款,一款是一个面包的,另一款是半个面包的。两款代用币皆有正反面一面英文,有“shanghai”,一面中文,则有“福利”两字。

  面包代用币需要铜板来等值,足见面包的价值了。面包可以半个起售,也说明了面包价格不菲

  这两枚铜板,远在我的视线之外。

  我去查了资料,查到了,仅仅是《上海地方志》中有寥寥一句:“清丰五年(1855年),英人爱德华·霍尔安德烈·霍尔茨合伙开设第一家面包工场。”

  还看到了一个不知名网友有关记录:这面包房开在了现在的南京路。店名也就是代用币上的“福利”。福利不是社会福利或者慈善,大约是HALL和HOLTZ两个合伙人的中文译名然也是取了一个吉祥名字

  1855年,上海开埠仅仅10年有余。有了租界,便有了洋人,也便有了洋人的早餐方式。面包黄油,在上海已经有了强烈的需要。近些年,中国人去国外旅游多了,也就知晓,西方国家的早餐,皆是以面包作为粮食主旋律的。

  买面包不用钱直接买,而是由代用币来“过桥”,可能西方人买面包的习惯方式?因为面包每天早上都要吃的,买一大叠代用币显然方便,可能还会有优惠

  洋面包就此在上海落户。按理说,这家面包房是专为西方人服务的,代用币仅用英文即可,何必要中英文双语?想来那时候上海人已经很洋派,虽然泡饭还是雷打不动,但是送上门来的“洋荤”还是要开的。

  有一个问题我无法解答,也无从猜测:福利面包房的面包代用币铜板,和中国人彼时还在用的铜钿,是什么比价?我只是想像,如果有人收藏着面包代用币,不必去兑一个半个面包,而是可以买下一个面包房了。

  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面包还是吃得到的,当然不是用代用币的。大多数的时候,是学校春游秋游,面包是自带的干粮枕头面包、罗松面包、甜面包、酥蛋面包。对了,咸的枕头面包包装纸上,有“脱面包”字样考究点,还会标注英语butter。品种还是有一点的。

  有一种面包,有咸鱼翻身的礼待。也是一次春游还是秋游,同学们都拿出了枕头面包,有一个同学,满脸不自在。他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带的是麸皮面包。麸皮面包,也叫粗面包,比枕头面包便宜,但是吃口不好。任何年代体面之心都是一样的。偏偏这个同学长得有点粗黑,有同学当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粗面包。一记头,同学都笑得在草坪上翻倒,“粗面包”立起身,跑过去,对着起绰号的同学,就是一脚。几十年后的同学会,“粗面包”自我解嘲:你们看看,五十多年前,我就知道“粗面包”是健康食品啦……

  在福利面包房开业130年后,1985年,中国第一家中法合资的面包房开出来了,它是静安面包房。又一年以后的1986年,为迎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中英合资的红宝石也开张了。从英商的福利,到中法合资的静安、中英合资的红宝石……且用一个省略号一省而过了。

  看到了面包铜板后,有一天恰是在一家面包房小坐。我很幻想地期待,有一位老先生,从上衣表袋掏出一枚“福利”面包房的代用币,很不经意地摆在咖啡桌上,叫来服务生,食指中指按着代用币,向前轻轻一推,对服务生轻轻讲了一句:给我来“半个面包”。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亮“在看”,给我们留言,把它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6月高点击率美文:

  曹雷:疫情中的旅行

  童自荣:我们永远的小刘

  “革命家庭”里的“江姐”走了……追忆于蓝妈妈

  李大伟:苏州焖肉面

  人物 | 许四海 芒种应勤耕,“壶王”知何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