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之宮公主的读后感大全
《六之宮公主》是一本由北村薰著作,獨步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2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借用书中的比喻,读完这本书后也像是做了一次“传接球”。不仅是书海里的材料再现,也透着将孩童玩耍不经意丢来的皮球轻轻扔回的日常。
●疗伤
●将研究运用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 新颖但感觉不太成功 因为放大了局限化
●想要写出“我”的《六之宫公主》这样的论文和北村老师的《六之宫公主》这样的小说。而后者显然更不可及。
●简直就是《某<六之宫公主>传》,所以说最能为偶像做点儿什么的还是作家自己。芥川和菊池的友情让我动容啊,而且之前一直忽略了菊池这个伟大的通俗小说作家。只不过,单就这本书而言,阅读趣味还是少了些。
●最后真的被惺惺相惜的文人情谊感动了。有条注释叙述《奉教人之死》有误,小说主人公实为女子,为人从火场中救出后才被发现。
●5-1
●前半本看得辛苦,後半本深受震動。為了《父親歸來》,為了《六之宮公主》之於《吊頸上人》的痛苦辯駁,也為了兩個人並不相同卻相互珍惜的情感。
●上周聊吉田修一,又想到这部小说。一直以来,想到日本的大众文学都觉得很感动——感觉我们国家就没有很多受众广、质量高的大众文学作家。毕竟很少人是一出生就直接蹭蹭蹭上去读严肃文学了,介于中间的大众文学是趣味和审美的敲门砖,多少人是沿着这条路培养出了对那个更深邃世界的向往。当然不是每位国民都必须走这条路,但一个更丰富的文艺市场总归是令人憧憬的。就这点来说,菊池宽这批人是万世之功(菊池宽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也非常动人)。这部小说也多少改变了一些我对芥川的看法,自己以前想得太肤浅了。但女主角和友人开车旅行那章观感非常不好,把大段对话直接扔给读者是比较偷懒的行为。
●虽然不能说打分的都是托,但文盲如我还是很怀疑:你们真的从这本除了掉书袋还是掉书袋的文学评论作品当中得到了任何乐趣吗?(所以为了平衡必须减一颗星)
《六之宮公主》读后感(一):写论文写得多开心呀!
因为对北村大叔“春樱亭圆紫与我”系列早先2部《空中飞马》和《夜蝉》吸引,所以买了《秋花》和《六之宫公主》,本以为都是跟前两部一样的日常推理短篇集,看了才发现是两部长篇。呃,事实上就是不如短篇集好看。圆紫大师出场篇幅也少。有些许失望。
但不当推理小说看的话,《六之宫公主》在别的方面有些有趣的地方。很有些亲切感。这本是讲读文学系的女主角在写关于芥川龙之介的毕业论文时,在大量旧书当中追寻芥川和同时代的作家朋友之间的文学交流。
女主角是读书很多的人(作者本身也是非常爱书的吧),读书过程中总是在这本书联想到另一本的内容,链接来链接去的,这让我非常心有戚戚焉。我也总是老喜欢横向联系,而且看了这本就会想去找相关的书之类。
另就是她写论文时去旧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让我一直联想起谐星同学。特别是说她在图书馆看微缩胶片的旧资料是,一个不小心就会开始看其他有趣的八卦。我擦,这不是谐星是哪个?论文能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是很开心的。作为一个毕业论文写“智能阵列天线设计”的死工科生,我还真挺羡慕的。
日本近现文学除了推理小说外我没啥涉猎,但芥川龙之介好歹是读过一点,中学时代甚至拥有一本《罗生门》(是“世界名著普及文库”中的一本,那时候这种系统的外国译著还不多,我那时看过的翻译书基本都是这个系列的)。川端康成读过《雪国 古都 千鹤》,菊池宽、直木就完全没读过了,其他书中提到的作家很多我连听都没听过。不同作家的作品之间互相应答对我来说有趣,能在字里行间被遗留下来,被后人挖出来很高兴,但也没有很感动。
比较感动的部分是选择自杀的芥川龙之介和选择走大众文学路线的菊池宽对对方的感情。昨晚刚好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面放弃纯文学之路去当编辑的人表达了对坚持贯彻始终最后却自杀的作家朋友(顺便一提,我不喜欢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的羡慕,而反过来,走纯文学之路的人还不是也羡慕对方在现实世界上走下去的勇气!人之间的互动和牵绊真是很值得玩味。
