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莱特之吻》读后感摘抄
《拉莫莱特之吻》是一本由[美] 罗伯特·达恩顿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7.9.10.12
●文笔刷刷地好!
●通俗易懂,也可能过于简单了。可以当成了解新文化史的入门书之一。
●达恩顿萌萌哒,贵专业学子尤可参见《第五章 新闻事业:“有闻必录”与“合辙即登”》,虽然可能是全书最差的一章,赞阅读史诸文,以及各种神奇译名让人发抖……
●关于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实在是……
●里面的几篇书评写得相当有水平;不过最有趣的还是关于自己记者生涯的一篇。尤其考虑到近现代历史对于报刊报导的依赖程度,简直可以作为“从史料的形成看历史”的一篇上佳资料。
《拉莫莱特之吻》读后感(一):翻译的人名小问题
《新文化史》中很多翻译的人名已经做过更正了,如布劳岱改为大家熟知的布罗代尔,但《拉莫莱特之吻》中又出现了人名翻译问题,刚读到26页,“兰肯式的对历史事实的执著”,译为兰克更好,也不用特意在页末加个译者注了。
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德、法、日、西等多国文字。是达恩顿在文化史理论方面的经典之作。
本书还展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面貌、人物心理及其当时人们针对不同政党、政见的反应,也试图阐明了大革命的发展趋势及其最终结果的原因。
《拉莫莱特之吻》读后感(三):感想
本书是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想与随笔,但里面着实都是干货。想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和研究方法的绝佳。里面有作者对于记者、出版行业的具体运作剖析,也有作者对于新文化史研究的梳理。尤其表扬本书翻译,很多译文古朴优雅,文字功底着实不错。阅读过程中总是忍不住赞叹,这文笔真的绝了,诙谐却又不失文雅,遣词造句极其考究。
本书价值:
《拉莫莱特之吻》读后感(四):我来丰富一下介绍吧!大家可以更了解这本书
第一章 拉莫莱特之吻
第二章 波兰要自由
第二部分 传媒
第五章 新闻事业:“有闻必录”与“合辙即登”
第六章 著书立说与学者们的生存策略
第三部分 白纸黑字
第七章 书籍史话
第八章 文学史上被遗忘了的中间人
第九章 阅读史初探
第四部分
第十章 思想史与文化史
第十一章 思想观念的社会史
第十二章 心态史
第五部分
第十三章 历史与知识社会学
第十四章 历史与文学
第十五章 历史与人类学
《拉莫莱特之吻》读后感(五):已经阅读,很有意思,特此推介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著名的欧洲文化史专家,也是在当代西方声名显赫的新史学家之一。1939年出生于纽约。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奖金、美国的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
在研究对象上,罗伯特•达恩顿总是以自下而上的视角考察18世纪法国的出版商、地下文学和落魄文人,形成了他研究法国启蒙运动的独特路径——“观念的社会史”。他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力图在社会的网络结构中追踪思想观念的传播。
《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是一部集中反映达恩顿在历史和媒体文化方面关联的思考的文集。其主要关注点,正如达恩顿自己在导论中所表露的,“这本书既讲历史,又讲媒体和媒体的历史。本书有四个目的。第一,是要显示过去如何作为暗流存在于当下 (第一部分)。第二,是要通过个案来分析媒体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三,借本书的写作过程来昭示媒体研究中的历史向度 (第三部分)。第四,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宏观历史以及与历史相关的其他人文领域 (第四和第五部分)。”在书中,达恩顿实际上是把自己对历史研究的心路取向自上而下地分成了四个层次去思考和介绍:观念史(体系化思想的研究)、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史(日常思维、舆论风潮和文学运动的研究)、观念的社会史(意识形态和思想传播的研究)和文化史(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
这本书总共收录了达恩顿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需要写下的15篇系列文章。其中的意图,让我们用达恩顿自己的话来概括:前6章,“不是给学术杂志和学者们写的,针对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非专业读者,而不是12岁的女孩。假想那些编辑、制片人和其他经营媒体的人的左边是作者的话,那他们的右边就是这些读者。这些论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文化中介及其运作过程。我在同文化产业打交道过程中有些体会,栽跟头的事很多。这些经验对我很有启发,如果别人想知道怎样从办案人员那里套出新闻,怎样编造电视剧本或摸准编辑室的路数,我这本书至少有点可读性。”而后9章:“是学术性的,但是我希望它们也能让受过良好教育的非专业读者感兴趣。尽管我看不到这些读者是谁,就像我看不到月亮的另一半,但我绝不低估他/她们。读者应该得到更丰盛的精神食粮,可媒体只提供简易快餐。所以我斗胆给他/她们奉上一份没掺水、没打折的学术晚宴。”
在这些论文集中,达恩顿特别注重希望能让受过良好教育的非专业读者感兴趣,因此写得生动有趣,并不同于纯学术性研究的抽象和晦涩难懂。这些关于社会、文化和思想史中的林林总总和风云变幻,能够潜移默化地让读者知道历史学家都在干什么,也让读者知道,历史学家们表面上在就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实际上他们是在帮我们当下的人跟古人沟通。
达恩顿强调:“最令人激动、最有创意的历史研究,应该通过个别事件挖掘出前人的人生体验和当时的生存状况。这类研究有过不同的名称:心态史、社会思想史、历史人类学或文化史(这是我的偏好)。不管用什么标签,目的是一个,即理解生活的意义。”那么如何来实现呢?达恩顿告诫我们:“虽然对‘生活的意义’这样的伟大哲学命题,要想找到它的终极答案是徒劳的。但我们不妨从前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历史学家要进入已逝的世界,光靠方法理论那一套是不行的,还需要大胆想象,需要放下成见,不拘泥于定式思维。我们可以对未来抱着怀疑的态度,但面对往昔我们不能不感到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