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遗忘的盛世》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被遗忘的盛世》读后感精选

2022-05-19 02:05: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遗忘的盛世》读后感精选

  《被遗忘的盛世》是一本由张嵚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忘的盛世》精选点评:

  ●明朝

  ●明孝宗朱祐樘,一个并不出名的明朝皇帝,都没有他的儿子正德皇帝惹人注目。拿现在人的目光来看,明朝皇帝中的大多数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而朱祐樘可能是其中最为正常的一个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弘治一朝过于平淡,没有大型战事腥风血雨,没有政坛的风云诡谲,更没有坊间的荒唐趣闻流传,实在是乏善可陈,以至于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于弘治一朝也没做过多着墨,但弘治一朝或许是明朝最为像盛世的一段时间吧。此书并不是多有趣,内容也不是多丰富,但是我读过之后,最为颠覆我观念的是,真正的盛世或许就应该是平淡无奇吧,如老子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对于弘治的评价有过分拔高之嫌

  ●看到弘治朝名臣荟萃灰常激动啊

  ●连妻子吃醋演宫斗的机会都不给,这个皇帝的格局还真清奇

  ●"三十六年的生命虽短暂,但他绽放的辉煌却光芒万丈"

  ●92

  ●历史

  ●为迎接怀恩的归来,朱佑樘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彩旗鼓乐齐鸣中,朱佑樘亲自在宫门外迎候怀恩的归来,牵着他的手一起走进去。就像十多年前一样,勇敢的怀恩牵着他的手,走过无边宫廷黑暗时的样子一样。

  ●在成化与正德之间有个男人叫朱佑樘

  《被遗忘的盛世》读后感(一):259.14.68《被遗忘的盛世》—张嵚

  当年明月之后,涌出一大批新式写史高人,对普及中国历史确实是好事,只是这其中过分调侃者有之,失之庄重者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不求甚解者有之,我的看法是,目前还没出现能超越当年明月的。拾人牙慧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总得让读者读出对历史的尊重和诚意,在这个基础上调侃也好、风趣也好,才是小惊喜。这本书算是比较不错的,除了有些部分有些过分渲染,对于明朝弘治年间的事读完也算有个大概的了解。

  《被遗忘的盛世》读后感(二):郑和不是穆斯林是佛教徒

  对明朝感兴趣是件好事,但关键问题不要搞错。海瑞不但不是穆斯林,而且恰恰相反,海瑞信奉的宗派是跟伊斯兰教水火不容的。

  郑和也不是穆斯林,根据浙江省平湖市博物馆馆藏的一部手书长卷佛经《妙法连华经》经书“跋”中记载:“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金舍利宝塔一座,永远长生供养。”郑和在最后一次航海前,发起募捐刻经,刊印《妙法连华经》“五千四十八部,散施十方”。

  不要搞错了

  《被遗忘的盛世》读后感(三):【作家采访公告】不容青史尽成灰——历史作家张嵚

  用文字带您穿越古今,历史类畅销作家张嵚。

  11月4日周二20:00,精灵天下与神对话,为您揭秘书中事、书外人。

  赶紧加入“精灵阅读与神对话”QQ群(群号:12388233)一线围观,与作家亲密互动~

  更多作家访谈请关注:

  《被遗忘的盛世》读后感(四):捉虫捉虫

  首先说明,我给这本书挑点错出来没别的意思,单纯为了纠正错误,鼓励作者写出更好的作品。

  问题一:有关第一章第三节中童年朱祐樘生活的描写。这不是错,只是历史的不同说法。各种书中朱见深和朱祐樘相认的煽情情景,很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朱见深一直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只是不敢公布出来而已。

  “初,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上令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既诞皇子,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及悼恭薨后,内庭渐传西宫有一皇子。”(《謇斋琐缀录》 尹直著)

  尹直是成化年间的内阁辅臣,记载相当可信。同样说法也见于《明朝小史》。朱祐樘六岁才被父亲知道的故事据《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讲是出自于慎行的《尘居笔麈》,于慎行听宦官所传,甚不可信。

  问题二:第一章第四节P64页。书中有“他们(柳注:此处指朱祐樘和后来的张皇后)在成化二十三年三月结婚,按照惯例,也一起去朝见了万贵妃。”