《六之宮公主》读后感(二):学术论文与侦探小说的异曲同工
第一次读《六之宫公主》正好是去年此时。读完后一直想写两句评论,却手懒至今。现下重读,仍然觉得这是一年中读过的最佳小说。
本作是北村薰该系列的第四部,是一部少见的没有事件发生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通常以杀人事件为核心,当然也有日常推理的一派(如本系列前几作),不一定涉及犯罪,只是揭开平日生活中的小小谜团。但这一本书连日常的谜团都没有,单纯记述了大四女学生的实习,论文,工作,与闺蜜的出游等等。然而作为侦探小说,核心就是解谜的过程。谜团在哪里呢?答案是主人公的毕业论文……整本书借用主人公之口,在与其他角色对话过程中一点点挖掘出了芥川龙之介创作短篇小说《六之宫公主》的缘由,这就是本书的核心谜团,也是书中主人公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关键还是作家本人的毕业论文内容……
其实在读的时候就有种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我们写论文的过程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尽千般手段,使出浑身解数,只为得到答案。当然验证手段有所区别,理工科可能更偏重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文科注重资料的印证,诸位名侦探们则八仙过海,各有各的手段了。但最终殊途同归,如同用胶水把摔碎的残片粘起来组合成花瓶一般,成功的将种种实验结果/理论计算/文字资料/犯罪证据联结起来推出最终的结论之后,一股酣畅淋漓的痛快感涌上心头。这一点,相信无论是学术论文的作者还是侦探小说的读者,都曾经有过体会。
说回这本书。本书的推理过程几乎全凭主人公口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写风险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无比的枯燥乏味。好在作者文笔出众,与解谜无关的女主角的日常生活也好,与解谜相关的文豪们的交往冲突也罢,一笔一笔娓娓道来,平淡中透出丰沛的感情。难怪作家刚出道时还曾被误认为是女性。
无论从技巧上抑或从感情上,本书都是一部独特的侦探小说,相当值得一读。
最后,引一段作品中女主人公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话,与论文作者们以及书评作者们共勉。
“剪刀与浆糊是必要的。但是,光靠剪剪贴贴就想了事那可不行。文学评论也是一种创作,所以必须从中确立自己的意见才行。”
《六之宮公主》读后感(三):侃侃北村的《六之宫公主》
以前看北村的《盘上之敌》或《空中飞马》或是他的漫画《名侦探巫弓彦》《冬季悲歌》都是不过如此的感觉,可是读完这本,我深深觉得我只是肤浅得度过某本书,只不过是知道个结局罢了,我应该再去读一遍两遍三遍的。
我在想北村自己的毕业论文,真的让我非常敬佩。很早之前我就看过某学姐的论文,她是学文的,读完就是不过如此,估计只是最后那几天临时写成的,根本看不到背后的艰辛。看另一个人(学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估计也是从网上搜集的,完全看不出该有的学习态度,这些都让我有种错觉,文科的毕业论文也太好过了吧?我真后悔自己没选文科呀。
可是我看到真正的毕业论文才真的感叹,我幸亏没有选文科。因为我一定做不到像他那般的努力,隐藏在浩瀚书海中的秘密不是谁可以简简单单发现的,背后一定需要如北村这样的努力。
言归正传,这本书是“园紫落语师与我”的第四本小说,也是这个系列的第二个长篇,这个“我”终于升到大四,面临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了。我们这位掉书袋主人公打工的工作是类似编辑助理的那种(话说这个“我”和书真是有缘呢),然后接触到了某位作家,正好她的论文是有关芥川的,而那位作家和芥川是朋友,好心编辑知道主人公的论文题目就叫上主人公一起去见作家。于是主人公听到了一段关于芥川龙之介谈论《六之宫公主》的评论,“那是撞球。……不,应该说是传接球。”于是非常爱思考问题的主人公开始探讨起这个“传接球”的谜题了,芥川是和哪个作家传接球呢?又是和哪部作品做传接球呢?
