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芳心》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寂寞芳心》是一部由乔治·史蒂文斯执导,凯瑟琳·赫本 / 弗莱德·麦克莫瑞 / Fred Stone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芳心》精选点评:
●赫本拿捏得很准确,但这样的女孩虽然可怜却实在让人同情不起来,矫情做作又顾影自怜,挺招人烦的。那个只会埋怨父亲不会赚钱的母亲也非常讨厌。2019.08.08
●不怎么样
●不错的爱情小品
●由于自卑而虚荣的角色,放在电影里看觉得可怜,但放在生活中就只会让人心生厌恶了。。。
●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晚餐场面尴尬到我不认直视。从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将贫穷表现得如此让人揪心。ps:我认为女主是个温柔善良的好女孩。
●看着别别扭扭~难道是那时的舞台腔?跟话剧似的,假模假式。
●不明白那个男猪脚怎么会喜欢女猪脚,,,有点莫名其妙~~~~~~~~
●K赫本其实是个典型的大女人,这种小家碧玉实在不适合她。在高超的演技之下,这个角色太有点惺惺作态、工于心计了
●这个努力讨喜他人的角色还真是不讨我喜,居然还是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2014.6.21:Alice Adams是一个为了幸福努力争取的女孩。即使因为用力过猛而显得滑稽可笑,但是她比起一些只会做白日梦,不懂付诸行动的女孩强多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并不爱慕虚荣,相反的她善解人意,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一场无比尴尬的晚餐和兰布先生的到访将故事推向高潮。哭惨了。
《寂寞芳心》观后感(一):原来高帅富好这口?
评分仅针对女主角的表演:四星——引人入胜,值得回味
首先要说,我实在是不喜欢这电影。自古以来的艺术创作就有穷人家的女孩赢得完美爱情的范本,童话中白马王子会爱上勤劳朴实的灰姑娘,小说里达西先生会对聪慧独立的伊丽莎白产生好感,但是在这,高帅富会瞬间被一个惺惺作态浑身透着小家子气的作女吸引并邀请她跳舞,ridiculous!
但是凯瑟琳赫本的表演是那么的生动、微妙、富有层次!Alice Adams与之前Morning Glory中天真单纯的小演员相比有些许共性,都贫穷,都爱掩饰真相,都俘获了帅哥的心。我得承认自己更认同Morning Glory中的角色,因为人物的动机更高尚——成为一名伟大的女演员是她的梦想。而在这里,女主角是为了男人,男人,男人!毫无疑问赫本得迎接更高的挑战,她要表现人物的虚荣势利,要传达内心的自卑恐惧,还要演出装腔作势背后的苍凉,以及,对父母的包容与爱。
看看女主角在舞会上被独自晾在一旁的那场戏,虚张声势却难掩尴尬;又比如面对惨不忍睹的晚餐,苦心经营的谎言一个个被戳穿,狼狈地屈辱地讪笑着抹去眼角的泪水。我折服于赫本在此片中的表演,尽管人物形象可怜远多于可爱,但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为现实环境所迫的卑微的人,赫本的塑造令人信服。
1935年的奥斯卡上凯瑟琳赫本与贝蒂戴维斯第一次正面交锋,最终戴维斯凭借Dangerous夺下小金人,但Alice Adams却让赫本赢得了影人的口碑,连贝蒂戴维斯也不止一次地承认:该拿这个影后的不是自己而是赫本小姐。
《寂寞芳心》观后感(二):很难想象埃尔特怎么会爱上这样的女子?
昨晚闲着没事,把这部早就买好的老片看了。
必须承认,我在做出买这部碟片的决定前,犯了一个严重性的常识性错误,我误把凯瑟琳、赫本当成《卡萨布兰卡》的主演了(后来查实是英格丽、褒曼),所以本着想更多了解这个女明星的心理,我买下了这部碟片。事实证明,错误在我选择它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还从来没有一个影片中的主演是我自始至终都不喜欢的,但it did happen in this film(sorry,我觉得这句英文更能准确表达我的感受)。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现代版灰姑娘的故事,但我觉得影片中的爱丽丝离童话版的辛德瑞拉相去甚远,简直就不是一个境界!
