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助手的自我修养》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助手的自我修养》读后感摘抄

2020-09-02 19: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助手的自我修养》读后感摘抄

  《助手的自我修养》是一本由陆烨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助手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一):推理迷的自我修养

  

读完后我才意识到我并不算是目标读者,但我还是想为作者勇气给五星。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实验性作品注定评分两级,但是敢于写出这样的作品本身就令人肃然起敬。所以本着推理迷的自我修养,一股神秘力量驱使我写下了这个长评

读过开头的几个笑话时,我曾以为这是《超本格事件簿》一般的“笑话推理”(jokes of honkaku mystery),然而读到后面才发现,这本书不满足单纯的“小笑话”,而是一整本书的“大幽默”,过于生硬的逆转、无意义多重解答、逗你玩的叙诡、凭空想象的一人二角、在现场做无数诡异事的凶手迪士尼公园一般的建筑诡计、用不停推理来代替写故事、作者的个人趣味凌驾于阅读体验之上……本格推理的无数经典弊病(包括我自己也经常犯的错误)被作者刻意(很明显)写在一本书里,如果你也曾经是推理迷,很难不会心一笑。

总体来说,本格部分无法评价,因为这不是一本本格推理小说,硬要说的话,这是一本幽默,一本“本格推理幽默小说”;幽默部分还是一贯的陆氏风味,很挑读者,有点像tbbt里penny讲的那个物理学家笑话。

然而,这本书的核心其实既不在推理也不在幽默,而在“体验”,读者笑过后、掩卷沉思时体会到的余味,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题。这一点和星爷某些电影类似欢笑底色悲凉,笑着笑着就五味杂陈

说了这么多,对这本书的感受其实两个字就够了——

过。

作者对于本格推理的感情正如我对超本格事件簿的感情,让我想起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

  《助手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二):我永远喜欢冷笑话!

  

记得昨天的活动上,撸撸姐有说过这本书是他写了基本“正经作品”之后放飞自我,写自己想写的作品写出来的,读完之后不得不说,确实如此。毕竟翻开第一页就能看见一个超烂的谐音梗就可想而知这本书的冷笑话密度有多大了。

个人而言我非常吃这一点,各种言语来回间的抖机灵吐槽真的是我很喜欢要素。尽管如此,客观上我也不得不指出,剧情开始——确切的说是整个第一章甚至第二章开头,到达故事主发生地以及主要角色登场前,各种各样的冷笑话、抖机灵和主角的吐槽或多或少让我有些尬了,密度大是一方面的问题,但是主要是过于突兀:很像是一个正常的故事中强行塞了不必要段子,段子好不好笑是另一回事,但是这种突兀感确实蛮影响阅读体验的。所以我觉得不是很能接受这种类型的读者很可能在故事真正开始前就弃书。

不过等到核故事真正开始之后,随着故事的发展与读者的逐渐投入,冷笑话的密度以及突兀感终于降到了一个舒适范围内,剩下的更多的就是对故事的发展感到的惊讶与快感了。

多重反转或者说多重伪解答这种形式,在我读过《推理竞技场》一次吃够饱之后就已经淡了很多了,不过本书的几次反转还是很有意思的,几次伪解答也颇有点那么回事儿:像模像样但是前面也有伏笔印证这是个伪解答。最终的反转或者说真相也颇耐人寻味。

最后必须提到的就是本书的核心设定:在撸撸姐直播提到本书的核心设定时我就对这本书有非常非常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认为这个设定就是对传统本格的一种解构,而我是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这种解构型的作品的,比如畅销君的《名侦探的守则》《超杀人事件》等。因此在读到本书之前我有过很多猜想,甚至已经认为这本书就是一本纯娱乐之作:以一个滑稽的案件来解构“助手”这一推理小说中的常见形象了。但真正读完我发现,撸撸姐还是尊重了自己本格(饼格?)推理作者的身份,在这种不正经的设定下写的还是一个正经的本格故事,在这种正经的本格故事里完成了对“助手”这一角色形象的探讨,这点我个人觉得是很难的。

至于推理的质量就见仁见智了

  《助手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三):冷笑话·伪解答·调侃和敬意

  这是陆烨华的一本小品,没有多么深厚的立意也没有非常系统的叙事格局,也因此显得轻巧。读这本,有一种回到陆烨华早期作品的风格,仿佛写这样的作品才是他最轻松自如的状态,而《逐星记》《春日之书》就带着一种被逼着长大的痛苦感,更深刻。不能说孰优孰劣,只能说作者的写作历程也许需要一点缓冲和跑偏,更有趣不是吗?当然,读者也是。要是每本读完都好几天走不出来(逐星记……),那可得多累啊。总体来说,这本助手,我读得很愉快。

