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笔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建筑笔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26 19: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笔记的读后感大全

  《建筑笔记》是一本由汉宝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笔记》精选点评

  ●浅显好读,汉宝德先生一贯的文风如此。

  ●一般吧

  ●闲散的建筑文人

  ●和我同样关心美育的老先生

  ●前面很好看,后面有些不下去了,有些枯燥

  ●对三、四部分最感兴趣。奔着建筑去的,结果对最后说的“美育”起了想法

  ●值得一读的建筑书,文笔也很好。

  ●平实,又不失浪漫趣味。某些观点我觉得有些偏颇,但是对建筑和美学的很多见识都很有趣

  ●作为散文来讲,自没有那种流畅动人韵味,但作为介绍建筑的普及书籍,还是有可读性的。

  ●文章细节诸多,语言寡淡。努力咀嚼也尝不出更好的滋味可能因为建筑看待事物方法我们不同吧。总而言之,我不喜欢,没有耐平铺直叙中把玩。

  《建筑笔记》读后感(一):修为很高的建筑师

  汉先生是一个修为很高的建筑师。

  他对建筑的热爱,并不局限于设计,也不满足单纯的建筑。

  他把建筑上升到艺术和美层面,对保育也不遗余力支持

  他用自已的经验眼睛带着年轻人看到不一样世界

  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自已的思想,更有自已的精神

  因为本身从业的经历多,经验丰富,将文物,美,建筑三者有机结合

  成为一种独特风格别样风情

  喜欢这本书,觉得即便是个建筑门外汉

  也能轻松读懂这本书,并且对之产生兴趣。

  汉先生的文字精神之深,深到他只是想让最普通群众

  最广大的人民,都能参与到建筑中,认识建筑,

  提高自已本身的审美情趣

  《建筑笔记》读后感(二):对于伦敦的几点共鸣<建筑笔记>

  一切源自这本书,看了之后,你就理解我为什么会踩草坪

  原文是这样的:伦敦的公园是专为大家散心之用,五官筋骨都在考虑之列。最有意思的是公园中漂亮整齐草地,乃是游人漫步的地毯,是休憩时的床毯,嬉戏时的球场。这原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截了当、最亲切接触。可是在现代都市中越是自然的东西,越不易得。在台北市,如果你想在草地上走走极大奢侈。不但在台北,在欧洲,在德国、法国的都市中,若见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旁边必有“请勿践踏”的牌子,若没有挂牌子的,青草必然已变成枯草。在欧洲住惯了的人,走在英国公园的草地上,尚免不了潜意识里生一种犯罪感,不敢踏实地踩下去呢。

  中国人为什么不踩草坪,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不道德的,就像文中所讲的那样,潜意识里的犯罪感,可我就要说了!草坪就是用来踩得,难道不是么?好端端的土地摆着看甚为可惜,文中所提及的用途正是在英国人心目中草地的用途。

  我作为一个英国留学生,赞赏英国的这些文化。

  另外是公共汽车,我并没有做过没有门的双层红色巴士。但我常常乘坐威尔士首府卡迪夫城市的巴士,像地铁一样按zone收费,上车投币,然后司机打出小票,车上从来没有拥挤的状况,大概是因为人少。看文中的描述,伦敦的巴士很伟大,没有车门就可以随时上下车,每站都有不同的收费,而且完全靠素质,实在是太伟大了。

  最后是拓画。我没有尝试过,但作者拓的那张画的历史是关于都鐸王朝的,我十分了解,甚至可以背下来亨利八世的6个老婆的名字。

  然这都跟我自己的经历有关。

  《建筑笔记》读后感(三):缺乏理性,也缺乏浪漫

  如果不是同时在看另外两本关于建筑的书,对这本书可能也不至于这么失望。作者作为建筑师的专业知识鲜少有体现,作为文人的文史背景又流于表面。

  在“北欧的红砖文化”部分,作者写道:“毫无疑问的,红砖文化是自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到卢比克之间的沿海商业城市所发达起来的。这一带没有收到贵族色彩的文艺复兴的影响,一直到十七世纪,还是哥特艺术的天下,并在荷兰发展出一种以商业社会为基础的俗世艺术。到十六、十七世纪,红砖的建筑已经十分成熟,影响到其他地区。”全书关于建筑的最深剖析也都大致如此。而同时看的《安藤忠雄论建筑》也谈到了荷兰的建筑师,安藤先是浅析了荷兰的地形风貌等对建筑师的影响,然后介绍了荷兰建筑师Rem Koolhaas的建筑作品Educatorium:“乍一看,由于两元的对比构成,使得Educatorium看似非常单纯,但是其内部却出人意料地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空间(图1-1)。平面为田字形,十字形的两条通道形成了非常简洁明了的平面构成。通过引入倾斜楼板,不规则排列的柱网手法,组合了若干自由分段的空间,可以让使用者实际体验到非常丰富的空间,反过来建筑也会激励使用者构思出各种各样的使用方法。”