童话中的辛德瑞拉美丽,善良,勤劳,朴实;而影片中的爱丽丝却是个极度虚荣,肤浅,做作,多疑,爱耍小聪明的女子,这虽然与她所处的家境不无关系,但我更觉得这些是她自身的问题。我特别不喜欢看到她为了掩饰内心的慌张与不安脸上堆出的假假的笑容,很生硬,别扭,让人觉得不舒服!还有她故意装出自己在舞会上很受欢迎,跟别人高谈阔论的样子以及她请埃尔特来家吃饭,在饭桌上说的那些不找边际,大煞风景的话,这些都让我觉得她是个极度不自信的stupid woman,而让我意外的是影片中的男主角居然就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她?难道只是因为她有一张美丽的面孔吗?
当然我承认,爱丽丝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她在家中对父亲的一贯理解与支持包括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坦率直言的作风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并不能构成我喜欢她的理由。在我看来她是个有着太多缺陷的人,而这样的人物能成为剧中的主角,我只能说对上个世纪的乔治、史蒂文斯导演感觉遗憾!
也许美国当年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也未可知!anyway,当成一部学英语的片子,这一个多小时也不算浪费!
《寂寞芳心》观后感(三):原作与电影的不同
电影原作《Alice Adams》曾获1922年的普利策小说奖,这是作者Booth Tarkington第二次获得这个奖,之前还凭《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得过这个奖,也就是奥逊·威尔斯后来拍摄的《伟大的安巴逊》的原著。
这部小说是以对中下层阶级的深刻描写而出名的,原著小说的结局也没有电影这么乐观,她们一家的情况由于哥哥的负债一再恶化,最后Alice不得不去学校学习实用技能来撑起整个家,在路上,Alice偶遇了Russell,俩人进行了礼貌而简短的对话,Alice显然已经明白俩人之间再没什么可能了,但她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
电影剧本也是一波三折,最初是被改成了以Alice和Russell坠入爱河而结局,但是导演乔治·史蒂文斯并不满意这个结局,他让自己的朋友重写了剧本,在这个版本中,Alice与Russell的爱情并没有定论,最后以Alice去秘书学校的场景结局。但是制片人以及雷电华电影公司都希望最后能以男女主相恋结局,而导演和赫本则是坚决反对喜剧结局,最后,制片人寻求了导演乔治·库克(赫本曾希望这部片能由他当导演)的帮助,库克也觉得确实喜剧结局更有助于电影票房,所以电影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这部片会有那么多关于贫穷境况的心酸描写,为什么女主显得那么矫揉造作,工于心计,因为这原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喜剧。我觉得这样的改动也挺好的,毕竟当时处于大萧条时期,失业贫穷的人们需要一个喜剧结局来鼓舞精神。
当然,整部影片最光芒四射的就是赫本了,虽然五官硬朗,但演起活泼可爱的少女毫无违和感,舞会上的尴尬困窘、强颜欢笑;面对男主时的矫揉造作、谎话连篇;以为自己失去男主时的黯然神伤、惘然若失全都表演得惟妙惟肖。最喜欢的就是为父亲向老板说情那个场景,那种坚韧、难过,那含泪的双眼,颤抖的双唇,以及诚挚的眼神,全都充满了强大的感染力,连每一下的换气都能感受到人物所处于的那种紧绷状态。尽管看到中途时有些讨厌女主这个角色,但看到后期,在赫本那惹人怜爱的眼神下,也对这个角色不禁喜欢起来了。
《寂寞芳心》观后感(四):钓金龟
难道我说错了/
还是ELLE的创办人,那位只穿夏奈尔精明过人的犹太女人说错了,她说,女人一生的目的就是征服男人。
难道你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嫁个好男人---英俊富有,善解人意,富有趣味又品德高尚,
衣食无忧--吃遍本城所有的饭馆,对着自己中意的鞋子不再顾虑下半个月的饭钱,毫不犹豫的刷卡,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家呆烦了就去工作,做个什么专栏作家或者形象设计什么的,总之不用挤地铁,打卡看别人眼色,上班上烦了也不用发愁钱的问题,可以在阳台的躺椅上看《达罗卫夫人,
周游世界----在花神喝咖啡,在澳洲吃龙虾,在印度学瑜珈。
有钱始做人呐!