  下面分述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1、冷笑话 冷笑话是需要脑电波契合的,因此也许会说冷笑话的人更容易找到聊得来的伙伴,因此也许我和撸撸姐应该聊得来,因为我好喜欢这些冷笑话啊!看完前8页,密集的冷笑话让我爱死了这一人,简直太可爱了!若不是灯灯突然推理告诉爸爸给老太太的菜要多放醋,我已经彻底遗忘了这是一本推理小说的事实。(ps,我太喜欢那个“站在台阶上吵架”的冷笑话了,我预备下次和老公吵架的时候用上。)然而冷笑话的持续输出在故事渐入真题以后就渐渐弱了下来,也好吧,毕竟本书不叫《冷笑话的自我修养》嘛,难道要写成12万字230多个冷笑话吗?

  2、伪解答 伪解答是撸撸姐的拿手菜。由于本文全员侦探,所以解答无处不在,几乎成了带节奏的存在。而这次,伪解答玩儿出了新的花。最重彩的是马行空的伪解答,逻辑自洽的伪解答太精彩了,虽然不是事实,但居然无法推翻;最温情的是于老师的解答,虽然不是事实,但却给了周一非最温暖的结局;最成长的是灯灯的伪解答,虽然下一秒就被推翻,但在不破不立的戏谑氛围里,作者实现了角色的成长。 其实在我看来,推理是个过程,不管结果是否尽如人意或是否是真相,推理的过程都是很有趣的,感受侦探思维的放飞,“想象力加上一点点运气”带来的意外感,是魅力无限的。

  3、解构、调侃还是敬意? 本文书名是助手的修养,但内里多是侦探的推理法则。带有一些结构意图和调侃意味的描述,充斥着推理迷们眼熟心熟的各种术语。其实推理的过程可以很玄乎,也可以说白了就是“蒙的”。这么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发展出了一些模式和套路,饱含着源源不断的创意,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带去阅读的意外和享受,也培养着一批又一批新生的作者们。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更有创意的诡计和模式,以更有创造力为目标发展着这一类型的小说。腰封说本文“饱含敬意”,确实如此,不过,前人可敬,今朝更风流啊! 我也敬现今的作者们,所以多读新作呀~

  4、暴风雪山庄 在一个物理的闹着玩儿似的暴(pao)风(mo)雪山庄,上演了一场社交意义上的“无人生还”。现今有个流行词叫做“社会性死亡”,虽然自嘲和调侃的成分居多,但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表征。口碑、人设一旦崩塌,这个人也许就会退出人们的视野,“社会性死亡”。就像这本书里的侦探们,原先光辉的形象一个个崩塌,书里写,这是侦探们的“无人生还”。这么个暴风雪山庄,是不是挺有精神意味的?很有新意哦。

  5、蒙太奇 从上本书开始,撸撸姐喜欢用这种蒙太奇式的转场特技,用同样的文字做一个叠加“软切”。电影电视画面中出现这种软切,会让场景过度非常柔和,让人很舒适。而文字用这种软切,会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效果,会出现一个意外。作为视频领域的业内人士,这种反差的效果给我很大的意外,其实非常惊喜,这种写法太有意思了。

  6、我好像没有提到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装在玩具盒子里的故事,不管是人设、语言、场景、剧情走向、甚至包括伪解答的脑洞,统统都很中二(哈哈哈哈哈),挺好,很可爱。因为不现实到了极致,所以出现了一种架空既视感,让我完全不去联系任何实际,因而整个阅读过程超级放松。本文篇幅不算长,整个故事也没有一个系统的陈述模式,因此整体构架显得松散,主体故事在三分之一才出现,但却实现了周一非和祝灯灯的人物成长,也是挺有意思的。在他们的成长和理念交锋中,我感受到一点鼓励,与大家共勉:愿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

  总之,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推理小说,幽默顺畅,轻松愉快。虽然没什么情怀和深刻立意,但最后感受了很多脑洞风暴、以及记住了很多冷笑话,也好也好。

  ★★★★★★★ 最后,是惯例的一句话剧透时间: 撸撸姐,于老师是男人又能怎么了呢?!对吧!

