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恼汇》读后感1000字
《百恼汇》是一本由鲁敏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赢椿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唉,不如她的短篇中篇有味道,一写长篇,好像就不会写了。好失望。
●一般吧,远不如《六人晚餐》
●2013/05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喜欢直接不矫情的女作家。故事荒诞真实,这种散发着柴米油盐的文字就像飘着炊烟的市井小巷一样让我着迷。
●惯例的开始,平铺直叙中含着偏离的生活,每一阶段的行程都有对应的因果。没有对错,只有因果循环。剧情不自觉的层层叠起,以为会更进一层的时候,却很自然的调回了源头重新开始。所有的一切不变,变的只是过往的经历和主人翁的内心。
●没读完
●鲁敏的小说里,这个其实算一般的。
●何必呢
《百恼汇》读后感(一):一曲真实的生活咏叹调
这部《百恼汇》翻阅得很顺畅,以至于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念完了。当然,其中也源于故事的紧凑,以及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下文的期待。
小说围绕着一家三个兄弟夫妻以及老父母之间展开,细细叙说了不同的窝心事,从一家就能见出一整个社会的种种烦恼。窃以为颇适合改编电视剧。
不过实话而言,鲁敏的中短篇小说更佳,在拉长战线之后,尽管仍然写得不错,但相较于其擅长的中短篇而言,似乎有些逊色。
《百恼汇》读后感(二):生活永远都这么难
“一直。”
书也是很快翻完了。文字很流畅,情节也没有太多的曲折。一切似乎都在意料当中。就像原本就知道这生活很操蛋,但你还是继续往前走,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它继续崩塌,而且,你不知道这样的折磨到什么时候才停止。
我想,这不能算一个愉快的阅读经历。因为读完之后,总觉得有股阴郁积在胸口。《百恼汇》应该说的是南京这个城市发生的故事,但也并没过多提及。但是,在这个城市近10年,亲眼看见过被拆迁的老房子里那些老人,他们犹豫不定但是又无奈的眼神。他们对着废墟的叹息。
书里,老屋拆迁只是汹涌而至的矛盾和烦恼的一个载点,一条导火索。各种原本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暗流全都拽了出来。一个个事件的发生,似乎也并没有太明显的对错之分,一切极其自然就地发生了,你根本就没办法阻止,你甚至都不能找到这些事情的根源。
《百恼汇》读后感(三):一个下午就翻完了
《百恼汇》是一个以家庭人物命运兴衰、情感变化为故事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退休教师之家的姜家三兄弟因为个性和机遇的不同,各自长成了迥异的人生。人近中年,除了要面对复杂而微妙的家庭关系,还得面临人生中纷至沓来的各种危机……
小说通过一家三兄弟在面临父母老房拆迁时所表现出来的利益考虑、生活态度以及由此引来的生活变化,较真实地表现了平常小人物面临生存压力时所流露的无奈、挣扎甚至某种扭曲和荒诞,折射出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思考。小说中,每个人的生存焦点与诉求各不相同,既有普世的悲悯,又有不甘的抗争,既有顺流而下的坠落,又有痛心疾首的忏悔……在这百恼交汇的生活中,各种矛盾如阴影在灯光下呈现,人性的焦虑与痛楚也被作者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从人物设置上看,作者是有她独到的安排的。三兄弟的职业各自代表了一个阶层,老大所代表的知识分子,老二所代表的工薪阶层,老三所代表的公务员,以及他们各自的小家庭都有着各自的烦恼。夫妻间的冷漠,出租车行业的辛苦,官场的不得志都影响到他们在面临“拆迁”这一问题时的反应,他们各自的妻子也代表了一定行业和家庭的女性形象。这篇小说的市民气很浓,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对市民生活百态的刻画上。
初读时,原本更多的期待是看到鲁敏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刻画,不想,更为惊喜的是她的书写却是选择了疏离的、荒诞的处理。比如,人物的对话大多没有用双引号,这起到了作者始终在场的感觉,读起来很有张力。又比如她描述的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具有现场的还原感,而且绝不把生活的苦恼作诗意化的处理,而是冷峻地透视其无奈、挣扎,读起来让人有一种真实的隐痛和悲悯。作者的语言是受过训练的,传神而到位,有不少隐喻般的情节安排巧妙又贴切,让人忍俊不禁。
