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读后感锦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是一本由沈志華著作,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HKD 380,页数:8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读后感(一):沈志华堪称罕见的大学教授
如果你是听了他的讲座来看这本著作的话,那你一定会不无遗憾地发现,这本花费不菲、重量不轻的大部头完全没有沈老师讲课时的那种汪洋恣肆和大开大合。沈志华老师留在一般学生中的印象莫过于像说书人一般的叙史能力以及经常惹人发笑的历史幽默,但这些,似乎都与这本著作绝缘。如果你期待这本书是他在港大讲座的延续,那你一定要做好严谨求证的心理准备。
准确的来讲,这本著作可以用一板一眼到艰涩来形容。但对于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和追究史实的人来说,这本绝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不二选择。事实上作为一本严谨治学的学术著作,这种一板一眼正体现出沈志华老师过硬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水准。
人们时常会用各种各样的评判标准来评价大学教授或讲师,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这些老师要么讲课犀利,但学术能力欠缺(在中国很多情况下是资历),要么是学术功力深厚,讲课水平一般,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大学,能将讲学和学术都达到一定水准和高度的,史学界莫过于沈老。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读后感(二):错误的选择
此书胜在严谨、详实。体例结构无甚突破,议论少而呈现的材料多,从整风到反右梳理的很清楚,很见功力,着实是好书。书中前面关于苏共二十大的相关章节,最后一章关于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尤其是核援助以及莫斯科共产党工人党的部分,若看过沈的论文集或者《中苏关系史纲》等书,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一些研究的比较清楚的问题,干脆原文照录。全书的中心部分是整风反右,知识分子的角色贯穿全书。
讲座的沈志华与著书立说的沈志华判若两人,对这样一本内力深厚的书,评论它实在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如录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1 57年夏的选择令人失望,纵观全书,“转折”说并不确切,正如沈言,“稍有停顿和观望”,便走上了老路。
2 “多快好省”的“好”和“省”,沈书认为是周等人用来限制另外二字的,不过形势逼人,此四字也早就一起成了狂热运动的代名词。
3 只有2%的右派实在57“夏季攻势”被打为右派的,绝大多数人乃是一波一波运动的卷入者。
4 58年四月后新划右派25万人是何时,以及怎么划成右派的,现在还不知道。
不久前重温了高华的那本著作,高著有很多值得说可以说的,而我以为高著最大的特点与长处就是议论,现在的许多历史学著作喜欢铺陈材料,让结果自明,让读者自己判断。这不失为特殊时期的方法,当然不排除治学者本身就是此种风格。然而,读者依然需要历史学家的评论论述,而此种论述又出自对此问题极有研究之人,则论述应是最为精妙,对读者最为有启发。举《呼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王实味言论中的意义》一例,无论多少次重读,都为之击节叹赏,而高著的一些议论,恰恰跳出了整风之范围,站在更高的角度为之议论,读者自然有新看法。而沈著恰恰缺少这一点,沈著当然有议论,然寥寥数笔。比如谈到反右是一场以“文字狱”为特征的阶级斗争,也谈到了反右时的“逼供信”、发动工农群众,亲朋好友的“背叛”等等,那是不是也可以更多的谈谈这样一场运动与几次其他运动的不同,对知识分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此种伤害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进而直入80年代时期冰心签名之作为,像这样的论述如果谈的更多一点,则此书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读后感(三):跨界的巅峰
花了很大的篇幅依据《八大文献》对中共八大进行回复和梳理,尤为体现了思考与选择的本书主题,对于八大删除毛泽东思想,“这与苏联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的提法不感兴趣有关”“在我们党提出毛泽东思想之后,苏联党始终拒绝承认这个提法”,以及毛泽东本人顾及苏联反对个人崇拜的举动在中国党内影响。
但八大不提毛泽东思想,丝毫不能说明毛泽东本人和中共党内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表述有任何怀疑,更不用说毛泽东地位的下降。
如果说中共八大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历史主题的话,而八大之后一个月爆发的波匈事件显然对中共震撼更大,本书自然切中了波匈事件时,中国反应、对策以及相关事件的关系。
本书用了三章的内容讲述整风和反右运动,并重点讨论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对于1957年初毛泽东的讲话来说,其最初的目的还是在于打击党内的“三害”,“实际上,毛泽东当时担心的主要也是党的队伍脱离群众,腐化堕落,而他的主张正是在党内遇到了重重阻力”而同样是党内整风,毛泽东显然更倾向于开展思想教育运动,从意识形态方面下手,而刘少奇和国务院领导人则比较重视调整政策,强调解决人民当前利益,处理好人民生活问题。
麦克法夸尔认为这一时期毛和刘就出现了明显的思想分歧,但毛刘的分歧并不在这里,而在于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和着眼点。刘少奇一直强调整风是一次学习运动,批判和自我批评也仅限于党内的和风细雨的方式。刘少奇反应的是党内多数干部的想法:加强同志间的批评以改善解决党内矛盾,而毛则要邀请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整风,解决党与非党的矛盾。
