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娃》的影评大全
《伊娃》是一部由伯努瓦·雅克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加斯帕德·尤利尔 / 朱丽亚·罗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首先剧本就不过关,故事畏首畏尾又拖泥带水,能进主竞赛也是罕见。
●妥妥的养眼八点档。法国人还真是喜欢拍男妓女妓,危险的恋情拍得熟练又平庸,剧本像是只过了一遍,偷作家身份、骗写作灵感这种容易发挥的梗也早早放掉,而且看火车和汽车开来开去真的很烦躁!这就是传中的镜头叙事吗:)
●太浪费男女主的颜值和演技 全片不知所云 唯二亮点是于老师用的海信手机和劳模姐的《斯隆女士》海报。。。
●#Berlin2018# 伯努瓦·雅克的视听语言怎么掉到本科生水平了……这尼玛镜头是怎么开心怎么给吗?刻意回避S&M戏有意思么……只会让人觉得假道学,而且于阿姨什么没演过还怕这个么。虽说这个作品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很有点意思,但偷老作家作品这么大的事儿竟然过去了就过去了…好好一个题材写得实在是无聊
●比较法国 后面有些仓促 但是不是原著就是这样呢 我要去安纳西玩反正
●IH/74 导演,剧本跟男主的写作才能一样平庸。两星给Cast。
●#Berlinale2018# 大家都知道这片子拍的烂了,不用多说了,但我看的蛮开心的,哪怕就拍于阿姨坐在餐桌上吃饭,我都能一直看。
●总在想着俗套的剧情开端和人物内心的空洞最终会牵出一些特别的东西。然而并没有,但好奇和期待也这样坚持到最后。
虽说是改编自一部英国作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小说,但是导演伯努瓦·雅克巧妙地结合当代法国的社会文化情景,拍摄出极其典型的作者风格电影。影片里关于欺骗的话题、情欲的迷思以及黑色电影(film noir)的氛围跟已故新浪潮夏布洛尔的很多作品如出一辙,甚至结尾处那个突如其来的死亡事件都像是复制了《亡情巧克力》、《冷酷祭典》的冷峻调子,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电影的女主角都是由伊莎贝尔·于佩尔。 影片里不断反复出现男主角乘坐高速列车往返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情节似乎带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暗示。生活在商业化大都市的蹩脚作家失去创作灵感难以完成新作品,却在远离尘嚣的山区里偶遇谜一样的女主角,继而沉沦在一段无法自拔的危险关系里。这段情节似乎跟前两年震惊戛纳的《保持站立》有不少相似之处,两部电影都对欲望的刻画赋予了一种“现代性”的阐述。 日益发达的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也在影片其他部分里找到相应的落脚处,便利的通信方式(手机通话、短信息)将联系男女主角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欲望似乎变得廉价而唾手可得。男主角在列车上用短信联系的情节更让我联想到去年阿萨亚斯的《私人采购员》。现代化对人与人之间的欲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在不断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也似乎令欲望的真实面目变得模糊不清。
《伊娃》影评(二):伊娃
