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亡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国兴亡录》是一本由(美) 艾米·蔡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何评分如何之低?
●核心内容就是“宽容”,大国的成败都在这两个字。内容写了不少,可是说服力好像差了点,分析逻辑性一般。
●静雅思听
●南国书香节淘的4折书,看这名字很牛逼的样子,买回来才知道原来是那个"虎妈"写的(她不是只写育儿经的么)......就这样吧,槽点略多就不说了......
●也算是一家之见把。不过写历史这活还是给男人干吧。此书不推荐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我觉得“宽容”两字本来就有问题(我们宽容的是有错的,包容的才是多样的)。“美国是第一个依靠成熟……它是在继承世界人权和国家主权方面的进步以后出现的第一个超级大国。最后,美国是第一个面对全球恐怖网络威胁的超级大国,这些恐怖分子有可能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作者很多观点都有失偏颇。
●虽然作者在序言里声称自己在避免"选择性偏差”,但读了两章就发现,通篇完全只是在为证明其提出的所谓超级大国的成功秘诀在于“包容”而搜集证据,此书没有研读价值,果断弃读!
看了一个视频(动态地图显示世界各大帝国版图演变),发现一直崇拜的亚历山大大帝打下的帝国版图跟之前的波斯帝国的版图如此的相似啊,于是推论亚历山大大帝只是接手了波斯第一帝国的版图而已。然后百度"波斯第一帝国",链到了当当读书的这本书。
读古波斯帝国的部分,觉得写的挺公正的,读到了很多之前没读过的史料,然后就到豆瓣来看书评啊,发现评论里提到了作者是美籍华人,然后看帖子的评论,有人提到这是虎妈蔡美儿写的,就是写《虎妈战歌》而红遍美国的虎妈啊。百度虎妈,英文名是Amy Chua,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确实是本书的作者啊。想不到,想不到,虎妈还写过历史书,不过怀疑一个写畅销书的作者写作的历史书的真实性,所以接着读,就得带着怀疑验证的想法了。
先睡觉,明天再读。
《大国兴亡录》读后感(二):警示的不止是美国
对于里面很多其他国家的历史,很多是第一次看到不好评价。只能吸收一些以后丰富这方面知识以后再做评价。至于唐朝的一篇,感觉不是很全面。但,本人很乐意看到外国人如何评价中国的历史。而且感觉本书的修饰并不太大。其实某些把华人就当成中国人看的同胞们应该认清一个现实,虽然他们并不排斥华人这个称呼,但前提他们都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等等。常常看到一些人因为这些华人不对中国有正面评价就因此判断出某些不和谐甚至辱骂他们,在做这些行为之前是否考虑过他们的国籍是比华人这个身份更靠前、更重要的体现呢?虽然很赞同作者的某主题观点每个大国都是从最初的开放兼容走向狭隘偏见。但如果仅用这一主题来概括全部的话又有些太草率了。说实话感觉如此大的标题应该是四五本这么厚的书,更丰富的内容才能真正道明白一些问题的。如此少的内容只能勉强撑起作者的一个主题罢了。在讨厌的同时,也不得不说作者说了很多实话,在骂打甚至砸的同时,如果有机会去美国,有多少人是会拒绝的?问问自己的内心。最后,虽然作者表现出了担忧,但或者某些怪圈是无法逃脱的,一个完整的循环是要有头有尾,才能开始下一个循环的。谁也无法改变。这不是宿命论,只是看了些历史自己的感觉罢了。
《大国兴亡录》读后感(三):盛衰岂无凭——评《大国兴亡录》
弗朗西斯 福山曾经预言,世界的不断进步,使得宗教与民族战争几乎变为不可能。因此这类冲突往往局限在那些较为原始的社会中,同样诺曼 安吉尔在《大幻觉》一书中也写道,当今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宗教多种多样,各国经济上互相依赖,战争正日渐被人们抛弃。但是,安吉尔这本关于现代战争终结的著作面世三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因此无论是安吉尔还是福山,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暴风雨来临前过度乐观于一时的风平浪静,就如同阿契美尼德波斯王朝、罗马帝国、中国唐王朝、大英帝国以及如今的美国,生逢盛世的人们往往妄自尊大,看不到危机。然而纵然是这些超级大国,兴亡盛衰岂能无凭,《大国兴亡录》一书就从大历史的高度,为我们分析出任何一个时代无可匹敌的大国也都兴衰的规律,那便是:因宽容而兴盛,因狭隘而衰败。
分析历史上的超级大国及其社会本质是很振奋的事情,而从中剖析出奇盛衰的道理就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而称霸世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衰落而且往往是一蹶不振,没有再次称霸的机会。在《大国兴亡录》中作者的分析很直观:要成为世界霸主,而不仅仅是本地性或地区性霸主,这个国家必须在技术、军事和经济发展商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也就是说,为了在世界舞台上战胜自己的对手,这个国家必须摄取或者激发世界上最好和最优秀的资本,也就是兼容并包的宽容。而与之相反,当一个国家为了实现统治地位而实行高压政治、种族纯化、宗教狂热、民族清洗等狭隘做法,即便如纳粹德国取得暂时的强大,但衰败与灭亡也会接踵而来。
