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笔花六照》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笔花六照》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1 19: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笔花六照》的读后感大全

  《笔花六照》是一本由梁羽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笔花六照》精选点评:

  ●很多已經在別的散文集裡看過了。沒想到華羅庚和梁羽生是好朋友,我的次元墻又裂了。

  ●随笔让人汗颜,也就凑乎

  ●和老派先生相比,大多数所谓的流行作家只能算是小孩,胸襟气度学识见地差得远呢。

  ●金应熙还认得黎铿。。。

  ●为着对金梁有特殊感情,买了这本。不如金庸散文集来得好看。

  ●文字平实,感情真挚

  ●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

  ●其实是很好的书,但是比较难读下去。

  ●对梁学研究很有帮助

  ●时代风骨。好像初高中经常在图书馆做书架浏览,一度理想职业是图书馆管理员,高考志愿确实也翻过相关专业。没想到现在都快埋进钱眼里了。

  《笔花六照》读后感(一):向海上醉与白云浮

  昨天把《笔花》读完。最后一辑讲棋艺,因自己丝毫不通,完全看不出道道来,只好草草翻罢。轻舒一口气,又觉怅然。

  梁公笔下,可见其人温厚,他总是相信人性是好的,相信生活有光明的一面,且人间希望永无断。也许他不能探察人性阴暗通微的深处,不能到达某些人所津津乐道的“高度”,但对我而言,他是努力向世人传送一种温暖。现代人事事趋向悲观,以为非如此不足以显其深度,而梁公这种坚持,让我觉得平安喜乐,心意宁定。

  “犀辟尘埃玉辟寒”,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金庸书中,并无人比梁生更适合这八个字。

  我喜欢温暖的文字,所以透彻如张爱玲,凉薄如胡兰成,不能引起我的共鸣。

  《笔花》卷末,梁老留下两句诗,我以己度人,冒昧续完。想我与先生同城经年,悭于一面,终成最大的遗憾。只好从他留下的诗文中,单方面结这笔缘了。

  正是:

  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

  宁消剑气诗心在,海上闲寻鸥鹭魂。

  《笔花六照》读后感(二):无题。

  还是没经得起诱惑,买了梁羽生的《笔花六照》。他的武侠不如金庸,散文却好。书生之名,信不妄也。书中也直承了七剑借鉴牛虻之事,并说,厉胜男的人物个性有卡门的影子。看起来,白发魔女传是他自己最中意的一部,我却不是太喜欢,人物设定受朱贞木《罗刹夫人》影响太大,而卓一航这个人物又太软弱,比沐天澜尚有不如。相反倒是很喜欢岳鸣珂、铁珊瑚这对,觉得有世间儿女的可喜之处,可惜结局太惨。

  相比而言,《萍踪侠影》算是最初、也最喜欢的一部,家国情仇结合得恰到好处,其次就是七剑下天山,同样是因为读得早。梁对于历史的运用比起金庸还要多,几乎每一部里都能看到,有人说,将他的书串联起来,就是正史之外的一部江湖野史。历史对于他,既是故事的背景,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但很少有将之作为工具的,比如鹿鼎记里将中俄尼布楚条约说成是韦小宝签订,甚至还有韦爵爷参与策划俄罗斯政变,这样的情节在梁书中就很少见。这纯粹是个性使然,梁骨子里大概还是规矩读书人,讲究正统,有点酸腐气,不似金的跳脱。写小说还是要跳脱些的好。顾随说词之开合,提到鲁迅,谓“鲁迅白话文上下左右龙跳虎卧,声东击西,指南打北,他人则如虫之蠕动”。这个就是跳脱。鲁迅小说写得少,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还提到《易筋经》与《洗髓经》的真实面目,原来是明人杜撰假托达摩祖师所做的房中术。后来在武侠小说的大力渲染下,竟然成了少林寺的镇寺之宝、无上绝学,可谓流毒匪浅。其实梁自己也害过人的,比如说我,很长时间一直对天山雪莲心存向往,认为那东西很了不得,直到某次真去了天山,才晓得原来它就是用来治妇科病的。套用他小说里常见的一句话,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哪。