  《助手的自我修养》读后感(四):【剧透警告】小问号太多的读者

  “老爸,老妈以前是辩论队的吗?” “呵呵。不是,因为对方辩友中没有她亲生女儿。”

还蛮喜欢前半段的文风,我愿称之为“杠精流”。这能让读者始终保持一个思考的状态——思考冷笑话的笑点究竟在哪。

主要聊下解答部分。 诡计的一部分很容易联想到大山老师已经影视化了的某作。

“听好了,马行空的新时代推理法,是将所有问题都罗列出来然后找出那个唯一可以解释所有问题的答案!”

伪解答1 读者处在上帝视角很容易判断出并非真解答。但作者还是让书中某个不讨喜的角色大放厥词。其实看下来因为信息不平衡,他的说法倒也是逻辑自洽。就阅读体验而言,我读这部分只想快快翻过,临近尾声不想被废话浪费时间。这应该可以说是渴望了解真相的读者和卖弄关子的作者之间的矛盾。 这段于解答无用,但在剧情上将主人公推向一个低谷,从而完成了后面的心境变化和人物成长。

“啊,我在想……虚假的美好究竟有意义吗?”

伪解答2 连读者都说服不了的解答真的能说服书中的人物吗。就像是一群演员迫不及待冲下舞台下班了要去喝一杯一样。一般来说,伪解答应该是“越真越好”,伪解答越真,真解答带来的震惊感和逆转的爽快感则越强烈。 在这本书里,伪解答还承载着推理之外的东西。一碰即散的沙雕,绚烂而逝的烟花,虚假的美好满足了最后的愿望,正如虚构的小说剧情却能带来真正快乐的阅读体验。“真有趣啊。”

“灯灯,世界上没有哪一段推理是经得起推敲的。” “结论正确并不代表推理正确。”

真解答 在篇幅上很仓促,逻辑上有未讲明的地方,靠读者强行脑补或许可以解释得通。那就是关于书中“闹钟”的逻辑。在黄金馆,所有电子设备被没收,可以参考时间的道具有两个,其一是客厅墙壁上的时钟,其二是鸡之间王建材只会闹的闹钟。 首先如果按照没有事件发生的逻辑,闹钟的报时是固定的,即真正时间的早7:10。那蒙面作家必然要在第一个晚上将客厅时钟倒转。——如果不是这样,难道黄金馆的作息时间是在凌晨或下午1:40(即7:10倒转)起床吗?所以只能先预设一个在正常时间起床的逻辑。这个逻辑非常重要,因为后面预料之外的事件发生了。 按照真解答的逻辑链,割下吊牌→需要碎玻璃→打碎相框→下降帘子遮住相框→时钟随帘子下降造成视觉误导→倒转时钟。在这个逻辑链里,倒置时钟处在一个末端,这个行动是前面所有必要需求的必然结果。然而如果这样思考,那和前面闹钟的设定就会有冲突。时间莫名其妙走了五六个小时,闹钟会把大家在一个奇怪的时间叫醒——然而并没有。 所以后面的揭露于九鸣是蒙面作家初恋女友,是某种意义上的补充逻辑。她应该是知道黄金馆秘密的,她知道鸡之间闹钟的定时,知道要在第一个夜晚去倒转时钟。倒转时钟不应该是逻辑链的最后一环,反而应该是第一环。那如果按照书中设定,时钟和帘子的视觉误导真的存在的话,那帘子才是跟随时钟的被动一环。帘子掩盖了打碎的相框,只是碰巧。从这个逻辑出发,锁定凶手的逻辑就变成了倒转时钟却不调表(假设真能调)的人→知道黄金馆秘密的人→蒙面作家亲近的人。 怀疑作者是写到最后把这个闹钟忘记了。这个闹钟的逻辑是可以讲通的,只是忘了写。 造成这种混乱,说到底还是故事给诡计服务的问题。先有了一个诡计,然后说服故事中的人物为了达成诡计去行动。就像那些新本格前辈们为了杀人而建造房子是一个道理。

  《助手的自我修养》读后感(五):侦探是杀害自己助手的真凶?!

  

十几天前,我们在上海书展为撸撸姐和时晨老师的新书办了一场名叫“侦探到底把搭档当成什么!”的分享会,引人深思的语气和发人深省的叹号本身就已经有点那味儿了,果不其然在预告发出去之后我们收到了大家踊跃的转发和深深的祝福(?)。

懂了懂了

说是搭档也好助手也好,从上个世纪就开始在作家笔下与侦探们出双入对共同办案的他们,究竟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于侦探们来说他们的存在是不可或缺还是可有可无?