狭隘与不宽容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和伤害是巨大而持久的。纵观西方历史的500个年头里,天主教会远比今天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要极端的多,他们杀害了不计其数的异端,而且还采取各种酷刑对异教徒进行镇压,许多异教就是在那时消失殆尽的,注意是异教而非异教徒,一种宗教被灭,这是多么彻底的清洗。正是因为采取了这样残酷而血腥的手段,基督教才得以在今天的西方一统天下。这可以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胜利就是杀戮。然而不论是谁都不甘承受别人的压制,因为这样是有悖人性天理的,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别的角度再占领一个道德制高点,于是,仇恨就这样产生了,双方互不相让、无法包容,矛盾不可调和、冲突不断升级。如今我们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恐怖暴力事件多于宗教有关,这是个让人痛心的现实。
通过《大国兴亡录》一书,我们也可以用来分析当下的超级大国——美国,由于我国过去意识形态的对立,可能在分析中会发生偏颇,不过,美国人自己的分析或许是比较公允的,前中情局顾问查尔莫斯 约翰逊在其作品《反戈一击》中提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冷战后的十年中,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抛弃了以外交手段、经济援助、国际法语多边体制为主的对外政策,而更多的是诉诸危言恫吓、军事力量与金融操控”,显然这就是越来越不宽容的表现,越来越狭隘的做法,无疑武力上的优势自古以来就是最有效的国际法,但是我们不难感觉到这些都是《大国兴亡录》中的那些超级大国曾经的做法,而且他们如此做时都认为这是应该的、必须的、树立权威的,但在约翰逊看来“这一做法的副作用就是,它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美国人——游客、学生、商人以及军队士兵等等的集体憎恨,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如今正在复兴的东方巨龙,我们更应该从历史中学习历史、从大国兴衰中吸取教训、用以铸就今后的完美。
《大国兴亡录》读后感(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正可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喜欢历史的普通读者,都喜欢从历史当中发掘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指导人生的实践。本书作者亦是如此,她从历史上大国(超级强国)兴亡更替的变化之中总结出“相对宽容”这一必备因素,认为超级强国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宽容的特点,而一些强国却因为狭隘而无法变得超级强大。这个核心论点作者在“导言:称霸世界的秘密”中就已尽释,后面的文章便是通过实例来证明这个论点。
作者强调“相对宽容”的基本观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全书都在极力证明“相对宽容”是超级大国的崛起的必要条件,其实,这与我们常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表达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任何一个从追求发展进步的社会,宽容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仅仅意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使这种宽容持久延续下去,这才是防止超级大国走向没落更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必然像作者所总结的,由宽容走向狭隘,由辉煌走向没落。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然而要延续一种宽容是极其困难的,它受到社会众多因素的制约。历史上的大国一次又一次的由宽容走向狭隘,并非只是由统治者的昏愦无能、认识短浅、不知宽容之重要而造成的,而是社会各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可能是经济原因,可能是种族原因,也可能是政治原因,更多的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所产生的合力。随着矛盾冲突的日益膨胀,当那种“相对宽容”再也无法容下社会矛盾的时候,由冲突而狭隘就是必然的了。
