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需求最佳实践的读后感大全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是一本由徐峰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9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不赞同其中的有些观点(比如敏捷方法一些使用场景),但书的整体素质相当高。豆瓣9.1分非浪得虚名。
●Felix Ding推荐的一本书,周末读了前三章,感觉很“顺”。
●SERU这个框架很不错,不过这本书有点虎头蛇尾,前面很惊艳,后面到了需求管理的部分就平平了,毕竟是业务软件的管理方式,如果想用到互联网行业可能就显得太复杂了
●SERU过程框架覆盖了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管理中的主要活动(其中需求定义、需求分析与建模、需求描述均属于需求分析阶段;它们和需求获取统称为需求开发),明确地定义了工作任务、介绍了工作方法、指出了工作产物、说明了产物之间的联接方法,可以帮助软件开发团队快速应用到工作中,有效提高需求工程的质量。
●写的不错。推荐
●很好,提供的明确的方法。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一):一本软件需求最佳实践的经典老书
在经过很多资深需求分析人员推荐后,购买了这本老书。全书写作风格就跟做项目一样,现状分析、解决方案、实施落地等逐一展开介绍。全书除了秉承一图胜千语的风格外,还有很多典型小故事生动的案例剖析,解决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抽象、归纳、总结了软件需求的开发和管理全过程。更重要的是本书还将很多笔者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作为诫语醒目的分享给读者,而且整理成为目录,可以方便快速的为读者提供帮助!
在一个苦逼小公司管理项目,同时负责需求。为什么用户会不满意,为什么会互相推诿,为什么沟通成本这么高,为什么项目总是延期。总之,各种在大学里,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觉得很简单的一件事情,随着人员的数量和项目的范围不同,显得越发复杂。终于也了解工作与在实验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于工具书,也读过项目管理的书籍,PMP的一些知识。也参加过项目管理工程师的考试,但是,对于理论,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能运用得当,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对于这本书,价格算是不便宜的,那些心灵鸡汤的书打个折十几二十就可以买到,或者直接网上可以用到免费的电子版的书。而这本书,想弄电子书好像没弄到。所以才花血本买的,果然对得起这个价格。
这本书暂且是读了第一遍。正巧这段时间杭州高温。大楼限电,空调没开,为了避暑,下午的时候去机房门口的办公室开着空调,读着这本书。
第一遍下来,觉得作者真心牛逼,中间涵盖的知识面很广,说明作者的确在这方面和有研究,不像有些书抄抄编遍而成。其中的案例我很喜欢读,这些案例何尝不是在我们项目实际进行中发生的呢?对于推荐的一些工具或软件,我打算最近研究下,看看是否对我们的项目有帮助。
这本书适合摆在案头,在闲暇时刻或者在项目中有问题的时候,翻到对应的章节,参考下作者的方案和方法,或许就会对项目有帮助的。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三):对国产书来说很不错了
这本书应该是算100%的纯国货了,差不多应该算是我读过的在这方面的国产货中最出色的了.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本书的作者阅读了大量外国这方面的精华作品,对需求工程的理解也相当的深刻.
下面说一下本书的不足
1.虎头蛇尾
本书从一开始,章节内容逐渐增加,到第6章达到顶点,然后急转直下,每章内容迅速减少,越往后面写,越给人感觉是在敷衍.章节划分以及每章要写多少内容应该在最开始就规划好.
2.小故事
小故事这种形式已经被大量的运用在了外文书中,本书也学习了外文书的这个优点,不过编写故事方面还需要加强,很多时候我太愿意去读文中的小故事,读了之后感觉启发也不大.
3.结构
本书的结构很模糊.就我看过的外文书来看,结构一般分为三类,要么是总分的形式,要么是根据一个线索顺沿下来,要么是以一定的观点或者事件为中心独立成章.本书的结构组织哪一个也不象,给人有点混乱的感觉.依据本书所讲的内容,个人建议采用总分的模式.特别是依据现在这个结构,最后一章在我看来简直就是败笔,还不如直接放到附录中去.
4.细节
本书在具体细节方面还不够具体,给人更多的感觉只是在罗列事实,而非一个具体的指导过程,很多地方对方法的描述应该更细致,更具体.
