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读后感大全
《雷雨》是一本由曹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88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99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补档/高中还没审美能力,只是震惊的一批,现在依然会很震惊,但不是三观上的,而是描写上的。
●补标
●高中语文课学的~
●受不了
《雷雨》读后感(一):纠结
其实很纠结要不要把这种封面的书也存上豆瓣,想了想,还是放上了好。
那时候,其实不可以这么说,因为我还没毕业...就是上学期,我是一边上课一边看雷雨的,觉得很好看啊,因为情节还是比较激荡的。这个包装的书大家也都明白..所以我有时候会吃了午饭拿出来读,占波看到也不怎么怪罪。好了,由于我实在不懂那个年代,或者我也不知道那是哪个年代。解放了没?啥啥的,但是作为早期的剧本,而勇敢涉及这个方面的,我还是很欣赏的。更不用说它在我无趣的生活中充当了有意思的那课间十分钟了。
讲了好几年的雷雨,但每次重温都有新的发现
今天又粗粗读了一遍 发现了三个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一、两年前,故事已经发生了,周朴园不在家已经两年了,周萍亦是两年前回来的,待萍是两年前离开家去的济南,所以四凤才有机会来到周家
而两年前鲁贵看到男鬼女鬼那一幕,我一直以为周萍叹息是已经饱受这段感情所困,没想到才是刚刚开始。
繁 你忘记了在这屋子里,半夜,我哭的时候,你叹息着说的话么?你说你恨你的父亲,你说过,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
二、侍萍主动亮出身份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爱,而且叫了声“朴园”没想到周朴园对她的爱只是叶公好龙
三、侍萍撕了五千块的支票后,周朴园又打算给她往济南寄张两万的
四、其实最后的一幕,繁漪已经向周朴园点明了人物关系,如果周朴园头脑清醒的话,是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可惜,不时周朴园一见侍萍,已经慌了手脚,又太想挽回局面,所以繁漪说的话,恐怕一个字都没听得进去吧
《雷雨》读后感(三):《雷雨》是怎么写出来的?
茅盾谈过,他说伟大作家有两种,“一种是似甲似乙似丙也似丁,但非甲非乙非丙也非丁;还有一种是非甲非乙非丙也非丁,更非似甲似乙似丙与似丁”。毫无疑问,曹禺应该属于第一种。 曹禺在《雷雨》的创作至少借鉴了四部外国戏剧: 一情节上:易卜生《群鬼》的框架,即少爷犯了和上一代同样的爱上女仆撒野的毛病,但这女仆实际上又是这少爷的妹妹。曹禺南开中学老师张彭春赴美前曾赠送一套英文《易卜生全集》给曹,曹用词典翻毕; 二主人公上: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洪深曾经改编此剧为《少奶奶的扇子》,曹禺对这戏“走哪带哪”。此剧温德米尔夫人犯过错,后来也为了主动保全女儿的身份顶罪,曹根据这个人物创作出鲁侍萍; 三另一主人公上: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女主人公艾比,因为钱嫁一老庄园主,与老汉子生下孩子,后男主发现女主为了钱财原因成婚,认为其品德恶劣,故与其欲分开。女主为证明爱,杀子。不用多说这个人是“恶魔型人格”繁漪的原型; 四细节上:奥斯特洛斯夫斯基《大雷雨》中有逼子命其不得眺望窗户以看男子的安排,这个就是周朴园逼喝药的原型。
有关曹禺的中国化处理,前文已谈,此不赘。
《雷雨》读后感(四):雷雨
复杂的爱情关系,封建的社会观念,一波一波的矛盾,整个故事都充满着戏剧化的桥段。我特别享受读这本书,非常的有趣而且丰富的剧情让你不想放下手中的书。首先,故事开头讲述着周老先生探望着医院里的两个女人,一位看似跟他毫无关系的女人和他的疯夫人。他来这里干嘛,他跟那个女人说了什么,这一切都充满了悬疑让读者渴望着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内容回到了几年前,跟着读者就将见证着一个一个的矛盾是怎样随着时间慢慢的一个一个的浮现了出来。
其次,作者很成功的刻画出了所有人物的性格。富贵,一个在周家打工的管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配角但是他的性格也非常鲜明,他是一个贪钱,爱拍马屁的小人。在故事中,他就算知道女儿嫁给阔少爷也不会得到幸福,他也不会阻止他们。因为过程中他一直利用这个秘密来勒索少爷拿钱。四风,富贵的女儿在这个故事里饰演了一个天真,渴望真正爱情的少女。她在这本书里跟其他大部分的人物不一样,她纯洁和善良,身上散发着一个让人喜欢的气质。
最后,故事的环境以及人物观念展示出了封建社会的观念。在这本书里,门当户对这个想法在多种层次中体现了出来。四风妈妈的遭遇,旁人对于四风以及大少爷的看法。在这本书里许多人都觉得门当户对很重要,四风的妈妈一直阻止着四风去有钱人家工作,而且四风的爸爸也知道门当户对找不到真爱情。
总体来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内容新鲜有着许多的特别的话题。
《雷雨》读后感(五):雷雨
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两个版本。中国戏剧出版社版本是本有年龄的书了,书面泛黄,背后定价是0.42元,厚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说实在,第一眼我是更喜欢中国戏剧出版社这本带给我的观感,有种跨越历史阅读的神奇。前几页对比了以后,发现人民文学版本对舞台布景、人物神态心理动作等方面的刻画更为细致,并收录了序幕和尾声,是曹禺先生36年修订的版本,而中国戏剧是33年的成稿。最终选择先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 在人物方面,周冲是整个戏剧里最亮、最干净的部分,他像是活在了自己梦里的小孩儿,一步步被现实戳破梦的泡泡,最后以最黑暗的死亡结局;另一个较为纯粹的人物是周蘩漪,她的情感尖锐而激烈,她有点儿像深宫中的怨妇,好不容易寻得爱的光明,那光明又很快离他而去。她渴望着爱,甚过于忽略了自己作为母亲的神圣;再者即是周大海,相比其他人较为简单的工人阶级,敢恨敢爱;以及他的不成器的父亲,可笑却不自知,狭隘却沾沾自喜。剩下的几个人物都是相对复杂的,也是故事较多的。敢在看话剧前看完剧本,是想对整个故事有个梗概性的了解,也期待话剧的演绎。所以剩下的几个人物等看了话剧以后再细细回想。
最后想说说关于“序幕和尾声”。曹禺先生写这两部分的用意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做一篇诗看,一部故事读,用序幕和尾声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这也是我更喜欢加上序幕和尾声的版本的原因。
先草率地记录下自己刚看完剧本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