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重构读后感锦集
《网站重构》是一本由泽尔德曼(Zeldman,J.)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站重构》精选点评:
●web标准
●今天刚还,感觉很一般很一般,理论太多,或许现阶段的我不适合这本书吧,总之在这本书里,我没有找到价值点
●还没看完。此书就被某个MJJ给偷了。
●我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学习div+css的。哎呀呀。好怀念的时光啊。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老了。都看新书吧
●写得很好,不过有些老了
●一本洗脑的书!从中获益良多~
●终于买到了,买的最费劲的一本书。经典之作,每次重读感觉都不一样
●08年公司项目没人做DIV+CSS,只要我硬着来了,听说前端开发入门必看,买了这本书,断断续续差不多看完了吧,收益良多。
●从04年到07年每年看一遍
《网站重构》读后感(一):适合“了解”网站重构的读者
本书并没有多少涉及技术性的解说,是思想层面的说,如果初学者要买这个书学习CSS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比较适合用于网站重构的思想定位,扩展网站布局思路用,值得一看,但不值得拥有
《网站重构》读后感(二):本来很期待,结果还是过时的内容.
对于现在的WEB开发者很多都是直接学html+css上手的,很多人都从来没用过表格布局.这本书的第一版非常的棒,但是第二版完全就是坑钱来的.
难道还会有5年前的前端还不会CSS的么?...............................................................................................................................................................................
《网站重构》读后感(三):已经很落伍了,建议大家不够购买,也不值得阅读
这书的英文版(第二版)出版于2006年,那个时候国内“Div+css”的概念还比较前卫。
但是现在看来,此书已经严重落伍了,而且书中居然还在谈netscape和IE5浏览器下的兼容问题…… 明显水土不服。
国内和国外互联网环境差距如此巨大,而且带宽和服务器性能的大幅提高,再纠缠于那一点点所谓“标准”的代码带来的根本感觉不出有何差异的速度感而忽视了设计制作者浪费的时间,也许一个痴迷与google的技术主管会把本书当成圣经来强迫别人接受(这样的情况很多),而务实的下属却往往是百度的拥护者,头晕眼花的花费几倍的时间来调校代码,为的是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2%的火狐浏览器……说到底,程序员和设计师的思路和习惯差异很大。
很多东西是一个多部分组成的整体,某一部分就是提升了几倍,但是对于整体的影响也许还是微乎其微。
DW支持直接用css来排版而且能够跟浏览器里相差无几的显示的时候(而不是用记事本或者其它代码编写软件),才真正是一个“标准”确立的时候。放弃WYSIWYG而重回记事本绝对是一种倒退。
只能跳着读完了。
看完唯一的收获就是:IE和windows的垄断也是有很多好处的……市场占有率确定的标准才是真正的标准。
《网站重构》读后感(四):挟用户以令设计师
战争起源于微软对于标准漫不经心的支持。
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web设计的历史。
最开始的互联网是由无数HTML页面组成,但是HTML只是实现结构的语言,而不是实现表现的语言。
所以当时所有的网站看起来都跟我们现在的Word文档一样乏味。
聪明的设计师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即把屏幕划分成很多格子,每个格子显示特定的图片。
经过精确的设计和切图,网站可以设计得像海报一样酷。
当时的设计师以为认为发现了新大陆,却无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如果浏览器上有一个“显示表格边框”的按钮,那么用户点击它以后就会发现精美的网站被切割成了一块块豆腐块一样的方形。
当然没有这样的按钮,用户更不会点击它。
页面看起来漂漂亮亮,老板满意,用户满意,一切似乎都很和谐。
所有人都称赞设计师设计了一个漂亮的站点,好像称赞一所宅子拥有最漂亮的草坪。
设计师站在门口,伪装出微笑跟大家客套。
只有他自己知道房间里是怎样垃圾成堆。
网页代码充斥着由软件自动生成的无意义的TD和TR元素,没有可重用性和可读性可言。
如果要在首页菜单上加一个栏目,基本上整个页面就要重新排版重新生成更乱的垃圾代码了。
