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切都在流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切都在流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7-28 23:3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切都在流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切都在流动》是一本由[俄] 瓦西里·格罗斯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都在流动》精选点评

  ●2017-03-05 標“想讀”。14日於圖書館借到。今抽空讀完。

  ●一切都在流动 唯一永恒的 是人对自由渴望

  ●十四,乌克兰大饥荒饥饿感好像在自己胃里作祟,有若刀绞,只得掩卷暂歇,眼泪冲下眼眶真真的不忍卒读。 人的历史就是自由的历史,就是自由从少到多的历史。生命本身就是自由。一切非人性东西都是荒谬而无益的。

  ●不是小说,而是对列宁斯大林体制彻底的反思批判。50多年过去了,我们对于过去历史的反思尚未达到如此深度,一本《软埋》也被禁。现在呢?以发展名义压制自由,更无视如此发展是以奴性增长得来的。要记得,“活着意味着成为一个自由之人”。

  ●可以想象是在觉得没有人能读到的态下写的,写到后来已经不想写了,变成情绪的宣泄和绝望

  ●一切皆流。但不幸的是,知道这点也毫无助益。

  ●大胆直率表达

  ●这本应该跟《二手时间》里的某些片段一起不然古拉格集中营里的悲惨程度常人无法想象的。结局不错,因为生活太多苦难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就俗了,张艺谋电影《归来》是半假半俗,格罗斯曼是真。

  ●作者根本没想过该书要出版,所以才这么直言不讳吧,笔锋形式都堪比《古拉格群岛》,作为绝笔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书的后半部分完全就是主角对苏联极权制度和对斯大林深入骨髓剖析控诉。把苏联和纳粹放在一起比较,在《生存与命运》中已初露端倪,在这里更是淋漓尽致。本书译好的书稿躺在译者抽屉14年,总算是出版了。

  ●良知作者六十年代的绝笔,时的见解如今看来勇敢惊为天人。最值得敬佩的作者。也感谢译者,很高兴不管多难,终究在国内出版了。

  《一切都在流动》读后感(一):希望不到最后就不是粮食

  一切都在流动

  瓦西里•格罗斯曼看见

  将让我们再次经历中;

  不要因为犹豫失去信心

  一切都在流动,高墙也是。

  卷走阴云的风来自呼吸

  迷人鼾声抑或宁静

  生活艰难,命运万般叵测

  希望不到最后就不是粮食。

  《一切都在流动》读后感(二):因宽恕而生神性

  凄苦悲悯,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大概是俄罗斯文学所独有的。

  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更加苦难和残忍,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当事人之所思所想。

  对苦难的宽恕是更加令人悲伤事情,宽恕的背后是要有宗教的,残酷生活因宽恕而产生神性。我们没有。

  东方和西方两种异端结合在一起,在太平天国的基础上再加上现代化的“公平”的幽灵,这个民族要多么不幸才会遭受这样的罪孽,要涤荡这样的病毒,100年是不够的。是遭了天谴,是被神遗弃的。

  花了周末的一个下午看完,手不释卷,另一个同样苦难的民族并没有诞生这样伟大的作品,现世的幸福足以消解所有的不堪,没有人有兴趣追究罪恶的源头,那个源头仿佛是既定的,碰到只是因为倒霉而已,人们也会同情,就像同情那个跳楼的孩子,然后,继续岁月静好。

  “没有敌人”,他的人格有了光辉。

  反思也是一种能力,我不知道当我们真正学会反思的时候,该到哪里去寻找精神的源泉?孔子的仁,孟子的恕还是佛陀的“轮回”?

  《一切都在流动》读后感(三):俄羅斯何時才會產生自由的,充滿人性的靈魂?