#每日一片#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简单说一下这届主竞赛场刊分数最低的《伊娃》吧,在去柏林之前《伊娃》是我翘首以盼程度仅次于《犬之岛》的作品。电影宫首映那天晚上去看了洪常秀的《草叶集》,所以就次日才去腓特烈大剧院看的第二轮放映,整个剧院人头攒动塞得满满当当,比之前面那一场《多甫拉托夫》不得不感慨一下于佩尔阿姨的号召力。(没看上首映场真的可惜啊T T于阿姨和尤利尔都有到现场)
因为此前就已观赏过伯努瓦•雅克导演的四部电影,对他的个人风格也算是比较熟悉了,《伊娃》的成片这个样子完全不意外。实际上他的电影法国味道相当重,重到一般(非法国文化语境下)观众可能很难接受或理解的程度,时常叫人觉得没头没尾,线索漂浮难捉摸。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遑论审美的愉悦与享受了,恐怕只有法国本土观众可以比较轻易地体察到他作品中的意趣。
他作者性很明显,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哪部片子是出自他手,《伊娃》就是他拿手的女性题材与情欲暗涌。伯努瓦•雅克偏爱聚焦女性的心理状态,在他的几部前作中都是以女性作为第一主角,用有些陌生感的非常规叙事去展现、剖析她们微妙的内心世界。伊娃延续了他一贯的危险与秘密交织的氛围营造,尽管人物塑造得都不够丰满,并有些“不便深究”的漏洞,但仍是我在他最近几年的片子中比较喜欢的一作。或许是由于本片的戏剧感稍稍强些(《永远》那样的片子是真的很难喜欢上的),骗子作家尤利尔为了获取灵感——从“妓女”于佩尔那里讨得只言片语而设下使得她坠入爱河的陷阱,最后却将自己狠狠套牢。看似老套的情节设置却如片中所言那样颇具悬念,很吸引人往下看下去(尽管我也扪心自问真的不是因为两位主演强大的个人魅力吗)。影片中有个镜头叫人印象深刻,很好地阐释了伯努瓦•雅克的个人风格,一段关于伊娃的模糊主观镜头,在作家半梦半醒间出现的模糊记忆。这段镜头让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也无法确信伊娃的探望究竟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她到底是对作家仍余情未了抑或是作家因为得不到她而产生的幻觉。而及至此处,两人关系的角力已经逐渐发生了扭转,由传统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变。全片都伴随着伯努瓦•雅克一贯有些神经质的弦乐,更为这段关系添上了一层紧张感。
于阿姨凭借这个角色今年肯定是拿不到三大的大满贯了,“伊娃”这个角色很有趣,她深爱入狱的丈夫甘愿为其卖肉赎身却又受到年轻作家的诱惑与勾引,在二者中逡巡同内心的游弋、自诘、耽溺、断绝这些微妙的心理都值得深度挖掘,于阿姨表现得已经很好了但实际上发挥仍很受限。虽然题为《伊娃》但在这部里她更多的是担当被凝视者的角色,第一主角是尤利尔饰演的年轻作家Bertrand。较少的戏份或许是导演想最大程度保留这位内心复杂难解的“蛇蝎女子”身上的神秘感?要说演员奖的话尤利尔的可能性反倒更大一些,但总感觉他还是更适合演一些纨绔浪荡的贵族(《舞女》里的路易简直就是量身打造嘛),演这种外表光鲜内里空空的绣花枕头有些没说服力啊。影片的女二号也就是饰演尤利尔女友的朱丽亚•罗伊当时看着就觉得眼熟,果然是导演前作《永远》的女主角,她的容貌让人很有好感,美貌却不具侵略性,看来是伯努瓦的新晋爱将了。
另外近年来伯努瓦似乎很爱翻拍让娜•莫罗主演的电影,如15年由蕾雅•赛杜主演、入围柏林主竞赛的那部《女仆日记》就翻拍自64年版,《伊娃》也是翻拍的62年让娜•莫罗版,两部翻拍作品都遭到了不约而同的差评。《伊娃》在放映结束后除了掌声外还有几个人发出嘘声,这的确是我这次所观看的影片中未有过的待遇。
《伊娃》影评(三):伤心太平洋
先不管电影质量,光是电影海报上的于佩尔和尤利尔就值得所有人买票进场了。抱着跟这个世界上99%人同样的心情,我走进了腓特烈剧院。老实说,这部片并没有那么不堪,有人说它cliché,但冒牌货和妓女的故事如果讲太高级难免有损质感,有人说它不够燃,确实看的很不过瘾。克制,平庸,像硬憋回去的一泡泡尿,这是我对伯努瓦的初体验(笑),算不上佳片,但真的也挺好看的啊,能赋予一个狗血故事恰到好处的节奏感也是需要功力的呢。