《百恼汇》读后感(四):那些藏在华丽袍子下面的小虱子
薄薄小小的一本书,漫长的上下班途中断断续续地看,用了半周时间读完。我判断一本书的好坏标准俗得很,有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没有令人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而已。就这个标准而言此书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事竟看得我欲罢不能,一心想知道下回分解,尽管心底里明知这样的一个故事势必不会有个干脆利落的结尾。果真,各家各人的烦恼如线团一般铺展开来,最后也是不上不下地悬在一个既像是落幕又像是新一场戏开场的地方。古希腊戏剧中曾有解围之神一说,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的情况,仿佛只要解围之神一出场一发号令就可以立马解决。在小说的结尾处,姜家的老父便试图扮演这样一个解围者的角色,这便有点为结尾而结尾的意思了,所幸以他的处境也只能做一个建议者而非执行者。这样悬而未决的开放式结局是我所喜欢的,更加符合逻辑,而且我怀疑作者的本意就是要把这一堆烂摊子丢在那里给读者看——因为这才是生活最残酷的真实之处。
小说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却如清新的薄荷糖一般,简洁明快,以轻松的、调侃的、活泼俏皮的、略带讥讽的口吻,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的漫画。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再现了市井生活的原貌,而举重若轻的描述方式,则无意中缓解了阅读中产生的郁结之情。这个故事原本可以是更加残酷而沉重的——那些自私自利无视亲情的勾心斗角,那些各怀鬼胎同床异梦的婚姻危机,那些粘稠阴暗说不出口的肮脏秘密——然而小说诙谐的口吻将那些烦恼轻松化了,使我们可以始终如作者本人一样,站在一个较安全的远处冷眼旁观这一大家子被各式各样的烦恼折磨得上窜下跳,而不至于全情代入故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当然了,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爱与可恨之处,有的烦恼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无能为力(比如老三的官场斗争),但更多情况下,看着明明是退一步便可以海阔天空的小问题,偏偏要死钻那么个牛角尖,真正叫做自作孽,不可活。不由得叫人感叹,人实在是一种自私的动物,可笑的是这份私心不但害人,也倒回来害了自己,算计别人,吃里扒外,自己也未见得有半点快乐可言。这个自作孽的最典型人物自然不消说是那个大媳妇严晓琴了,枉她精心算计一出,最后竟连半点好处也没得到,万事不顺的人生不知道是不是对她过去那些精明手段的报应。这个市井小女人的形象虽然是我所不喜,但确实是最典型的,作者的刻画着实生动,活脱脱便是那么幅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嘴脸,估计大家读了都要觉得这女人的性格似曾相识。
相反的,老三的媳妇胜美倒是颇得我的同情。初读时只觉得这女人自私自利不可理喻,看到她那堆不要孩子的理由时我都义愤填膺地恨不得冲进书里代姜印去休了这自我中心的家伙,谁想后来情节峰回路转,原来行为上的变态源于童年的不幸,高傲冷淡的举止背后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知道这个秘密后我对这个作者着墨不多的女子印象深刻,只可惜她最后依然没有获得幸福——回想那个“真心话游戏”,真是令人顿足,如果……如果当时夫妻两人坦白交心,倾吐自己的秘密,是否反而会迎来互相宽容互相体谅的新的一章?
最后说两个私以为的小意见。话说故事源起老房的拆迁,拆房确实总是各种矛盾浮上水面甚而激化的时候,但感觉作者并没有在这方面制造太多的矛盾冲突。然而个人经验证明,拆房时老辈的安置,动迁款的分配绝少会如书里描写得那般理想化,而是一场弥漫着硝烟和火药味的,所有人都撕下脸皮来的不顾形象的丑陋战争。拆房时的利益争夺战,十有八九会导致亲情的直接毁灭,就这个现实而言作者的处理还是太温情了。另外就是,感觉三兄弟的烦恼怎么好像都和男女之情床第之事脱不了干系的样子,看得我大惑不解,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我之前对男人们的想象太过理想化?