  按《明宪宗实录》的记载,万贵妃死于成化二十三年正月辛亥,即正月初十,而朱祐樘是同年二月初六结的婚,七日礼成(李东阳《燕对录》中二月初十的记载也是错误的。)所以说,朱祐樘根本不可能带着他老婆去见万贵妃,除非他们见鬼了。

  问题三:第二章第五节P151页。书中有“周太皇太后(朱见深的母亲)想念小孙子了,想招崇王(朱祐樘的弟弟)进京叙叙旧。”此处的崇王并不是周氏的孙子,朱祐樘的弟弟,而是周氏的儿子,朱祐樘的叔叔崇简王朱见泽。

  朱见泽,明英宗第六子,母孝肃皇后周氏。景泰六年四月十六日生於南宫,天顺元年(1457)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成化十年(1474)三月初五日就藩汝宁府。弘治十八年(1505)七月二十八日薨。在位四十九年,享年五十二岁。谥号简王。(百度百科)

  实录里也写得很清楚,崇王一直想上京来,大臣们一直反对。可参见《明孝宗实录》中有关弘治二年三月壬戌、七年十月壬戌、八年七月庚子的记载。

  问题四:第五章第一节P257页。书中有“两个哥哥,就是朱祐樘的两个大舅子:张延龄、张鹤龄。”事实上二张是张皇后的弟弟,朱祐樘的小舅子,并且张鹤龄比张延龄年长。

  “帝颇优礼外家,追封峦昌国公,封后弟鹤龄寿宁侯,延龄建昌伯”。(《明史.孝康皇后列传》“峦二子,长张鹤龄,袭封寿宁侯;次延龄,进封建昌伯。”(《弘治皇帝御制太保昌国公先茔碑文》)

  我读书少,只看到了这些问题,当然这也只是些无伤大雅的问题。我觉得有些错误不是作者不知道,而是作者凭印象写作没有核实的结果。另外我认为本书有时候未免调侃过头,显得无聊。希望作者以后不断进步吧。

  《被遗忘的盛世》读后感(五):胡说八道的一本书

  原文如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事实上武举并不是朱祐樘首创。唐宋且不说,成化十四年也曾开过武举考试,可朱见深当时是三分钟热度,搞完了就叫停。弘治六年,朱祐樘正式开设武举,考试内容分别为笔试策论与武功考试。并设立规定:六年开设一次。到了弘治十四年,又改为三年一次。从此,武举考试成为一项固定的选拔制度,沿用到后来的清代。

  也正是在这个制度下,许多将才脱颖而出,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梦想,也打破了世袭贵族子弟在军官队伍里的垄断地位,而武举的身份也渐渐成为众多武将的招牌。如果开出自弘治朝至明末的武举出身的名将花名册,那可以说是一部星光濯濯的将星录:王勋、戚继光、俞大猷、邓子龙、沈有容、陈斌、傅应嘉……一代又一代的人从这个平台上走向边疆,然后改变了战场上的世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可是我查阅《明实录》,弘治年间举行过的武举只有弘治十七年一次。作者所谓的三分钟热度的朱见深,正是他开创了武举,设立武举法,并且后来明确了考试项目,并且也有开设武举。而弘治年间我看到的弘治六年平江伯陈锐上的一个建议书,书中包含五件事,武举只是其中一件,他建议“后武举之时,先策略而后骑射,若学识无可取者,已之。南京武学亦照此例”,孝宗的处理意见只是“从之”,但是后来并没有明确具体执行条例,此事不了了之。这也许就是作者书中所谓的弘治六年“正式开设武举”。

  然后就到了弘治十五年,此时一位叫郑纪的户部侍郎上了一道奏疏,对武举的开设列出了详细的建议,包括建议如会试一样三年一试,还有诸多考试细节等。但兵部的覆议是冷淡的一句”武举已有举行之典,亦足激励人心,不必轻易纷更。“孝宗也只是批复”自今有堪应试举者务留心搜访从公可试毋视为故事“,没有直接对这个建议作任何批示,又不了了之。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谓的”到了弘治十四年,又改为三年一次“。

  唯一可查的武举正式举行记录是在弘治十七年,此时孝宗才下令:”今后三年一次举行不中者许再试不必拘定次数其礼制有未悉者尔兵部仍酌处以闻。“孝宗只是初步设想三年一试,然后令兵部斟酌礼制,根本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直到弘治朝结束,兵部也没有来得及拿出具体的方案。