电影很法式地讲述了两个骗子之间的爱情游戏。两性关系,emmmm,当然伯努瓦不是欧容,他没有那么清奇的脑洞(就算有估计也绕不回去),也不是侯麦,絮絮叨叨半天就能通透爱情。他用了很原始的方式,试图提取爱情最关键的要素:简单,有效,危险,致命。这样的爱情安在一对可取所需的骗子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尤利尔饰演的男妓Bertrand为了盗走别人的著作,间接杀死了自己的客户。隔年,剧作引爆了市场,尤利尔成为了剧作家,开始过上了丰足的生活。而于佩尔饰演的伊娃,成为了他命里的救星和劫数。
说是救星,是因为伊娃意味着灵感,这对于尤利尔这样的冒牌货可谓是沙漠中的绿洲。看看Bertrand身旁那个一天到晚碎碎念的烦人精制作人吧,脸上永远写着“催稿”两个字,这一度将Bertrand推向崩溃边缘。伊娃是很难驾驭啊,但是那种欲擒故纵的危险关系成功调动了Bertrand的“创作欲”,并且很不要脸地把伊娃说的话打进了自己的剧本里。所以Bertrand的女友越是温柔,越是体贴,就越满足不了Bertrand。他搬出公寓呆在外面写东西,不就是为了逃避烦人精二号女友嘛,并且独立的空间能够方便他和伊娃顺利对接。
劫数就很好理解了。当Bertrand貌似坠入爱河了,伊娃就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爱上妓女不是他的错,可偏偏他要去爱一个有奇葩控制欲的女人。
伊娃这个妓女同样是个骗子,趁丈夫不在家,天天背着后者在外面接客揽钞。但她的骗术看起来流畅多了,不但赏心悦目也基本没有非受迫性失误,Bertrand不过是她众多“love game”中的一小局,根本无足轻重。她就是一个擅于玩弄感情的贱女人,看到小鲜肉、油腻大叔对自己俯首称臣,不但交出了肉体还奉上了钞票,她早就飘飘欲仙了。
都说这个世界上的感情无风不起浪,那阵风便是这两个家伙的相同属性:冒牌货。因为共同点所以彼此吸引,一个是甘愿陷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爱情,一个则是因为找到了猎物而暗自欣喜着。或许伊娃早就识破了Bertrand的本质,但她不爱主动揭穿,她只需要等着这个为她“痴狂”的男人暴露本性。因为任何的主动都意味着风险,所以伊娃的策略便是:给够对方时间去犯错。
这样看来Bertrand实在有够蠢的,明明是想要利用伊娃来完成自己的剧本,最后不但在这段自己制造出来的关系里彻底失控,还被设计了一回。最后伊娃在自家公寓和丈夫联手来了一次“完美的复仇”,将这场骗中骗推向了高潮。目睹尤利尔那张帅脸被搞得鼻青脸肿,这个引火烧身的结局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啊。
伯努瓦保留了足够的克制,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是骗子,也有权利经历一场体面的自我醒悟。对尤利尔来说,那场史诗般的目光交汇是伤感的,就像lala land里的高斯林,他意识到了“一切都结束了”;而对于于佩尔,这不合时宜的目光交汇是令人厌倦的,这记由她发出的ace球本就不应有任何的拖泥带水,即掐断了尤利尔所有还手机会。
被情人甩了,正牌女友挂了,工作没了。冒牌货也有分A档和B档,《伤心太平洋》就是B档冒牌货屁滚尿流的写照吧: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回头看看伊娃,生活照旧,左手是疼惜她的老公,右手是愿意陪她上影院的好闺蜜,一副胜利者的架势。
:总体来说,电影还算ok,毕竟女王的气场摆在那里。但是全片充斥了很多线索和伏笔最终都不了了之,化为一阵青烟,这是比较可惜的,就是给人一种浮在表面的感觉.....看完电影的我也是很轻飘飘啊....
