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之城读后感摘抄
《千面之城》是一本由[美]杰弗里·福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51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过寓言化的故事和抽象的意象,时而过分隐晦时而过分直白。作为一部奇幻小说它好像有点装13过头了。
●是作者文风的问题呢,还是翻译的问题;总有一种仓促的感觉;整个故事也就那么一般般,没什么印象深刻的
●开头的代入感真是糟糕透顶,这部大概算是三部曲里最不好看的一部了,感觉作者想写得有蒸朋范儿些但是又杂糅了唯美推理风,读起来真是百般纠结啊~~~
●如果我坦诚只是因为喜欢封面而买了这三本书,会不会被耻笑为买椟还珠的愚夫?看宣传语本来还有点期待的,读下来却与卡夫卡形似而神非;稍微有点失望的感觉。
●看到其中的“一指礼”笑出来。 想象力并不是非常出彩,整体也没有封腰上说的那么牛逼。
●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苍白无力的人物塑造,堪比起点文的剧情发展,这种小说感觉我也能写。
●一场精彩的奇幻之旅
●更喜欢斯兰修
《千面之城》读后感(一):看来外国的奇幻文学奖门槛也蛮低的……
看完一本书失望到忍不住想来吐槽,已经好久找不到这种感觉了。但是没想到这个月居然一下就出现了两次,上一次是《东晓》,这次就是本书。而这两本还都是在外国获过大奖的。
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苍白无力的人物塑造,堪比起点文的剧情发展。这本书居然还获得了美国的什么奇幻文学大奖,照此看来,在起点随便找几篇文,应该就可以横扫欧美各种奇幻大奖了。
怎么觉着美国小说跟好莱坞电影差不多,都有点儿孤胆英雄的情节在。而且英雄还是特别厉害的,打入敌人内部,最后还能推翻敌人统治。
可能刚看完日本小说,细节描写特别多,一下看简洁的美国小说还有点不适应,怎么一下发展得这么快呢,而且这么不真实呢。
这是个没有规则的幻想世界,一切规则都是为了衬托英雄的存在。但是思想还是稍显浅薄,说什么卡夫卡的传人有点夸大。
在我看来,“纯美”就是幻想世界里的毒品。
《千面之城》读后感(三):写在《千面之城》上市之前
《千面之城》(The Physiognomy)是1998年的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小说,这个奖项在国内还不是最知名,因为毕竟是一个美国的幻想文学奖项,而且偏重文学性,但2006年的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很多人都读过,那便是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
《千面之城》虽然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但本身就已经是一部很完整的小说了。
小说中第一个重要的概念,便是“面相术”在铜墙铁壁城里的重要性,城主德拉奇坦•比洛就是靠着面相术来施行他的铁腕统治,麾下的大小面相师会使用一些科学仪器以及目测的方法,通过观察人的面相和外貌,来判定人的善与恶。譬如说某某嘴唇有多长,眉间距有多宽,分门别类,分配不同的工作;肩膀伏下去的,可能就一辈子只能干些苦差,而鼻孔过小,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说到此处,潮汕人士和越南人好像比较占便宜啊)。随便提一句,在铜墙铁壁城里面,任何的罪行的惩罚措施就是死刑,没有其他选择。
这种靠长相来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事儿,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有种异常的熟悉感。只需将“面相”替换成了另外一个词儿,就行了。
小说的主角,是城主手下的首席面相师克雷,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一日,城主派他去遥远的边疆,取某样宝贵的圣物。这次普普通通的任务却令克雷经受了起起落落,一夜之间就被打入十七层地狱,面临死刑处决,又突然获得城主开恩,被发配至荒岛,过了一段时间,囚犯克雷又突然被召回铜墙铁壁城,恢复了自由身。
首席面相师克雷所经历的起起落落,其实只是城主比洛的权术表演吧了。他要让克雷永远记住,谁是他的救命恩人,谁能随时取他的性命,但也能让他飞黄腾达。
看完这部小说,你将感叹于作家绚烂的想象力,在克雷到过的每个地方,都有充满幻想的细节描写。但更能令人感叹的,将是他对权术者的刻画。冥冥之中,《千面之城》与中国有种奇妙的缘。各位看过之后,就会心领了。
《千面之城》读后感(四):感动了,源自一种符号寄托?
