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读后感精选
《忠告》是一本由罗伊.R.纽佰格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忠告》精选点评:
●这个版本的翻译据说好点
●大学看过的
●不错的一本书
●作者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让我多了一个榜样。他爱思考,爱观察,爱阅读,不缺钱却又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努力赚钱。做想做的事,快乐长寿。
●事业成功,伟大的艺术赞助者,家庭美满,长寿,两次逃过大熊市,除了双亲早亡简直是作弊一样的人生啊。
●当然了,翻译是有点问题的。
●3星权当是看传记(译笔不错),跟投资经验啥的毫无关系,净吊胃口
●厚德载物
●精华的地方也就不足30页,但是作者教给人的不仅仅是选股技巧那么简单,做人的态度和生活哲学也是他投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艺术,持续学习,懂得回报社会,知道感恩。。。。
●主要是自传,投资方面概念性的东西较多,看看即可。可能对作者来说,投资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并不特别重要的方面而已。
《忠告》读后感(一):活得长久 绝对是投资的不二法宝
有钱 ,心态好 健康,才能活得长久
同时也是投资的基础
这本书 花1小时读读还是值得的
我感觉这套丛书还是不错的,虽然出版在2008年
书不在厚,现在的书动不动厚得跟砖头一样
没明白 ,这书评到底要写多长?????
《忠告》读后感(二):渡假人生
罗伊纽伯格,一个天生好运的人,天生享受的一生
从21岁就开始渡假,到100岁了还在渡假
虽然父母早亡,但其一生没缺过钱
其实,我发现作者真正迈入成功还是因为在经纪人生意上接手了很多别人丢弃的客户,也就使获取佣金数目成倍增长,直到后来发展壮大成立了共同基金,从50年到76年,规模从15万美元增长到7400万美元。
真正的成长逻辑还是他正直的为人,并且善待员工、诚实经营。(这些企业经营理念稻盛和夫是一再强调的)因为员工才是企业的最重要资产。
人生就是有序和无序的结合体,从罗伊纽伯格的106年人生中,我们应该有很深的体会。
本书不适合归纳为炒股类,而应该归纳为企业经营更合适。
《忠告》读后感(三):罗伊R纽伯格的投资事迹
这是一本华尔街传奇人物罗伊R纽伯格的自传体书籍。生长在殷实家庭的纽伯格,父母早逝,喜欢运动(打网球),因好奇而在百货公司上班;21岁(1924)时候开始漫游(巴黎、瑞士、意大利、柏林)并接触艺术知识;1929年3月开始在华尔街上班。当市场恐慌的时候,纽伯格套期保值减少损失,当客户经纪人时候(十年)通过市场环境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操作方法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期间(1930)认识玛丽萨兰特并在一年半后结婚;1940年创建自己的公司,业绩逐渐向上。随着金钱的增多,纽伯格开始收藏和捐赠艺术作品,成立基金会(1945),创建美术馆(1974)。书中还谈及对美国一些政治经济的看法,他的投资原则(认识自己、研究高手、警惕羊市、放远目光、适时进出、研析企业、不要迷恋、投资多元化、审时度势、不墨守成规)。
《忠告》读后感(四):幸存者偏差的一个案例
这本《忠告》(So Far, So Good)作为自传大概可以给2.5颗星,作为投资书,恐怕最多2颗星,因为纽伯格做的是交易而非投资。
神奇之处是纽伯格100岁时还在炒股,这或多或少给人一种错觉——技术分析派能抄底逃顶,长期战胜市场。然而,这更像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案例。
纽伯格对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不以为然,指出格氏赚钱其实并不是依赖价值投资,只是(碰巧)买了GEICO,而对巴菲特(提升了格氏原有方法)取得辉煌成绩后仍旧尊崇格氏也表示了不解……
《忠告》读后感(五):忠告
罗斯福新政实施六年后,失业率依旧很高,到1939年达到17.3%。许多人不记得了,或者不愿再记得——最后我们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走出经济大萧条的困境的。
20世纪50年代,我们倾向于购买那些有特许经营权且管理良好的公司。我们喜欢相对大型的公司,虽然与今天相比,它们相对小多了。我努力像管理自己的账户那样管理护卫基金投资者们的账户。
护卫基金早年以超越大盘而又不胡乱冒险著称。它的名声是有性格的,被公认是投资工具而不是赌博工具。赢得这样的声誉,是经历了许多年的长期努力的。
在可口可乐收购了美汁源之后,我犯了在华尔街上最大的一个错误——我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我错误诊断了这家潜力巨大的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因为我知道它与百事可乐及其他软饮料公司之间有白热化的竞争。我根本没有把它认真当作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来看待——就像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一样的成长公司。
1997年,我抛空可口可乐已经很久了。我很喜欢喝可乐,也常常觉得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太高了,它生产的产品对健康无益,很奇怪,生产这种不好的东西也能发展这么好。再看菲利普莫里斯非国际公司经营的烟草业,也发展得很好。毫无疑问,你投资生产不好东西的公司准能赚大钱,赌博股票也能很成功。
“成长股”一词并无神奇之处。“成长”一词表达了我们所有人都努力的方向。每个人都希望能发掘一家生产新产品的公司,而这一新产品将会被广大民众普遍使用。其中的窍门在于,你要在这些公司股价变得昂贵之前就得发现它。
很难有一支证券在多于15倍市盈率的情况下价格还可能被正确的评估,因为很少能明确的期待公司的收益会在未来大幅上升到能够支撑的那个价格。我们知道也有例外,但例外只占约1%。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你付出特别高的价格时,成功的机会不能垂倾于你。
虽然很多公司的股票以6~10倍的市盈率在卖,一家成绩卓越的公司的市盈率在10~15倍之间对我来说还可以接受。两组股票都可能有可以被接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