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帝国的疼痛读后感摘抄
《1644:帝国的疼痛》是一本由聂作平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60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感觉少了点文采,通篇没有太过于鲜明的个人观点,给人眼前一亮或者是茅塞顿开的感觉。
●历史是多面的,看书也不能看一家之言。比如里面所说闯王入京后发现崇祯内帑居然有三千多万两白银,这是一笔天文数字!也是后人抨击崇祯的依据。但这里的记述可信吗?崇祯不是傻瓜,虽然他犯过杀死袁崇焕的错事,但在兵临城下的关头,任何有脑子的皇帝的都会拿出来犒劳三军,入京得来前按波音(著【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所言估计是李自成在京城抢掠明朝官员及百姓所得(私觉得按时间来说也比较可信)而且数目基本都是道听途说以及根据李自成撤离带出京城推算出的。
●写历史有两种:一种是放眼长久,在长时间内归纳出某种规律;另一种是集中在某时某地,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不错的一本书。
●#读书笔记# 173 明亡清兴,时代变迁。崇祯,李自成,努尔哈赤,史可法,陈子龙,侯方域
●跳着看的,因为刚读了《欧洲文明15讲》,对比着的感受就是前者太快这个太慢。当然一个是整个文明史,一个是一个朝代史,不能这么比。但总体来说我确实对人物八卦类的不怎么感兴趣就是了。。。有的章节很好看,说清朝人是集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挺贴切。不过我不认为明清的本质是一样的。
●对于1644年前后几方进行了分析,某些观点还是很独特的,包括崇祯所代表的晚明,李自成等农民军,关外努尔哈赤的子孙后代,史可法为代表的南明小朝廷,与在历史剧变关头的读书人,老百姓。 历史绝不是由偶然事件组成,偶然之内总会存在必然,其中历史教训值得反省。 17世纪西方世界剧变,明末几方逐鹿中原,但是却看不见谁代表中国未来的希望,1644的疼痛,不仅是汉民族的疼痛,更是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疼痛吧。
●一声长叹。。。
神尘,你的结论太武断,你根本没仔细看这书.建议你仔细读一下.
另,<帝国雄关>是07年出的,<1644:帝国的疼痛>在07年初就交到出版社了,如何剽窃呢?难道作者能进入时光隧道吗?
《1644:帝国的疼痛》读后感(二):很难受
很难受,如果是别人的历史,那只会感叹一声,
可是这是我们的历史
一次宋末,一次明末
已经不想说什么了
有人说,历史就是种运气,我们就是点背~~~
《1644:帝国的疼痛》读后感(三):如果有人需要为1644明王朝的结局负责,我认为应该是……
如果有人需要为1644明王朝的结局负责,我认为应该有两个人:一,开国皇帝朱元璋;二,万历。
朱元璋的责任在对胡惟庸事件采取因噎废食的办法,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几乎将所有的担子压在皇帝身上,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万历爷三十几年不上朝不批折,几乎所有国家机器都无法正常运转,大明王朝能撑到崇祯上台已是奇迹了。
至于直接后果的承受者,崇祯帝,接到的摊子内部腐败不堪外部虎视眈眈,纵然你不是昏君也得背上亡国之君的罪名。
《1644:帝国的疼痛》读后感(四):历史是一环扣一环地
没有暴秦,何来稍微开明的大汉,没有大汉何来唐宋,胡强宋弱而元霸,故大明有回复大汉之相。但大明没有实质的突破,源自1000多年来生产技术、知识结构并没有质的变化。大明文人包袱更重,更不务实,好比心理疾病过多,而患得患失,徒为理学,穷究性理。人的学问丰富不已,而农业社会还是秦汉的社会。
开明以降,洪武治世,打开杀戒,知识分子犹如中了斯德哥尔摩病,一直传到晚明时期,造就一朝的文人忠而易碎,没有思辨和开阔的眼界与思辨。
病态一直延续到今天,悲剧一环接着一环!
《1644:帝国的疼痛》读后感(五):此书 看看电子版的就行了 盗版的都不值得买
书写的很不错 作者笔法老练 不愧是以码字谋生的 但对于历史掌握的根本就不多 此书的内容基本都是按照编篡后的正史来写的 没有什么作者自己的发现 写魏忠贤竟然没写东林党 写征三饷竟然不写为什么不加征工商税 还有关于崇祯的内帑 作者认定崇祯有内帑不舍得花 最后都便宜了李自成 《明季北略》里关于崇祯内帑的事给予了否定 但作者书中有很多处都引用《明季北略》做证据 唯独无视《明季北略》里对于内帑的否定 不知作者用心何在 此书也就当做小说看看得了 可对于真正的历史 连毛都没触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