5.错误
本书有些小地方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不过影响不大.
不过,毕竟需求工程是个外来之物,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国外时间那么的长,那么的精通,本书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的不错了.
如果没有读过其他方面的关于需求工程的书,本书可以让你对需求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读完这本书之后,然后可以去读<掌握需求过程>.如果已经读过了前面提到的那本书,那么本书可以用来选读,可以继续加深你对需求工程的认识和了解.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四):SERU过程框架总结
这是参加徐锋的《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课程培训后的再一次总结,笔者在提出SERU过程框架的时候常说到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并不缺乏软件工程,需求工程的理论,技术,缺乏的是将这些理论和技术有效的应用到实践。而作者的SERU过程框架正好是将软件工程理论和具体的需求实践工作真正的结合起来了,个人认为最核心的不是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需求诫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SERU框架系统来梳理和回顾我们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活动。
首先对SERU模型的四个字母再做一个说明
:Subject Area,表示子问题域,其核心思想是要通过业务来分解系统,尽量保证业务独立和低耦合。
E:Event,表示业务事件,通过业务事件能够找到流程,通过流程能够找到不同场景和用例。
R:Report,表示报表,统一处理查询,分析和统计类需求。
U:Use Case,表示用例,需求组织的最小单位,到了需求分析阶段的重要活动和产出。
ERU过程框架模型将需求过程分解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需求定义,重点是主题域划分和业务事件识别。第二个阶段是理清需求框架和脉络,重点是通过业务流程图转到具体的领域类图和用例图。到了第三个阶段重点就是填充需求细节,包括用例的详细编写,界面和交互设计等。
第一阶段-需求定义阶段
需求定义阶段强调了一个重点就是高屋建瓴和从顶向下的思路。当要做一个全新的软件产品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是进行需求收集和调研,所以书里面专门谈到了需求捕获的最佳实践,包括用户的访谈和调查,现场的观摩等。同时也提出了类似任务卡片等很好的现场需求捕获工具。为什么一开始要强调第一阶段对系统的宏观把握和高屋建瓴,因为在做一个全新的软件产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用户现有的流程,表单,组织架构等信息和资料,但是这样很容易一次的陷入到需求细节中而对企业的业务没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主题域划分+上下文图,是需求定义阶段的重要输出。主题域划分主要是从业务的视角来考虑子系统应该如何划以降低业务本身的耦合,在书中也专门提到了主题域划分的思考应该从组织结构为线索,从分管领导找突破以及借鉴典型的业务职能区块等。主题域划分清楚了下一步重点就是要确定主题域的范围,自然引入了上下文关系图,其核心就是要将主题域或子系统作为一个黑盒来分析,搞清楚边界和其于外部用户的交互。通过理清楚上下文关系图后第一阶段的输出基本就很容易明确了,即业务事件+报表需求。
在这里我觉得重点要借鉴的就是从顶向下的系统思维和分而治之,这是解决问题很重要方法。同时刚开始一定不要跳过这个阶段而落入需求细节。主题域和业务事件是两个重要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核心又是业务场景。
第二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重点就是粒度的细化,从主题域我需要细化一层到识别了关键业务对象的领域视图,从业务事件进行流程分析我们需要讲业务事件细化一层到具体的业务活动,而业务活动正式我们在识别用例的时候的重要参考。所以在这里我们基本清楚了第二阶段刚开始是通过业务事件进行业务流程分析,业务实体分析,业务场景分析,识别领域类和用例。
需求分析就是先分解,在提炼,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消除矛盾。不管是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还是面向对象的方法,分解是人类控制复杂性,认知复杂事物的最佳实践。现代工程理论更建议采用业务导向的分解而非系统导向的分解。在第一阶段的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主题域为主线索,具体的分解过程为目标系统-》主题域-》业务事件;到了第二阶段则是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索进行分解,具体为业务事件-》业务流程和业务活动-》领域类图和用例。
