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读后感摘抄

2020-07-27 23: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读后感摘抄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是一本由雷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读后感(一):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

  

无人不晓诗,我们有所谓唐诗宋词元曲之喟叹;又鲜有人懂诗,多是一知半解,千人一面。无论古代诗,还是现代诗,皆为如斯。

当“你的观感大于天”呈现出来之际,总会有“诗无达诂”的感叹吧!即,面对一首诗,一千个人眼中,注定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面对20世纪浩瀚无比的现代诗海洋,无数读者又往往是找不到北的,而将那些颇为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选取出来,赋予个体化解读,呈现公约数式的传递,这其实正是给每个读者以指南。

《诗歌的秘密花园》正是应运而生的一本书,一本对于现代诗歌的选集的书。

于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诗歌的秘密花园》堪称浓缩即精华的佳作。选取15位作者,以及他们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早已耳熟能详,也早就成为经典,再次袭来,加之解读,显得更有特色,也更生动。看似15位作者,其实就已经有囊括20世纪现代诗的感慨,且读且行,且进行分解。

进入到每个诗人的篇章里,先有诗人全貌式的解读,再有选择诗篇的篇幅、点评和解读。对读者来说,点评和解读是作者所为,仅仅出现一种领读模式,赋予其提纲挈领感慨。

这样的选择,这样的排版,这样的顺序,皆为一种颇为传奇的特色,更是能够勾勒出20世纪现代诗全貌的喟叹!

更有意义的是,作者本身的身份使然。这本书,堪称是公众号文字的出版,是网络到纸质书籍的跃进,在完成如此迈进之中,也为每个网络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价值。凡是努力,皆可成功。

读20世纪伟大诗人的诗,记住那些伟大的词,或许才能够读懂生命的要义所在吧!无论是那已经耳熟能详的《当你老了》还是这句“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都能够有震撼心灵的感动吧!

走进诗歌的秘密花园,走进诗人的伟大心灵,也滋养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读后感(二):于世俗外的一隅

  

阿多诺曾经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认为,在当时纳粹德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之后,代表着野蛮的奥斯维辛与代表着文明的诗,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冲突,强烈批判了纳粹德国的野蛮行径。

但生活中真的能缺少诗吗?我看未必。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将世间美好的景物与人的心情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展现出高超的艺术特色;辛波斯卡的一首《种种可能》,带领人们打破现实的种种拘束,将人的精神最大自由化地表现出来,“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于不写诗的荒谬”世俗化的一句句简单的诗词,却能串成一首发自内心的狂欢的诗歌。

我喜欢读诗的那一瞬间,因为读诗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欢愉,诗歌能起到一种让人精神暂时逃离世俗的作用,就像是自己附生在诗人的身体里一样,诗所现便是我所见,诗所唱便是我所听。读博尔赫斯的《南方》,“曾经觉察到秘密水池里 流水的循环;素馨花和忍冬的香气,安睡的鸟儿和宁静,门厅的弯拱,潮湿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词。”诗人在一个宁静的夜晚里仰望星空,并且关注周边的事物,由此思考诗的本质:说到底,诗首先关乎人的感受。

生活中存在着随处可见的诗,一抹清泉。一对鸳鸯,一次对话,甚至是一场梦,都能成为诗。希尼的《小型机场》便描写了自己家乡的变迁。家乡的种种事物在时间的冲洗下偷偷顺着水流划走。“那因无法去到而更明显的一切。我们没有廉价货摊,没有 风雨棚,无檐帽,或扎缎带的艳俗品:世界在那里,我们在别处,不在那里,也不会去那里。”一首诗,短短几行字,却能表现出巨大的力量。

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不同,诗歌具有更凝练的文字,具有更深邃的意境,具有更含蓄的表达。在诗词中往往能看出诗人的性格与态度,它更像是写给自己的墓志铭,在自身肉体消逝后将精神寄托在诗词上被人们口口相传。诗人给予诗歌以力量,而诗歌又反过来给予诗人以寄托,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写出饱含深情,意蕴深远的诗歌,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佳作。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读后感(三):读点深刻的诗歌吧

  

很喜欢这本书啊,写得很接地气,而且内容丰富,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还是《初岸文学》的总编辑,所有这本书的质量一下子就有保障了。比起现在新兴的各种新媒体或者娱乐节目,电影电视剧小说,甚至相声都已经千家万户,但是诗歌始终是比较曲高和寡的艺术,很少有人懂诗,更别说作诗,之前有过《中国诗词大会》,那是我们从小背诵的故事,是中国土壤的故事,我们能很快消化和共荣。但是现代诗的大家还是国外比较多,虽然翻译有很高的水平,但是一般锦上添花的少,很多外语翻译过来之后就少了点诗的味道。

