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见玉岭》的读后感大全
《重见玉岭》是一本由陈舜臣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1985图书,本书定价:1.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见玉岭》精选点评:
●少女的机智让人觉得可怕。
●感人的小故事,配上两段小带悲剧色彩的传说。陈舜臣的文采还是比大多数推理作家要好啊……
●传统仪式本就带着宿命的色彩,有着神秘悠然的意境,这个故事配得上这种意境,读来感觉被吸入故事的时空中。一个这么契合港片黄金年代的故事,竟然没被拍成电影?
●结尾,我想到的结局是:主人公发现他听说的传说是编造的,他被设计杀人。
●日本人的脑回路真的与中国人的不一样,一个将蠢笨的敌国宅男玩弄于股掌间的世俗功利中国女间谍的故事,在一个归化后的华裔笔下变成了一场追抚情思、自伤古今的日本式“历史推理”故事,对这种文化差异性还真是很难融贯,所以很无感,这也是从不看日剧的原因:接受不了他们的脑回路。
●真的很感动呢
●推理之外,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对日军侵华的侧写。
●似乎是最喜欢的披着推理皮的小说~
●古典悲悯推理风,想不到最后是个这么轻松娇俏的结局()。对我来说这样的背景还是太沉重了。陈舜臣这种基础扎实储备丰富,偏偏又能压住欲望老老实实诚恳无情讲故事的作者真难得。
●一般般,中间貌似缺了一段,直接就跳到交换刀子信封了。。。。不过我也是觉得打中脑袋的算是赢家。
《重见玉岭》读后感(一):目标记住,爱情调料
真实的作品,有些推理小说的意思。女主人公要是身在和平年代就是很不厚道,拿着自己当调料,到处调。这样的生存技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许是必须的吧。卧龙和女主人公在书中出现的第一场景似乎也有些轻浮。入江这位仁兄算是什么呢?想在异国他乡找一份真正的感情,背后是同乡对着心目中的爱人的同乡开枪,何其难?幻想了,有些书生意气挥霍感情了。也许作者想要表达的不是玉岭。
《重见玉岭》读后感(二):偶遇
在那个黑摊上偶遇这本小薄册子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有这本书的大陆版本,赶紧捧回,一口气读完,滋味悠长。
很喜欢这本书时空交错又完全不故弄玄虚的写法。作为主角的日本学者与游击队领袖“卧龙”的两次偶遇,与爱慕的少女的偶遇,偶遇游击队的袭击,偶遇古今交错的爱情阴谋……
这是本充满了偶遇的小说,好读。
两年过去,在书店忽然发现了此书的新版,虽然读过,还是欢叫着买下。
重读一遍,仍是十分喜爱。推理小说中常缺的历史感和真挚感并存于一册。
希望陈氏推理类作品能够在内地出齐。
附录的大事年表再详细一些更好,勒口词比较混乱,小问题。
《重见玉岭》读后感(三):《重见玉岭》——离乱之世,谈何爱情
之前看了陈舜臣的《北京悠悠馆》,就明显感到陈舜臣并不是一名执着于诡计的作家,这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得主——《重见玉岭》,基本上已经不能算推理小说,但看完后却思绪万千。
或许很难有人从这个角度切入战争,中国的小说,大抵不外乎是敌占区人民生活如何如何困苦,抗日战士如何如何英勇地挫败了敌人的阴谋,日本鬼子如何如何残暴。在这种尖锐的敌我矛盾下,我们很难了解到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同一件事情,不应当只用一种声音来讲。而身兼推理小说家和历史小说家的陈舜臣,用独特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入江以为他遇上了对的人,可惜他所遇上的人,却不一定认为入江就是她对的人。这是第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这个问题,那入江也还有二分之一的机会。第二个问题是,这是个错误的时间,战争期间,爱情本来就是奢侈的事情,虽然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而第三个错误是,入江和他所喜欢的人分属敌对阵营,而且李映翔是游击队成员,说什么清如水的爱情,恐怕是不现实的吧。
