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夫人》经典观后感1000字
《麦克白夫人》是一部由威廉·奥尔德罗伊德执导,弗洛伦斯·皮尤 / 科兹摩·贾维斯 / 保罗·希尔顿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9年11月30日周六。不推荐观看。---电影拍的前言不搭后语,很多地方交代不清楚--尤其是一些人物性格转变生硬,让人一头雾水,甚至让人觉得怎么跟小孩过家家,说翻脸就翻脸呢。归结起来电影不足的原因,还是因为导演个人在自我放飞中自我痛快,对观众毫无顾忌,根本不想讲一个都能看懂的故事。也许电影只有导演和小说读者能看懂。
《麦克白夫人》观后感(二):别逼我爱你
《麦克白夫人》
《麦克白夫人》观后感(三):独角戏
这是一个女人的独角戏。公公买下她,多半是因为不想要个来路不明的黑孩子继承家业,她只是个生孩子的工具;丈夫不爱她,根本不想碰她,多半也是因为这个人不是自己选的而且还是父亲选的,她只有一个摆设;马夫攀上高枝,有了个比黑女佣更好的性伴侣,她只是个炮友。可天真如她,完全看不清状况,还幻想从这些人中得到爱,得到温暖,得到支持。找对手,也要看是否相当啊,她足够坚强,但不够聪明。希望那个腹中的孩子,可以继续给她希望,给她没有得到过的爱。只是她双手沾满了这么多人的鲜血,还能平静地活下去吗?
话说这电影或原著小说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有毛关系?麦克白夫人和丈夫关系有不好吗?
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都是有野心的人,她为了丈夫坐上王位而怂恿他杀人,这里的女主有半点麦克白夫人的影子吗?
难道是个毒妇就能叫麦克白夫人?要我说,这是外国版潘金莲嘛。
而且电影改编的结尾比原著更狗血不合理。电影主题是什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女主可以像货物一样被父亲卖给男方。然而她害死公公丈夫继子后,家里没一个男人,她也没一个好出身,没有能站在她这边父亲兄弟,这时候社会力量就站女主这边了,可能吗?
即使女主没任何过错,当她没有丈夫公公后,被人陷害夺走家产都分分钟的事。男权社会,不是女性变得狠毒点,能杀人就不受压迫了,何况,通篇也没看出女主有啥能守住家产的本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是受她守财奴父亲多年熏陶培养,利用她父亲活着的时候扶持挑起的当地银行家和主教两派势力斗争,名义上嫁给主教侄子法官,才牢牢守住家产的。
这个电影还是把男权社会想的太简单。
《麦克白夫人》观后感(五):批判一个畸形的社会,也需要一点真善美
剧情没能展现出女主被当时社会观念压迫而从沉默中爆发的忍无可忍与无可奈何。只是展现了一个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的杀人狂魔。的确,麦克白夫人被剥夺了自由和性生活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被当作商品卖到丈夫家也是很值得批判,可是,她后来的奸夫难道就是一个很值得她如此不顾一切地深爱的人吗?我觉得不是,她对他更多是欲望,还有控制欲。她的奸夫一出场就把善良的女仆安娜当成是猪一样脱光了称重、羞辱,麦克白夫人把安娜救下来的那一刻我还对她有了点尊重,然而当晚她就和这个完全不尊重女性的男人翻云覆雨了,爱他?爱他什么? 如果说麦克白夫人的丈夫和她丈夫的爸爸本来就是冷血的禽兽,该死,那她杀死他们我没有意见。但后来的小男孩,多么无辜,她本来有更好的办法去处理这件事,但她面对所有阻碍她所谓的自由恋爱的人,只能想到杀害。在面对这个无辜的小男孩的时候,她的奸夫比她更有人性,更不忍心,而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诱惑威胁控制他和她一起犯罪。在罪行被揭穿后还嫁祸给可怜的安娜,一个已经被折磨得不会说话的女仆。
如果想要批判一个畸形的社会,至少让故事里的人有一点真善美,或者在被扭曲之前,也展现一下真善美,否则是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的,整部电影看起来就是铺陈开来的充斥着暴力、性欲、不公平、不连续、不合理的画卷。
《麦克白夫人》观后感(六):Katherine
1.Anna拿起台灯的情景.very comforting. 2.Anna:Are you cold? Katherine:No. Anna:Are you nervous? Katherinr:No. 3. Old Lester:You can resume your duties with more rigour.Madam. 4.Young Lester:Your face is fatter.You're altogether larger than when I left. 5.Young:Lester:I do not like being talked about,Madam.I do not like being laughed at.I do not like owning a whore.You will alter your behaviour,Madam. 6.Sebastian:And I thought I loved her.She suffocated me and she hounded me.And then she never let me be.She's a desease. 7.Katherine:I like the fresh air.
