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嘻哈梦》经典观后感有感
《少年嘻哈梦》是一部由巴兹·鲁赫曼执导,贾登·史密斯 / 司盖兰·布鲁克斯 / 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一):畅爽,励志,人生很精彩
【观影缘由】毒舌推荐,行政总值刚好没事。
【观后感】畅爽,歌曲都很好听,自动Hip Hop起来,还在虾米下载了专辑;追梦,励志,美国梦。
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Hip Hop,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二):超燃的梦想
是一个年轻人的奋斗史,几个贫民窟出身的少年,怀着音乐的梦想,希望用音乐去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首先是制作精良。完美的还原了70年代的城市,真实的混乱、肮脏,到处都是犯罪,完全是社会底层。
然后是音乐,音乐真是无国界的,尤其一段两个在不同地方唱歌的段落,印象特别深刻。
这是一段美国的英雄梦,典型的有天赋的少年,努力奋斗向前冲的故事。
克制住自己看下去,很燃很感动。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三):用BGM带你看美剧《少年嘻哈梦》(上)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样一部集历史科普和精彩剧情于一身的嘻哈题材美剧!七十年代的纽约Btonx,当时地球上最混乱的角落之一,却是嘻哈(Hip-Hop)亚文化的催生之地。以剧情和故事人物为明线,以剧中使用到的背景音乐(BGM)为暗线,这部《少年嘻哈梦》正在和将要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关于纽约Bronx地区的多元交织的亚文化全景图。通过仔细辨别每首BGM背后的音乐史以及与剧情本身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更好地理解这部剧想要传达的海量信息。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四):一部必看的hip hop正史
从第一集开始,身体的律动真的停不下来~剧集里的插曲,都是精选的 至于精华到什么程度~~现在19年的locker们还在反复的听这些歌!真的太他妈经典了
整部剧是我看过所有hiphop类型中 最完整的一部 怎么体现他的完整 它不是一个小故事 他所展现的是那个年代一段生活片段 把最纯粹的hiphop给观众表现出来
笼统来看,其实剧情的发展就是一部浓缩的hiphop发展史~
我所了解get down现在的意思,变成了一个舞蹈的动作 代表着上下的律动 已经少了剧中的那份韵味
我所认为片里所传达的一部分意思,来源于最后的结尾 对于有些人来说hiphop就是我的生命 是我的生活方式 但对其他人来说 hiphop是我爱的,但不是我的全部~
eace love unite
eace outXD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五):人民的艺术原来如此前卫
以前我觉得全国文艺座谈会强调“人民的艺术”都是假大空的话,但这次美国大选左派的失败让我意识到主义脱离实际、艺术脱离人民的后果。
细想共产主义,竟然是个非常前卫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运动、1960s学生运动乃至如今的后现代艺术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样想,共产主义“人民的艺术”竟然是如此鲜活,不是老家伙们掉光牙的嘴里的陈词滥调,而是青年人的艺术,富有激情和理想,想要改变社会的艺术。
说起人民艺术,可能好的例子不是中国1950s满街的宣传语,而是1930s关注社会的中国左翼运动。当然还有一个好的例子便是1970s发源于美国底层社会的街头文化。黑人年轻人的上升通道受阻,便寄希望于艺术来改变现实。他们没受过正统的艺术教育,那些正统艺术都是昂贵的。但情动于中形于言,他们的表达依然具有感染力,涂鸦、嘻哈音乐、滑板、街舞,都是他们创造的。
可惜的是,我问过小区里一个当过地下党的爷爷,对嘻哈文化怎么看,他撇撇嘴:你们小年轻就会作怪。这样的人民艺术,在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眼里竟然是稀奇古怪的,这也让我不解。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六):不追悔死系列剧