当然,这本不应该说成是错误,爱情本来是无罪的,错误的只是战争,只是民族与文化的隔阂,只是我们的不够宽容。只不过现实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你的责任,但由此造成的后果却要你来承担。一如Firefox的兼容性问题,已有的设定决定了入江和李映翔的爱情无法找到归宿。小说中巧妙地描写了古今两段三角恋情,表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看完此书,如果生起了“性格决定命运”的想法,入江本身优柔寡断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这场爱情争夺战中取得胜利,尽管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场爱情战争的存在。相比之下,对游击队长卧龙的描写,虽然全是侧面描写,却形象尽显:果断、刚毅,而两人的比试也正如传说一般:一人射中了鸟头,而一人射中了鸟尾。但李映翔不是菟原少女,她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而这个判断,给入江造成了将近一生的遗憾,直到多年后故地重游才解开心怀。
陈舜臣本就不愿多着笔墨,只需三言两语就能够勾勒出一场美丽的误会。或许他们本不该相遇,或许入江本来就不该喜欢上李映翔。传说和现实的映照,相同的开头,不相同的结局,如果不是战争,这一切或许永远也不会发生,入江和李映翔心中也不会留下遗憾。可以用来写爱情的背景实在是太多太多,但是陈舜臣却偏偏挑了这样的背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爱情、这样的结局来写,不知道是对他自己身世的感怀,还是对隔阂、战争和文化冲突的无可奈何,或是美好的希冀?
最后想到《宽容》的序言:“那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方壶园》:这个短篇彻底改变了我对陈舜臣的一贯印象。短短的篇幅里面居然能有三重解答,而且诡计极耐咀嚼,这个短篇强烈推荐。
《重见玉岭》读后感(四):窥视《玉岭的叹息》之情
阅读陈公之《玉岭的叹息》我竟发现,原来中国也能成为推理小说的舞台。但对于《玉岭的叹息》一书,我却很难将其划分至所谓的‘推理小说’的行列之中。因为此作之‘价值’绝非是推理小说那般简单。
《玉岭的叹息》乃陈公于一九六七年之作。其时代背景乃中国八年抗战时期(回忆)。可与中国当下那些小说相比,则大相径庭。谈及此作的风格,可以说甚是平缓。虽说小说中也夹杂着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但这些感觉绝非像我们在那些三流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样夸张。
那种感觉是‘无形’的。它隐藏在书中的每一个角落。 可是,那些感觉并非是小说的核心。他所阐述的也绝非是中日两国的战争仇恨与政治问题。作者希望让读者看到的,依我愚见,其实是那两国之间复杂的情感以及那难以割舍的文化。
小说的时间横跨了将近三十年。并以三段爱情为主线,与本文相互交错。可如果仔细分析这三段‘爱情故事’其实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段爱情三种结果。虽说石包兄弟的故事是以‘作中作’的形式出现,但从始至末,我们感受到的这段为爱情所犯下的谋杀,如诅咒般的反复出现。可每一次都能给人不同的感受。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社会的不同,不论是小说还是现实中的人,人们所对待事情的结局完全是不同的。其中(最主要)在战乱时期,在爱情与国家利益面前,男主角的选择甚是重要。因为他的选择完全是跨越国界的。关于这一点,后期岛田庄司的《俄罗斯幽灵军舰之谜》与其也有相似之处。
不过《玉岭的叹息》的出色之处,绝非是他的诡计。可以说,本文在诡计的设计上绝非上乘。可是,陈公在人物的刻画上与情节的设计上绝对是一般推理小说所无法相比的。我们看到的是在战乱时的人生百态;我们看到的是当时即时身处战乱却还对残存文化依依不舍的百姓;我们看到的是超越国别,超越种族的‘传奇爱情’。