  這是一本令人欽佩的小說。故事的主角是伊凡,一位在勞改營度過了三十年歲月的老人。作者通過伊凡和其身邊人的回憶,引出了對于蘇聯政權的,以及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生存的人,他們命運的思考。 高級知識分子:他們中的大一部分,一生都是在卑下的巨大的順從和景仰中度過的,一輩子都是在對飢餓,刑訊逼供,西伯利亞的苦役;以及,對於喪失社會地位的恐懼中度過的。他們能毫不猶豫地在處死“人民的敵人”的集體簽名上簽字,能在會議上發表漂亮的滴水不漏的演講,儘管他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偽裝的是如此巧妙。另一部分不順從的人早已被辭退,被關押,被流放,被槍斃。這也是他們能在清洗中保全自己和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原因。 猶太人:在那個時代,報紙日復一日地刊登猶太人的負面新聞,似乎受賄的,偷盜的,搶劫的……到出版垃圾小說,諸如此類的事都是猶太人干的,“只有猶太人才會受賄,只有猶太人才會偷盜”。他們被認為是卑鄙的,低下的;他們被隔絕在上流社會之外;被趕出居住地。被歧視,被誣陷。毫無疑問的,他們在那時的境遇是悲慘的。 告密者與秘密警察:他們是那一個時代可悲的產物。他們或被迫,或主動,或為自己的利益,或為黨的教誨。他們寫了無數封告密,無數的公民,黨員,積極分子因為他們而死。不過,沒有人有權利判決他們,畢竟活著的人沒有一個是清白的。 在集中營中的女人們:她們是自列寧時期就被關進來的社民、社革黨人,無政府主義者和在大清洗中被丈夫牽連的太太們,她們受得苦難一點都不比男人受的少,甚至更加深刻。 大饑荒中集體農莊農民:富農被清洗之後,耕地面積和產能減少。農民們被迫的加入了集體濃莊,但報紙中卻大肆宣傳與現實相反的內容,經過村,區,州一直到莫斯科的黨政機關層層虛報誇大,農民需繳納國的糧食以成了一個天文數字。 因此,上層機關來農莊收取糧食,認為糧食都被農民藏了起來,富農思想根深地固。 後來,飢餓的陰影籠罩了農村的上空。從城市到農村的道路被切斷,設置了層層關卡。是誰下達了集體大屠殺的命令?以飢餓的方式,處死數百萬農民? 革命的信徒:這是一個主人與狗的故事:主人想要將狗踹開,可狗以然忠心耿耿的跟了上來。狗所不能理解的是,就是應為它對主人的愛和忠心,主人才會如此厭惡它,甚至大過了對狼的怨恨。 狗曾經與主人生活在曠野的小屋中,曾保護主人的房子免受狼的入侵。可主人如今已搬進了新居,農村的土狗對他無用還可能對他有害。 為了免受自己良心和領居的譴責,他逼迫狗承認它曾想咬死主人,或和狼串通一氣。 畢竟,殺死敵人總比殺死朋友更容易。 在小說的後半部分,作者借伊凡的思緒,在小說結尾,抒發了對於俄國千年來的命運的反思。統治了俄國人近千年的農奴製的奴性一直刻在俄國人的靈魂中,俄國的發展與奴性一直如影隨行走,轉在同一根沉重的鎖鏈上。 俄羅斯何時才會產生自由的,充滿人性的靈魂?這一時刻何時能到來?

  《一切都在流动》读后感(四):活着,就意味成为一个自由之人

  《一切都在流动》是一部比《古拉格群》还要沉痛的作品。它只有寥寥17万字,全书仅仅涉及了主角伊凡从30年流放的西伯利亚回归莫斯科的六七个片段——伊凡乘坐的卧铺车厢里鼓噪的一个小时、伊凡和表兄安德烈会面的一顿晚餐、伊凡回到求学的圣彼得堡游览的几个片段、伊凡寄居在房东安娜家中成为一名钳工的平静生活、伊凡在医院向不幸罹患肺癌的安娜告白、伊凡回到童年的废弃的家看到自己年轻母亲的幻影。全书穿插着伊凡对三十年苦刑生活的沉重回忆,以及他周围各路人等掺杂着对这位受害者悔恨、辩解和不堪的复杂情绪。而最让人感到沉痛的是,伊凡不停的在向所有人表示:我很好,我的回来不会惊扰你们,我更不会怪罪你们,我未曾痛恨,更请不要厌憎我。但若他有一丝恨意,这部小说都不会如此沉重;而正因为一个20出头前途光明的大学生被无情的政治苦刑摧残到身体残疾、亲人离去,归来已成为无依无靠的谢顶老人,但他依然平静的与那些在黑暗中离他远去,甚至恶狠狠的扑上去咬他一口的人和解,这才让读者沉痛,在他孤独而黑暗的一生中,几乎只在幼年时享受过母亲的爱,他认为那就是和解的理由,他看清了自己的一生。