《百恼汇》读后感(五):小人物的尊严
记住鲁敏这个名字,是去年初春,看到她的《贞洁蒙尘》,其中关注的贞洁,特别指向道德贞洁。这篇小说因而大大有别于当今满是关于婚外情描写的其它小说,写出了这个烦扰时代的背后,人们的挣扎和坚持,乃至由此导致的怪异,它在精神层面对社会现状进行的反省,刺痛我心。
自此,几乎见鲁敏就买。我喜欢鲁敏,喜欢她的叙事,喜欢她的文笔,喜欢她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及精确洗练的表现。陆续看过《风月剪》、《挂在墙上的父亲》以及最新的《家书》。这其中,有些让我扼腕,有些让我遗憾,比如《挂在墙上的父亲》的灰暗,比如《家书》的无奈。对这些篇章,我总觉得,以鲁敏的洞察力,本可以表现得更好:对于人性中无奈背后的努力,对于这社会混沌之下的精进。
这个周末,朋友在美发院做头发,我则坐在一旁捧读鲁敏的《百恼汇》。新书,散发着好闻的油墨香味,和这时尚靓丽的美发院有着微妙而让我安心的反差。鲁敏一贯的细腻文笔,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把握,使整篇故事的峰回路转,有着流水般的自然。朋友的头发做了三个多小时,而我竟也一气呵成,读完《百恼汇》。
掩卷之时,轻叹,抬头。窗明几净的玻璃外,是一块宽阔的草坪,更远处是个小山包。地产商把这片景观经营地很到位,瀑布、勒杜鹃以及各种亚热带植物随处可见,眼前通往山包的长廊,是深褐色的木质地板,配上白色廊檐,沉稳而时尚。周边的居民们喜欢在这里聚集,各色的健身活动在每个夜晚展开。下午时分,这里曾有狂风暴雨扫过,这会儿却已经风平浪静,雨后的薄暮中,空气清晰,光线通透,并有着暮色中特有的暖意。《百恼汇》的故事在心里游走,望着已然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各项活动的居民,有个词冒上心头:尊严。
《百恼汇》中,身为中学教师的父母亲、三兄弟及各自的妻子,在日常生活的随波逐流中,总也难忘让家人承认自己的价值:父亲半瘫,努力在想象中把文房四宝挥洒自如;母亲用异乎寻常的洁癖来面对父亲的健康问题,容不得一丝尘垢;作为地方志副主编的一介文人,长子姜宣在太太整日的鄙视之下,另辟蹊径发泄自己的怒气;二子姜墨,努力赚钱,以期用物质丰富博得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对自己这么个大老粗的一丝认可;老幺姜印,记挂仕途,于仕途的起伏之间本性尽显;而他们的妻子,也自用心于自身欲望和他人认同之间的平衡。
多年前,赵传的歌中有句歌词:“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酷爱这首歌的懵懂少年们,当年传唱其实只求一丝认可和理解,那是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的朦胧要求,有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如今,这些当时的少年,应已跨越而立的门槛,真正开始领会生活压力的含义。这首老歌,也许早在心中淡忘,可是,谁能否认,我们从来都没有能够化解生活压力和生命尊严之间的难题,相反,我们每天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答案。
尊严,是的,小人物的尊严,几乎要被日常生活的种种琐碎和磨难压垮的小人物的尊严。细细想来,其实鲁敏的小说,一直都关注着小人物的尊严。《贞洁蒙尘》中众人对于贞洁不同的外在表现和内心坚持,《风月剪》中宋师傅的性取向及其矜持,《家书》中围绕丹青事件的众人被彻底影响的命运……直到《百恼汇》,这篇小说着力于一个大家庭四个小家庭,在父母老屋拆迁前后的生活起伏,汇集日常生活的众生相,每个人都在生活压力和生命尊严之间挣扎,此消彼长。故事的典型性与其环环相扣的合理发展,直到最后的高潮并起,和小说叙事的流畅细腻相得益彰,不由得让我认为这是鲁敏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百恼汇》有着开放式的结尾:因半瘫而愈发警觉家中各人心神不定有悖往常的老父亲,在距小说开场的家庭会议一年半之后的又一次家庭会议上一番讲话,为三个小家庭各自面临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答。这解答,当然算不上完美,可是因了他为每个家庭实际问题考虑的诚挚心愿,以及其中饱含的包容与宽恕,在这一年半的世事无常之后,显得如此温暖和煦,就像我抬头看见窗外草坪上积极健身的人们,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尽其所能地保有着生命的尊严。
这样的图景,每每,让我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