作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种族冲突、信仰冲突和民族矛盾上,而这一点是至今都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美国号称历史上最宽容的国度,却始终存在“白贵黑贱”的种族芥蒂,欧盟的宽容使其在内部实现了极大程度的融合,却因土耳其“穆斯林人数众多”而提高其入盟的门坎,这是无疑一种故意的排斥。中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最好的典范国家,却也有着“自我优越,视外族为异类”的狭隘思想。千百年来,民族矛盾,各族冲突,宗教矛盾始终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此起彼伏,成为多次战争的导火索,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拌脚石,这是全人类必须深刻认识并勇敢面对的重大问题,如果只是容忍这些问题在“宽容”中泛滥而没办法解决,那么宽容便不可能持续下去。很遗憾,作者显然没有在“宽容如何持续”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那么该如何实现持续的宽容呢?我认为,首要的是解决民族,种族,宗教冲突这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证明,民族冲突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融合,中国就是最好的实例。千百年前,几十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相互争斗,他们信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然而通过不断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最终实现了以汉族为主的56个民族的大融合,形成了今天凝聚力极强的中华民族,这无疑为世界民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值得借鉴。而种族冲突主要是因人种的肤色和经济地位引起的一种歧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看到,尽管黑人在许多方面还遭受歧视和虐待,但相比过去,已经好了很多,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权运动的持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崛起,种族歧视必将被埋进历史的垃圾堆。
最难以解决的恐怕就是宗教冲突了。由于每一种教义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各种宗教信仰可能在部分程度上相互矛盾,也可能是根本上的对立。而每一种宗教都在社会上扎根已久,每一种信仰都愈发难以撼动,甲与乙截然对立,甲对乙的信仰讳莫如深,乙对甲的思想也嗤之以鼻,它们没有交点,没有可以融合的部分。这时又该怎么办?如果不能使其中的一方彻底消亡,那么它必将成为超级强国持续强大的内在隐患,无法消解的矛盾是最可怕的矛盾,它严重制约着超级强国的宽容度。如果非得将这两种信仰宽容在同一国家之下,那么这种宽容便注定难以持久。历史难道真要走进死胡同吗?我们真是需要将矛盾宽容在一国之下吗?我们能不能更宽容的想一想,超级强国真的就是必须存在的吗?世界如果不是一强独大,而是多极共存,各国分而治之,各教分而居之,互不干涉,互不侵扰,相互尊重,这不一样可以构建一个和谐而繁荣的世界吗?
所以,我们需要“宽容”,需要一个“海纳百川”的世界,却未必需要一个“持续宽容”的超级强国!
《大国兴亡录》读后感(五):一根内白外黄的香蕉写给美国社会的一封“自白书”!
其实真挺奇怪,为毛出版社会选择引进这本书的。因为这完全是写给外国人,更细化的说是写给美国人看的东西。当然译者也如实的反应出了这一点,比如246页上作者就将馒头称为【一种蒸制的面包】,呵呵,说的就跟作者或译者不知道那叫“馒头”似的…
更可惜的是,负责引进本书的出版社忘记了,套用那个科学和科学家的经典套路来说:书籍本身是没有倾向性的,但是作者和读者是有倾向性的。所以,作者会用西方人角度的“公正眼光”,来评判中国的历史与现在——而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是有原罪的,这个原罪,就是人口太多、历史太悠久!所以只要是说中国不好的论点,在西方世界都很有卖点。而作者从历史中截取片段,以支持她的论点,而非挖掘幕后真相,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叙述。
同样的,读者是在用中国人的立场角度,来评判作者的文章。真心想对作者说,既然你已经选择将美国作为自己全身心奉献一切的祖国了,就请别再拿你身上的中国血统说事儿~!