毛想要整风,而党员干部显然抵制整风,特别是抵制“开门整风”,则毛自然会需要知识分子以帮助,其方式就是在会议和报纸上大鸣大放,即在原来设想的和风细雨变成疾风暴雨,由原来的小民主变成大民主,这恰恰是毛造成的,尽管他的本意并非如此。
最终,毛进行整风的估计和自信显然受到了在整风中出现的“广泛问题”所打击,所谓整风就必然会转向另外一场斗争。毛逐渐认识到,民主党派违背了诺言,“向共产党争权”的意图越来越明显,毛邀请民主党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前提,是在很大程度上相信民主党派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与整风相比,反右派运动无论是发动还是展开,都显得十分顺利,广大的工农兵和基层群众被动员起来了,他们不像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那样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而是党指向哪里就坚决打到哪里,其激进程度甚至往往超出指导者预设的框架。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读后感(四):又一段“仅仅只是机会而已”
史料之翔实已经无需赘言了,沈老出品必属精品。
1.所谓“思考與選擇”,指1956年9月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表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因此八大才是一个偏离路径依赖的节点,是“试错”的一步。(让我想起杨奎松“但仅仅只是机会而已”的表述……)历史的必然性在这里看得很清。
毛是个革命家,不是建设家。一将功成不成都是万骨枯。
2.从“二五”计划、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制定开始,毛与以周、陈为代表的技术派官僚产生分裂。虽然达成妥协,但毛由此产生的不信任影响深刻,此后毛开始偏向依靠群众运动发展经济。
整风运动一定程度上就是毛为了借助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打击党内技术派官僚而发起的。
然而整风运动很快超乎毛预期,为了掩饰失误,防止扩大,毛将整风转为反右。
3.苏联乃至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在这段时间发生的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莫斯科会议等关键事件对毛影响深刻,一方面令毛主导国际共产革命的自信越发膨胀,将自己放在一个战斗者的角色上,因此也从另一方面令毛过重估计国内敌我矛盾,长时间陷于所谓的阶级斗争。
4.到10月八届三中全会时即已有约15万右派。除农村的整风、整社和社会会主义教育运动外,全国的反右整风运动到1958年7月底大体结束,这一波一波的运动中,总共划出了约55万所谓右派分子。
只有2%的右派是在57“夏季攻势”被打为右派的,绝大多数人乃是一波一波运动的卷入者——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群众运动从来都是能够吞噬发起者的猛兽,反右发动后很多事毛已无法控制。
58年四月后新划右派25万人是何时,以及怎么划成右派的,现在还不知道。 (P661-662)
5.虽然有人以《呼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例,强调高华论证之精彩,但我还是更喜欢沈志华这种沉稳铺垫、辨析史料的方式,议论不多,但很多堪称点睛。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三卷 思考與選擇》读后感(五):札记
现在自己可以回答自己两年前在知乎上提的问题了近代史的书读了许多本,国内国外,两岸三地皆有。只是没有系统的梳理,也缺乏专业的功底,只能算是业余的读客了。兴致尤来,写一篇札记,记录一点自己的思考。
沈教授是研究苏联史的泰斗,所以书中有关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写地很有分量,史料充足,分析缜密。只可惜这部分都没有细看细品,所有的注意力全都放到了“双百”和“反右”章节,我对各种运动真可谓是情有独钟......
我以为,要想看清建国后历史的发展,必须要理清领导人的思想逻辑及其发展,要想明了建国后各种运动发生的尤来,必须要理清领导人对时局的判断和目的。如此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回答“双百”到底是不是“引蛇出洞”的“阳谋”这个问题了。这是通读此书的一大收获!
以下皆为杂谈:
1.彼时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功利性”多一点还是“合理性”多一点?鉴于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不信任,我认为还是“功利性”多一点。
2.个人崇拜有对错之分,其实就是拥护核心的问题,拥护核心是为了党与国家凝神聚气,我认为“正确”的个人崇拜是需要的。
3.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曲折的过程,因为大家都是搞了几十年革命的行家里手,“专业”不在搞建设,另外缺乏文化知识也是硬伤,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
4.“轻视法制是一切革命的副产品”?
5.群众运动像是一台机器,发动起来很容易,要让他停下来却很难。“借机整人”的暴民政治一直没有远去。
6.”三大主义”生命异常顽强,深究根源,复杂难辨。
7.取消特权的待遇简单,消灭特权的思想困难。
8.“法”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尤为重要。
9.整风是想利用外部的力量帮助党进一步克服”三大主义”,改进工作。“反右”是对“两大矛盾”判断后所实施的反制。先整风,后“反右”,而后两者并行,由于扩大化,整风效果甚微。
10.关于民主党派:”中国在国民党以外,除了共产党,是没有其他党派的,所谓的其他党派都是不能算数的。”
11.关于青年学运:历史上只有一次“五四”,以前不会有,今后大约也不会有了。
读史贵在以史为镜,借古思今,50年代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或多或少现在依然存在,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以什么样的思维来判断问题,最后拿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