《麦克白夫人》观后感(七):恶女?只是一个女人的觉醒之路。
哪怕到了2019年的今天,也不得不承认,男女的地位也依旧不完全平等。
古今中外,在女权出现之前,女人一直都被定性为私人财产,和牛羊的区别并没有多大,传宗接代,服侍父母和夫家,是大部分女性的生活。随父,夫姓,恐怕就是最好的佐证。
莱斯特夫人,在嫁入这个豪门时,还是一个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充满向往的单纯女孩。可是她的丈夫很坦率的告诉她,她只是几亩薄田买回来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不许讲话,连新婚之夜,男人让她脱光面壁,选择diy也不碰这个女孩一下,让她全无尊严可言。
她选择了接受,但是有一句话说,人不是在压抑中爆发,就是在压抑中灭亡。
毫无疑问,凯瑟琳选择了爆发。
选择除掉一切束缚她,压迫她的东西,父-子-孙,一路清除干净。除了小男孩是无辜的,没人无辜。
她不但从肉体上消灭了敌人,还从精神上重塑了自己,彻底改头换面。而非某些人遮遮掩掩的变坏,深似海的苦衷借口,好人做不成,坏人做不成,只做了个半吊子。
既然做了恶人,那就做绝,凯瑟琳在这点上,做的非常到位。
就像她的马夫情人在受不了帮她杀人的良心谴责,去告密的时候,她选择了绝情,而非六神无主跪下忏悔,让自己的生活毁于一旦。将这个软弱的男人送进监狱,保护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
最后,她穿着华服,带着肚子里的孩子一起,手指略带无措的坐在大宅中间时,她就不再是那个凯瑟琳了。
她成为了真正莱斯特夫人,一位端庄冷酷的贵妇人。
小女孩凯瑟琳的天真善良,早已在被侮辱和背叛中,全部消亡。
你说,在她午夜梦回的时候,是否良心难安?恐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她和她的孩子,他们的肉体和尊严将不再被践踏,损害,在别人的鲜血里,她实现了自己的阶级跨越。成为了曾经压迫她的人。
《麦克白夫人》观后感(八):以暴易暴
被迫嫁给地主,受到仆人监视和家人的冷落鄙夷,这故事放在东方或多或少是苦情戏或者宅院勾心斗角的剧情设定,麦克白夫人则演绎了一出暴力剧。
马夫塞巴斯蒂安和女主人凯瑟琳初次邂逅就火花四溅,关系进展更如干柴烈火,凯瑟琳压抑的情感在丈夫出差期间迸发而出,这一切被女仆人安娜看见,渐渐地也被庄园里的人察觉,秘密再也隐藏不住。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激情解释了一切动机,我觉得有趣的却是女主人和女仆之间的微妙关系。凯瑟琳在马厩把被马夫猥亵的安娜救下,安娜心存感激却受困于庄园的封建气氛和自己的黑人身份,对凯瑟琳怀着惧怕、警惕并保持着缄默,当她在采蘑菇时遇见马夫塞巴斯蒂安,言语间对他们二人偷情的关系充满了鄙夷,俨然是制度之下服从者甚至卫道士的体现,凯瑟琳在杀死公公曾一度让安娜坐在自己身边试图拉拢,但安娜最终没有跨过仆人(奴隶)的心理门槛以至在故事尾声以告密者的身份站在了凯瑟琳的对立面。凯瑟琳的背景介绍甚少但我们可以从她对待公公的责难、丈夫的鄙薄和小镇的议论时所一边慌张应对一边又欲盖弥彰之中看出她不顾一切的姿态,她反复冲出房子走在荒野之上便是她对这个沉默压制世界的反抗。
稍微了解罪犯心态便知,多数的犯罪是走投无路的殊死一搏,教化故事往往让罪犯伏法,但凯瑟琳却栽赃成功逃过了刑罚,这一点耐人寻味。安娜和塞巴斯蒂安带着脚镣离开,一位顺从者、一位懦弱者,他们的思维没有跳脱出社会的陈规旧矩(敢偷情不敢私奔)。粗鄙压迫的环境让渴望自由的凯瑟琳沦为囚徒般的存在,凯瑟琳用最暴力的方式发动了一场连环刺杀。有人说这是一部性别政治的寓言,我更倾向于理解其为一篇以暴易暴的小故事,女主凯瑟琳自始至终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她企图掩盖不顾一切保住自己仅有的东西包括男人,她在最危险的时刻甚至不惜一切杀害无辜出卖了男人挽救自己,她也企图存活。这一点看来,凯瑟琳似乎有一点乡村麦克白夫人的影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演员表现,似乎都很不错,黑女仆安娜令人印象深刻,安娜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关于她的描写和剧情都是点到为止,但她在剧情的推动中起到很大作用,身为黑奴受到压迫、被灌输封建固有思想,从卧室偷窥到谋杀现场的颤抖,安娜给我们展现了偷情主线之外的社会黑暗现实。不如说,观看影片的我们更像是这位女仆安娜,我们遇事不言,我们顺从规矩,我们站在道德视角下去评价他人,我们心存着善却被这个世界的恶袭击,手带镣铐为这个时代牺牲。