《the get down》是你不容错过的好剧。
巴兹鲁曼作为本剧总导演和监制,与之前他的作品一样,本片有着非常明显的他的印记——
奢华/癫狂/浪漫/苍凉
而在音乐选择和镜头设计上,有着非常明确的导演风格的体现。这是一部看起来让你的整个毛孔都炸裂,一直持续高潮的音乐电视剧。
而这部剧够意思的地方在于,他把70s那个躁动的NY复古到了极致。
CG背景的绘制,历史影像素材和实际拍摄素材的结合,以及对hip hop发展历史的表现,均通过青春片这一体系完美呈现(话说网飞最近几个剧都是青少年主角啊)。
另外,导演严格遵循音乐剧的体例,设计了开场的音乐说书人来进行串联,而每一集的结尾几乎都是对曼哈顿的远景呈现以及吻(屋顶,消防楼梯等),都会让你想起《红磨坊》那个阁楼,《盖茨比》那个黑人吹小号的楼梯。总导演的美学有着非常彻底的贯彻。
同时本剧还有着炫技般的剪辑,比如说在小酒吧中,马莲第一次唱响set me free之后的三重时空剪辑,不仅打乱时空,更打乱歌曲,直接端上来一个remix版本,而且这一段开始于灵歌钢琴伴奏。(大概就是一个喜欢周杰伦的人第一次听《土耳其冰淇淋》的感觉)
这种跳跃时空的剪辑也在跳跃心里时空,比如Rumi和Thor的那一吻。
另外在人物塑造上也脱离传统,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有三到四个立面(E,少林,马莲,cisco叔叔,Annie等),既有正直也有自私和骄傲,在一堆平面化配角人物中更容易看到挣扎和彷徨。众多小演员的表演更是让人惊喜。
第一集是baz自己拍的,90分钟足本,撑过30分钟,就算入坑了。恭喜。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七):关于The Get Down的人物原型
本剧的人物原型是纽约Bronx的著名Hip-Hop团体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快手大师和盖世五侠),不过还是有所改动,Grandmaster Flash在本剧中是以同名的DJ出现,与五位男孩并没有直接联系,而是作为当地有名的DJ、Shaolin Fantastic的导师出现。
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是由一位DJ(Grandmaster Flash)和五个Rapper(Melle Mel, The Kidd Creole, Keith Cowboy, Mr. Ness/Scorpio, Rahiem)组成,其对于turntablism(唱盘主义),break-beat deejaying(即采用不同的唱片在播放时混音制作beats)以及conscious lyricism的运用,对Hip-Hop早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982年,团体发行了第一张唱片The Message在主流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在发布热单White Lines后,由于版税纠纷,团体分崩离析,之后 Granmaster Flash试着引入新成员,不过不能使用原来的名字(即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归Sugar Hill Records所有),此后在演出中有过短暂的合体,不过从未正式重组。
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在嘻哈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必多说,在2007年被Jay-Z引荐,进入摇滚名人堂,成为首位进入摇滚名人堂的饶舌艺人。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八):the getdown brothers
