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的读后感大全
《我很好》是一本由柯裕棻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很好~~
●经济独立、适婚年龄却单身的女性总是会被贴上一些标签,例如“眼光太高”或“太任性”、“太爱玩”,仿佛没有结婚一定是思想不纯正引起的偏差行为。
●我很好,只是很想你
●很值得三十岁单身女性一读。:-)
●2009-01
《我很好》读后感(一):我,真的好吗
“我很好”,这三个字,本身的意义非常直接,但在目前这样纷杂的世界里,却凭空多了许多疑问的味道。特别是对于都市的单身女性而言,大家大可以大声高呼“我很好”,可是,我,真的好吗?柯裕棻在嬉笑怒骂中说出了这一切。
《我很好》读后感(二):她很好
这样一个智慧女生,有着看透一切的洒脱,却让你找不到矫情。时不时那自嘲和冷眼的诙谐,不知道让我情不自禁笑出来多少回了!!
看着看着,经常要读出来才觉得过瘾~翻回去再看几次那相同的段落也是常事~一本说是写给单身女性的私家书,其实不狭隘的说适用于所有女生去分享。
:貌似这本书也渗透出作者传播学的学术背景,但却不是刻板的教义,一些理论发生在“生活”中,读起来非但不烦闷,还着实趣多多!
《我很好》读后感(三):现在小女子的生活
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现代女性很繁忙,一篇篇小品文缓缓向读者述说着小女子的内心世界。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篇《想太多,睡不着》作为一个受睡眠困扰的人,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贴切,当身边的人告诉你,睡不着是因为想太多,不要多想就行。别人说的容易,但做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非常难,正像作者所说:人如何告诉自己不要想太多呢?多此一年,岂不是又多一个想法?
无数个失眠的清晨,无所事事一个人发呆的时候,也正应了作者的那句:清晨时出了出门慢跑,就只能喝牛奶看报纸。
也非常喜欢作者在片尾的那句:唉,我真是万分怀念过去混沌的岁月,能够忘记自我,脏脏的就睡着了。
《我很好》读后感(四):我想,我很好
这本书放在我的包里有一阵子了,它可以陪我度过点餐后等餐的时间;可以帮我缩短等待中的闲暇时光;也
可以在网络断掉别人都“惶恐不安”时我却安静如常;更是在路上,享受拿起一本书的安全感……
《我很好》 柯裕棻
不知道你是否像我一样,通过网络的触角“窥视”他人的生活。每隔几天回去一些人的blog看看,就像探望
老友一样。他有有开心的事,屏幕的这端也会不禁嘴角上扬,他和恋人吵架了,也不免会惦记,几天后再看,哦
,他们和好如初了,还好还好……而这些人和你在现在生活中根本就不会有交集,走在街上就算面对面也不认得彼
此。
“我很好?”,看到书名的时候我问了自己,我竟一时语噎。书的副标题是:单身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私家书
。噱头与卖点是“单身”,“私家”,对我来说没什么吸引力,但是看介绍上柯裕棻语录:“三十多岁的单身女
人,人生的困扰很多,多半与婚姻无关。除了忧国忧民之外,我们的困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体重、工作、钱—
—或者花钱。过了三十岁,一切的起伏都趋于稳定,即使遭逢打击也不致捶胸顿足,顶多是自暴自弃化悲愤为食
量,托希望于工作。当然,我们也担心各种关系,人际、家庭与我。这是三十岁以后的能耐:即搞理论,也搞笑
。”
我正哼着小曲一步步的走向我的三十多岁,很是好奇自己那时候是否成为我想成为的女子,会有怎么样的生
活状态。虽然,作者和我在思想上没有碰撞出太多的共鸣,但是我依旧放在包里,随身携带,直至看完。喜欢她
这种说话的方式,简简单单,就像在说自己,文字流露出的细腻心情就像一抹清茶,淡淡而又回味。就像在看老
友的blog,淡淡的却充满温情,犹如一杯温水恰到好处,这就够了。
书里的文都很短,所以适合在交通工具上阅读,自己开车除外。
很好奇自己三十几岁时的样子,曾以为三十几岁是个可怕的年龄。其实,不管是哪个年纪我们依旧可以活得
精彩,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今天,中午,单位的餐厅。一个长相干净的女孩子问我是否和她一样是实习的,我先是开心与自己还很年轻
被人误以为是年纪小,旋即我就开始纠结于是否是自己还不够稳重的问题上。晚上,下班碰巧遇到那个女孩子恰
好顺路就载她回家,心中疑问不吐不快。
我怯怯的说:你怎么觉得我是实习的啊?