所有那些曾用枪托推过他,将他带入刑侦办公室的人,那些在审讯期间不让他睡觉的人,那些在群众大会上卑鄙地诬陷过他的人,那些坚决与他划清界限的人,那些在劳改营偷过他面包的人,还有那些打过他的人——所有这些人,尽管都很软弱,都很愚昧粗鲁,也都很凶恶,但他们并不是存心想对他使坏才做出这些恶事来的。他们之所以变节、诽谤,与他划清界限,只是因为不这样就无法存活下去,就必定会倒霉。他们毕竟都是人啊!难道这些人真的希望他失去爱情,孤苦伶仃地一个人熬过这么多岁月,只身来到自家废弃的小屋吗?

  这里他自己对迫害他的庸众的辩解,让我想起《苔丝》里女主角对迫害她的庸众的描述: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看起来那么可怕,那么巨大,但是如果被单拎出来,却一个个那么可笑,那么可悲。

  曾经在一本纳粹集中营回忆录中读到过,作者虽然只在集中营中度过了数年,但她余生的三十多年,每个夜晚都会回到那里,她已无法从中挣脱。自由的消解,就是从隔离,长期的隔离中延伸出来的。这本书提到,经过30年的苦牢流放,伊凡已经无法感知高墙两侧的区别了。他甚至会暗暗希望回到西伯利亚苦囚的生活,因为他的一生虽然凄苦,但已属于那里。

  从书中描述斯大林死亡时间推测,伊凡成为政治犯被流放应该在1923年左右,这是列宁第二次中风、斯大林初步掌权并开始内部清洗的阶段。当时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押解至西伯利亚的政治犯,不分男女老幼都需要坐60天的长途火车,为了防止犯人扒开地板跳车逃跑,他们在车底加装了栅栏,让跳车的犯人直接被火车拖死;而为了防止他们从天花板翻越逃跑,车头装上了军用探照灯,每隔几节车厢都有重机枪随时候命扫射。由于大量政治犯都在流放前被灌输以希望:“好好改造,兴许到那下了车你就能收到回家的电报了”,他们每个人在刚开始都抱着回归城市生活的希望——毕竟曾经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和体面的太太。这种希望对人的摧残才是最可怕的,他会让人撕咬同类,告发自己的亲友,跪服在警察的皮靴之下。直到有一天他们收到远在5000公里外的家人自杀、枪毙、同样被流放,甚至孩子在救济院被欺负到孤独死去的消息,他们疯了,又或者彻底丧失了那种希望,沦为牲畜,只会为了活下去而劳作。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再说话,静静的慵懒的躺在一块树荫底下,没有人再去驱赶他们、欺负他们,他们被监督者钉进一口烂木头箱子,被送到焚烧的地方,回归自由。这就是绝大多数斯大林时期政治流放犯人经历的人生。

  同时,在苏联一期发生了数次惨绝人寰的饥荒,军队被布置在绝收的村口,用机关枪禁止饥民涌入城市。然而毕竟那也不可能拦住所有人,还是有很多孩子因为太过可怜被放过了。城市里当权派老爷们自动养成了“看不到”的习惯。在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一个饿到极致的人是无法进食的。这些孩子甚至只能看着自己眼前的面包耸拉着脑袋死去。而此时的大文豪高尔基,却在报纸上撰文建议国家多研发益智玩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伊凡没有变成那种绝望的人,也许希望在他这里,和任何普通人都不一样。他的希望里,蕴含着一种脱离了个人、脱离了生活的神性。他早就可以睡在火车站的地板,嚼黑面包,用一块破布包住脚当做袜子。他的大衣早就旧得变色,但领子却永远是干净的。即便在最困苦的牢房,他依然有一把自制的小牙刷刷牙,还要把脸和脖子洗干净。也许从旁人看,他的一生都被国家,被斯大林毁掉了,但他很清楚,他的一生是否被毁并不重要,也不能廉价的归咎于一个政体或者一个个人。伟大的历史车轮碾过,那么多人都像尘土一样粉身碎骨,多他一个或少他一个,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一切都在流动,但一切过后,他故居的那些街道和溪流却从没变过。他伫立在那里,从一个心怀大致的漂亮大学生到白发苍苍的驼背流浪老人,他心里的自由从来没有改变过。而这,就是他避免把自己变成《活着》里那种人形牲畜的意念。