七十年代的纽约布朗克斯是个危险的地方。种族歧视,阶级撕裂,毒品,枪支,滥交,你能想到的这里都有。原生态的嘻哈文化在掩盖着毒品交易的live house里渐渐萌芽。 故事的男主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骚年,出口成诗的他成为了五人嘻哈团体的核心。另一个团体核心人物是DJ少林,黑帮长大,体格强健,做着毒品生意却心系音乐。女主与男主情投意合,青梅竹马互相欣赏,困境时相互鼓励,顺境时双倍快乐。他们各自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行,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挣扎。 看剧的第一个感受是冲突。前两集看尽布朗克斯的贫穷混乱,破旧的建筑,满地垃圾针管,毒品横行,枪支泛滥。背景的交代给我强烈的震撼,讶异于世界上居然有这样混乱的地方,居然还在美国,纽约!不敢想象七十年代的美国人民生活在这样的水深火热之中。与混乱相对的,是无处不在的冲突。一河之隔,那边便是富人聚集的上城曼哈顿,在布朗克斯生活的每一个人,想必都曾经拷问自己,为什么离富人区近在咫尺,我却在暴力毒品的夹缝中苟延残喘。我要出卖自己的灵魂,跪舔上流白人社会,还是早早认清自己,同流合污? 还好,故事的主人选择了最艰难,却也最正确的第三条路。经过快手大师的指点,他与四个各有所长的小伙伴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嘻哈之旅。他们唱内心的愤懑,不甘,也唱自己的期盼,未来。从阁楼到酒吧,他们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男主在跨入上流社会和追逐嘻哈梦想之间左右摇摆,但最终选择后者,大概是想要做一些从内心看来更有力量的事情。说来奇怪,他与少林完全就是两类人,一个努力上进想要离开贫民窟,一个三教九流比普通人还要坏,但他们就是合作了,还为了共同的事业牺牲了很多,大概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吧。 女主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歌唱天赋异禀,更难能可贵的是小小年纪就如此确信自己想要走的路。甚至相比于男主的摇摆,她更加笃定,从未动摇,剩下的也就是如何去做,去接近梦想。女主有一个让人绝望的爸爸,幸而有一个好叔叔,隔壁老王的存在,为她扫平了不少障碍。造星运动最终大获成功,她与当红disco歌星同台竞艺并力压对方。拿到了大电影,拿到了去好莱坞发展的机会,对于一个野心与实力并存的女人,她实在无法在这个时候放弃,甚至选择对感情放手。然而男主的坚定又一次给了她信心,他愿意等。这大概就是truelove的模样吧。 在我们都以为男主和他的五人小团体即将以rap为生,为自己代言,为布朗克斯呐喊时,故事的发展却又180度大转弯。少林无法割舍自己与黑帮贩毒集团的关系,甚至还拉了团队中最小的成员下水,这触及了男主的底线,于是争吵爆发,分崩离析。而这一次,大家再也没有重聚,现实的割裂把他们带回了原有的生活,少林继续贩毒,男主继续升学,甚至还被耶鲁大学录取。同是生活在布朗克斯,却也有如此幽深而无法逾越的鸿沟。曾经歌舞升平,不过南柯一梦,幸好,还有有情人终成眷属。 看影评说,the getdown brothers的原型是嘻哈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团队,甚至还入驻了摇滚名人堂,虽然昙花一现,但并不影响重要的地位。这也许就是hiphop,在挣扎中毁灭,开出一朵娇艳的花。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九):关键道具:Studio 54
从2016年初起,影视界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解读热一直未退潮。继《黑胶时代》、《耐撕侦探》和《各有少年时》后,巴兹·鲁赫曼执导的电视剧《少年嘻哈梦》在8月12日登陆Netflix,将破旧立新的少年野心糅合进迪斯科的辉煌年代,再度将观众目光聚焦在70年代末的纽约。
实际上《少年嘻哈梦》是关于嘻哈音乐的起源,导演鲁赫曼把故事设置在1977至1979年间的布朗克斯区,政策上的轻视、腐败和贫穷使这里处于城市边缘。就在这荒芜之地,孩子们捣鼓出了新的音乐类型。
既然将时间卡在1977年这个当口,自然也避免不了提及迪斯科的制霸。“直到1979年,迪斯科独占鳌头,就连弗兰克·辛纳特拉都拥有一张迪斯科唱片。” 鲁赫曼对Vogue这样说到。在片中,导演就给出了仿Studio 54风格的场景——一个华丽时髦的迪斯科俱乐部,充满派对气氛的包厢和伸展台。在另一边的布朗克斯,却是仅有两个唱盘、没有半个镜球的地下派对。
此外,Studio 54部分班底今年将重聚纽约,设计师们也不断推出以Studio 54为灵感的服装系列、马特·蒂瑙尔正在制作Studio 54纪录片……
所以这个至今仍炙手可热的“Studio 54”是什么?