  对比上面的两段,如果实际去到两位作者言及的建筑前,前者的描述带来的只会是一个非常模糊含混的印象,有没有差别也不会很大;而通过后者的论述却能迅速地抓住特定个体的精髓,茅塞顿开,窥见别有的洞天。虽然有语言翻译的隔阂,安藤的书“隔靴挠痒”却比本书更。

  又有同样剖析中国人建筑心理的文段。本书的作者写:“我觉得只有正、邪二字可以概括过人对环境评判中大部分的内容……大体上说,我们的单一标准是自‘方’的引申中来的。第一个抽引出的观念是‘正’字。方只是几何形,而‘正’则有外形的意义加上道德的含义。‘方正’二字连起来,是我国环境观中最高的标准。”反观王世仁先生在《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提到环境艺术与建筑美学时,从建筑的审美价值之社会功能,谈到认知功能,谈到认知功能中具体的感受功能、感应功能与联想功能,再谈到创造出这些感受、感应和联想的美的形式——作为符号的柱式、母题,作为空间形式的统一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韵律与序列……层层铺陈、步移景异,王先生实在是将作为建筑师所烂熟于胸的创造美的技法用在文字的排列上,使人叹为观止,眼界大开。而和上面引用的本文作者类似内容的文字,就出现在建筑的审美价值之社会功能中,王先生说:“……其中最鲜明的就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天人合一和美善合一。至善至美的观点,即特别强调建筑与社会、与自然的认同关系和建筑美的社会功能……折射到审美意识上,积淀到审美心理上,就形成了某种独立的形态特征。它不强调审美的独立性……而重在发挥美的社会功能,使美与善,心理与伦理,艺术与典章,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起来。这一哲学——美学思想也充分体现在建筑中。其系统性、自觉性在世界上是仅见的,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的建筑创作实际。”勿论论述的系统性,毕竟王世仁先生是建筑美学的论文集,而本书的作者写的是散文记,但单看片段在深入性上也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也许拿作者和传奇的安藤忠雄和梁思成的弟子比较有点过于苛刻。但看一本书即是通过作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当然希望能看到更不同的东西。

  《建筑笔记》读后感(四):转帖:汉宝德《建筑笔记》的大乗观 登琨艳

  也许因为我来大陆已经经过二十年的经营,尤其是在建筑设计专业工作积累的成果,而让很多国内的朋友认识了我这古怪的名字登琨艳。并且随而发现我除了建筑与都市改革,或是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的能力之外,多少还能写点建筑艺术、人文、社会与文化的文章;但是在我的字里行间,大家影约都会看见我的背后站着一位高人,他就是我世俗的师父汉宝德先生。从他宽容接受我去东海大学建筑旁听那一年开始,我们同学都称他为汉先生;直到今天,我对我世俗成绩的背后的这位有教无类的推手,乃然称他为汉先生,那是有着很多外国教师的教会大学对洋教授的称呼习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不亲呢。

  准确的说,台北文化界很多人都称美我们是台湾绝版的的传统师徒。事实上,今天回头看来,我们这样三十几年的师生关系,在今天师生关系沦落为商业买卖的知识与学位交易时代,是不会再发生了,而且两岸的中国社会都不可能了,所以我们的传统师徒真的就成为中文化传承的绝版了,我自己也常开玩笑说,我大半生唯一的成就就是建构了这么一个武侠小说一般的故事,以后不可能再有了。

