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女权主义简史》是一本由(英)玛格丽特·沃特斯(Walters, M.)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权主义简史》精选点评:
●真的言简意赅。女权运动从要求教育、工作到选举再到婚姻与自身认知,脉络清晰。女权主义成员从整齐单一目标不断分化与对抗,或许和其他主义并无多大不同,却是现在最被妖魔化的一类。
●啊 好简洁清晰
●在读 简单粗浅 条理清晰的感觉 ok 真'通识
●抓了几个不错的timing
●太浅了,更好奇second wave里的各派的具体主张。人们对女权主义的印象来自女性世界占了主要话语权的白人女性,但是也要想想第三世界十八线乡镇的女性的数量
●短小精悍,从英国的角度看女权历史
●更想看世界整体的女权主义历史而不是西方的。这条路的确太难走了,她们努力了几个世纪,今天的状况还是不容乐观
●一般般
●梳理了英国女权主义史的简明清晰脉络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介绍女权主义的书,主要还是讲了英格兰或者欧洲女权主义者探索的历程吧。最后一章感觉可以和《天空的另一半》结合来看,看完以后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和思考,我想女权主义不能脱离种族,文化等差异单独去谈,也不是只有像男女同工同酬这样大的主题,更多的是更加具体的细碎的小的抗争
《女权主义简史》读后感(一):妇女权利原来只有那么点历史
女权主义简史
第一章 女权主义的宗教根源
在最早为自身及自身性别发出呐喊的欧洲女性中,有一些是在宗教的框架下进行的,而且使用了宗教术语。在当下世俗化的 社会中,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她们当年所做的一切:很难充分认识到她们的勇气,很难理解他们当时挑战社会现状所可能产生的后果或这种挑战达到了何种程度。第二章 世俗女权主义的开端
第五章 19世纪后期:运动中的女性
在伦敦,女王学院和贝德福德学院于1878年开始向女性颁发学位。但是牛津女生直到1919年才成为大学的正式学生。令人费解的是,虽然剑桥于1921年开始给女生颁发“名义”学位,但直到1948年才承认她们是学校的正式学生。第六章 为投票权而战:妇女选举权运动者
在新西兰,妇女于1893年获得选举权。 美国至1914年,有11个州的妇女可以投票,不过她们不得不等到1919年才能参加全国选举。《女权主义简史》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女权主义简史读书笔记 读这本书,最开始是想了解我国女权运动和西方运动的差异体现在哪里,也在想,激进的女权运动才能给社会带来改变吗? 1、西方女权主义的演进 西方女权主义的萌芽与宗教有关,女隐修院为女性提供了一个接受教育和自我组织的场所。16世纪的女性只能在宗教的框架下谈论自身,证明女性也可以充当神的传声筒。之后便有了世俗女权主义的开端,比如开办女子学校,女作家。 直到18世纪,社会才对女性的情况有了全面的反思,女作家执笔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对女性的规训,虽然依旧面临着来自男性以及女性的诘难。 19世纪,有组织的女权运动开始了,女性通过成立专门的组织、办报、开展情愿活动等,争取受教育权、工作机会,以及在法律上争取选举权。其中不乏激进的女权斗士,开展集会游行示威等对抗性行动。 20世纪,由于一战中女性的付出被肯定,在保守党执政期间实现了妇女选举权平等。20世纪后期出现女权主义第二次浪潮,波伏娃指出,参加运动的女性无视种族和阶级的问题,强调对女性的普遍压迫,反而忽视了社会内部的不平等。
2、激进的社会运动 西方女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批评的声音,特别是针对激进的女权运动,一些女性活动者认为,活动应提出适度而理性的要求,激进运动被认为是“感情用事、个人专断、狂热盲从”,但也有支持者认为,只有流血和暴力行动才能幻想政府实现公平正义(莉迪亚·贝克尔)。 有意思的是,女权主义者争取到选举权投票权的契机,居然是一战,女性的付出被社会认可,同时战争暴露的经济问题让女权运动者变得“敬畏而谦卑”,认识到社会变革是艰苦长期的过程。外部矛盾化解内部矛盾啊。。。
3、忽视阶级和种族的女权主义 这是女权主义经常被批评的一点,“曾为了妇女外出工作犬,为了把自己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而积极斗争过的一些西方妇女,现在寻找起廉价的帮手来……也许我们正纵容着对‘其他’妇女的压迫”。
《女权主义简史》读后感(三):随口谈
说是女权主义简史,其实只是英国的女权主义历史,讲述了从16世纪起到20世纪末(英国为主的)女性对自身的权利要求从萌芽、觉醒到全面兴起的过程。这其中,最初是借助宗教,寻求信仰的同等权利;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人权得到解放,妇女开始接受教育,由知识女性群体开始审视女性自身的权利;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女性在参加工作后,开始在公共领域要求自身权利;20世纪后,在两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多元化等因素助推下,发生了三次主要的女权主义运动,这才有了今天。
