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100字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是一本由米歇尔·德塞托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精选点评:
●德赛都呼请我们重新思考在艺术作品接受中,大众回应、私人猜测和非授权的意义所占据的位置,敦促我们克服职业训练所带来的偏见,不要轻易拒绝任何落在我们的参照系和阐释实践之外的意义。
●爛透的翻譯
●類比
●我錯了,我不該吐槽Bourdieu的,Certeau比他還難讀,這個詩一般的文風對凡人來說太難了。不過關於戰術的提出確實讓人在難以撼動的權力結構當中看到了一絲希望,以致現在和同學聊起Bourdieu覺得悲觀時我們就彼此打氣:想想Certeau,想想Certeau。最後,翻譯辣雞翻譯辣雞!!!
●现在不少人批评普通的人抵抗是「精神胜利」,可是,站在宇宙和历史的长度,结构和个体是一样渺小,大哥何必说二哥,都是尘埃。
●论文用,辅助我读英文版的
●2010.12.16想读,都是命。 是诚恳地,对待布尔迪厄和福柯的态度。被忽略了。他所引用的人,和他所启发的人(费斯克能算吗)都比他出名? 空间实践不是我所说的“虚弱的修辞”,态度是很明晰、坚决并反暴力的。 不因比于情境主义国际的声势,列斐伏尔的折中,哈维的一维强硬而失色。 我被这种温和的力量打动了。
●每次看法语文献译文时真是…一言难尽……恨自己不会法语看不了原文
●理论性强。可以结合少数民族的诗歌来阐释。传统与现代
●希望这本书的翻译对原著作者有一点起码的尊重。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一):应该是百度翻译,然后在稍微整理的
译者很不负责,应该本人也没读懂书里的内容。应该是百度翻译,然后在稍微整理的。似乎读原版本比较容易懂,请问翻译的意义何在,难道就是算作者本身的科研成果吗?
请尊重创作者的劳动,勿提供下载信息、或转载他人的文章。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二):千万别读中文版,翻译错误很多。
不仅仅是翻译差,一些地方更是完全的翻译错误。
建议参考英文版,或者有能力的去看法文原文。
比如有一处将tactic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战术”翻译成对立的“策略(误)”,讲subjectivity翻译成“客观性(误)”...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三):翻译得让人想撞墙
其实不是什么书评,仅仅是吐槽。本来没看完书就评价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不针对书,仅仅针对翻译。
看英文版就已经云里雾里,想着看看中文版对照研究能进行得快点。可是不曾想这翻译只能让人更加迷糊。通篇都找不到一个地道的中文句子。翻译痕迹实在太重,已经到了影响正常阅读的地步了。更不用提前面有位评论的翻译错误。
随便举一例:“制作是一种生产一种创造——但却是隐蔽的,因为它散布在(电视传播、城市规划、贸易等)“生产"系统所决定和占据的领域中,因为这些系统越来越具极权性的扩张不再为“消费者”留有任何空间,从而表明它们将这些系统的产品变成了什么。”(P33)
恕我水平实在太低。我打了一遍这段话,都不懂它是什么意思。
吐槽完毕。虽然这本书的英文版也是绕的糊里糊涂,起码我基本看懂了。囿于水平有限不知道原文是不是也这么拗口。请了解的人士指点。
也许有人会说你能耐你翻啊。我确实没有能力翻出来这么一本书。但是作为读者还是有判断和表达的权利的。作为译者,这么囫囵吞枣的翻译态度,实在不是对读者应有的尊重。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四):关于影像观看空间的断想:
关于影像观看空间的断想:
丹尼尔·伯恩鲍姆在《年代学》里讲到延伸的影院时,他开篇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对卡车司机夫妇夜以继日的赶路,妻子喜欢在夜间开车,似乎她喜欢夜间一些不期而遇的变化。“一到夜间,眼前的景象似乎就成了在挡风玻璃上放映的影片。车轮好似电影放映机的卷筒,占据驾驶座的唯一观众可以令人艳羡地独自享受‘挡风玻璃’上思想与记忆交融的胜景。” 对影像的观看,人们总是期待的越来越多,不仅仅希望导演或者艺术家给我们更多更新奇的影像内容,无论这些影像内容是叙事的、非叙事的,还是思辨的。同时,观众(当然不仅仅是电影观众)期待自己能够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至少能够有所选择的观看。如何提高观众的自主性?