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之税的读后感大全
《他乡之税》是一本由田毅 / 赵旭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乡之税》精选点评:
●不掺水的认真的书,只是怎么都读不完
●学长 很文艺一人 超喜欢他
●没有看完,看不下去了。标题比较吸引人,写得太差,太乱,感觉就是把材料凑在一起而已。
●简繁失当
●黃宗羲定律的一個您朝實例。
●记者写的流水账,看着很累,记者写书总是不善于精炼。但是启发还是很大的,从财政税收的角度看3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话说还是早年公共经济学的推荐书目呢,这几年过去,物是人非啊。。。
●一篇42万字的新闻报道
●好书,但是没时间细看。标注一下,等看高人的书评。
●内容庞杂,按照作者的说法乡镇在考核要求下的买税是乡镇财政破产的主要原因,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城镇化,世纪之交的几年,逐步推动人口转向城镇及工业,经济的起飞才那么几年,20年不到,一个乡镇的税收收入几十万元还不如现在一个人稍高点的收入,30年50倍?
●宏观看财政永远不会了解田间的错综,比一些实证论文价值大多了。
《他乡之税》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在机场候机楼里,不经意间发现了这本书,然后又在飞机上读完了全书。对于书上写的那些事情,看起来很新鲜,陌生中又带着一些震撼。这种写法不错,如果大家不能都去做实地考察和研究,不如直接读读别人的成品,了解一个真实的农村和中国。
《他乡之税》读后感(二):税收调查报告
在三联周刊上看到这本书的书评,好象评价很高.而且书评给人的感觉是一本小说.可是看了之后发现是一本调查报告.里面的数字很详实,也访问了村里面的很多人.但是对于不研究社会学的人来说,过于枯燥了.而且书里面重要的内容是在时间轴上记录农村税费改革的变化和影响,读起来有点象流水帐.下次看书评要小心....
《他乡之税》读后感(三):很好的视角,难得
似乎很难得的读物,至少在我的阅读里。
《他乡之税》读后感(四):当现实被完整的在眼前展开
我00年的时候知道了引税这个东西,认识了一个人,就是所谓的“掮客”。当时只是依稀知道是避什么税。后来几年,慢慢的知道了更多一些内情,然后最后知道了,原来是那些乡镇政府在做这个事情。去年,老家那边还有一个镇长事发自杀,据说是因为弄了假票。
昨天把书匆匆过了一遍,惊诧的发现,里面很多数据和事例,就是来源于我的老家。呵呵,这才知道,原来身边也有事情会惊心动魄的记录到书中。
监管地确实越来越严格了,但是貌似还是有一些小空子。比如在某镇注册了一个公司,然后虚拟一个合同出来,比如外地某公司,外包了一个业务给这个公司,按照技术服务费走,税率本来是7点多,只收4点多。这么一个过程,完全是合法的。归根到底,还是税率不一致,使之有了操作空间。
另外还有一个感觉,中国的乡镇领导们,貌似都需要自己来搞经济,去拉投资,建市场,找销路,这个算不算中国的一个特色呢?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政府机关需要操心这些。
《他乡之税》读后感(五):和书无关,我的问题
今天拿到了书。厚厚的一本,写了30年。书没看,不敢说话。
这些日子全会开的,农村土地问题热度不减。光我看到的有关小岗村的报道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位数。但一个小岗村能够代表多少中国农村的现实?胡总书记的讲话又给了这个地区某种政治上的优势,但就在这次讲话之前,我看到的报道中有提到小岗村的,已经是那个地方的破败或者说落后了。第一次的改革动力丧失之后,小岗村的主动性或者说先进性已经消耗殆尽。这一次的重新焕发光彩,应该是由于某种政治上的考量。凡是政治有涉的三农问题解决,不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认真解决,都避免不了成为样板戏的结局。也许小岗村的命运会因此变好,但那也应该是基于政治对于其他地区资源的剥夺。好了一个小岗村,不知道有多少地方的发展会受到影响,因为资源本身就是那么多,所以很难将一个明星村子的成功复制到其他地区。
但我的判断只基于我阅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报道,以及我对这一事实的猜测。我一直想给自己的猜测寻找更多的现实资源。我想问一个现实,在曹锦清2003年出版的那本《黄河边的中国》反映的那之前几年的中国农村现实景象之后,中国的农村到底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乡村运行的逻辑,有没有因此改变的地方?
我觉得这是些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谁能够给个答案。
这周末就看这书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