业务流程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庖丁解牛的核心线索,每个业务事件都是一个业务流程的触发,因此针对每个业务事件都应继续做业务流程分析。对于业务流程是企业核心业务的重要载体,业务流程本身就是结构化的,而且是分级的,通过分析业务流程就能够识别企业核心业务活动,为需求建模做好准备工作。
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两个重要输出,一个是静态的领域类涉及到领域建模,而领域建模的重点就是标识类,明确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添加重要的结构规则。另外一个就是动态的用例,在RUP核心三要素中专门强调了用例驱动,足见用例建模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第二阶段的重点仍然是搭框架结构,因此并没有要求要识别所有的领域类和用例。
第三阶段-需求细化
需求细化是什么?在第二阶段我已经通过分解和细化到达了具体的用例,而第三阶段的重点就是单个用例以及该用例可能涉及到的界面部分建模。书中将用例分为三类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业务用例,报表用例和接口用例。对于业务用例的重点是基本流,扩展流和业务规则。对于报表类的用例重点则是报表的输入,输出内容,输出格式。在这里有个情况不得不提出的就是,一些报表类用例脱离了只要不是项目历史开发人员很难看懂,原因即是关键的报表的数据来源在哪里没有说清楚,这点也是报表类用例必须关注的要点。
如果将用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重点就是关注业务活动流和规则的细化,另外一个就是涉及到交互和界面的建模和细化。这两个层次仍然有一定的关系,重点仍然是要先考虑业务流和规则,再来考虑交互和界面。如果先陷入到了界面建模再考虑业务流和规则,则又是顺序错误的开发人员思维,即违背了用例是业务活动驱动的初衷。
这里多说一句即是功能点估算在什么时候用,在第一阶段用是毫无意义的,最佳的使用点就是在需求细化后,具体的业务流和规则,需要的数据输入和输出都基本清楚后,最适合进行功能点估算。因此我们也建议一种方法,即第一阶段先进行专家法估算,到了第三阶段通过功能点估算对专家法估算内容进行验证。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五):前言
写一本书不容易,写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更不容易,而写一本让读者喜欢的书则是难上加难。或许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作为笔者一再错过向关注本书的读者所承诺的上市时间的借口。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笔者松懈下来,毕竟自己一直在标榜要解决“我们并不缺乏需求的理论,缺少的是真正落地的方法”的问题,为所有读者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手段,是笔者写作本书的核心目标。
在翻读本书时,或许你会从本书的字里行间读到几分轻松,这是因为书中有不少的文字是笔者在风景秀丽的员当湖畔的咖啡厅里写就的,希望笔者这种轻松的心情能够透过这些文字传递给每位工作在“沉重”的需求分析过程中的所有读者。
在细究本书时,或许你会从本书的文字里头看到几处零乱,这是因为文中有很多的段落是笔者在吚哎学语的一岁小儿的恶作剧边码成的,希望笔者这些零碎的想法能够借助书的脉络传达给每位工作在“繁杂”的需求分析原则下的所有读者。
在将书稿交付编辑之时,我深刻地感到:本书虽然没有Martin七年磨一剑的锋芒,却也有三年憋一本的艰辛。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多次经历了自我否定、推倒重来的痛苦,也享受了许多自我升华的乐趣;当然笔者衷心地希望本书能够向大家传递乐趣。
本书特点
本书是一本直击需求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书籍,在这里没有大量的理论和教条,有的只是翔实、生动的案例与场景;在这里没有高谈阔论般的“道法自然”,有的只是源于生活琐碎细节的“欣然顿悟”;在这里没有鹰击长空般的豪情,有的只是“撒一把土、夯实它,再撒一把土……”的务实。
在全书的组织形式上,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语法,段落简洁(就像写需求那样),让你能够轻松地阅读;同时贯穿了许多源于生活、源于项目实践的场景与案例,让需求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全书添色增彩;穿插了许多能够令人沉思、轻松一笑的隐喻,为全书增加了一些涟漪;还埋伏了一些小提示,为全书增加了一些外延和联想;而且还罗织了大量的诫语,使全书更多一些骨架与韵味。
相信所有需求实践者都能够从书中看到你工作的影子,寻找到一些“开箱即用” 的技巧和手段,同时也会有整理了一下思绪的妙味。
本书讲了什么