主人公于是很认真的开始查阅资料,一一比对芥川周围几个作家的作品,以及调查芥川和作家们的交往关系。其中提到的主要几个相关人物,说实话我都不了解,但是貌似菊池宽等重点叙述对象很有名,还有久米正雄、佐藤春夫等等,稍微带过的有几个我肯定大家都听到过的。比如太宰治,比如川端康成,比如夏目漱石,好像还有提到写推理恐怖类的作家,但都是匆匆一笔。
古董背后如果有故事,那么古董一定升值;同理,故事如果有了背景,那么主题一定会升华。这大概就是我觉得北村这篇小说很不同很有意思的原因吧。他描写的那个文坛,和比如当时日本的《新思潮》就应该是启蒙了我们的《新青年》吧,而日本文坛的浪潮,就和我们的新文化运动有点像吧。越是战乱越是动乱,所爆发出来的东西就越多,而且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凝聚力、一种对抗意识云云。到底不是学文的,所以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止于历史政治的色彩,但是我相信那个时候大众小说包括推理小说也都是组成部分吧?
OKOK,我已经不知所云了,总之这本《六之宫公主》的推理口味是绝对的淡(这个貌似是这个系列的特点,但是这本尤其淡,属于比较广义的那种),但是他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日本文坛的面貌,个人觉得这是个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口味重的可以跳过)
就讲这么多吧。
《六之宮公主》读后感(四):本系列第五作中还有一点对芥川《六宫公主》结尾为什么写和尚的解答
觉得冲着芥川来读这本书的朋友可能不会看第五作,所以在这里贴一下。下面是本系列第五作《朝雾》山眠03中的内容。
“我原打算你一来, 便要告诉你一件事。 瞧我这记性真糟糕。 ”老师接着稍微加快说话速度, “芥川在短篇小说《六之宫公主》 最后让一名乞丐法师登场, 并于结尾揭晓: 法师‘出家前的俗名为庆滋保胤, 世称内记上人, 乃因其在空也上人的弟子当中, 是首屈一指的高僧’。 ” “对。 ” “庆滋保胤写过《日本往生极乐记》等书, 和那故事的主题并非毫无关联, 为何偏偏等到文末才点出他的名字? 简直像在揭晓谜底, 颇为古怪。 ”我自然地点点头。 “或许我没资格这么评断, 不过我也觉得有些牵强。 ” 老师闻言: 心情极佳, 笑吟吟地说: “你看吧, 你看吧。 哎, 那些研究者八成至今仍在猜‘可能是这个意思? 也许是那个意思? ’而众口纷纭。 ” “是。 ” “关于这问题, 听完你的想法, 我当下茅塞顿开……尽管这样觉得, 但究竟明白什么, 又是如何明白的, 我也理不清所以然。 出乎意料地, 过一阵子后, 我‘啊’地拍膝醒悟。 ” 到底怎么回事? 我不禁倾身向前。 “归结你的推论, 就是‘芥川受菊池宽的短篇小说《吊颈上人》 影响, 才会写出《六之宫公主》 ’。 ” “没错。 ” “菊池的《吊颈上人》 怎么起头的? ” “这个嘛……”在既没准备、 手边也没资料的情况下, 面对天外飞来的一问, 虽感丢脸, 我一时真答不上话。 老师大概本就打算谈此事, 所以早有预备。 只见他拿起桌上的笔记, 挂上眼镜朗读: “‘小原的光明院, 住着寂真法师这位上人’, 是这样吧? ” “是的。 ” “在《六之宫公主》 的最后, 芥川相当勉强地与庆滋保胤连结。 然而, 举出他的俗名, 甚至写到他被称为内记上人, 却没提及他的法号, 多半是故意的吧。 依我看, 这似乎是种暗号, 只要懂的人明白就好的暗号。 ” 我压根没想到那一层。 “庆滋保胤法号为何? ”老师一脸愉快。 “叫寂心喔。 故事开端, 菊池就说‘有位寂真法师’。 另一方面, 芥川让处在对比位置的僧人登场, 并以‘是为寂心法师’收束。 ”虽然原文中没说,但日语中“寂心”与“寂真”似乎是同音,都念作じゃくし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