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面的时候,我也在想你。”
?
你有没有很想见的人?
距离上一次见面,有多久了?
我们都很忙,经常忙到几小时才会对上话。所以在更多的时间里,我们只能通过朋友圈,一遍遍了解对方的生活。
好像有了特殊的称呼,两个人就能假装弥补彼此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席。
他偶尔会问,“你给我取这么多绰号,是不是喜欢我?”但问完之后,我们又会很有默契地转移话题,这段关系也就不咸不淡地在线上维持着。
直到半个月后的一天,他发来一句:
“浪仔,见吗?”
见面那天,他恰好到复旦开会,就在我家门口。
大雨天,我们一起吃了顿日料。
“人和人的关系总是存在时间刻度的。据我观察,如果陌生人软件上双方线上聊天超过30天还没见面,大概率就不会有后续了。”
那时候我没太能理解他的话。
但在那之后,我们一周总会见上一两次,哪怕很多时候只有空吃点东西或者在江边逛一圈,说说彼此工作上遇到的烦恼。
他总会说:
“我把要做的事提前忙完了,这样晚上就能挤出空档来见我想见的人。”
直到后来遇到了很多个“最近工作有点忙的人”、“恰好需要加班的人”、“提前和朋友约好了的人”。
只是我突然明白了,那个还没见面的人,不过就是没那么想见罢了。
随着成长,那些“想见他”就都渐渐变成了“算了吧”。
其实倒也不是不想和他们再近一点。
只是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搭拥挤的地铁回到家,一想到出门还得打扮自己,要牺牲健身、看剧、一个人喘息的时间,就觉得又累又麻烦。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会自私”总是被社会毒打后学会的第一课,“自我满足”也早已是这届年轻人熟练运用的生存技能。
ta没那么重要,但ta还可以缓解一点寂寞,所以两个人的关系就不温不火的维持在那里,也没有谁对谁来说更特别。
然后就从“习惯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人”。
我觉得人和人的关系像生火。
有了火苗之后时不时加一把燃料,火才会一点点烧得更旺,也才能持续燃烧。
而珍视火光的人,不论用什么方法,是不甘心让火苗熄灭的。对方感受到这种期盼和珍惜,也会勇敢举起火把。
这样两个人就能从彼此的世界靠近一点。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平时都把火把小心翼翼地藏在身后。
他们害怕自己被大雨浇透,所以都在等待那个先举起火把的人。
就这样在互相等待的过程里,大多火光渐渐湮灭了。
我们总期盼甜甜的恋爱、贴心的友谊会轮到自己。
等轮到了自己的时候,又不断寻找借口,让自己心安理得退回舒适区。
我们好像总以为,那个特别的人,是不需要我们做什么努力,就能一拍即合的。
还怪他,怎么到现在还不出现。
《去他妈的世界》里,少年James出院后,开车几天几夜到达了喜欢女孩所在的小镇。
默默凝视着两年没见的女孩,曾经孤僻冷血的James含着眼泪说:
“真奇怪。一个人对你很重要,很久没见。一旦见到,连呼吸都畅快了。”
我本以为他要见那个女孩,但他没有。
看着James宁愿一个人孤独地一直坐在车里,也没去敲开女孩的门,我突然意识到:
或许比起见面,「互相想念」才是一件更难的事。
因为只有两个互相想念的人,才能拥有一定要常联系、要见面的决心。
而只有抱着这样坚定的决心,两个人才能在漫长的时间和拥挤的人群中,一起走得更远一点。
所以,趁我们互相想念的时候,多多见面吧。
哪怕见了面沉默发呆也好,不说话只是压马路也好,都是在告诉旁边那个人:
想见你,所以为你花了些时间,只想和你在同一个时空里。
不知道看这篇推文的时候,你会想起谁。
爸妈,老友 ,正在喜欢的人,还是那个已经因为距离错过的人。
但无论怎样,有想见的人都是一件幸事。
就像《夏目友人帐》里说的——
“只要有想见的人,就不再是孤身一人了”。
见你一面
前后几天就都是好天气。
文 案 Viii
编 辑 Viii
图片来源 网络 《去他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