它是一间在1977年开业的传奇夜店,位于曼哈顿西54街上,在艺术和时尚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创办人之一斯蒂夫·鲁贝尔是公关天才,从“玉婆”伊丽莎白·泰勒到大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每天在这里出入的名流无数。Studio 54几乎每晚都上演着最有意思的派对,比如碧安卡·贾格尔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骑着白马绕场一周,还有星球大战主题变装派对。
当时,人们厌倦有关尼克松、越战和迷幻摇滚乐的一切,需要换一个引人注目的造型、找一间俱乐部自我放飞。Studio 54也有这样一群客人,例如睡衣控Eric Goode、穿晚装溜旱冰的Rollerena,还有70岁的“热舞阿嬷”Disco Sally。他们借服装掩饰日常身份、用造型相互沟通,毕竟夜店还是很吵的。
把时间往前推,你会发现,并非只有2016这一年为Studio 54感到疯狂。在1998年,就有两部与之相关的电影前后上映,造成巨大轰动。
首先上映的是惠特·斯蒂尔曼导演的《最后的迪斯可》,讲述两个女大学毕业生,夏洛特和爱丽丝周游迪斯科夜店,借此摆脱苦闷的职场生活,以期钓到金龟婿。斯蒂尔曼曾想将场景直接建在Studio 54,最终另觅新址。在Dazed Digital的访问中,斯蒂尔曼说:“我不认为迪斯科是坏品味且土气的,因为我曾目睹它在80年代初的盛况。”
片中有大量冗长的夜店室内镜头:两位女主角在盥洗室里补妆,又或者一段段怪异的夜场对话。此般剪辑放大了人物的不适,从她们对日常身份的不安到夜生活中的焦躁,这正是该片的主题——20代的年轻人刚踏入社会时所感到的尴尬和笨拙,尽管可能熟知所有的夜店套路,但他们不可能永远活在周末。
为人诟病的是,夜店里的分贝不同于咖啡店,根本不容许像片中主角这样做出睿智又充满条理的对话,除非大吼大叫。
在前艾滋病时期的70年代,性取向成为曼哈顿夜店招揽生意的一面旗帜,Studio 54也不例外。鲁贝尔就十分信奉雌雄同体者的性吸引力,除了将变装皇后纳入麾下进行表演,还推出了无上装肌肉男侍应生。
同在1998年上映的《54俱乐部》就是一部关于“吸引力”的电影,导演马克·克里斯托弗直接将故事放入Studio 54的框架,甚至将创始人鲁贝尔写进剧本:肖恩,一个来自泽西城的穷小子误闯俱乐部,凭借着大卫雕像般的身材、波提切利画中人似的脸庞留了下来,从侍应生摇身一变成为俱乐部的明星。
不可否认,70年代末的Studio 54是骄奢淫逸的,但导演没有直面这一点,将其刻画得七零八落:片中未明确暗示肖恩善于展示雌雄同体的魅力,或如何利用性吸引力平步青云,而是讲了个励志故事。感谢主演瑞恩·菲利普,幸好有他演活了主角从底层男孩到油滑小明星的转变。
将青少年置于Studio 54——这个被享乐主义笼罩的背景中,他们很危险,这个神奇王国处处藏有不可知的欲望深渊;他们也很安全,金字塔尖的名流们是这里的吉祥物。不论是1998还是2006,电影主人公得到的一直是进退不得的情绪,Studio 54真可谓是反映年轻一代苦闷与梦想的绝佳背景板。
原载于幕味儿
《少年嘻哈梦》观后感(十):忒够味儿,不追肠子都要悔青!!