《麦克白夫人》观后感(九):2016年以后的伦理片也可以这么拍
先说点跟人物无关的,首先,画面很美,可以看出摄影很强的油画功底,灯光打的可以那么的接近人物画自然光,静物的摆放、天空的层次,从画面上先把观众带入到一个上世纪唯美的神秘氛围里头。
其次,影片节奏把握也值得一提,众所周知近几年各种影片尤其是电视剧制作上,叙事节奏加快是非常明显的现象,那么伦理片该以什么样的形式适应这种观众和市场的转变,《麦克白夫人》就给出了一个有益的尝试。有张有弛,该略过的地方轻轻一笔(比如公公之死与葬礼的举行),该充分凸显的地方不怕浪费笔墨(比如男孩死后女主的哭戏),虽说有些地方切换的还是有点生硬,但是这种不拖沓甚至对比之前稍微跳跃的叙事方式也许会更容易被未来快节奏的观众所接受。
好了,既然是爱情伦理片,本篇的重点还是主要从几个人物的表现说一下:
1. 麦克白夫人与情人
看了下其他的评论,觉得最好还是不要一下子就把麦克白夫人归为一个追逐权力的自私的女人,因为首先这是一个渴望爱情,在死灰般的境遇中求生的女人。她在遇到塞巴斯蒂安后尝到了爱情和肉体的欢愉,以自己的所能拼命维护这份幸福,当然她之前并没有爱过,不知道爱情中适当的付出与均衡感如何维护,只知道浓烈的向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宁愿你停止呼吸,也不希望你不了解我对你的爱。” 这样的感情,真挚但是有控制的嫌疑,它在一开始出现就引起了塞巴斯蒂安的不悦。
当然故事的情节是男女主角在一半被逼一半主动的情况下,先后杀死了公公、丈夫和小男孩,再美好的爱情也抵不过这沉重的事实,三个人的死压在男女主的心头,无论如何也不能轻松的继续生活。
2. 情人
情人是一个健壮的马夫,他一开始出现就带着强烈的荷尔蒙气息,一把把女主抱起,也从此扰乱了麦克白夫人的心房。情人半夜溜进麦克白夫人的房间,一切欲望也从这里开始。
但年轻的冲动并没有意识到接踵而来的道德的制裁,以及因为反抗而造成的连续的杀戮。这已经超越了情人内心可以接受的程度,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不然也不会在最后有机会杀害小男孩时而选择把他救回,但同时他的力量也是不够强大的,在与丈夫搏斗时,塞巴斯蒂安没有展现出该有的体魄与勇猛,相反他在被咬时是被麦克白夫人决绝的一击救回。这样一个年轻人,终于在最后忍受不住心里的谴责,冲进去向医生坦白了一切,失去了控制。
3. 女仆安娜
女仆安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因为她话很少,人物又比较耐人寻问。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企图走向开化但是最终失败的例子。电影里出现了两次对她动物性的描述,一次是男主出场时,一开口就介绍安娜是头猪,第二次是公公在家里发怒时对安娜说了句话“你表现的像个动物,我就拿你当动物对待”,然后让安娜从餐厅爬了出去。
动物之于人有什么区别?就是是否开始有自知,是否经历了启蒙。当麦克白夫人像安娜询问她的家人时,安娜表示自己不太记得了,一个对自己的过往都模糊的人,很难说是一个觉醒了的人的。但是安娜又是一个聪明的女孩,她对麦克白夫人与马夫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但是她选择在公公问责时不出卖麦克白夫人,以及以自己的方式提醒马夫。至于安娜是不是真的哑了,没有给出答案,她是在知道麦克白夫人的所作所为之后不敢张口,还是不愿说话都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在最后麦克白夫人冤枉她时惊讶的眼神,那是真的说不出话来,只有在未开化之际做了别人的替罪羊,逃脱不了卑微的命运。