这种的不要见识的太多(﹁”﹁)在外国人面前,就恨不得自己身上的血缘不存在,自己是纯种的外人;到工作生活上需要了,就拿出自己身上的中国血统说事儿,什么的“异乡的游子”“落叶归根”啊,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一旦这种中国血统给他带来不便了,他就该“嘿,伙计,我可是拿了外国护照的外籍友人”了……香蕉人什么的,真心消受不起啊。
书的内容,只能说是处处令人拍案惊奇,但某方面而言,还是能增进读者对历史的了解的。本书介绍了中西方的八个超级强国的兴盛与衰败,可谓是“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辨析的来看,“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换到本书里,就是“衰败的帝国都是相似的,兴盛的帝国各有各的道理”,“兴盛的帝国都是相似的,衰败的帝国各有各的道理”。
私以为虽然主观性太强,有失偏颇。但某方面而言,还是有道理的,歪理也还是理嘛。只是作者的有些论点,的确让人啼笑皆非。例如,那个对“外来人”的宽容,是不是就如作者所认为的是强国的“万灵丹”了呢?
事实上,作者举例就很成问题。汉文化正因其强大的包容性和容纳性,才使得国人将地域性置于民族性之上。所以,【对于中国人而言,更重于家乡意识,而少民族意识。】如同犹太人法典的规定:母亲是犹太人的,孩子也是犹太人。为了能更好的抱团儿,国人的文化里也有着类似的潜规则……如果这样的中国还不够宽容的话,不知道什么才叫宽容了?当然,现在的中国因为国情的关系,已经不允许双国籍了。但是在传统文化里,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宽容”不是错,但是“宽容”不代表毫无戒心,更不代表纵容不安定成分吧?唐朝的衰败,就算是有种种的内因,诸如:人多地少导致府兵制的败坏、上层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等等,但这些都是缠缠绵绵的慢性病。真正让唐朝衰败的,就是“安史之乱”——它直接导致了唐朝走向衰落!
而为毛会有安史之乱?就是因为统治者忘记了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过于自负,导致的过于宽容了。事实上,安禄山本人并没有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所以、他反叛了~而被捅了一刀的唐朝大失血,缠缠绵绵的一病到死╮( ̄▽ ̄”)╭至于唐朝末期的狭隘思想什么的,个人看来已经无关大局了,因为,就算是没有狭隘思想的存在,大失血的唐朝也爬不起来了。要说“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才是唐朝的直接死因。
可能是我过于敏感了,从序言开始就越看越感觉不对味儿。书里给美国贴金贴到了让人看不下去的地步,美国怎么就成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典范了?……幸好作者还知道该长个心眼,把现代部分放在最后,我才算勉强看完了这本书。话说,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在书里,世界如此丑陋,美国如此美丽(﹁”﹁)难为作者在结尾处,还特地安排了她93岁的祖父出场来秀一下他们家对美国的忠诚,就是不知道她的祖父是不是“被代表”了?
大概是作者作为移民三代,没能亲历过排华、种族歧视,享受过美国式的街头暴力,一直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中产阶层的移民圈儿里,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除了自己的肤色让自己矮人一等,还真找不出什么不顺心的地方。所以才能在现在肆无忌惮跑来恶心别人!倒别人的胃口!!见识了这本书,总算是能理解那些带路党比起真正的侵略者还狠还毒的想法了。既然回不去了,那就干脆就一条道走到黑吧!——为了显示自己的忠诚,还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可惜“两不靠”终究只是“两不靠”~以香蕉来比喻的话,因为他们黄皮肤的外皮,是永远不会被那些自命高贵的雅利安人种所完全接纳的;而他那白色的内芯,也让中国人无法接受这个没有文化认同感的家伙。
如果是自己人开玩笑涮自己,无所谓;如果是外人贴标签,不礼貌但是能理解;就是作者这样的两不靠,才让人如鲠在喉,咽不下吐不出的!如果任何一个非华裔这么写中国,我都不会如此的愤怒;或者干脆换了我们国人自己写出的《丑陋的中国人》那样的作品,给我们国人自己看,说的再怎么的尖酸刻薄,我也不会如此的介怀。
只是,要归咎于我从小所接受的“避尊者讳”的教育,也或许是要一致对外的个人理念。自己关起门来骂官员,看国家哪儿哪儿都不顺眼可以,外国的敢说一句不好,就是不行!就像是我和我妈观念不同,彼此关起门来在家里吵得鸡飞狗跳;可开了门,在外面我对我妈照样是恭恭敬敬的。如果有人敢当我面骂我妈一句,我就就敢抡着高跟鞋用鞋跟砸破他的头。——可惜,对作者而言,我们这些和她同根同源血脉的炎黄子孙,才是外(#‵′)凸!
