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读后感1000字
《同时》是一本由[美] 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讀原文?
●"你的抵抗行动可能无法阻止不公平现象,不应成为你不采取行动去做你真诚而深思熟虑地认为符合你的社群的最佳利益的事情的藉口。 "——知识分子的标杆;"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的监狱、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尤其是在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就是自由。"——文学的引路人
●天啊,这是随笔?
●我Muse的忠告 严肃 不犬儒 且这并不会阻止你成为有趣的人。是真的 I cannot care less about “being interesting”... 知识与思考与阅历与自我审视还有一种个人风格
●有一定道理。
●时间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一切不至于同时发生……空间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一切不至于都发生在你身上。
对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抽象论述,桑塔格归结为:“时间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一切不至于同时发生……空间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一切不至于都发生在你身上。”这就为小说的叙述提供了可能性:一切,既不至于同时发生,也不至于在同一处发生。世界充满了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逃不出康德时间和空间的范畴。
于是,我相信——并且相信桑塔格也必定相信——小说,完全可以表述为“世界作为存在之可能性体验”。或者我们干脆说:世界作为小说。
读书笔记1402:同时
桑塔格的文集存了也不少了,今天出去在猫空读完了第一本。首先是译本,来自香港的诗人黄灿然,一开始我就感觉的他的翻译很是别扭,我怀疑他不是大陆的,一查资料,发现他原籍福建,呃,林纾的老乡难怪了。他在译后记里说,为了表达文字的原意,他选择直译,即便语句变得极其怪异也不在乎,还说同作者一样,这书译出来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他把读者分成十个级别,他的书只给最顶级的那一层读,我还是第一次遇见这种译书译出优越感的傻屌。
桑塔格似乎擅长评论,从他儿子的介绍看,她一直想创作一些大部头小说,但是最终归咎于时间。她的最后一部小说获得了不错的声誉随后又因剽窃而陷入争议。她个人的声望随着年龄而持续增加,似乎并不是一个天才似的人物,她被称为美国人民的良心,从她获得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奖时的演讲可以看的出来,从911时的评论被骂成狗也可以看出来。
这个本子后半部分一般,前面几篇讲俄罗斯和前苏联作家的文字着实不错。对于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和女诗人茨塔维耶娃的故事娓娓道来,前段时间在枫林晚看到一本巴登夏日一书,看看是南海出版社的,觉得没必要买,桑塔格对于此书极为推崇,从成书过程到书的意义都做了详尽的阐述。
《同时》读后感(三):大家书评风范
因为自己一个在写书评,所以很留意大家的写作风范。从昆德拉到卡尔维诺再到桑塔格,我终于知道那种不动声色不掉书袋的书评才是最见功力的。这里只说桑塔格。
我一直认为书评就是一种软文,它来源于作品但又比作品更有趣。因为书评人抽取了作品中最有趣的东西呈现出来,所以它是精华。这种抽取的本领不是说有就有的,那一定是积聚了多年的文学素养使得你能在看完一部作品迅速做出它哪里是精华能力。桑塔格关于班蒂双重命运那篇的描写很精彩,作者与自己创造的人物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你也能迅速体会到那种美妙。
所以,对于大家来说,书评其实就是自己功力的显现。它是依附于原著的,但是更是一种独立的创作。这样的书评表面看来是对原著的分析,实则包含着书评人自己的文学观念。众所周知,桑塔格是一个很有时代感的作家,她对自己所生存的时代给予深刻的关注。又作为一个女性,所以她对女性作家的女性人物的关注也是很值得玩味的。认真看桑塔格的分析,会发现她十分注重女性在男性阴影下的生存状态,不论是作者还是主人公。如果从女性主义的方面入手,这篇倒是一个经典案例,可是桑塔格没有一味地强调班蒂或者阿尔泰米西娅怎么争取自己的女性权利,她最关注的还是作家的叙事手法。
《同时》读后感(四):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
部分书摘。
《文字的良心》
荣誉作为检验个人行为的严厉标准,似乎已属于某个遥远的年代。但是授予荣誉的习惯——讨好我们自己和讨好彼此——却继续盛行。
文学是一个由各种标准、各种抱负、各种忠诚构成的系统——一个多元系统。文学的道德功能之一,是使人懂得多样性的价值。
我们生活在一种致力于使贪婪一致化的文化中。
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