虽然前面一直看着拖拖拉拉,有些不明就里。
但是之后花了大概三四个晚上看完它,我被感动了。
这种感动,在猴子身上,老师身上,卡卢身上得到的。
猴子,我不管它好的坏的,在主人公最疲惫最惨的时候,是它给他安慰给他打理好一切,看到那一段的时候,我觉得他会一直这样循环着然后死掉,但至少他有只听他讲故事陪他喝酒的猴子。
老师,之前主人公一直在幻想中看到他,我觉得他讨厌自己这个老师,事实上他这人从一开始就表现得这样,无耻,胆小,欺人,骄傲,就好像除了主人让他害怕,其他都是渣完全看不上随便踩的那种。但看到老师写在墙壁上那个宽恕以后,就知道他很内疚,诶,他害过了那么多的人,都在矿里面集合了。老师虽然很恨,可最后还是留下了宽恕,这句话应该救了他也击倒了他,真心痛呀。
卡卢,其实中间我不知道主人公为什么会忽然觉得他很重要,把他当成唯一可以相信的朋友。因为对他好的人那么多,卡卢并不是最好的那个,虽然他救过他。不过其实主人毁灭了那座城市,杀了那对夫妇,杀了那么多人以后,主人公就有些伤心了,他不是那么坏的,他也知道谁好谁坏,知道爱那些对他好的人。卡卢在变成齿轮弹簧人以后,就更惨了,但是他给人的那种感觉没变,高大有力,靠得住。我想人是多么需要一个这样的朋友呀,在你凄迷无助的时候。他最后一次救了主人公就爆炸了,碎裂一地。看的我伤心,你明知道这个好朋友已经被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可他还是那样好,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你,最后还是什么也抓不着了。
看着看着我会想到以前看的那些小说,不定,但是其中都会有这么些让人觉得内心很痛或者你很需要的符号寄托。
亚拉是主人公喜爱的人,可能也是他一切愧疚呀什么的源头,但是我对她没什么太大感觉,也许是一种美好善良又得不到,毁灭之后化成刺一直折磨着主人公的东西吧。
就像最后说的那样,其实我觉得主人公一直是向往光明美好的东西的,只是之前他用别的东西骗过了自己压制住了。
至于他的主人嘛,怎么说呢,他残忍,但他天才,要把自己脑子里的建筑都完美地建造出来,我开始期待下一部了。
不过其实还是没怎么看懂,关于亚拉爷爷那部分的,种子树人,只能意会到一点点吧。
那岛上的兄弟俩到底怎么回事也没搞明白,一个被杀死了,一个找到宝藏了,好像都是解脱。
这书太多隐藏含义了......
《千面之城》读后感(五):千面之城
当时逛书店之所以买下美国作家杰弗里·福特的“面相师三部曲”,仅仅因为它腰封上写着一句“卡夫卡的传人”。认真读完这个三部曲,觉得现在书籍腰封的广告词越来越不要脸了,因为杰弗里·福特与卡夫卡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如果读着杰弗里·福特的小说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卡夫卡,那这样的想象力已经可以自己动笔写小说了。既然如此,更别提腰封上还盛赞此书是“当代的《神曲》之作”了。
不过,如果抛开卡夫卡和《神曲》,也抛开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单论“面相师三部曲”,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惊艳瑰丽、精致细腻、诗意深沉的杰作。不过这书在豆瓣上评分不高,所以以下所有赞誉全当是我个人的偏执欣赏吧。
“面相师三部曲”由《千面之城》、《记忆之岛》和《彼方之旅》组成,虽然每部单独成册,但都只是十来万字的中篇,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杰弗里·福特仅用这样紧凑的篇幅轻巧地讲完了所有的故事并构造出一个复杂宏大的奇幻世界。
故事发端于一个以面相决定命运的国度,首席面相师克雷接到主人德拉奇坦·比洛的命令,前往北方边境的矿城亚拿玛索贝调查一起白色圣果失窃案。克雷能够通过测量每个人的相貌来判定每个人的善恶命运,从而找出窃贼。
故事自然不会这么简单,越着克雷调查的展开,毛遂自荐的美艳助手、白色圣果的神奇传说、完美相貌的神秘旅人、森林深处的嗜血魔鬼陆续登场······一个侦探悬疑故事被铺垫渲染得很完美了,没想到的是不到100页的篇幅这场失窃案就匆匆落幕,克雷因办案不力被流放至硫磺岛。实际上,克雷正是因为多年前污蔑自己的面相学老师企图谋反才坐上首席面相师的职位,而自己的老师当年就被流放至硫磺岛,终日采矿直至劳累死去······到此打住,虽然这才概述到《千面之城》一半的内容,但复述情节不是这篇文章的目的。