传统影院更像是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的原始人,他们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一动也不动,除了眨巴眼睛以外什么也做不了。伯恩鲍姆提到的“夜间赶路的卡车挡风玻璃”上的影像,至少“观众”可以决定影像的速度,也许正如维利里奥所言,这是一种“逃逸的速度”、“脱离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虽然维利里奥对于解放的速度持有一种悲观甚至否定的态度,但是在影像观看的自主性上,我们对于这种解放抱有希望,他不但没有走到维利里奥所担心的“真实感的丧失”的地步,更相反的,让我们从电影的虚假运动中走出来,拥抱一种更加可信的存在。当然,问题已经扯远,回到观影空间上,传统的电影院更像是柏拉图的“洞穴”,而对于录像艺术的观看,在自主性上这一点上,与“卡车的驾驶室”更加接近。
除了上面讲到的空间模型外,米歇尔·德·塞托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火车车厢”的例子。他认为车箱内外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静止:车厢内是某种秩序的静止,车厢外是另一种静止,事物的静止。“在车厢之内与车厢之外的两种静止之间,产生了一种张冠李戴的现象,就像一把锋利的剃刀,颠倒了这两种静止各自的稳定性。” 而此种交错是由车厢和铁轨来完成的。“车厢使我们看见,而铁轨则使得我们穿越。这是分离的两种补充方式” 我们认为,美术馆里的装置-影像放映场所就是一个“火车车厢”,只是车厢外的风景被影像取代,而铁轨,则被我们的脚步和观者的参与性取代。接着米歇尔又对之有更精彩的论述,他认为:“火车的车厢既是航海式的又是监狱式的,是儒尔·凡尔纳笔下那些船舰和潜水艇的同类,它把梦想与技术结合了起来。‘思辨’重又回到了机械的心脏部位。在旅行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事物重合了起来。这是一个奇特的时刻,在这一时刻里,某个社会制造出了空间的观赏者以及违犯者,他们神圣而又幸福地置身于那些车厢的蜂房似的光环之中。” 在装置-影像的观影空间里,空间的有限性带来一种监狱般的局促感,加上非线性叙事甚至无叙事的影像内容,带给观者一种无法理解的意欲逃离之感。同时,这又是航海式的,观者的脚步可以在美术馆里自由穿梭,从一个影像到另一个影像的跨越,没有任何拘束。每一个装置-影像作品都像是一个个德勒兹所说的“抽象机器”,机器也作为一个发动机,牵引着我们思想的穿越,一种在容惯性平面上的思想的平滑运动。最终,当我们结束观看,走出展览空间,还是一如既往的,只剩失乐园,我们回到了与现实的肉搏战中,这种现实把失去铁轨和车窗的观看者撵出去,我们作为崇高的航海者的漂流与穿越也就结束了。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五):恶向胆边生的翻译
我一向不习惯责怪翻译——如果翻译差就去读原文,没什么好说的。另一方面,读不太懂哲学或者社会学著作的原典,我也觉得没什么好惭愧,每个人天赋秉性各异,能读多少、能懂多少,便是一个人的事功。理解这件事,也许真是福柯所说的那样,是一个“近在眼前又永不可及的地平线”,隔一种语言、隔一段时间,理解的变味也是可以原谅的。
但是,这本《日常生活实践》的翻译简直令人发指。本来对德·塞托充满了期待,觉得他的理论是对福柯理论的重要反向补充和增益,看了此书总引言后,觉得翻译尚可,确然有启发。但从第二章开始,鬼画桃符的句子激增,严重怀疑与总引言的译者不是一个人。对照着英文版——抱歉我不懂法语,发现这译者简直是在失心疯的状态下翻译的。
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而这种错误直接暗示着后面译文的惊人水平,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译者总喜欢把原著几句话阐释才能说清楚的句子压缩到一个句子里——难道译作不是凭借字数算薪酬的吗?译者这“精打细算”的功夫展现出一种对于“长难句”的蜜汁迷恋。
原文:“THE EROSION AND DENIGRATION of the singular or the extraordinary was announced by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Perhaps it is precisely the petit-bourgeois who has the presentiment of the dawn of a new heroism, a heroism both enormous and collective, on the model of ants."'”
