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的意义》读后感1000字
《别处的意义》是一本由舒丹丹 译著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易推荐。纸质书已绝版,kindle读诗总还是不对,不知道心理作用占了多大比重。2017年8-10月。
●很喜欢这本。美的入心,也伤的入心。
●翻译很不喜欢~~~不论在节奏上,还是在诗境里都很差强人意~~~就此把她看做是一个结了婚生了子的女人在诗歌领域里一次探索吧~~~翻译诗歌是需要一种天赋的而非天天在图书馆翻翻资料就能把诗歌其精髓所理解的.
●还行?
●“只因这个地方还和以前一样,/使得你的缺席像是一股残忍的力量,/因为在这所有的温柔之下/一场地震的战栗来临:喷泉,鸟儿和青草/因我想起你的名字而颤抖。”平静克制的语调,小心翼翼压抑着的情感,掩藏着挥不去的感伤,Elizabeth Jennings是最感动我的。让人欣喜的,还有Mark Strand和Louise Glück。有些人在出现的一瞬间就是靠近的,他的存在能惊醒你所有的感觉,仿佛散失之后再次辨认。
●一小般。目前的状况是蹩脚诗人太多了,而所有的蹩脚诗人都自认为是最具原创性的。
《别处的意义》读后感(一):书中的工艺品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艺术品,书中的艺术品。拿在手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编者、设计者的用心制作。里面的文字非常优美,让人爱不释手。当在市场上选书的时候,它那与众不同的封面,使它从众多诗集中,就将它分辨出来。
《别处的意义》读后感(二):别处的意义
昨天才拿到这本书,晚上捧读。在很多年前就喜欢舒丹丹译的拉金的诗,也是她让我这个完全不懂诗的人知道拉金的存在。
现在我更喜欢的,是书中舒丹丹对每一位诗人的评论。不知道她花了多少时间去读去感受去理解,去反复地斟酌,才能写出那样真切丰富的评论。
我想,为了翻译这些诗,舒丹丹一定用掉了她所有的业余时间。书里写:“所以2008年大部分空闲时间,是泡在图书馆里。我喜欢坐在图书馆三楼靠窗边的一个大木桌子旁,看书,翻译,查找资料,看窗外香樟树的叶子在雕花铁栏杆的影子里摇摆,送来若隐若无的香气。”
看到这里,我真的开始羡慕她。我能想象那样的时光,除了你所从事的这一件事(甚至不叫事业,只是喜欢),所有的一切都退远不再重要,只有为这一件事的如痴如醉,甘之若饴。
因为她经历的这些时光,我读到了《别处的意义》。一本不读诗的人,也会爱上的诗集。
《别处的意义》读后感(三):舒丹丹译著《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本店独家代销,签名本:)
独家签名本授权销售地址:http://book.kongfz.com/24639/189150251/
诗集简介:本书精选了当代最负盛名的十二位欧美诗人——菲利普·拉金、查尔斯·西密克、露易斯·格吕克、伊丽莎白·詹宁斯、保罗·穆顿、尼尔斯·哈夫、梅·斯温逊、理查德·威尔伯、马克·斯特兰德、乔丽·格雷厄姆、丽塔·达夫、简·赫斯菲尔德——的倾力之作,所选诗作中的大部分是国内首译,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欧美诗坛的动向。译者在尽力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敏锐颖悟地捕捉到原诗的诗意,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还原诗人的语调、保有原诗的特质和神韵,并且进行了微妙而贴切的精神再现与美感再植。
译者简介:舒丹丹,女,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籍贯湖南常德。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硕士;现任广东某高校英语副教授。译有英美当代诗人多家,2010年出版译诗集《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2013年译诗集《我们所有人——雷蒙德•卡佛诗全集》和《菲利普•拉金诗全集》即将出版。译诗之余写诗。
《别处的意义》读后感(四):他乡的风景
他乡的风景
----《别处的意义》欧美当代诗歌十二家读后
“诗歌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弗罗斯特语)。这句话就像一句谶语,把一些热衷于诗歌翻译的人拒绝在诗译界的门外。人们习惯把诗歌比作文学中的明珠,而在我看来,诗歌就如同小草上的露珠,经过黑夜的洗礼,才凝聚成仅有的一滴,它在小草的叶片上,那么的晶莹,又是那么地脆弱,一阵风吹来,它将滴落尘埃,太阳升起,它又将在空中消失;只有早起的人才能看到它的美丽,它的晶亮,只有内心纯净的人,才能保住它的玉质般的光亮。
正是因为诗歌这种脆弱如玉的质地,给诗歌翻译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有的译者伏案多年,尽心翻译,但就是得不到诗人与诗歌爱好者的认可,甚至饱受诟病,被人认为最差的版本。
也有人例外,本书的译者舒丹丹就是这样的一位。
我最早读的舒丹丹的译本是在2007年,有诗歌民刊第一编之称的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国外五诗人诗选》上,该书其他的四个译者,我或多或少已经拜读过他们的译作,知道他们的译笔风格,这四位译者本身就是诗人,时有诗作发表,而唯一的一个陌生面孔就是舒丹丹。在我的阅读范围内,舒丹丹几乎没有诗作见之杂志报端,她能行吗?对此我抱有怀疑的态度,而且她翻译的是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诗。拉金是继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从日常出发,从个人出发的写作倾向,给诗歌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难度。之前,国内也有几个译本,其中大部分译本给我的感觉,除仅有几首译作有些感觉外,几乎不能看出这是在英国声名鹊起的拉金写的诗。因此,对拉金的阅读也就一直在我的身体之外游离,从来没有真正占据我的内心。当我翻开那本民刊,读到舒丹丹的译本后,才有一种终于找到失散多年亲人的感觉,拉金才真正入驻我心,成为我膜拜的偶像。
随后,我读到的是《星星》诗刊一月一期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了舒丹丹的译作,介绍了欧美当代诗人十二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译著正是一年诗歌专栏的汇集。
在这本诗集里,汇集了英国、爱尔兰、丹麦、美国四个国家的十二位诗人的作品,有些作品在国内是第一次译介。这些诗人中除了三位刚离世不久(菲利•普拉金、伊丽沙白•詹宁斯、梅•斯温逊)外,其余九位诗人大都出生在五十年代,有着旺盛的诗歌创作热情。这本诗集就像一扇窗,给我们提供了欧美当代诗歌写作的图谱,看到了他乡鲜活的风景,而且译者在每位诗人之前,对作者进行简要又不失精辟的介绍及分析,为读者全面了解诗人及诗人的写作风格,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阅读国外的诗歌,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进一步了解西方诗人的写作状况和态势。而一个好的诗歌译本,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诗歌,但苦于没有外文基础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就像远走他乡的人拥有一张地图,让我们迅速找回精神安慰的故乡。
这册诗集中的十二位诗人为我们提供了十二道精美的大餐,既有英国菜肴的简洁注重仪,又有美国式的注重营养,既有爱尔兰式的质高量小,又有丹麦的味重实诚。这些诗歌或诗体优雅,语气节制,或色调斑斓,意趣昂然,简洁与艰深并存,自然与日常相拥,较好地提供了当代欧美诗歌写作的募本。
“话语是生与死的选择”(卡夫卡),而诗歌的语感决定了诗歌成败的关键,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一支成功的曲子,必须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基调,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