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芳心小姐》的读后感大全
《寂寞芳心小姐》是一本由(美)韦斯特著作,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寞芳心小姐》精选点评:
●过誉了
●Save me.
●终于看完了 不是特别和我的胃口 有点生涩
●喜欢蝗虫日多一点。
●只看了《寂寞芳心小姐》。那种孤独地绝望地忠实地和坚守的信念构成了寂寞芳心小姐。明知道原地不动意味着缴械投降自我放逐,尝试退一步却发现什么都没有,以为向前进一步就可以得到,用尽全力进一步发现依然一无所有。就这样戏谑的倒在枪声中结束了一无所有的一生。
●每一个场景都让我觉得像黑夜,混乱,萧条。
●是因为《污名》才看的 可是发现既和想象不是一回事 也实在不对胃口 三星半~
●据说这本是侵权?为何我能在市立图书馆借到
●看到你的痛苦 听到你求救的呼喊 但却终究无能为力
●读完好像没读一样。现在作者又被当作是被埋没的天才挖掘出来了,我很怀疑在今天,这本书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共鸣,抑或依然是“皇帝的新装”。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一):庸人自扰之作~
很多读者问寂寞芳心小姐,我的人生为何这样为何那样。很多都是客观事实。
然后专栏作者懊恼了……
我认为这是宣传基督宗教~或者艺术信仰之作。
很功利性说,你看了跟没看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推荐一类人看:庸人自扰者。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二):吊儿郎当的大师
韦斯特的小说很早就被引进到中国,但是一直反响平平。他本人很有才华,又有嘻哈无赖的风格,按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体制外的边缘人,冷嘲热讽没有谁比他更厉害。虽然菲茨杰拉德也揭露美国梦的虚无渺茫,但他非得用大部头长篇小说来阐明这个观点。而不像韦斯特,他在短短的小说里(他的长篇其实接近于中篇)就能把这一切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就是功力啊!这才是大师。
韦斯特不走寻常路,英年早逝,应该属于天才型的作者。求学时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冒领别人的成绩单,居然混到大学毕业。看看中国体制内的那些被豢养的作家们,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写作。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三):序说
讲述大萧条的时代到不景气的现在,八十年前与八十年后,你我依旧惶惶不知所措。寂寞芳心小姐走进你我心里的缺口,和你我一起仰望没有出口的未来。“寂寞芳心小姐”是纽约邮报广受欢迎的谈心专栏,接受读者大众来信,再由笔名寂寞芳心小姐的专栏作者一一回复。有的读者问:为什么我这么卑微?有的读者问:为什么我的人生如此不堪?一封封来信彷佛沉重的十字架,寂寞芳心小姐不知如何帮助这些遭到人生重击的人们,更不知如何拯救愈来愈不堪负荷的自己。在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残酷故事中,就让你我跟随寂寞芳心小姐的脚步,在益发失序的现实世界,行行复行行,找到彻底的解脱、最终的归属。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四):侵权作品
上世纪九二年之前,中国出版了大量“侵权作品”,但那是历史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也可以忘却。自从进入版贸公约之后,大多数出版社都羞提那段历史——尽管那段历史曾那么辉煌,有过拉美文学爆炸,也有过最新思潮的引荐与碰撞。版权争议、版权官司,不断地受教训之后,中国在出版社的简介和目录上,都很少再见到这种明知侵权的侵权作品。然而,万卷真是让人开了眼,一边跟译者家属和被侵权出版社套近乎说对不起,一边继续印制、发行。
拜托,想赚钱,这世界有的是男盗女娼的方式,为什么要到出版行业来?偷书真的不算窃?
《寂寞芳心小姐》读后感(五):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本书跟寂寞无关,跟小姐无关,跟寂寞的小姐更无关。
在从闷热又转为微凉的周间,利用电影开演前的零碎空档游到信义神殿,想起了友人曾提过这本书。意外地在二楼的新书平台寻得踪迹(本来以为是旧书)(事实上,它的原始出版的确是很久以前的1933年。),信手翻翻,小说中悲惨的读者来信内容与读信者态度的反差,看没几行就让我决定贡回家里慢慢品味。
作者韦斯特藉由"寂寞芳心小姐"这本书,对人性可笑又脆弱的部分多作着墨。他在1933年写的东西,讽刺世界的表象与虚假,到现在读来,世界仍旧是当初他嘲笑的那个样。只是当年正处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这种黑色幽默的文句只会加重读者心上的负担,所以1933年和1958年改编成电影,剧末都选择了大团圆,而非原作里那富含升华味道的悲伤结局。
quot;寂寞芳心小姐"只是一个报社用来提高订报率的技俩,却意外成了读者与普众抒发生活/人生苦闷的窗口,真诚确切的求助声,让寂寞芳心小姐(负责解答疑惑的笔者)状似安慰,但实为应付的心态益形讽刺。更讽刺的是在书本的后半段,当他真心想要援引基督福音来解救杜尔夫妻间的裂隙时,却让整个事件变成一出可笑的肥皂剧。
比起如雪片般飞来,不断累积的、陌生人的故事与得到解答的期待,寂寞芳心小姐其实更需要被解救、更急需心灵上的宁静。即便他将己身化为盘石,心如在岸边被海浪拍打也无动于衷的巨岩,他还是像心理有缺陷的心理医师,或是本身家庭有问题的婚姻咨询者,面对普众的各种难处无能为力,无法给予真正的解答,只能净说些不着边际,教导人们从精神上自行安慰的空话。
除了"寂寞芳心小姐"这个深受自身良知煎熬的角色着实迷人之外,读者的来信千奇百怪,也是一番风景。扣掉牢骚抱怨,也有像电影"珍爱人生Precious"那样让然胸口纠结隐痛的诲暗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过河卒子,何时?以及如何? 我们可以得到解救?
他受到良心的驱使寻思起来,得出人们总是靠梦想来抵抗苦难的结论。梦想曾经是很有力的凭借,如今在电影、广播和报纸的操弄下却流于幼稚。世风日下,梦想的变质尤其是人心不古最糟糕的一个例子。p105
人生,是一个不容许抱怨的夜总会,他们发给你一手牌,你非赌不可,而且只能玩一局。就算牌运不好,那也是命。p94
quot;对大部分的人而言,人生充满痛苦的挣扎与心碎,缺乏盼望与喜乐。我亲爱的读者们,那只是表面上如此而已。不论你多贫穷、多卑微,都应该好好利用感官知觉,看看白云点缀的蓝天、白浪淘淘的大海...嗅一嗅甜美的松树和浓郁的水蜡树...感受丝缎般的柔滑...如同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不必用钱买 那首歌所唱的,生命是..."p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