从原著小说中看,将“侦探+助手”模式发扬光大的应该就是柯南·道尔了。世界唯一的咨询侦探和退役军医这一对搭档为我们带来了《恐怖谷》《血字的研究》《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等经典的案件。福尔摩斯曾经认为“一个逻辑学家不需亲眼见到或者听说过大西洋或尼加拉瀑布,他能从一滴水上推测出它有可能存在。所以整个生活就是一条巨大的链条,只要见到其中的一环,整个链条的情况就可推想出来了”,但很明显华生的出现和陪伴对他而言是绝对的意外,是不可推测的逻辑,是超出他理性分析的感性存在。在《三个同姓人》一案中华生的受伤让福尔摩斯的情绪出现了极大的波动,毕竟能在闲暇的日子里窝在贝克街221号的沙发上听他拉琴的朋友可能就只有他一个了。助手对侦探来说是极少数甚至是唯一认可的挚友,是可以共患难的伙伴,就像是百分百纯黑巧克力镜面蛋糕上点缀的草莓,告诉侦探他还是一块可爱的小蛋糕。

过于娇俏的小蛋糕(误

而在撸撸姐的新书《助手的自我修养》中上来就打破了读者对侦探和助手这种关系的信任,已经被人谋杀变成鬼魂形态的侦探助手周一非找上了唯一能够看到他的祝灯灯帮忙,希望她能够去参加蒙面作家的面试接替他的职位,并且帮他找出杀害他的凶手。

周一非为祝灯灯介绍了他被杀当晚的情况,然而统共只有八个人受邀前来还有人未到,在没有外人能够进入的“黄金馆”且侦探与助手永远都形影不离的情况下,侦探杀死自己的助手这种可能性不能不考虑。

“如果只有我和老师两人,那我就是自杀的。”

“你没有看到杀害自己的凶手,恐怕不是没有看到,而是不忍看到、不想看到吧!”

过于卑微了吧!

没想到更卑微的还在后面。

助手的自我修养:

第一,助手一切行动要谨遵侦探的吩咐。

第二,任何情况下,助手都不能伤害自己的侦探。

第三,助手不能先于侦探破案,如果发现了关键线索,也要及时提交给侦探。

第四,万一侦探得出了错误的解答,要宣称是由于助手的愚笨而被误导,必须给侦探道歉。

这些还都不是侦探定下的规矩,而是助手们根据华生、黑斯廷斯、石冈等前辈的事迹自己定的……并且觉得能够成为侦探的助手让他们每天都很快乐,觉得人生没有虚度。

前辈:没说过

现在我有点相信祝灯灯的话了。

总之被鬼逼无奈的祝灯灯只得前去应聘一小时一换动物头套的蒙面作家的助手,坐着他的小面包车来到了屋外布景致敬暴风雪山庄的黄金馆,在那里等待着她的还有安乐椅神探情感大师苏会玲和她的助手安茜,短短十二万字篇幅中破解了二百三十多起密室杀人案的诡计小天才马行空和他的助手秃顶大叔,副业是制作沙雕的沙雕大师于九鸣和他的助手王建材,以及蒙面作家的新编辑张编辑。

梗好多,大家意会一下,上次见到各门各派齐聚一堂还是在推理小说的百度百科词条上。

当然在推理小说中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不发生命案是不可能的!果不其然一个没有见过的男人被发现死在了火锅桌前,死因是后脑被铜锅重击。由于在场没有露出真面目的只有蒙面作家一个人,因此死者的身份就被推断是他了。

杀死周一非的疑似凶手死了,现在祝灯灯的目标变成了找到杀死周一非的疑似凶手的凶手。祝灯灯只有二十多岁,祝灯灯好累,深夜还要陪哭哭啼啼的鬼买醉(双押x2

《助手的自我修养》的责编给这本书写的广告语是“本格派、安乐椅神探、硬汉派、搞笑推理,齐聚一堂大比拼”,太贴切了简直就是推理圈的《明星大乱斗》!相比《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埋的梗更密集,抛出的多个伪解答也更有信服力,撸撸姐在这本书中充分发扬了奥林匹克精神,能够超越自己的还是自己。就算是被当作疑似凶手的蒙面作家也可爱吧啦的,痴迷于祝灯灯手里的麦丽素……由于阅读过程过于愉悦笑得过于开心,还有点对不起鬼魂助手周一非……

总而言之一句话!今天下单,明天看上,开开心心过九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