:喜欢文章的盆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filmpublic
《伊娃》影评(四):女性的春梦
相比男人,女人更惧怕衰老。
哪怕是最光鲜亮丽的女演员,在面对公众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感慨是:中年演员没有戏拍。
为什么呢?因为大众唯独偏爱年轻的生命,出水芙蓉,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新鲜娇嫩,那才是主流审美。
可是有一类女性,她们却越老越有味道,越老反倒是越凸显自己的个性。
比如于佩尔。
她不再年轻了,哪怕这张脸上皱纹不如同龄人布满,但一看就是上了年纪的老女人。
但她却越来越活跃在第一线,频频出各种作品。
法国人是很浪漫的,这种骨子里的浪漫很多时候是超出了世俗的常规认知的。
看看现在被小黄人闹腾的夜不能寐的马克龙总统和比他大得多的第一夫人就在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不可能的。
而于佩尔则在电影里满足了年老女人对于第二春的幻想。
换句话说,
这个世界的审美开始会欣赏苍老感所呈现的深厚魅力。
之前看过她的另外一部电影《纪念》,是讲一位会唱歌的女工。
平时就是厂里再普通不过的人,但是一到舞台就开始熠熠生辉。
而在电影中她和一个年轻男子坠入爱情,对方成为了她的小迷弟。
有些不可思议,现在的男性也开始迷恋那些带有神秘色彩和沧桑感的女性。
他们会把鱼尾纹看成是成熟的一种标志,而仿佛与年长女性在一起也成为了他们标榜自己能耐的一种方式。
而女性会通过征服了比自己年少的男人来作为自己魅力的体现。
双方都以“爱”的名义,通过荷尔蒙来证明自己。
至少在我周围,越来越多看到姐弟恋的CP出现。
于佩尔是在不断突破自己的。
所以对这次的《EVA》我其实也满心期待。
她演一个妓女,这个年纪还做妓女,乍一看还是有点让人觉得不适。
故事本身是具备层次感的,但拍摄起来却总是少了一口气。
原本导演想表现的是一种猎艳的故事冲突。
于佩尔饰演的妓女从不和自己的客人产生任何情感,思路清晰态度冷漠,洞悉世间一切也能非常好的把握分寸,和常规意义上一边接客一边又期待真爱的风尘女子不同,她从不做梦。
她很骄傲,从不低声下气,反倒是摆一张臭脸,先交钱后服务,老娘的规矩你爱干不干。但是别浪费老娘时间,别和老娘谈感情,更别说要走心了,都是没门的。
她有一个深爱的但在监狱里服刑的老公,为了赚钱她开始以EVA自称接嫖客。她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年老但有些社会地位和金钱的人,她戴好假发,出入各种场所,担当好一个合格的妓女。
然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男主和她相遇了。
男主本来也是男妓,在为自己的客人—一位年老却有名的作家服务时目睹了他突然死亡的过程,本来应该帮他拿药救他,却眼睁睁看他断气并顺走了他最后一部尚未问世的稿件,署上了自己的姓名,并把作品放上了舞台,甚至有了一位白富美女朋友,人生完全翻篇。
但假的终究不会是真的,在酝酿第二部作品的时候他思路干涸了。
他苦思冥想,但写出来的文字总是干巴巴的,于是他陷入了某种困境。
于佩尔的出现仿佛是他的救命稻草,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近她来刺激自己的写作灵感,甚至不惜把她的原话照搬到小说里。
而且他也开始让自己入戏了,让自己被她所迷恋。
但两者在颜值上本身就不对等,放在同框里很快就出戏了,一种违和感。
这两者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男妓和女妓,男妓年老猝死的客人和年老的女妓,不知是否是一种身份的对等,我固执的认为这样的感情带有一种病态感,并且是男主自己一厢情愿脑补出来的戏,妄想在自己的作品里添砖加瓦,但假的又如何成真,终究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被戳穿,被揭露。
但这样的喜欢,与其说是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扭捏。
我看不出来他们之间的情感如何弥漫开,我也无法切身被他们的对手戏所折服,彼此的对话也很难让人有心跳加速或者暗自叫好的美妙。
两个人原本就是平行线,硬捆绑在一起,也只是靠的近一些的平行线而已了。
而在此过程中,他越来越迷恋她,哪怕自己年轻娇嫩的未婚妻就在那里,他还是喜欢于佩尔衰老的容颜。
某一天,他的未婚妻发现了小三竟然是一个年纪可以做她母亲的女人,瞬间表示无法接受,毕竟脑洞太大了,愤然离开的时候发生了车祸而亡。我觉得她更是被气死的,你说你找谁出轨不好,找了一个年纪可以做***,怎么对得起我?
于佩尔是一个老戏骨了,她总是令人出乎意料之外,会选择一些具有高难度表现力度的角色,比如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小鲜肉。
但这部电影在冲突的处理上还是弱了很多,感觉导演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表现故事的走向。
仿佛就是两个不走心的人,一个人问你怎么还没爱上我,另一个回答我干嘛要爱你,然后滚了几次床单,全剧终。
故事真正好的故事应该是具有发生反转的戏剧效果的,但这里一切都很平淡,挖空心思去寻灵感的男妓没有过多自我的剖析和突破,全身心热爱着自己老公的妓女全程也没有什么动摇过,而两个人的感情走向更没有任何“撩“的过程,使得整个故事到结尾都比较平淡。
罢了罢了,一场春梦而已。
女性距离完全平等还有那么高的山坡要跨过。
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编。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