  《笔花六照》读后感(三):得趣

  大风天适合把窗户开一个小缝,裹在棉被里听书本的翻页声。

  落大雪适合在窗前搭上暖炕,正襟危坐,温酒闲话。

  下大雨要把窗户关好,收衣服。

  听雨声。

  两本书都是梁羽生写的散文集,内容都是梁羽生生活中对人,事,爱好(围棋),书,历史的感悟,都是在欧洲火车上和机场看完的。

  读起来十分轻松,内容密度低(一篇或几篇一个问题),但是有趣(能会心一笑),有启发性,好消化(意犹未尽),旅途好伴侣。

  《笔花六照》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围棋,打油诗,秦桧,金应熙

  除了写字之外,梁羽生的比较发达的副业就是围棋了,算半个专业选手,追踪评论比赛及高手就和追足球的人一样,盘点起来如数家珍。仔细想起来,不管围棋还是足球,都有顶尖的不顶尖的高手,聪明不聪明的招式,都是江湖。每一片专业领域里的腥风血雨只有内行人才能看得清,平民老百姓只管过自己日子。

  打油诗经过梁羽生的介绍在我心中从一个低级谐星变成了一个街头老油条。举个栗子:“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是讽刺胡乱题壁的诗人的,诗里混账无赖的调侃口吻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说这个还不够有警世之用,那近代作品“由来古怪与精灵,飞出宣林作老经。曾襟膊头皆老友,猛吹姑妹变明星。鹩哥自有飞来蜢,马尾多如搂蜜蝇。左手算盘右手笔,文章银纸两关情。”的最后两句可为其正名了。

  秦桧,中国高中历史课本上以低头跪墓的形象出现的奸臣,居然最初是以忠臣的面貌出现。“状元之才”“词学兼茂,才华卓绝”“无才不足以济奸”。想成个大好人难,想成个大奸臣也不容易。金国第一次要求割地时候独他一个站出来反对,“尽死以辩”。可随后被抓到敌营就变了节。究竟他是怕死才变了拳拳赤子之心破罐子破摔,还是从始至终他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博取身前名,都不得而知,历史不在意这些细节。

  在书里,三分之一加的部分都用来说一个人的故事,金应熙,一个没听说过的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他也是一位才高卓绝的学者,但太乖太善良,一生都没有跳出别人给他套上的枷锁,不敢一意孤行,在时间里默默沉寂。这样有才的人都不能被历史记住,何况我们。如果不是立志做一番惊天地的事业,记得对身边的人好一点。

  《三剑楼随笔》与《笔》类似,没留下什么印象。

  身边的同学两个得了抑郁症休学,两个死了。好像等我们长大之后,命运才开始记起我们

  《笔花六照》读后感(四):困扰

  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来自亲友与来自对手是完全不同的。看回忆文章,前者笔下慈祥的父亲、贤惠的妻子、博学的师长、坚定的战友……落在后者眼中,则可能是蛮横的学霸、卑劣的叛徒、睚眦必报的小人。性情使然,我自己总是会不由自主倾向前者多一点。在人性方面,看法会比多数人更加宽容。

  这原因不是恕人,更重要的倒是自恕。总忍不住想,换了自己在当时当地会如何做,又能如何做。倘若发觉自己也做不到,便立行宽宥,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因之二是矫枉,不可否认,士大夫传统责人常常过苛。仁义道德稍犯其一,便将人一笔抹煞,打入另册,且多诛心之论。之三则是常情,不论亲疏,只论交往,朋友亲人之间的了解本就多过外人臆测,即使将刻意粉饰的部分刨去,剩余的勾勒也较他人更加丰满。

  在笔花六照中看到学者金应熙的名字。金是陈寅恪弟子,大跃进中曾贴过陈的大字报,最终导致师徒反目。然而细究其生平脉络,则从早期的左倾学者到后期的承继师学,却又是时势推演,顺理成章。潮流浩荡,当年的理想主义者终究难免随波浮沉的命运,而这些纷乱,身在局中者如何看清?书中谈到金在研究四裔学时,对沙枫从事的时事报道工作深表羡慕,说自己研究的是古代的‘死去了’的东西,对方熟悉的是现代的活事物。这个理由,大概是放弃师学的初衷。虽说可惜,却不难理解。对此,梁羽生评价道:“他受乃师的影响致力四裔学,受时势的影响放下四裔学,原因固明明白白,感喟亦自自然然。是诚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也。”——明明白白,自自然然——这八字评语一出,便知他确为金应熙的知己。