她:我听别人说还有一个实习的,我看你长得挺小的,就以为是你呢。
哦,原来是这样,我心中窃喜。
我依旧很好,我知道。
《我很好》读后感(五):之于我的凑订单之选
这是我看得很认真也很费劲的一本书。看的过程中,心里的评级一直在两星三星之间徘徊。
直到看到全书的最后一个大分类,爱情关系,我才决定把此书打到两颗星的范围内。
这本书,有零星的闪光点,偶尔也幽默风趣有见地,但总体来讲乏善可陈。
可能是因为和作者有太大的背景差异,我们的年龄学历经历都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体会不到她的大智慧,她也可能会遗憾没有与每个读者都心心相印。
这本书里,我认为不错的几篇,都与生活的琐碎小事有关,比如去西藏旅游的灵性,米酒的宝特瓶包装,还有电脑拜物症。当我单身的时候,我也总是为身材烦恼(现在依然),活得像仙人掌一般,并且喜欢用购物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于是我看着文章会心微笑,很有共鸣。
可是,尽管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是一本给单身女人看的书,并且确实有那么几篇有趣的小品文,可里面的更多文章,我以为与单身/女人都毫无关联,部分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归类。
作者的这些专栏文章,更多的是她关于学术/理论的某种思考过程,有一个源头,有很多纷乱的思路,但是往往缺少一个合理的结尾,让人看完后如坠云雾之中。比如我买彩票就是买彩票,一期一张双色球,觉得生活有点小波澜,可是作者却能从几人凑钱买乐透谈到中西方的宗教共同点,各处都有人们因为得到神旨而获奖的传说。如果文字的态度幽默随意一点,这样的题材不失为一篇好文,然而不,作者的态度是慎重严肃的,好像这是一套重大的理论系统。偏偏我很努力的看到最后,却发现它总是“啪”的一声就结束了,什么特别的结论都没有。
这让我觉得困惑,我并不是抱着看“你们知道买彩票什么特别吗?原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怀着靠神的帮助中奖的愿望哦”这样的文章买这本书的,所以忍不住的失望。这种失望,到了最后爱情关系的部分,更演变为一种“作者的观念其实很有问题吧”的怀疑。
书的最后一部分里,大部分文章不着边际,似是而非比如说什么“找自己”的理论,更是在几乎每一本励志鸡汤书都能看到,而我印象最深也是最不好的,则是作者关于“男人追求女人的爱情公式”的论调。她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自己的一个女友相亲无数次都不成功,有些相亲对象的条件很好,但最后还是被她pass掉,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人只知道送花,请人去法国餐厅吃大餐,而她的这位女朋友,却喜欢别人带她去风味独特的地方吃饭。最后作者又语重心长的感慨,公式化不好啊,台湾的男孩子实在太无趣了。
我相信作者是一个很优秀的女性,单身生活也很能自得其乐,但是这样的论调却让我无法认同。姑且不论约会模式化是不是这个女友找的借口,男女关系首先讲的是诚意,而不是你猜你猜你猜猜猜。一个女性,和别人出去吃好几次饭,最后却因为“他怎么只知道带我去法国餐厅吃饭”这种理由忍痛拒绝对方,觉得自己找不到灵魂伴侣,那我觉得她找到并且快乐的机会其实相当渺茫。毕竟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不公式化,很懂得讨姑娘欢心的男孩子,都不是容易应付的对象。
当然,作者和她的女性朋友们可能都不缺爱情,只是文章写出来并且放在爱情关系的部分,那么自然她感慨得我也评论得。
认为这本书不好,第一它货不对板,宣传的重点和实际内容有很大出入,第二它对板的内容大都不合我的心意,总让我边看边叹息。不过小小的一本书,价格不贵还送一本笔记本,拿来凑订单还算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