小说是夸张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就这样略显平缓的小说,却让人读出了相对真实且一直希望出现的一种剧情。
《玉岭的叹息》并没有一笔入魂,但却一步步的牵引读者,一步步的让读者感受在那段历史下的孤单与残酷。重见玉岭,我们再现的是那辛酸的回忆。重见玉岭,我们剩下的也只有那无尽的叹息。
或许,这也是为何《玉岭的叹息》能够获得推理作家协会奖的原因吧。
《重见玉岭》读后感(五):爱与美,埋藏在岁月的重山峻岭当中
第一次读陈舜臣的《再见玉岭》已是很多年前了,当时对小说中爱的感动与美的陶醉都让人回味。如今同样是“为爱献身”题材的《嫌疑犯X的献身》,多年后多年后还能留下鲜明的记忆,我不知道,但我想至少不会不时拿出来,在不同的境遇下,一遍遍的重读了。
读推理文学的朋友都很熟悉日本推理协会奖,此奖一年颁给两部小说是属罕见,更罕见的是,这两部推理长篇竟处在同一人之手——台湾一日本作家陈舜臣。原因似乎是说,评委们都觉得《再见玉岭》太出色了,一定要得奖,但看过此书的朋友一定明白,书中内容多多少少会令保持着日本民族自尊的人,心中不快。于是呢,选了偏向日本的《孔雀之道》来平衡一下。其实1970年第45届日本推理协会奖的亮点就在《再见玉岭》,这张一部发生在抗日战争末期,也是主人公入江青春岁月中,重山峻岭间的爱与美的浪漫传说。
纵观推理文学史,有没有一部作品是为杀人犯的预谋行凶大唱赞歌的,至少这部作品就是。
给没看的朋友先简单说一下故事:抗战末期日本青年的艺术史学者入江,在战火硝烟中来到中国南方的玉岭地区寻访山中梁代遗留下的石刻大佛。无意间卷入了多方博弈的转轮与阴谋当中。同时,也结识了美丽少女映翔,并最终陷入了由古老传说与现世悲歌所构建出的,爱与美的梦幻当中。当然,陷入其中的不止他一个,还有决壁上点朱唇的少女,还有若隐若现的游击队长,还有正在一锤一斧雕凿大佛的青年才俊,还有个个时间点上很多很多听见美看见美的人生过客,和如我般一遍遍翻读这本书的广大读者。
首先,这本书里的亮点是两个古代故事与现实故事组成的多重结构。这有点像现在很多推理小说都在用的“作中作”。故事影响现实中人的判断与情绪,现实中人又根据现实的情况来重建解读故事中人的心境与动机。三个故事的起点都是两男一女的三角恋,但因为具体背景和各自女主角的性格,出现了不同的发展。直到整本小说的最后,25年后,主人公重回玉岭,才终于完成了现实故事,也同时让这三个故事相映生辉,瞬间迸发出了叙事文学特有的层次美。
小说中也有很直接的美学冲击,最突出的就是“点朱”。遥想在那个颠沛流离,人人不知路往何方的灰色年代里,在那个充满了悲哀与无奈,希望与失望的大佛上,率性的青春少女为佛唇点上那抹朱红,立刻传越了时空,鲜明地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那抹朱红是鲜活的,生动的,跳耀着,却有凝聚在历史里,千年万年不曾退色。
书中对“雕佛者”的心理分析也是很吸引人的。从一种简单的做事情,变化到爱,最后是信仰。让人体会到对美的向往最后一定会升华,能够突破自我意识,控制人的思想,影响行为,超越到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这点日本很多文学作,比如《金阁寺》,都有这种倾向。
对于一部“推理小说”,谜团和悬念自是必不可少,《再见玉岭》很巧明地把一幢幢的预谋杀人融汇到了书中人物对爱对美的不同见解当中。都是热血男儿,都愿意为了心中的爱与美,奉献自己、牺牲自己、甚至是背叛自己。但决心有大小,方法个不同。作者没给读者反复斟酌的机会,书中用很简单明了的字句,一刀麾下,斩断了纠结在读者和主人公心中的戈耳迪之结。
至于书中那些谋杀诡计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主人公多少年来不曾忘却的,遗落在青春岁月里的,关于爱关于美关于梦的回忆,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吗。发现内心变化是的悸动,和心上人初次交谈时的颤抖,梦醒时的自责和留恋,挥别时的不舍和无奈,情情景景似曾相识。
看《再见玉岭》,就是在书中人一起反复品读过往。多少的爱与美,埋藏在岁月的重山峻岭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