但她是女主旁边最亲近的一个人,目睹着麦克白夫人的演变,也经历着她的成长,所以她对麦克白夫人也有着微妙的感情,一种不理解、猜疑但又同情的情绪,但是女主对她就没有那么深的感情了,关键时候拉女仆垫背,这也是女主狠心的一个证明。
4. 女仆安娜与情人
当然麦克白夫人的狠心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情人后来与女仆安娜之间发生的若有若无的故事。情人沾花惹草的本性不必深究,影片里特殊的情境是,在当时那个令人窒息的压力下,情人只有在安娜这里才能找到一丝轻松,寻回得男人的片刻简单的快乐。他并不是不爱麦克白夫人,不然早就抛弃她逃跑了,只是麦克白夫人的爱情控制欲太强让他喘不过气,而且面对她时他总逃不出谋杀的阴霾。
5. 丈夫与公公
丈夫与公公的几个细节也可以玩味一下,丈夫并不是一个不解风情的呆子,他之所以不碰麦克白夫人是因为这是父亲为他选择的婚姻,他对女主的敌意,其实就是对父亲的敌意。
当然后面也可以猜到公公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给他安排一段婚姻,因为他在外面有了自己的女人,还是一个黑人,这在当时是非常耻辱的事情,我们可以猜到这段婚姻开始之前发生的事情,也是悲剧的起源。
6. 麦克白夫人与小男孩
麦克白夫人与小男孩之间,也有很奇妙的缘分。整个影片中,只有小男孩夸赞女主漂亮,拉着她的手询问她小时候的故事,这是所有人物中唯一真正对女主表达关心的角色,女主对他讲到了自己的妈妈,聊到了鸟和树,美好的情愫在两个人中间产生。
这也是麦克白夫人在小男孩死后表现出真切的悲痛的原因(也是这种不掺假的悲伤救了她,让人没有怀疑凶手是她)。但是她在摸到自己怀孕的肚子,并且想到小男孩是家室真正继承人之后,还是割断了自己人性的一面,亲手杀了男孩,如果说前两次杀人是为了救情人,这次杀人就是她泯灭自己人性一面的开始。
悲剧一定不是因为一开始人物陷入了某种不幸的境地,悲剧是人物在该境地中反复挣扎最终仍然走向不复的深渊。
《麦克白夫人》观后感(十):暗黑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麦克白夫人》
在我心中有的电影是这样:制作精良,艺术氛围浓厚,演员演技不俗,光影效果完美,甚至还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可惜不知道败在哪里,五分满分的话三分太低四分太高,这种“本可以更进一步”的感觉实在让人可惜。比如《女伯爵》,比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比如《绝代艳后》,比如刚看完的《麦克白夫人》。
《女伯爵》海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海报《绝代艳后》海报麦克白夫人现在可有了三种形象:莎翁悲剧中野心勃勃的将领夫人、尼古拉·列斯科夫笔下毁于爱情的寂寞少妇以及2016年根据列斯科夫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中实现自我觉醒的冷酷夫人——小说中无法挣脱的时代的桎梏,由电影来为它讲完未讲之话。
无论是构图色彩还是故事剧情、思想内核,电影《麦克白夫人》都具有相当的现代性:在高还原度的布景中,影像方正简洁,带灰度的冷色调更加强了女主角陷入无爱无性的感情荒漠中的压抑和痛苦。直到一个仆人的出现,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女主角为了永远和情人在一起不惜大开杀戒……无论是夫人的爱火、恨意、失望、绝情,电影中的表现皆在远山雾气的优美景色和人物的不动声色之间,与原著女主角与情人的新相好同归于尽的结局不同的是,电影中的女性被现代自我附身,选择栽赃嫁祸给痛哭的情人,以保自身平安。
我喜欢《麦克白夫人》中的女主角,健壮美丽如一头优雅的母兽,魅惑十足野性十足,与人物相当符合:在爱中柔情蜜意,在追求中不择手段,在被背叛时心狠手辣、一击致命。与传统的蛇蝎美人不同,这样的角色理应由一个浑圆丰饶、粗犷野性的美人来扮演。
现代版《麦克白夫人》,同时也是暗黑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