  而直到今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出版这位对我恩重如山的师父汉宝德先生的建筑、文化与艺术的集子时候,大家才真的见识了这位台湾文化巨将的面貌,他是台湾文化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长期以来深受台湾社会的敬重,已经超过四十几年了。事实上,我清楚的说,今天这本名为《建筑笔记》的散文集子,仅只是大象微微的露出了一条腿而已。就我自己的了解,这个时代以及过去的时代,乃至未来的时代,中国文化界要出一个像汉先生一样,一生如此著作写作讲述那么多那么庞杂又那么精辟的文化工作者,我看是有点难了。举凡他所涉及的包括建筑、都市、艺术、人文、文物、博物馆,科学、教育、社会,等等无所不及。我认识的汉生生,一生只要能停下来的时间,不是一本书在手上,就是一迭稿纸在手上,即使出门在外,也都一样,我常在想,他关心那些世间事干什么?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大乗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吧。

  我自己成长之后,这支画图的笔,也因为被朋友要求所迫,而意外成为可以写文章的笔。事实上,背后的支持动力与信心,也或多或少来自于汉先生的影响,我自己有什么想法,去跟他请教,他总是鼓励我把它写出来,所以二十年来,也因为不断写作的关系,得好像我也被称为作家了,其实我从来不愿意承认我是什么作家,尤其在我师父面前,我这算哪门子作家。今天汉先生的这本集子的出版,也让国内的朋友见识一下我这孙悟空背后的唐僧的面貌与威力。对照之下,读者必然会发现我的文字思考或思想的背后,总有着挥之不去的汉先生的阴影,就有台北的朋友公然在报纸上评论说登琨艳散文写得很好,结尾居然还要加一句他发现我是汉宝德先生的学生的关系,好像也有点可以这么说吧。

  透过汉先生的文字,国内的朋友也才能理解我这农科毕业的建筑系旁听生,是浸淫在什么样的文化糖罐里成长的。因此我常常说,就算我自己有再高的天份,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位宽容与慈悲的有教无类的师父长期以来的严谨管教,也不会有我今天单枪匹马来到上海,而有胆识推动苏州河仓库群落与黄埔江的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都市计划改造的不可能任务的。

  二十年前,我们师徒二人在台湾可以说同时声名如日中天,我自己就是因为想躲开师父的大树阴影,而出走台湾,流浪欧美,而迁居上海的。说起来,外界可能不知道,我要来上海勇气,我师父的临门一脚,也是至关紧要的,所以严格来说,今年我已六十花甲,我惹尽的这些大家熟悉的功名,也仅只算是师父汉宝德先生事业的延伸而已,我不是谦虚说话,我说的只是发自内心的肺腑言语。

  也因此,我也才会有今天,再度像二十年前,从台湾远来当时尚未对外改革开放的上海一样,临老关门学习自省,想要学会了此残生的最后心法,只是我这次不晓得我要去哪里了,汉先生的大乗观点也许就是我的方向,只是我知道我自己此生是做不到的了,能关门做个自了汉,我就觉得自己是个有福气的人了。

  《建筑笔记》读后感(五):透过建筑看世界

  很长时间以来,看书能为之心弦颤动的时刻越来越少了,自我审视,或许是年龄逐增,理性多于感性的缘故。但更长时间以来,看书而能有拨云见日之感,快意处欲立身击掌的时刻似乎是更少了,自我反思,或许是这个快餐式的物质刚性的时代,人们对于很多问题都不愿做太过哲理思考的缘故吧?但是当我读完这本白色封面上画着浅淡天方夜谭式宫殿的《建筑笔记》时,这样少有的感觉却充溢在我的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作为建筑的门外汉,对一本与建筑有关的散文集会有这样的读后感,是我自己都未曾想到过的。

  这本书的作者汉宝德是我们颇感陌生的台湾当代建筑学家。他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硕士。曾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校长、台湾文艺基金会董事长。现任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

  作为建筑界的大师,他似乎是不务正业的,在从事建筑实务之外,他常常跨界至艺术、教育界,长年撰稿写文,已出版的文字,超过两百五十万字。这在大陆,似乎是闻所未闻的。令人不解的,还有他人生之路的选择。他把建筑与文化、艺术、美育紧紧联系在一起思索,“以学人的胸怀关注着以建筑为发散点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从建筑的入眼点来解读文化。” 在建筑这一行内,他渐渐由“入世”到“出世”,进入老年,更把看似与建筑无关的“美感的大众化”视为重要课题。是什么使他有了这样富有戏剧化的人生选择,又是什么使他在象牙塔内专业论著的写作之外,笔耕不辍地写作建筑游记和建筑散文的呢?读完这本集子,相信有心的读者自会找出答案。