嫁个有钱人,嫁给王子,从厨房里削土豆的辛德瑞拉,到在美国小甜心的纵身一跳穿越时空的爱情,谁心里都藏着这个梦,而且这样的童话永远不会过时。
本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正是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时期,这个时期却也是美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开始,大批欧洲的演员和导演相继来到新大陆,为美国电影工业注入了强烈的艺术风格,奠定了美国电影在世界的地位。这个时期也是罗斯福实行新政的年代,秀兰邓波那快活的脸蛋似乎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阴云,很多电影带着积极乐观的精神鼓励那些失业破产的人们,不要消沉,振作起来。勇敢的面对贫困,努力工作。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我们今天所谓的励志片。
影片的女主角叫做爱丽丝亚当斯,一个极其普通的美国女孩的名字,就象我们的小红小丽啥的。她出身贫寒,父亲失业在家,母亲为着贫困总是抱怨,哥哥是个赌徒,自己也没有工作。
当有人邀请她参加一个舞会的时候,她连买鲜花装饰自己的钱也没有,只好到别人的花园里偷采了一束紫罗兰。
她在舞会上显得那样寒酸而孤寂,没有人请她跳舞,只好看一班老女人打牌。
一个英俊潇洒的富家公子请她跳舞。她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漂亮优雅的青年。
当她在路上与那个青年再次相遇,很羞于吐露自己家庭的困窘,不断的遮掩。而她的父亲也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满足家庭的需要合伙与人办了工厂。
正当一切看来顺利,年轻人即将做正式拜访的时候,一切都乱了套。哥哥因为挪用了公款来向父亲要钱,父母准备的晚餐难以下咽,临时雇佣的仆人出尽了丑,而债主也上门威胁。
正在这个时候,绝望的姑娘却鼓起勇气向债主做了发自肺腑的陈述,把责任担当下来,她的诚实和勇敢终于感动了债主,也挽回了曾经听到她工于心计的话而即将失去的男朋友。
故事本身是很俗套的,但是由凯瑟林赫本来扮演这样一个贫寒又乐观的女孩子却有着非常的意义。赫本不漂亮,却有一种天然朴实毫不做作的风度,吸引观众和男主角的正是她这种自然大方的个性。
她在表现一个少女的思虑和忧伤,慌张与沉醉的时候是那样的准确,她是贫穷的,也是坚定的,是富余幻想又能够认清现实,重要的是最终她赢得富家子弟心的,是她的诚实与勇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尤其是女孩子,就更加惹人怜惜和敬重。
我本人最欣赏的是影片最后的一段。很富有喜剧色彩,父亲不断列开的衣服扣子,母亲近乎折磨的乏味的谈话,男朋友因为炎热和烦躁冒汗的额头,还有姑娘可笑的遮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场几个镜头的临时女仆。
是由哈迪麦克丹尼尔扮演的,就是那个乱世佳人的黑妈妈。
就是那么几个镜头,几个字的台词,居然让我钦佩的五体投地,她的表演是那样自然,简直不是在演戏,而又是那么吸引你,举手头足间散发着一个天才演员那种浑然天成的气度,令我敬仰。
作为一个喜欢时装的人,觉得片中赫本穿的一条长裙很有特色。
她初次在舞会上的时候穿了一条普通的白色长裙,因为没有任何首饰,就在两个手腕各自系了一条黑色的线绳,腰上和颈部也系着同样的黑色细带,这效果倒让我想起伦泊朗一副画中的女主角,朴素的衣着,只有脖子上系着一条黑色的带子,却令人过目难忘。
结尾处,她穿的还是那条唯一的白色裙子,只是腰上系的是普通粗细的黑色腰带,背后打了一个蝴蝶结。
很美,只要把领子和裙子的长度稍做修整,就是现在也堪称经典。
经典是永恒的。
爱情的童话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