愤怒之后浮上心头的就是深深的疲惫……理智的讲,很理解作者这种的“两不靠”,在一个以白人社会为主体的国家过的日子,少不了遇上什么“玻璃天花板”“隐性种族歧视”的。毕竟,在作者人工漂白自己之前,披着的还是一身黄皮。但是,这是不是就代表了,她能够用踩自己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国家,来换得现在生活的国家的全盘接纳了呢?肯定不是!
显然,作者不这么认为的。对她而言,自己只是在说“真心话”。所以明褒暗贬,表现出一派“爱之深,责之切”的架势……可惜的是,中国不需要您的费心,还是先担心你自己吧——实际上,作者大可以不必为自己可能会受到中国的“骚扰”而感到忧虑。中国的引进对象一贯是针对技术型人才,至于作者这种只会玩弄笔杆子的,就不用冷艳高贵的暗示自己对美国的忠心了……就算是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比例比发达国家低,但至少基数在那里,玩笔杆子的人不要太多!
事实上,你童年的不够幸福(你自觉的),除了怨责你的父亲,只怕和中国真心没多大关系。你怎么不想想,你父亲到美国是什么年代?是美国的白色恐怖反华浪潮最为高涨的年代!
一个没有技术能让人高看一眼的外国移民,他也只能把自己在外面承受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发泄在家人身上。当然,他消受过的你和你的姐妹没有受到,只因为在你们出社会的时候,中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中国市场已经逐渐成为那些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救赎了,就是因为那个你看不上的国家!——这才有了你们这些移民后裔的地位上升!!
再看看那些非洲裔,再对比你们这些华裔,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凭什么你们只是二等公民,而他们却是被歧视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常年陷入战火硝烟,动荡不安吗!即使中国有再多的不好不足,即使他这么做并非刻意,但是至少,他确确实实的庇护了你们这些华裔!
建国时国家领导人满世界的邀请华侨华人的心态,不是让今人无法理解的。若非是同根同源的血脉相连,出于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谁会陪着你玩百废待兴的游戏!看看现在有些落后的国家就知道了,全国算是工程师的,就只有小猫两三只的,出国留学的多了去了,只是都留在了国外OTZ此等状态下,还什么谈发展呢?
不要认为加入了别的国籍的你,就和中国没有关系了。犹太人在美国发展的不错吧,那他们又为什么要殚精竭力的立国以色列?不就是因为他们从二战的大屠杀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有多有钱,无论你在当地住了多少年,身逢乱世的时候,在当地人的眼中,你就是外国人!在这种时候,只有你的祖国才能保护你——无论你的国籍写的是什么地方,只要你的黄皮肤黑头发改不了,在那些西方白人的眼里,你就是外人!
在这个世界上,得有多傻的人,才能相信美国人吹嘘的普世价值啊⊙﹏⊙b汗不信的话,就自己去查查1969年博帕尔市的“乐科”事件。值得指出的是,在时隔25年之后,这一次惨案的相关当事人才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除1名责任人已经自然死亡之外,另外7名责任人以“玩忽职守罪”被判入狱,其中刑期最长的不过两年——
.【】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