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庭》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法庭》观后感精选

2020-09-13 17: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庭》观后感精选

  《法庭》是一部由Chaitanya Tamhane执导,Vira Sathidar / Vivek Gomber / Geetanjali Kulkarni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法庭》精选点评

  ●能再长点嘛

  ●意外地好看制作人小哥你一直在放电你造嘛...导演小哥很讨喜~干净利索做作煽情,还有幽默感~虽然整体来说情绪密度不够大,但还是有闪光的moment比如死者妻子出庭那场戏。自从去过印度之后就对电影中的印度城市景象不够,因为那实在是个太神奇地方

  ●boringordisgusting,--so commonanddailythings

  ●其实法庭是最像机器的建制,因为程(kè)序(bǎn)几乎是写在定义里.没有程序正义无以捍卫结果正义,但为了捍卫程序正义的妥协,浪费牺牲也难以按下不提.没有庭争舌战的法庭戏,节奏平缓,意味深长.可惜为了平衡结构的结尾实在冗余,法庭大门关上的一刻结束全片就更好

  ●阿三民族自黑电影,开始有点无聊慢慢发现居然颇巧妙。“唱歌有罪”,用一个荒谬透顶的官司展示印度司法系统麻木愚蠢,每一次庭审都伴随着律师检察官法官的日常推进,唯独处案件中心当事人已经在监狱被遗...

  ●奇遇电影字幕

  ●下水道需要蟑螂来判定安全民谣歌手需要借款来保释自由辩护律师家人关系紧张,却坚持正义;公职律师与孩子相处友善,却惰于调查审判荒唐案件,耗费漫长周章,搬出作古律法,听公权操纵。律师的普法演讲没有电风扇制冷重要男人离奇死亡没有任何人真正关心。法庭人走灯灭,荒诞明日如常。

  ●@NDNF2015 中产的孟买,自由的阿三。导演要红了(

  ●3.5。

  ●还行

  《法庭》观后感(一):国家真理矛盾

  我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喜欢电影里面女主角的衣服。很平民化反映真实的印度。尤其是死者妻子,她整齐干净的纱丽,更加烘托出她的坚韧

  相反,女律师的穿着略显普通随意印象最深的是,她回到家后总是不断重复火车上听到的同座的那句话,把它自己至理名言。反映出女律师人云亦云随大流性格。而国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擅于自己思考的人。

  当事人的种种遭遇,与其说是法律问题,不如说是当权者不满者的压迫。当权利笼子,框住人们追求真理的时候,就会出现电影中的情况。然而如果有国家或者当权派的出现,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这种情况。民主也好,独裁也好,政教一体也好。如果想制裁一个人或一群人,也总会有其办法

  可叹的是这种印度云游诗人的说唱技艺如果由于政治衰落或者消失,对后人来说是很大的遗憾。因为印度本来就因为被英国占领消失了很多珍贵艺术遗产

  但世界的进步就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因此有一天男主角愿望一定会实现。

  《法庭》观后感(二):“颂诗”之罪

  诗人因为“颂诗”而入狱,这样的事件看起来更可能发生在“理想国”中,而不是现代社会。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即已指出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因为诗中涉及负面信息将败坏青年。看起来,《法庭》中的这起刑事案件很可以成为“论证”柏拉图学说的典型案例。

  《法庭》即讲述了这样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一位下水道工人的意外死亡被认定是民间诗人颂诗导致。因为在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工人应该通过自杀来反抗黑暗的现实。这种荒唐的理由可以构成一起刑事案件,且不谈在古希腊城邦中成立与否,即便将其放进迈步在21世纪、拥有古老文明的印度,多少也令人生疑:整部电影是否因此显得“理想”化?