本书译文:《没有个性的人》解释了对于独特性或者奇异性的侵蚀或与嘲讽:“或许正是小资产阶级小法蚂蚁才加速了巨大的并且是共同的新英雄主义曙光的到来。”
其实这一章里,德·赛托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就是普通人作为大多数与少数力量之间的博弈,正由于普通人力量被忽视或者说被扁平化处理,所以我们往往才会注意那种从上往下的规训机制,而忽视弱者们、匿名者们所怀抱的反抗性策略。所以singular应该译为与“多数”相对的“独一性”而非“奇异性”。试译如下:
《没有个性的人》宣布了一种对于“独一性”或者“特异性”的腐蚀和诋毁:“也许恰恰正是那市侩,是他预感到一个崭新的、集体的、似蚁类的英雄主义即将开始。”
小说引文部分的翻译我参考了张荣昌的译文,德·赛托的译者懒到不愿意参考一下已有译文,自己瞎编硬造吗?在查找这条译文的时候,也有一件好玩的事情,英文版的《日常生活实践》里是“petit-bourgeois”,所以说成“新资产阶级”也没错。咨询了研究《没有个性的人》的师妹,她说德语原文里说的是Bürger,就是哈贝马斯他们念兹在兹的那个德国独有的“市民阶层”,它和英语里的“新资产阶级”还不能完全等同,所以真是刘禾曾经谈到的那个翻译问题,一种文化语境滋养一种词汇表达,脱离此时此境,要么就是生搬硬凑、要么就是圆枘不投。
回到这本书的糟糕译文。后面的翻译同样惨不忍睹,令人无法直视。以56页一段为例,几乎没有一句话是对的。
英文原文:But Freud himself suspected as much in his old age. He ironically describes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and 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as the result of "a completely superfluous" leisure activity ("One can't smoke and play cards all day long"), a "pastime" concerned with "elevated subjects" which cause him "to rediscover the most commonplace truths.
本书译文:不过,年迈的弗洛伊德恰恰预料到了这一点。他讽刺自己的作品,说他“完全多余”,纯属无聊之作(“我们总不能一天到晚吸烟和打牌”),只是“高雅话题”的“消遣”而已,但正是这些话题使他“重新发现了最平庸的真实”。
哪本英语字典告诉你“suspected”有“预料”到的意思?《一个幻觉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这本书的书名被吃到狗肚子里了?而且作者依然懒到不参考已有资料,把此书名在别的地方译成《文明的苦恼》、《一个幻觉的未来》,把书名丢了,又莫名其妙多出来一个“纯属无聊之作”。乔治·斯坦纳老爷子说,研究文学作品,要对它们怀抱感恩之情。现在不要求一个译者怀着感恩之情去阅读弗洛伊德,至少把这些书找来看看书名、了解内容,采用一个通用译名,这不为过吧?之前给自考生答辩,各种抄袭漏洞百出,论文有一句是“张爱玲的《等》中,霓喜如何如何”,真是气到想原地爆炸,不读书,至少把书名《连环套》写对啊。都一个毛病。这一段译文错误百出,连最简单的单词都能译错译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遑论整句话、整本书。
我有时候想,给体育生或者艺术生上课,我痛苦,他们也痛苦,本身就不喜欢学习还被强按头地坐在教室里,彼此体谅一下算了。再想想这本书的译者,我们读得怒从心头起,他大概也翻译得恶向胆边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