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读后感摘抄

2020-08-26 23:4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读后感摘抄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一本由[美] 劳伦·斯莱特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精选点评:

  ●和中文版序里说得一样,确实有些不符合事实的地方,但作为通俗读物来说,非常精彩。

  ●故事讲的很有意思,有点八卦心理实验的意思,心理学这么充满正义,就是不断的在放大人类的阴暗面。第一次知道心理学是属于哲学范畴的。

  ●十个实验,直戳现实,有些让人脊背发凉,难怪有人说心理学终究是哲学。涉及道德、伦理的研究到底是好是坏,我心里也没有答案。

  ●「偉大」的代價是挑戰,傳統學術觀念和道德底線。那些被社會和學界惶恐的唾沫星子淹沒的人,像是替我邪惡,逼我懷疑和窺探自己,以至人類,懷着本能的好奇和恐懼。我不知道底線在哪裏,更不知道底線的下面是什麼,如果人性是個無底洞,眼前一切已如此殘酷,那麼還有什麼可以相信、依靠和信仰。他們的脆弱,我的脆弱。

  ●心理学背后的故事

  ●写得很有趣,只是有些八卦过头了- -```于是会对一些细节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神油那里是什么鬼?

  ●或许不严谨,但挺吸引人

  ●在心理学家的眼里也就是本故事书,不过还是比国内的pop psychology读物专业太多。能把心理学写得这么有趣,真是让人钦佩;心理学非要这么写才有趣,也真是让人悲哀。

  ●主观性太强了,都不知道有些内容是否应该相信。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读后感(一):可读性可以,学术性稍差。当课外读物吧

  花了两个小时,看到第四章了,基本上这些实验在各种书籍里都重复说了无数回了,像纽约那个被歹徒杀死的女人推论出的责任分散理论基本上都属于国外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开篇之作了,包括斯金纳箱等等。

  说句实在话,很好看,很有可读性,作者的文笔很好

  由于它跟另一本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相似性,不得不横向比较下,个人认为,与《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来比,《改》更有深度,尤其是书中对于实验结论的思考更是经典至极。而《20世纪》则更有可读性,可以当成学习累了以后换换脑子来看,但如果打分的话,还是40项实验那本书要高很多,豆瓣评分从侧面也印证了。

  推荐大家再读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相信会有更多感悟。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读后感(二):如鲠在喉,茫然若失。

  此书现已绝版,在某宝毫无良心的某店买了印刷极不清晰的复刻版,将就读完,如鲠在喉,茫然若失。作者融合了叙事抒情来讲解上世纪10个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心理学实验,学术性的叙述只占很小篇幅,作为心理学趣味性图书或者实验大纲来看非常不错,对于这10个实验,作者在进行肯定的同时也从伦理道德和技术性等角度提出了许多质疑,虽然达到了拓展思想和启发思维的效果,但也因为这些质疑作者自己也未能解答,吊起的胃口就这么悬着,再也放不下了。此书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并无任何定论也成为不了任何种类的风向标。但这并不是作者的错,作者只是跳过一位位巨人的肩膀,再将巨人们的高度忠实的传达给我们。包括我们的大脑在内,我们人类不能了解和无法控制的领域有太多太多,但我相信事情总会有答案,也许百年,也许千年之后,而现在读此书是否浪费时间就见仁见智了。兜兜转转,所有问题又都归总于哲学,最终科学也要以人文为根基,这或许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魔咒。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读后感(三):最伟大吗

  是本老书了。

  配图好粗糙,但总归比没有配图好。

  9

  间歇性强化,这几个问句不错,要不然我还想不到老鼠实验能类比出来什么人的行为呢。

  12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当然不能解释所有的行为,但这不代表人有自由意志。

  25

  这口味……

  28

  这种读者带入式的实验描述是很赞的!