本书的主线索是笔者在RUP(Rational统一过程)、信息工程理论、结构化分析方法、面向对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长期需求分析工作的实际经验,剪裁出来的一个针对软件需求工程阶段的SERU过程框架。
ERU过程框架覆盖了需求定义、需求捕获、需求分析与建模、需求描述四大活动,明确地定义了工作任务、介绍了工作方法、指出了工作产物、说明了产物之间的连接方法,可以帮助软件开发团队快速应用到工作中,有效提高需求工程的质量。
本书一共由4个部分,12个章节组成:
部 分 名 章 名 主要内容 页码
第一部分
原理、模型与误区 第1章
需求实践现状分析 归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业务驱动的需求过程”的重要性
第2章
不同软件项目的需求视图 指出各类软件的需求视图与线索,帮助需求人员明确工作方向
第3章
软件需求与需求工程 从需求层面的角度理解需求工作的阶段,并掌握不同需求类型的组织方法;指出实现优秀需求的核心手段,实例讲解如何保障;对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工作的任务进行概述,说明需求分析人员工作的技能要求
第二部分
需求开发 第4章
需求定义最佳实践 指出需求定义的任务,介绍需求定义的操作思路,介绍常用的人文方法;介绍需求定义阶段确定系统范围的具体方法;并说明需求定义阶段的产物,核心内容为两图一纲(构件图、上下文关系图和需求大纲)
第5章
需求捕获最佳实践 从沟通的角度说明需求捕获的障碍,并结合心理学知识提升捕获能力;介绍各种需求捕获方法的使用时机、要点;能在正确的时机正确地使用
第6章
需求分析与建模最佳实践 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要建模、什么时候要建模、如何选择模型等;学会正确理清流程分析、业务实体分析和用例分析,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以及产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填充用例和领域类的方法;学会有效地组织非功能需求、设计约束的方法
续表
部 分 名 章 名 主要内容 页码
第7章
需求描述最佳实践 介绍需求描述的主要格式、写作要点,以及一些提高需求规格说明书质量的手段与技巧
第8章
需求验证最佳实践 介绍需求验证的主要手段、常见误区,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
需求管理 第9章
需求基线操作实务 说明基线和迭代开发的关系,通过实例说明基线管理中估算和优先级划分两大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方法。
第10章
变更管理操作实务 说明变更管理的目标与策略,并且进一步解释统一渠道、统一平台两大要点
第11章
需求跟踪操作实务 说明需求跟踪的作用、启动时机及操作要点
第四部分
总结 第12章
ERU过程框架总结 对SERU过程框架进行概述,指出在实际项目中导入该过程框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强调了需求分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原则与方法
如何进一步互动
为了更好地与读者交互,提供相关信息及后续的更新,本书还将创建一个专门的网站来推广SERU过程框架,相信不久就可以在http://www.serumodel.com上看到它。
如果你发现本书中的问题,或者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xf@csai.cn和我取得联系。
致谢
望着这本倾注了巨大激情的书籍,不禁想起被它吞噬的日日夜夜,不由得萌生出对家人的深深歉意,没有你们的支持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由衷地感谢我深爱的妻子许高芳以及敬爱的母亲杨美琴,感谢你们多年来的鼓励与支持。
望着这本汇聚了大量观点的书籍,不禁想起为它贡献的芸芸众生,不由得萌生出对朋友的深深谢意,没有你们的帮助本书是不可能精彩的;在此由衷地感谢我亲爱的朋友们以及予以支持的学员,感谢你们一直来的关爱与帮助。
望着这本集结了众多文字的书籍,不禁想起为它纠错的双双眼睛,不由得萌生出对编辑的深深敬意,没有你们的协助本书是不可能高质的;在此由衷地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以及所有工作人员,感谢你们尽职尽责地把好最后一关。
最后,我还要向CSAI创始人张友生博士,主要贡献者马映冰、田俊国、温昱、张华表示感谢,你们的观点让我如沐春风;向博文视点的郭立、李冰表示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本书最终付诸实现;向中国平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兴通讯、东软集团、用友政务、新大陆、福诺等企业中听过我的课程,以及参加各期公开课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你们的意见、观点、建议使本书更加精彩,在我向大家分享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谭 文
200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