如果我必须在真相与正义之间作出选择——当然,我不想选择——我会选择真相。【此处的“正义”是指政府口中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当然也可扩大为所有侵略行动。苏珊•桑塔格反对布什政府的帝国计划。】
《文学就是自由》(德国“和平奖”受奖演说)
我愿意想象自己只代表文学,某个文学的理念;和良心,某个良心或义务的理念。
文学的一个任务,是对各种占支配地位的虔诚提出质疑、作出抗辩。哪怕当艺术不是对抗的时候,各种艺术也会受引力作用而朝着对抗的方向运动。文学是对话,是回应。文学也许可被描述为人类随着各种文化的演变和彼此互动而对活生生的事物和行将消亡的事物作出回应的历史。
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的监狱、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
文学就是自由。尤其是在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就是自由。
《同时:小说家与道德考量》
每一个文学观念,哪怕是最苛求和开朗的文学观念,都有可能变成一种精神自满或自我恭维的形式。
从传统角度看,所有文化都是地方的。文化暗示障碍(例如语言上的障碍)、距离、不可译性。而“现代”则意味着废除障碍、取消距离;即时理解;扯平文化,以及——根据它自己那无可阻挡的逻辑——废除或撤销文化。
大众传播媒体——电视、音乐电视、互联网——的霸权的训诫则是,只有一种文化,任何地方的边界以外都只是——或有朝一日将只是——更多相同,地球上每个人都靠同一个标准化的、在美国或日本或任何地方制造的娱乐和爱欲和暴力的幻象过日子;每个人都受同一种未经过滤的无止境的(尽管事实上常常是受审查的)信息流和意见流的开导。
媒体传播的叙述作品——其消费是如此无情地抢去受过教育的公众一度用来阅读的时间——通过向我们讲述无穷尽、不停顿的故事,来给人们上一堂非道德和冷漠的课,而这是与小说事业所体现的教导对立的。
小说家的任务万岁。
《同时》读后感(五):桑塔格:简单背后的深刻
(选自本人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 http://blog.sina.com.cn/bookscent )2009.4.23
5年前通过《书城》杂志知道了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她对看似简单的现象或事物(比如摄影)所做的深刻评论,让人眼前一亮。与许多“按需制造意见”(桑塔格语)的文化学者不同,她追求“独一无二”,并且做到了,影响至今。
最近在读她生前的最后一部文集《同时》(At the Same Time),里面我比较喜欢的有随笔《关于美的辩论》、《摄影小结》、9·11系列时评,以及演讲《文字的良心》、《世界作为印度》、《文学就是自由》、《同时:小说家与道德考量》等。
《同时:小说家与道德考量》这个题目咋一看不太明白,读进去才恍然大悟。一方面,桑塔格认为,小说家是带你去旅行的人,穿越时空。小说家带领读者跃过一个豁口,使事情在无法前进的地方前进。另一方面,她从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范畴的抽象论述中归结出:“时间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一切不至于同时发生……空间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一切不至于都发生在你身上。”那么,她说,依照上述标准,小说就是空间和时间的一个理想载体,因为它向我们展示发生在不同时、不同人身上的事。细品一下,这个角度很是独特。书名的含义也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有人主张未来的小说应淡化故事情节,或由读者参与来设计故事。桑塔格表示反对,她说,要是真的发生这种事情的话,那么它不可避免地导致的将不是小说的死亡,而是读者的灭绝。
《世界作为印度》是她的一次讲座,讲的是文学翻译的问题。(我记得有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国际翻译奖项。)作为一个“基本上不可能”的任务,但又是“世界文学”的流通系统,翻译这件事涉及到哪些问题,有哪些值得反思,到底该怎么做,等等,都有论述。我在想,对于自己的作品被翻译到别国,比如中国,她会有何评述或期待呢?
她在篇尾写道:“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读者。我从阅读中建立标准,再通过这些标准来衡量我自己的作品,也正是根据这些标准我看到自己可悲地不足。”前半句很好,后半句则过于谦虚了。真要是这样,那她被翻译后的作品就只能更糟了,因为“我们在翻译中读到的,必然是原作的贫化版。”而实际上,桑塔格的作品在非英语国家同样影响深远,在中国也有不少粉丝,我算是小半个吧。
不可否认,越是顶尖的作品,翻译的难度就越大。《同时》一书的译者黄灿然先生在“译后记”里给自己找了条退路:
“……有一点我倒是肯定的:尊重读者的智力。我认为,翻译的真理是,读者比译者聪明。凡是把读者想像成次一级的译者,首先会把自己变成受害者,变成次一级的解释者。译者不应把读者婴儿化。如果我译了一个异质性的句子,如果这个句子在十个读者中只有一个读者看得懂并大为激赏,且成为他写作(如果他也写作)或思考的刺激剂,则我就会毫不犹豫保留这个句子。如果把读者的智力和理解力分为十级,那么我要瞄准的是金字塔顶那一级,而不惜放弃另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