看这种书,目的不是去记忆历史条目,而是去明白,在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如今的女性地位已经提高了很多,许多人——包括很多的年轻女性,因为从没有过体验,所以往往把女权主义当作一种一勺勺灌输给她们的学术学科,觉得无比枯燥,甚至有一些反感。但实际上,妇女处于严重不平等的日子并不遥远,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无论有多优秀,都要在全社会的排挤氛围中被男性夺走工作岗位;之前的20年代,英国刚通过男女平等的《婚姻法》,在这之前,已婚女性所有的权利都属于丈夫,自身在法律上是不存在的;而再往前10多年,女性出现在政治场合相当于是对所有在场男性的侮辱;在19世纪,女性即便纳税也没有选举权,没有工作权和受教育权,所以描绘了当时女性处境的《简爱》和《玩偶之家》能成为世界名著,真实的生活或许要比小说残酷得多,简爱的“独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遗产这笔财富,现实中有几个人能恰好有这样一笔遗产呢?简爱和残疾的罗切斯特最终成为夫妻,其背后正是蕴含着“除非贵族没落而残疾否则简爱无法与他平等”的想法,简爱的结局也蕴含着夏洛蒂-伯特朗自己的观点——女人的真正归宿只有婚姻。《玩偶之家》更是典型,鲁迅先生说过这个问题,娜拉出走是一个创举,然而之后会如何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没有给独身女性的工作,娜拉是不可能正常谋生的,她最终的结局只有低头回家,或是堕落,这两种选择都是心酸的。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娜拉,是该多么绝望呢?再往前,17世纪,女性进入知识殿堂都是一种亵渎行为,写作是需要勇气的,发表文字作品是要被全社会嘲讽的,其中包含了男性和女性。女性从小就得不到教育,在无知之中只学会了如何做女人,在结婚后就成了男人的高级仆人,女性若有了理性和节操,就会被贴上男性化的标签,成为异类,女性被剥夺了英勇、雄辩、创造、发明和寻求生命意义的权利;再往前就更加不堪了,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东方和西方古代,都秉承着自然主义的性别理论,认为女性是弱小的、卑贱的,或是有缺陷的,理应被统治的,这种男性视角下的思想左右了人类思想几千年,在它之上建立了性别社会制度和性别意识形态。数千年来,在婚姻权、财产权、继承权、法律权和社会保障权上,女性基本上都处于被剥夺的地位。
(略)
为什么要支持女权?因为女权同时也是人权。琳恩-西格尔说:“一个不仅是某些女人、而是所有女人都能更好地生活的世界....这对男人来说同样是一个美好百倍的世界。”当男性放开权力时,女性也同时承担了义务,二性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共享美好生活和命运出彩的机会,我想这是一个更好的世界。从生产力的角度说,让女性平等参与社会劳动,释放出另一半的生产力,一定会让社会更快地进步,我们理想的世界就会更快地到来。
《女权主义简史》读后感(四):女权主义,从诉求到浪潮
《女权主义简史》一书,精华在于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前者是甚少涉及的女权主义的宗教根源,后者则突出了现代世界多元化背景下,女权运动的丰富内涵与内在张力。配合阅读的话,第一章搭配《中世纪的奥秘》的前两章,以及历史小说家Sarah Dunant的《Sacred Hearts》一同阅读再好不过。《中世纪的奥秘》前两章对《女权主义简史》中几乎一语带过的Hildegard 做了详细介绍,其人其作品,其心理其情感,一名多才多艺又性格鲜明的女性神学家形象跃然纸上,由此便能更生动地体察《Sacred Hearts》中那群生机勃勃聪颖独立的修女们。基督教室女/处女崇拜下的修女制度,其修道院内部的教育培养体系与民主管理制度,作为女权主义的起源之一,不难理解。而《中世纪的奥秘》则点明,若非古典时代对女性的彻底否定,并不过分贬抑女性的基督教社会中女权运动本应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间几章以时间顺序,介绍了英格兰女权运动历史上的一些响当当的人物,既有玛丽▪雪莱的母亲,所有女权史都绕不开的Mary Wollstonecraft,也有以《论自由》享誉学术史却往往不为人知还写过《论女性的从属地位》的密尔,既有护理事业的开创者南丁格尔的故事,也有激进运动家Mrs Pankhurst。当然在我看来其中最有趣也是最让人唏嘘的就是Caroline Norton的故事,家境优渥的Caroline从一个反对女权的幸福少妇,到被丈夫虐待又剥夺对子女的照护甚至探视权后,走上争取女性权益的道路的经历,让人感慨人类所骄傲的同理心,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那些生活优渥的姑娘们,不到自己切身体会毫无权益不被认可的痛苦,便不会支持这样的斗争。而且这情形是如此的熟悉,历史与生活都不断上演。被清洗的不是我的种族所以我沉默不语,直到自己的种族也被排挤的时刻;我不是性少数群体,他们的权益与我无关,直到某天自己也因为年龄、性别或单纯某种爱好特性而成为少数受到歧视……喜好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自诩有超强学习能力的人类,本不应该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毕竟all for one,one for all是一种被广为认可的美好。Anyway。
最后一章也颇为有趣,所谓女权运动逐渐成为西方中产阶级的女权运动,并未受到所谓第三世界女性群体的认可。非洲等地女性面临的医疗、卫生等困境是西方曾经关注选美、阴道高潮等issues 的运动所未曾关注过的,而伊斯兰妇女对面纱的复杂态度则是西方女性无法理解的,正如作者所言,阶级与种族的差异,可能远远大于同一文化中两性差异。作者未涉及到的亚洲女权问题,包括传统文化与家庭结构对女性地位角色的影响,以及近年在网络上爆发的MeToo等运动而受到关注的全世界范围内对女性性侵与性骚扰问题,有太多的新issues超出了这本小书的范畴。
每一种运动,在最初都是一个简单明了的诉求,最终却都会发展为内容庞杂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巨大浪潮。女权也是如此,从最初的选举权、同工同酬、离婚权与财产权,到认识到性别差异比平等更为重要,再到不同文化传统中女性观念的冲击,这一浪潮在不断丰富不断充实。归根结底这始终是女性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定义自我,如何表达自我,以及,随着现代网络交流技术的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如何认识他人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会终结,两性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也就不会终结,女权运动自然也就不会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