  建筑是坚硬的,一直以来觉得做建筑的人一定也是坚硬的。但透过汉宝德先生笔下的建筑,我却窥见到汉先生心中极柔软的情怀,这里有对建筑背后各种文化的理解,有对我们民族的热,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注,还有对社会的启蒙与责任。他的语言是清浅,甚至有些平实的,但理性的条理一样可以使人激动。他说“建筑家的个性,建立在他的专业知识与对人世的深切关怀上。”

  他的平实是建立在深刻的思考和睿智的审视上的,所以他发出的声音就有了理性的力量以及洞若观火的通透。“城市要有风格,有深度,必须有历史、文化的集藏。”可以看做是本集中伦敦、欧洲建筑游记的思想总纲。透过作者笔下的建筑,我们仿佛是对欧洲文明做了一次简略而精准的阅览。莱茵河两岸教堂的尖塔与山上的古堡相辉映,使人回忆起属于武士与教士的中世纪文明。伦敦公园不落痕迹小心规划,似乎天生用来供人修身养性的近人的精神,拜占庭画中所特有的空虚而忧郁的大眼睛,使我们理解了拜占庭建筑是一种内省的艺术。简单、朴实、亲切而温暖的《红砖砌成的北欧》,不仅是就地取材,红砖已成为他们精神的象征。细致叙写的文字旁,不时有汉先生的简笔素描做点缀,给我们以更为亲切感性的印象。

  由此,以欧洲的建筑做参照体,汉宝德先生所做的欧洲建筑文化的普及,最终的落脚点却是当下的台湾建筑文化。虽然时隔几十年,但对今天大陆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千城一面的建筑文化困境,依然有很强烈的提示作用。“想到台湾的建筑慢慢要把红砖放弃了,用马赛克取代,实令人不胜感慨。”“我常感到台湾的传统建筑,也是一种巴洛克建筑,可惜我们没有一位纽曼把富丽多彩的精神用一种艺术家的胸怀表达出来!” 在《伦敦的博物馆》中他说“ 一个对自己的历史感到骄傲,对前途又怀有信心的民族,自然会设立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他们会不断地留意自己所踩下的历史的脚步,小心地保存它们”。

  汉先生的很多对比、批评之词都是“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的心声表白。念兹在兹,全是拳拳的赤子之心,只可惜在现世的今天,缺少共鸣的回声。更为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建筑文化观也是在不断批判与反思的。“出世的建筑观要以入世的建筑观取代。”可以是他本集中“建筑与文化”部分的关键词。

  在《大乘的建筑观》中,他说“我认识了中国建筑自秦汉至今没有改变的精神,那就是国民化的精神;而自明代以来,中国的文化已完全俗化、大众化。”“今天的文化是一种欢天喜地的娱乐文化。”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常常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取舍中处境尴尬。摆脱严峻的理性的功能主义,通过环境特色的体验开始思考,去发现文化的潜在力量,是汉宝德给我们提出的一条可行之路。《漫谈中国人的环境观》像是一堂启蒙课,自民族文化的角度,从方与圆、内与外、正与邪、新与旧、色与空来观察中国人的环境观,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在这里,我们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不尊重古代的建筑,中国是保留古代遗物最少的文明古国。

  自民族文化至生活艺术,是汉先生更深一步的思索。对于生活日渐富足的我们来说,警醒的意味也更进一步。“我国的文化界对于生活素质的提升指出的方向大致集中于两类,其一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其二是精致文化的推动。”“近年来的文化复兴活动,虽然看上去很活跃,却只是表面的、感官取向的。上焉者如民俗活动的提倡、民俗艺术的推动与保存,甚至踢毽子等传统儿童游戏的恢复;这一些只是电视文化的延伸,并没有进入生活之中。而真正能进入生活的,则是传统文化中病态的一面。诸如麻将牌的流行,旧历年一些恶性习俗的恢复,如送红包、叩头为礼、燃爆竹为乐等。又如民间迷信的大量恢复,如看风水、排八字等。” “这一代的台湾人不知道怎样经营一个高品质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不中不西,又古又今,高唱品质,实不知品质为何物。”

  读着这样入木三分的文字,我们的后背是不是渐有心虚的湿汗渗出。是的,在我们的物质越来越富裕的同时,如何让我们的精神与文化也同步前行,并始终保有我们民族的特色与品味,当是更多的文化人与普通民众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汉宝德透过建筑,给了我们这样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