卡瓦菲斯

这本书好就好在,是一个真正的专家来讲诗,讲句,他是一个翻译家,诗人,作家,所以给大众分享国外的现代诗,讲解其中的韵律和美,似乎没那么难了。20世纪伟大诗人的名作细读,作者选了15位20世纪大诗人,都是公认的诗歌艺术大师:卡瓦菲斯、叶芝、奥登、布罗茨基、阿米亥、特朗斯特罗姆等。基本上的体例是,先简单介绍诗人的经历,一篇诗人的经典诗歌,一篇作者的赏析总结,第三部分是诗人3-4首诗歌的延伸阅读,这样全书以15个诗人为章节,做了细致的讲述,内容真的很丰富,作为初步的了解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些难些或者更好奇的部分还是要多查资料去学习的。

叶芝

读这本书,有一种“术业有专攻”的感觉,要想在某个领域有进步真的要跟该领域的老师去学习,只有跟对了老师,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啊。这本书就算是我在现代诗的启蒙书籍了,我之前虽然也能欣赏诗歌的美好,但是这么全面深刻的程度是绝对达不到的。而且也让我对其中很多诗人多了一些理解和好奇,在看书之前我只是知道叶芝,其他的14位诗人真的是从未听过,更别说什么拉丁美文学之类的词。

布罗茨基

不过,我始终是对记住外国名字有障碍啊,很多都记不住,书看完了,人物诗歌也都感兴趣,但是让我讲出来名字,还是要费老大劲了,不知道学英文会不会有点帮助啥的。我们的高考不会考这么难度的诗歌理解,不过我觉得如果给高中生作为课外阅读的读物也是非常有用的。毕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是要多读多看,每一首诗歌的创作,或者说每个文学作品的面试,都与作者的经历,当时的感悟有关。每个作品都有背后的故事。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读后感(四):现代诗的读法

  

如何阅读现代诗歌,在当今中国已有确论。我们的整体倾向是高蹈的现代主义文本,似乎它足以给我们瞬间进入世界的潜能。我们的评论也将那些独属于现代主义的词汇播撒给它们,似乎它们就是整个世界诗歌。这样的阅读在今日越来越不合时宜。我们需要从现代主义诗歌出发,返回世界诗歌。

在《诗歌的秘密花园》中,雷格选择了卡瓦菲斯、叶芝、瓦雷里、弗罗斯特、里尔克、艾略特、博尔赫斯、奥登、埃利蒂斯、辛波斯卡、阿米亥、阿什贝利、特朗斯特罗姆、希尼、布罗茨基15位20世纪诗人。他们大多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者,他们大多也彼此毫无联系地存在于世界诗歌的版图上。他们中,有的是拉丁诗歌的遗孤,有的是十八九世纪文学的托钵者,有的是二十世纪文学的创始人;有的是民主的建设者,有的是书斋里的读书人,有的是流亡异国的游记战士;有的是浪漫主义者,有的是巴洛克主义者,有的是极简主义者;有的赞咏,有的讽刺,有的随性。他们唯一的相同或许是:他们都是二十世纪文学盛况的见证者,知其鼎盛,又见其幕落。他们或许不知道,他们的遗产,被后来的我们视为进入新世界的大门——而他们自身的建筑如今已然破落不堪。

对于现代诗歌,或者对于世界诗歌,根本的阅读的方式也无非是——回归主体,在自我的镜像中承接诗歌的光辉。就像雷格在解读博尔赫斯的《老虎的金黄》时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金黄的颜色;实际上,这也是一首献给时间的感怀之作:感叹人的老去,感叹美的消散,也感叹时间的流逝。”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也是……”,这里便是一个阅读的递进——尽管它不一定真的发生——是一次想象的内爆。

尚未被人所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理解也是有限度的。这也就是说,理解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几个维度里斟酌品味。最为雷格所熟稔的是非均质的文本细读——根本来说,它所涉及的是一种诗歌的文体和精神的两种复合,而非诗歌的语言——此法的具体形貌自不必讲。另一个雷格有所表达,但没有展开的是关于诗的文体——雷格代之以文学潮流和特定文体描述。比如他如此描述奥登习用的一种诗体,抑扬格四音步诗体,“强烈的韵脚,乒乒乓乓、有点滑稽的节奏……”比如他如此界定阿什贝利,“……泼洒诗……戏拟……纽约诗派”。而当他谈及阿什贝利在语言上做的扩充也是在广义的文体的范畴来谈论的,“……一些非常规句法……写作时偶然入耳入眼的事物,都被他整合进来……”或者论述希尼,“……不押韵……一逗到底……”