还剩一段路。突然间,他仿佛看见一片从未有过的异常明亮的光芒照耀着大地。只需再走几步,他就会在这片光亮中看见那几幢房子;而母亲就会向他,向一直在流浪和漂泊的儿子走来。他将跪在母亲面前;母亲将用她年轻而美丽的双手抚摸他那谢了顶的白发苍苍的头颅。

  这本书像所有俄罗斯小说那样,穿插了大量关于俄罗斯历史、社会和哲学的探讨,能够在这样的小说里找到阅读乐趣的人大概都是那种对世俗生活充满了疑问,期望找到答案的人吧。总之对于我来说,反倒是这样凄苦的文字更能让我感到阅读的快乐。这是一本伟大而被人遗忘的小说,而且据说并不容易买到。如果还没有做好去读《生活与命运》这样大部头的准备,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一个开始。我把它作为一种缅怀。

  《一切都在流动》读后感(五):“一切非人性的东西都是荒谬而无益的”

  也许单从小说的角度来说,《一切都在流动》缺乏一般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算不上是一部多成功的作品,但是,格罗斯曼在这本书里所倾注的对俄罗斯人、历史和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思索,却给人呈现了一个超越艺术的深度和辽阔性,促人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俄罗斯从沙皇时代走到列宁、斯大林缔造的苏维埃时代,这一路引领和牵制它不断在暴力、残忍和苦难中反复挣扎、吞噬自己人民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在进入19世纪的一百多年来,俄罗斯开始贪婪的汲取外来的自由思想,从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巴枯宁到普列汉诺夫等这些人带进来的思想养分中,多少人为此前仆后继孜孜不倦的想要创造出一个新俄罗斯来,然而就在这个不断与西欧靠近的过程中,表面上的相似性却无法难掩本质上越裂越大的事实,“这道深不见底的鸿沟在于:西方的发展得益于自由的增长,而俄罗斯的发展则得益于奴性的增长。”历史的厄运铸成于俄罗斯上千年的农奴制和其反自由的“亚细亚式”的民族根性中。

  小说不幸的主人公伊凡,一个在劳改营里度过了近三十个年头,终于在一个时代即将终结之际,获得了自由,回到故城列宁格勒,最后又离开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而选择去了另一个小城的一家合作社里成为了一名残废的钳工,他租下了一间房子,准备安度余生,在日常的相处和对苦难的共同回忆中,他爱上了那位善良的女房东——安娜,感受到了一种久违而温存的归宿感,只是这时候安娜已只剩下3个月的生命了,在他的人生残年,对生活如此微小的渴望竟又一次被命运无情的冲走。

  能想象出伊凡大概的样子,白发稀疏,清瘦微驼,老老实实的做着工,常常留给人沉默不语的背影,衣着破旧而领子却永远保持干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会回想起集中营的时光,但他从不向人诉苦,也不哀叹自己的遭遇,他只是静静的像放电影一样的想起那令人恐怖到极点,几乎逼得人人成为告密者的三十年代,他不明白那逼得几百万农民在饥饿中死去的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为何对那些一路追随革命并像狗一样忠诚的革命者施以史无前例的大清洗,他试图去理解充满人性悖论的革命人格究竟是如何养成的,而促使俄国革命的悲剧性命运的“俄罗斯性”到底是什么?而那些领袖身上作为人的人性和作为国家意志的专制性是如何统一的?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占据和困扰着他,但既便如此,他始终也没有丢弃“自由”两个字在自己心中的份量,那几乎是他能够幸存下来的唯一信仰。