etflix这两年简直是要上天了,在近两年美剧质量整体比较低靡的大环境下,一次次的贡献出精品。在《绝命毒师》以后,曾经偏执的表态毒师后将无美剧,但是在看了netflix的数部精品后不禁感慨,这个做影片租赁服务出身的公司,简直是业界良心!只能用三个字形容,对味儿!其实,作为门外汉都能发现,netflix选择拍摄的题材有点非传统非主流,有点像堕落前的HBO,剧集主题之广,题材之奇,实在是绝。回顾下netflix这两年贡献的人间精品:《纸牌屋》《毒枭》《超感猎杀》《怪奇物语》《制造杀人犯》《黑镜》(筹备ing)《女子监狱》。这些高品位的热门剧集貌似都有一个共性,人物刻画够立体,剧情节奏够紧凑,角色的智商永远在线。然后就跳到这部才看过一集就忍不住想写写小作文的The Get Down。
看这片的介绍时候,很容易的联想起去年大热的那部《嘻哈帝国》,真心觉得The Get Down秒杀empire好几轮。(empire的粉丝莫打我)。不对比了,但是这部和嘻哈帝国还是有很多区别的,首先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就完全不同。The Get Down 聚焦在七十年代的 South Bronx黑人区。wiki described the series as "a mythic saga of how New York at the brink of bankruptcy gave birth to hip-hop, punk and disco"。
说到《少年嘻哈梦》的题材,我觉得夸张点说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美国拍音乐题材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genre了,描写60s到90s题材的音乐电影超级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70s是美国嬉皮文化、波普文化最繁盛的一个阶段,而这个年代也成了很多编剧导演的灵感来源,李安的woodstock,oliver stone的the doors, Velvet Goldmine,I'm Not There,Factory Girl, Pink Floyd The Wall,No Direction Home,Vinyl 。对了,还不能少了最爱拍七十年代摇滚乐的马丁西科塞斯。但是纵观这些音乐作品无一不是聚焦在70年代白人身上的,性、摇滚、毒品,垮掉的一代是70s年代美国音乐文化的主旋律。而在银幕上,似乎和黑人音乐相关的题材被提及最多的也就是blues和jazz,但是也许因为是属于sub-culture的缘故,从70s开始萌芽并兴起的,由黑人文化引领的street culture(包括R&B、funk,graffiti,parkour,clan,ganster rap,hiphop DJ,MC等等)几乎无人问津。
终于,The Get Down的出现让我们有幸能一睹发生在纽约70年代贫民区的黑人少年们是如何生活和成长的,透过一群少年追求音乐梦想,管中窥豹,居然也能绘声绘色的显现出一个群体的浮世绘。当然,这个小社会是动荡不安的,一言不合就拔枪的混乱社区罪恶横生,穿着浮夸满嘴fuck操着烂语法没受过啥教育的有色人种群体。这里绝对不是小妞电影里那个优雅浪漫的曼哈顿,而是bronx,纽约市有名的贫民区,犯罪率在全国乃数一数二。你可以说它粗俗不堪,但是你无法拒绝它的酷到骨子里。我没去过美国,我想我是没资格评价太多的,但是,这部剧真的神还原了我YY的70年代的美国黑人社区的样貌,就是这么吊炸天,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酷,就是这么对味儿,这剧,要追下去。(但是我觉得应该在天朝火不了,因为这种音乐形式本来就属于亚文化了,再加上年代背景过于复古,对天朝观众来说可能会有疏离感和陌生感,不能很好融入剧情)最后再次表白netflix简直特么是业界良心,受小的一拜!
最后分享一点看到的趣闻:
《少年嘻哈梦》将时间卡在1977年这个当口,自然也避免不了提及迪斯科的制霸。“直到1979年,迪斯科独占鳌头,就连弗兰克·辛纳特拉都拥有一张迪斯科唱片。” 鲁赫曼对Vogue这样说到。在片中,导演就给出了仿Studio 54风格的场景——一个华丽时髦的迪斯科俱乐部Rubicon,蓝黄灯泡、充满派对气氛的包厢和伸展台。在另一边的布朗克斯,却是仅有两个唱盘、没有半个镜球的地下派对。所以这个至今仍炙手可热的“Studio 54”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