关于诗歌的语言,雷格同样谈论的不多,它的具体、它的微妙、它的精确隐藏在雷格的字里行间。关于诗歌的语言的问题,用雷格所引的阿什贝利的句子最合适,“紧邻的词语,其含义会互相影响,你此时听到的,是之前或之后的词语留下的印记”。这句话点出了语言的两个方面:1)词语在其所属的位置拥有其自身;2)语言超越句法形成的流逝和力。

关于诗歌的精神,雷格已经谈论的太多,这也是每一位读者在抵达自己的伊萨卡必要而唯一的酬劳,它是文体和语言之外的第三维度,也是剥夺了文体和语言的维度存在的维度。“……这就像是/沿着一条河追踪它的源头,/这是不可能的。河流没有源头。”写出这三行诗的阿什伯利是怎样抛弃了诗歌的相对性,而走向诗歌的神秘主义或绝对主义呢?实际上,他不是过度内倾,而是过度外倾——以至于将语言语言化。

在这三个维度之后,我们来看一下何谓现代性?这绝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现代性的实轴是以瓦雷里为代表的诗人,他们将拉丁诗歌(或者现代化的拉丁诗歌,也就是所谓的藏韵律而非无韵律的自由诗歌)推进到元诗的程度——瓦雷里提到了迦拿的葡萄酒滴的故事;现代性的虚轴是以弗罗斯特为代表的诗人,他们语言和精神两个维度加入了现代生活——弗罗斯特以写农事诗的方式抗拒着诗歌的文体变化。对于每一个诗人,现代性问题分散成诸多细小的问题,构成了他们诗歌的整体样貌。

最后,让我们回归一下诗歌。诗歌必然是人生,普适的,即使现代主义诗歌也不例外。汉斯-狄特·格尔费特在《什么算是一首好诗》中写道,“现实要在诗歌中以一种化特别为普适的姿态得以锤炼。然而普遍适用之物必得由诸多特别之物精炼而成……”它在具体的表现上有的是博尔赫斯的“让时光的流逝使我安心”,有的是瓦雷里的“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有的是特朗斯特罗姆的“塑造精神生活”。最朴素的说法来自于施塔姆,“我从艺术作品想要得到的东西和我对生活的期待是一样的,就是一种不假思索、直截了当的感动;所以它最完美的形态是诗歌。”

在人人称之为短逝的今日,诗歌也必然面对着巨大的换装,和自我强化。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读后感(五):心中的火,远方的诗

  

在各类文学作品软红十丈的今天,诗歌的领土似乎清冷了许多,现代诗的一亩三分地更是难得一瞥、日趋荒芜。

今天读到一本令我耳目一新的作品——雷格老师的《诗歌的秘密花园: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第一感觉竟是惊奇与陌生:惊奇于诗歌细读类作品,属实难见;陌生于20世纪现代诗领域,是我们大多数读者所遗忘的的角落。

诗歌的秘密花园 : 20世纪伟大诗人名作细读评价人数不足雷格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简单翻阅后,另一种情愫油然而生,占据心头高地,便是对这种在清冷角落孤赏清芳的感动与泫然。作者爱现代诗,夸妙细吟,大有“酒意诗情谁与共”之潇洒与怅然。

题诗万古,绿字苔生

古今中外,成名诗者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美学追求,所谓“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作者以其精到、纯熟的眼光挑选出20世纪14位风格迥异且独具一格的伟大诗人,作为秘密花园中向阳而生的瑰丽花朵。

花园里五彩缤纷,争奇斗艳。艾略特强调的节制性抒情、阿什贝利选择的意义之消解、辛波斯卡善用的讽喻与戏喻;卡瓦菲斯热衷于精准纯净的语言,里尔克精熟于表现矛盾与冲突,而瓦雷里更是有趣地以诗论诗,借诗歌探讨诗歌的本质……

赋诗言志,遗音在耳

好诗自能享名万古,诗者也随之扬名立万,所以是诗者谱写了诗歌,而诗歌也成就了诗者。作者精心挑选了诗者最具代表性和可读性的作品,拆解品读,以关键词如“什么是现代性”、“工作狂人”、“直面死亡”等精准把握诗句的内涵与意味,且往往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令人叹为观止。

每首选诗的“点评”一栏尤为简练易懂且认知深刻,其笔端精华,可见咫尺匠心。

生活即诗,举重若轻

品读这精选的20世纪最为伟大的现代诗篇,不禁感慨“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化”,诗者有心,似乎万千世界和往来历史都可信手拈来,笔端跳动,有时揭秘世事,却也守护神秘;有时恣意预言,竟然一语成谶。

很多时候,很多境况,都想用文字来记录下来。有时文章太重,似乎诗歌更能达情,所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现代诗者举重若轻,用精湛的技艺、以片言只语,也能成就不朽的圣音。

心中有火,眷恋诗歌;远方的这些传唱的不朽,让时光的流逝使你我心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