  在和安娜的一次谈话中,他曾这样说:“以前我认为,自由无非指言论、出版和良心的自由;可现在我认为,自由包含在所有人的整个生活里。自由意味着:想种地就有权耕地;想做鞋就有权做鞋;想裁衣就有权裁衣;想用自己种出的麦子烤面包就有权这么做;烤出的面包究竟是卖掉还是不卖,全由自己做主;钳工也好,炼钢工人也罢,包括艺术家,都可以按自己的心意生活和工作,而不是根据别人的命令。可事实上,无论著书立说者还是种地做鞋者,现在都没有自由。”

  在书的最后,他想念起还在医院即将死去的安娜,他很想跟她讲讲以前在集中营一位死去多年的难友曾经对他说过的的话,那席话当时简直令他感到“像被判了死刑一样无法呼吸”。

  我的牢友常对我说:“凭什么非得捍卫自由呢?只不过曾经可以在自由中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理性,可是现在很清楚历史根本就不存在发展!历史只是分子的结构过程!人总是与自己平等。这无法改变,根本没有发展。只有一个简单的规建,那就是暴力永存。这是一个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极其普通的规律。暴力是永恒的,无论人们怎样试图去消灭它,它总也不会消失,不会减少,只是会发生转化而已。它或者体现在奴隶制中,或者体现在蒙古人的侵略中,或者从一个大陆跳跃至另一个大陆,或者转变为阶级斗争,或者从阶级斗争又转化为种族压迫,或者从物质范畴又转移至中世纪的宗教性中。它一会儿体现在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中,一会儿又表现为对作家和艺术家的迫害。从总体上讲,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暴力总量是一样的,而思想家们却将上述这些变形与转化的混乱理解为社会的进化与演变,并试图寻找出这种演变的诸种规律。可是,混乱既无规律可言,也无发展可言;既无意义又无目的。俄罗斯了不起的天才——果戈理曾歌颂了三套马车,并在三套至的奔驰中预测了未来。可是,未来并不是果戈理预言的那个三套车。真正的三套车是俄罗斯国家的命运!它是无个性、无风貌的三套车;它是特别会议;它总是对人宣布死刑判决;确定该打击的富农的名单;将青年学生从大学里开除;还不向昔日的贵兹老妇发放购粮券。”

  他躺在床上说着,说着,突然伸出手指,仿佛要威胁一下果戈理,说道:“泥古拉·互西里那维奇,人们都搞错了!他们都没有明白过来,没有看清楚我们俄罗斯的三套车。三套车的飞奔中并没有人的历史。人的历史存在于混乱之中,就在那暴力的永无休止的转化当中。三套车在飞奔,但一切都还是静止不动的,一切都停滞了。而关键在于,人是停滞不前的,人的命运是静止不变的。暴力是永恒的,无论人们怎样试图去消灭它都无济于事。而三套车在奔驰,它与俄罗斯的苦难并不相干。三套车奔驰也好,停滞不前也罢,都与俄罗斯的苦难无关。”

  我躺在床上。在我这个半死不活的人心里,所有还未死的便是我的信仰:人的历史就是自由的历史,就是自由从少到多的历史,一切生命的历史——从变形虫到人类,都是自由的历史,都是自由从少到多的历史。生命本身就是自由。这一信仰给了我力量,我体会到了一个隐藏在破烂囚服里的美妙而光明的珍贵思想:“一切非人性的东西都是荒谬而无益的。”

  这本书,留给自己的思考点很多,俄罗斯走过的路和受过的苦难,与其他国家以及我们所经历和选择的道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共性,彼此纠缠的历史渊源究竟有多深?对此,在1964年便已告别世界的格罗斯曼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在书中写道:“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俄罗斯的悲剧!它成为了全世界的悲剧!”、“当他发动的革命成功之时,不是俄罗斯将追随社会主义的欧洲,而是隐藏着的俄罗斯的奴性将越出俄罗斯国界而成为照亮人类新的前程的火把。”、“欧洲民族革命的信徒们看到了这一团来自东方的火焰。意大利人,尔后是德国人,开始按自己的方式发展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即纳粹思想。”、“而火焰还却仍在燃烧,整个亚洲和美洲都接过了火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