没错,这是一部奇幻小说,但剑与魔法在这部小说中笔墨颇少。真正展示作者惊艳想象力的是随着故事铺展开来而呈现出的一个接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怪诞意象。
比如铜墙铁壁城中万事万物都是德拉奇坦·比洛幻想出来的产物,却又被具化为真实的存在,供他自己、克雷以及万千城民真实地居住和生活。只要他大脑中的想象稍加改动,这座城市的面貌也会随之做出对应的变化。
又如矿城亚拿玛索贝盛产一种做燃料的蓝色矿石,采矿工人在长年累月采矿过程中身体会逐渐石化,最后变成一座淡蓝色的人体石雕,而这种由人变成的矿石才是最有价值的燃料。
再如克雷流放至硫磺岛,白天受尽一位变态军士的折磨,而晚上军士的双胞胎弟弟会偷偷为克雷疗伤,到最后,克雷发现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其实就是一个人。
还如克雷偶遇一个神秘民族,所有族人都不说话,被称作哑族,但他们并不是哑巴,实际上他们能听懂世间所有的语言,甚至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
杰弗里·福特就是这样肆无忌惮地挥洒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于其他作者,他对于自己营造的所有复杂意象从来不加丝毫解释,把它们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自然而然地添加到故事当中。
更可怕的是,他对于自己构筑的这个宏大世界亦是如此,甚至故意略去一些必不可少的阐述。前两部小说被局限在很小的几个点,虽然读者对于所有的设定一概不知,但并不影响阅读和理解。而到了第三部《彼方之旅》,杰弗里·福特出乎意料地抛弃了前两部小说一贯的细致沉稳的叙述风格,格局也不再有所限制,主人公克雷开始疯狂地在整个世界中穿梭着。当你对这个世界还没有任何的认知时,杰弗里·福特就已经蛮不讲理地把这个世界里所有最惊奇最华丽最狂野的景象接连不断地密集呈现到你眼前。
与此同时,《彼方之旅》篇幅被一分为二,第一人称的叙述者不再是前两部里的克雷,克雷的故事和叙述者自己的故事交替讲述着。最诡异的是,两个故事到了最后竟然相互矛盾,如果讲述者自己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克雷的故事就必须是讲述者虚构的,而“面相师三部曲”就在这各执一词的悬念中划下句号。
实际上,各执一词的花哨手法在第二部《记忆之岛》中杰弗里·福特就玩过一次:克雷为救昏迷的城主德拉奇坦·比洛,潜入他的记忆之中,而记忆中具象化的城主和他的老师各自讲了一个相互矛盾的故事,克雷难辨真假。可是在第三部《彼方之旅》中,克雷偶然发现一艘沉船,沉船中有一位被冰封的裸体美女,这间接暗示德拉奇坦·比洛并没有弑师杀妻,而他老师讲的故事是恶意污蔑他的。或许,《彼方之旅》的结局并没有陷入矛盾对立的纠结之中,答案又一次藏在某个不起眼的细节当中,只是我读得粗略没有发现而已。
《彼方之旅》是“面相师三部曲”最精彩的一部,不光因为其极尽疯狂的花哨卖弄,更因为它超越了前两部讲出一个好故事的阶段,对一些人生问题进行了风格独特的思辨和探讨。
克雷的故事是整个三部曲的核心,到了第三部里,克雷的故事演变成了一场救赎与原谅的旅程。或许,作者想用克雷的故事略带调侃地告诉我们:当一个男人伤害了一个女人之后,究竟要走过多么漫长的旅程才能得到她的原谅?答案是,这个男人得走完整个世界······当然,这只是戏说,《彼方之旅》显得过于沧桑和晦涩,现阶段的我只能读出这么些内容。
《彼方之旅》的腰封上有这么一句话:“沉浸于虚幻世界的魔法中,一如现实世界疯狂而美丽,充满了恐惧与怜悯。”腰封君总算说了一句靠谱的话,如果要评价“面相师三部曲”,这就是最恰当的书评。
在一次采访中,当杰弗里·福特被记者问及为什么对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此着迷时,他说:“这可能因为虚构和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相同的。尽管我们常常称其为现实,实际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我们自己用假设、信仰、迷信、希望、欲望建构起来的精神世界里。虚构是我们为了试探各种可能、使我们的想法和情感具有实体而建构的另一个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