于是,WEB的发明者Tim在1994年创办了W3C,汇聚了所有专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
这些标准用来告诉浏览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来解析HTML语言,或者以后可能出现的其他web语言。
这些伟大的天才发明了XHTML和CSS来试图改变混乱的代码。
XHTML负责网页结构,CSS负责网页样式。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认为这些编码规范相当优美严谨。
现在设计师只需要在稿纸上画好草图,然后就可以手工书写代码来设计了。
如果微软能稍有远见地理解和支持W3C创建的这些标准,现在的设计师就会轻松很多。
然而微软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法解释了W3C创造的标准。
比如最著名的盒模型bug,微软认为padding应该算在长宽之内,就好像盒子的内部衬垫一样。
还有其他一些微软程序员设计错误导致的bug,比如在(X)HTML头部声明DTD后会进入怪癖模式。
还有一些功能上的缺陷,比如缺乏对32位png半透明度的支持。
尾大不掉,当W3C终于说服微软要遵循正确的标准的时候,微软发现成千上万的设计师已经学会了错误的“IE标准”,价值上亿的网站已经在运行。
如果更改IE的解释方式,那么这些网站将瞬间崩溃。
到了这个时候,恐怕微软自己——这个星球上拥有最多用户的软件公司——也会对自己庞大的用户群头疼不已。
后来一个聪明的设计师发明了DOCTYPE声明来解决这种尴尬的状况。
他建议想遵循W3C规范的设计师在自己的网站代码头部加上DOCTYPE声明。
这个声明告诉浏览器,设计师知道W3C规范,并且网站试图遵循W3C规范,请按照规范解释它。
而没有那些声明的网站,浏览器会默认设计师并不知道W3C规范,然后按照旧式的方式解释它。
DOCTYPE有好几种版本,并且分strict和transition的,书中有很详细的介绍。
虽然有了完全理想的解决办法,可是由于历史原因,IE6的一些错误还是改变不了了。
微软在IE7和IE8中已经改变了它傲慢的态度,IE7已经基本支持W3C标准。
大部分网站可以在IE7和Firefox上表现出相同的样式了。
很多设计师在自己的Twitter头像上加上了IE6 Must Die的印章,呼吁IE6快退出舞台。
还有一些设计师在网站头部明文写上“推荐用Firefox浏览本站”。
然而根据我的网站的流量统计,访客的50%以上仍在使用IE6浏览器。
不过好消息是IE6的退出只是时间问题了,前些日子Smashingmagazine的统计表示IE6访客已经降到了18%。
因为大部分用户不会升级IE浏览器,所以可以推断西方国家已经普遍用上Vista系统了。
我对于这本书的评价:
中文版虽然是08年第一次印刷,但内容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还是较过时。
书中讲到的一些浏览器兼容性或者hack的时候还是停留在Netscape4时代,甚至提到了IE3。
但设计师都知道我们目前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IE6。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可读性还不错的床头伪技术书。
如果打算深入研究用标准设计网站,不妨听听我的推荐:
《CSS权威指南》,是封面上有两条小鱼儿的动物书,基础书籍,适合CSS初学者。
《CSS Mastery Advanced Web Standards Solutions》讲了CSS的很多使用技巧(包括但不仅限于针对IE6的技巧),适合CSS中级学者。
“Web Developer”是一个Firefox插件,可以查看当前站点是用标准模式还是怪癖模式在显示、是否有CSS错误、禁用CSS等等大量有用的功能。
“Html Validator”是一个Firefox插件,可以显示当前站点是否能通过W3C的验证,这个验证器十分严格,绝大部分商业站点都没有完全通过验证,我只在一些完美主义者的博客上见到过对勾,想到他们的努力就十分感动。
“Firebug”是一个Firefox插件,最强大的就是显示网页的DOM树和每个对象的CSS(及继承关系)。
/*----------------------------------------8月17号更新---------------------------------------------
所有IE的CSS相关的BUG
*/
/*----------------------------------------11月7号更新---------------------------------------------
最近签约到腾讯ISD部门,职业是“网站重构”,好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