  出世与入世,读书人的摇摆不定大多在此。皓首穷经,不如投笔从戎;经纶世事,又思急流勇退,是进也忧、退也忧。盖中国士子自小便受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家事国事天下事,想不关心而不可得。文学艺术和政治联系之紧密,固然是一大弊病;倘若完全割裂,千年文化也就断了根,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命题,不是简单批驳就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书生经纶终逊于政客,所谓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精英式的理想主义长于论事,拙于任事,于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理想的实现最终必须要以理想主义的牺牲为代价,看似讽刺,却是冷酷的现实。

  因此想,人总是难免受到来自外界或自身的困扰,做出“不像自己”的事情来,甚而至于完全背离,判若两人。但无此困扰,则不见光辉。始终如一坚守原则、固持理想当然值得钦佩,可是那些与自身理想原则矛盾之处,也是真实的人性、真正的人生。

  《笔花六照》读后感(五):笔花落处照此生

  发表于《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3月13日第14版【阅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caa32010098jk.html

  那些过往的日子,有些尘封在记忆里只对自己莞尔;有些形诸文字,笔下生花,映照着此生的来路。细数漂泊来时日,梁羽生先生亲自增订的散文集《笔花六照》便是这样的文字。

  《笔花六照》收录了梁羽生自1956年至2005年的散文精选。其中,此次增订的12篇在大陆首次结集,为梁羽生1987年移居澳洲后的文字,也是武侠小说封笔后的作品。

  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人,梁羽生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而梁羽生在创作武侠小说之外,还另有别样的生活世界,且看《笔花六照》。显然,“六照”意为六个方面,散文集也就自然分为六辑:武侠因缘、师友忆往、诗话书话、读史小识、旅游记趣、棋人棋事。

  梁羽生写武侠完全是偶然的机缘促成的,按他的本意是要做学问的。尽管有悖初衷,但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却颇有些学问的味道。他自觉来不了浪漫的,走不了天马行空的路子,便规规矩矩地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中寻个究竟,再试图通过小说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研究中国古代兵器知识,运用到小说实践中,复杂的技击招数就化为几番意境:形容单手剑向上方直刺的剑势是“大漠孤烟直”;形容剑圈运转时的剑势是“长河落日圆”。

  不着痕迹的转化,需要在史实与文学创作中求得一个平衡与调和。所以,梁羽生会有意识地吸收中外文学传统中的叙事技巧,如唐传奇的艺术手法,如精神分析学说的运用。梁氏把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方式称为“自己的路子”,这个路子,无疑得到了中肯的评价:“梁羽生的著作若是串联起来,即形成了一个与正统历史发展相平行的草野侠义系谱。从这个草野侠义系谱回看权欲纠结的正统王朝,甚至构成了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诠释和反讽。”

  “自己的路子”,需更多仰赖于梁氏的国学功底、文史修养,这就有了《笔花六照》中的“诗话书话”、“读史小识”。如谈及杨振宁论诗,日本汉学家的水仙词、敦煌学的伤心史等;再如根据陈寅恪的论述判断武则天是否淫妇,引证《史记》、《后汉书》考察汉代女尸背后的王侯等。文字笃实,点到为止。

  诗书历史,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最终,“游”是必不可少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梁氏在“旅游记趣”中娓娓道来:在哪儿可以享受小国寡民之乐,在哪儿可以度过美妙的四季,在哪儿可以吃到物美价廉的海鲜……当然,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旅行团给半个小时时间游卢浮宫,结果排队买票用了20分钟,最后以火箭式的速度冲上三楼匆匆一瞥《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得已买了复制品回去慢慢欣赏。

  仔细算来,梁羽生先生今年已经年逾八旬,不知道读起当年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心情?想是容它们自在生息、轮回吧。一花一世界,一人又何尝不是一世界?因为一个人的故事又带出许多人物出场。诸名士大家,陈寅恪、饶宗颐、简又文、金应熙、舒巷城、聂绀弩、黄苗子等,梁羽生与其均有往来。诸报人风雅,张季鸾、胡政之、金庸、徐铸成、杜运燮、陈凡等,皆在梁氏的文句之中重现身影。

  笔花六照这些人这些事。梁羽生说,在悉尼郊区“雨量甚少,附近亦无空山,所以只好海上看云”,看云的时候或许会白头回望这些温暖的记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