  这个实验之前我也看过粗略版,当时就觉得人都应该有点适可而止的芥蒂吧,怎么会不休止的加电压。

  现在看这个详细版,也是疑问重重。

  我觉得我必须了解实验人员到底支付给了那个哥们儿多少钱,以让我觉得这事合理。

  加到更高的电压,人家都喊叫了,我想我会要求签个协议,电出什么事来可别赖我。

  43

  为什么可以有人担心自己心脏受不了,却没有人担心自己这样做之后会被抓起来呢。

  50

  感觉作者找这两个曾经的被试,均想说明当时的情景只不过是不同的人自身情况不同而做出选择而已。

  77

  在我的常识里,精神病这种事情不应该是以是否伤害人为判断依据的吗?

  80

  这才知道魔鬼经济学的难能可贵。

  194

  后两个明明是生理学实验。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读后感(四):趁机串联知识点

  1. 对于本书存在不少批评,例如精神病实验的经历就被认为是捏造,在要求提供实验相关的资料时,作者并未给出。

  2. 关于从众/服从/顺从实验,提到了米尔格拉汉姆和阿什的实验,竟然不提一下当初轰动世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津巴多设计执行。不过因为实验过程中完全失控,实验并未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中途紧急喊停。

  3. 除了斯金纳箱,斯金纳本人还做过战鸽研究,据说《战鸽总动员》的灵感来源于此。而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现实世界也有其应用:绩效管理。

  4. 责任分散效应也许是跨文化的,毕竟几十年前发生于纽约的凌晨,而天朝也出现过青天白日下的小悦悦事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5. 其实最感兴趣的是成瘾性实验。挑上这个实验的原因,应该是其结果跟公众认知有着很大的出入,药物成瘾并非是因为需要神经系统里的那源源不断的快感,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系统之美》中给出一个成瘾模型,当初看到这个模型的时候着实震撼。根据书中的定义,上瘾也被成为依赖性或转嫁负担(给干预者)。之所以存在成瘾的反馈回路,因为不断向干预者求助,就可以无法达成其目标的时候,利用干预者制造虚假快感。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读后感(五):除了仰望星空以外,人类本身的奥秘同样令人着迷

  20世纪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时间段,世界随着探险、贸易、战争、合作和发展,一块一块地拼成了浑然一体的模样。科技的发展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最大功率的加速器。飞机火箭飞船,广播电视互联网,物质世界日新月异。精神层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古老的问题一次次又被提起,我是谁?意识从哪里来?人是什么?和动物的区别又在那里?心理学的产生为这些问题给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

  本书里的不少人物之前也都耳熟能详,斯金纳的操作箱,让小白鼠学会了按压取食,又研究了不同的强化对学习的影响,得出奖励比惩罚好,间歇强化和持续强化作用一样好等等这样的影响深远的结论。米尔格姆的电击实验,让我们看到权威压力下的人们是怎样做坏事不自知的。还有旁观者效应,人越多责任越分散,助人行为越难以产生。假装精神病被误诊的概率有多大。那个hm裂脑人,让我们开始看到大脑内部的秘密被打开。有人拿它来治好了一些狂躁症患者,也造成了另外一些人情况恶化。有人研究了爱,没有爱抚的冰冷母亲有奶也不是娘。有人研究了假的记忆,以前的记忆能相信多少。有人研究了上瘾,为什么有的人会上瘾而有的人不会。

  这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实验让我们离认识自己又更近了一步。最让人尊敬的是这些学者的想象与魄力,谁能想到要把自己的小孩让在一个箱子里,谁能做第一个在活人脑袋里直接放溴化物的,谁敢在没有任何人体实验的基础上切开大脑里的某个神经束。有时候冒人不敢为而为之,就是实验的意义和进步的一种表现吧。

  联想到近几天出现的基因编辑婴儿,整个科学界都在谴责,科学与道德似乎总有那么一层抵死相抗的墙隅,但人们一直在享受科学的胜利,这大概也是一个过程,最终还是有路可解,归于平静的。事物还是要朝前发展的,历史的洪流,过去无可挡,以后亦有他自己的河道和航线。不必太过惊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