  如果我们能对印度社会的运作现状多少有所了解,这种混淆艺术与现实的荒诞之事也着实可以理解。不必去深思这个“教唆自杀”事件的成立有多大可能性,也不必将之悉数归之于印度社会混乱的现状。这种构思自有其效应:即以电影的方式回应社会现实。

  电影的笔墨没有着重在事件为何发生,而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延拓开的一系列后续动作。我们看到,在电影最开始诗人教学的展示之后,这位理所当然的“中心人物”便被“忽视”了。导演有意地通过不断“离题”,以期更全面反映围绕着这起事件的周边人物的生活面貌,而不是将其诉之为探讨印度法律合理与否的一次举动。这不免略为抽象,其涵容也过小了。

  这些“离题”大致表现在二个方面:①每次“诗人教唆自杀”事件开庭前后其它案件的展示,这是刻意加上的。②辩护律师双方的日常生活,这表现在被告律师与亲情、爱情、探寻事件真相等生活片段,以及反方律师的家庭日常点滴。看起来,每一次的开庭都被这两者所紧紧包裹,庭审的冗长缓滞则对应着日常现实的疏散与松弛。

  为此,导演采用固定镜头这种深具“间离”效果的用镜方式,以防观众的情感带入。但问题也在于此,这种固定镜头没有与之配套的空间语汇,导致这一手法的使用成为鸡肋。环境音原本可以很好地形塑空间感,但本片将其放弃了,同时再加上痕迹浓重的“配音”,使得整部电影的观感相当差。

  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导演所想取得的效果,用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的乏味体验来应证整个庭审的空洞和印度社会的荒诞,如果确实如此,导演取得了部分效果。但整部影片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观众是来观看一部电影,而不是忍受。

  《法庭》观后感(三):一片漆黑

  电影的结构非常简单,名字叫法庭,主要内容就是几次法庭审理过程,中间穿插着几个主角法庭外的生活,提示了观众他们的出身阶级兴趣爱好各种观念的不同,还暗示了个人的观念是怎样在较为局限的物质和思想生活里变得狭隘或者开阔的——获得信息的来源和方式、自身处境、关心的问题等等。 男主角之一,也就是老诗人的辩护律师出身中产或者资产阶级。同时他吃的喝的玩的都是比较偏西方化的,他到大学里做演讲,接受和传达的都是自由民主这一类观念,他30多人没有结婚对父母逼婚反感。当然他为老诗人辩护这点已经说明了他是人权律师。全影片中也只有他表现了对于死者和死者家人的关心。

  女主角之一,起诉方警察局的律师,应该是一位公职律师,是一个典型的小公务员,她并不关心所谓人权,比如和同事闲谈说“这种人就应该关20年”,俨然一条维稳的好狗。她家境普通,人云亦云,关心的问题不外乎裙子啊吃饭啊,没有自己的看法但爱指导别人,同时她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和三观非常有自信。有一场戏是她和家里人去看喜剧,一部以婚恋为主题的迎合市民趣味的低俗喜剧,结尾的“排外”表达激起了全场的掌声——她就是接受这些东西的。

  老法官在法庭上的表现还不错,虽然他很显然也是吃公粮的,但相对还算有判断力。电影的结尾是放暑假了,老法官和一帮人出去度假,坐着公交车,唱着歌,玩水上项目,在星空下讨论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能拿到80万卢布一个月,在热烈地表达中展示了普通“老干部”关心的问题,他显然也不关心穷人,不关心任何一个在印度受苦受难的人,他们都是只望“高处”看的。最后一个镜头因为他被小孩子吵醒,反手就打了慢吞吞没躲开的倒霉孩子一巴掌,暴戾、冷酷地,全不是法庭上那位威严有有人情味的老大爷。

  最后是被判定为自杀的死者清理工的妻子。不知道演员是不是真演员,演得太好了。她在法庭上的表现木讷、紧、缺乏表情,她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但是你分明能感觉到她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当律师问,为什么你知道他会用蟑螂来判断是否可以下去时。她说,因为有一次他回来说,蟑螂没出来,今天放假了。当老诗人的辩护律师开车送死者一家人回贫民窟时,镜头是车前排,人权律师开着车,又瘦又矮的死者妻子坐在副驾驶上,后排坐在女儿和小叔子,他们都很瘦,完全看不到。汽车摇摇晃晃,他们沉默着,过了一会女主角希望律师为她推荐一份工作,然后又是沉默——镜头里全部是不被表达的悲伤和绝望。导演是带着全部同情去拍的。

  影片非常写实,无论是法庭辩护还是日常生活。但是在影片开始和中间部分有两段老诗人唱的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我已经不记得歌词了,是一些比较笼统的攻击,但是诗人的表演充满了力量,相信任何一个普通人听到都会鼓起久藏在心底深处的愤怒,并且发现那种麻木的状态已经忍够,而那种呼之欲出的愤怒的情绪又是多么天然合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