  武举是什么时候确立明确制度的呢?是在正德三年,兵部这时才拿出明确的方案,正德批准了,并亲自将武举后要举办的宴会命名为“会武”,此后才开始定期举行。武宗实录里有这么一句话,“是议也,发于先帝,至是始备其制云”。这句话说的很明白,这个提议,孝宗只是做了一个倡议,直到正德三年才完备,当时的兵部尚书已经不是孝宗朝的刘大夏,而是刘宇。

  这就是弘治武举的全过程,但在这位作者的笔下,孝宗好像是非常重视武举,并把这项制度完善得很好,把它当成一项”整军大政“来吹捧。但是呢,我们从实录里看到,武举创自成化年间,完备于正德年间,孝宗朝只是倡议,并且还不甚积极,直到弘治十七年才开了一科,然后让兵部斟酌礼制。就算创武举是一项荣耀,这项荣耀也不应该只归功于孝宗一人,宪宗和武宗怎么也更有资格。

  还有以下这段: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朱祐樘动手了,几个重要的改革就在弘治朝时期完成。首先是总兵佩印制。按照明朝的旧例,武将是不能佩将军印。总之是送死你去,黑锅你背。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武将拥兵坐大,割据一方。

  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问题多多,打仗是一个考验快速反应的工作,一切行动听指挥。边境重镇的防务,必须做到指挥统一,权责集中,否则就象患了帕金森综合症,身体再强壮也被打没商量。

  到了朱祐樘手里,改!弘治五年四月,宁晋伯刘福出守蓟州,朱祐樘赐其为总兵官,佩将军印。从此以后,这一制度终于开始实行,而总兵一职,也成为了明朝武将所能做到的最高官职,成为无数沙场勇将终生追求的目标。

  武将掌总兵权,文官掌统帅权,加上中央派来的宦官监军。至弘治朝时期,这项三位立体的管理模式终于正式成型,并沿用至终明一世。这项制度你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毕竟它是建立在明朝的基本军事体制下的,也是提高军事效率又维护中央集权的最好办法。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按照作者的意思,总兵官这个职务好像是孝宗创立的,但是总兵官早在成化年间就有,而且这个文官、武将、宦官三位一体的格局也不是创自孝宗,在成化朝就有先例。

  成化十六年,鞑靼派军进入河套,宪宗”命太监汪直监督军务,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保国公朱永佩平虏将军印,充总兵官。率京兵万人赴延绥御虏。“看到了吗?在成化朝,这一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了,朱永早就佩将军印,充总兵官了,绝不是孝宗首创,更谈不上正式成型。而作者居然把这一项也当成孝宗的功劳,大吹特吹。他把宪宗一朝形容得黑暗无比,而他用来吹捧孝宗的创举,却原来早在宪宗手上就已成功运作,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就奇怪了,孝宗怎么可能吹捧出一整本书来,原来都是把宪宗甚至是武宗完成的事加在他的身上。

  还有一段: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在秦纮的主持下,长城以北,明军修筑了大大小小共14000座小型堡垒,这些堡垒既能起到瞭望观测敌情的作用,更能起到第一时间缓冲敌人进攻,坚守待援的作用。蒙古人要是来进犯,但突破这些堡垒,就要花上老鼻子力气。

  这绵延六千四百里的一万四千座堡垒,不但成为了明军抵御蒙古入侵的据点,其中的一些堡垒,还成为数百年后,长城沿线的游击队,抵抗日军入侵的堡垒……

  这是秦纮的伟大贡献。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秦纮修了六千四百多里长城,一万多个堡垒?吓尿了好吗?这是整个北部边防的长度,秦纮一个人全修了,并且只用了三年,他是外星人吧!

  这又是取自明史:"修筑诸边城堡一万四千余所,垣堑六千四百余里,固原屹为重镇。"

  修明史的人应该不会没有常识,这句话应该理解成,明朝修了一万四千多个城堡,六千四百余里长城,固原从此时才成为边防重镇。根据《皇明九边考》,秦纮只是修筑了固原镇的一段长城而已。

  作者不加审视,却贪天之功,把整个明朝二百多年修长城的功劳都记在弘治朝的秦纮一人头上,这还不算,还要把几百年后国军长城抗战的功劳也算一部分到他头上。秦纮修长城在西北,抗日战争的长城抗战在东北,八竿子打不着好吗?

  为了吹捧所谓的"弘治盛世",真什么都敢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