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兔儿爷》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兔儿爷》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3 19: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兔儿爷》的读后感大全

  《兔儿爷》是一本由文:熊亮 / 绘图:熊亮,段虹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53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兔儿爷》精选点评:

  ●关于等待的故事

  ●故事有点一般了,熊亮的书,故事是短板

  ●好看!温暖!

  ●画风好喜欢

  ●想想自己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老佛爷强行处理掉的玩具,还是桑心。。 好像最近很容易哭鼻子,么精神耍流氓了,小傻、小骅子。。木有我骚扰的假期,是不是没劲。。

  ●熊亮!我记住这个作者了 喜欢他的画风

  ●想象小小的一只/一位兔爷走在月光下的胡同里,有点萌

  ●最后兔儿爷找到小男孩,孩子变成了老爷爷吗?

  ●也会有人在等你啊。

  ●兔儿爷慢慢走啊,终于走到了应该拥有它的人那里,只是当年的男孩已经变成了老人。

  《兔儿爷》读后感(一):触动心底的柔软

  一直感觉给孩子做的绘本,即便是大人看也能感悟到什么就好了。

  可爱又可怜的小兔爷儿在经历几十年之后终于找到了已经白发苍苍的主人。

  到这里,只是觉得看似哀伤的故事还是有了一个团圆的结局。心里有种小甜蜜,还有点小惆怅。。。

  《兔儿爷》读后感(二):童年的记忆

  我是从读书频道知道熊亮的绘本。《兔儿爷》只有寥寥数页,但从开篇月亮上的传说到后面一页这是说明书上写的,让人忍俊不禁。我喜欢熊亮的幽默,还有画面背后的温情。兔儿爷根据记忆找到当年那个小男孩的过程,犹如我们重新找回童年的温馨记忆。小时候总有那么几件心爱的玩具,现在它们又在哪里?

  《兔儿爷》读后感(三):写的是兔儿爷,又不仅是兔儿爷

  去年想送一个美国朋友的小孩子礼物,看来看去选了这本书,自己手动翻译成英文,又用荧光笔写在书上,读过看过抄过译过描过,五遍过后,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

  故事写得是兔儿爷,是那些京城市井老文化,是曾经的灿烂辉煌,可是仅仅如此吗?显然不。寻找孩子的兔儿爷,和错过兔儿爷的孩子,寻找的是爱,还是命运?挽不回的是流年,只剩一个灿烂的笑容,挂在苍老的脸上。找孩子的兔儿爷找到的是暮年老人,中间的那么多年,没有我陪伴你,怎么就悄悄溜过去了呢?你怎么能背着我一个人,悄悄老去呢?如果我早点去找你,又会怎样呢?

  这个小小的关于寻找与不是错过的错过的故事,让我心有戚戚。在我看来,关于生命中那无尽的期盼与寻找,都像是包含在其中了。

  《兔儿爷》读后感(四):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好喜欢熊亮的《兔儿爷》。

  故事讲的是风吹走了地址,兔儿爷这份“礼物”,从此被遗落在阁楼上。为了不让小男孩伤心,兔儿爷决定自己去找小男孩,他穿过很多空旷的地方,终于找到了小男孩,他大声唤着已经变成老爷爷的男孩:“我在这儿!我是兔儿爷!”

  看第一遍为兔儿爷的勇气感动,看第二遍为男孩的等待感动。兔儿爷懂“爱”,爱是行动不是自怜,不是哈姆雷特式的延宕,“to be or not to be”式的自问毫无裨益。兔儿爷的成长映射了“小男孩”的成长,兔儿爷如“奥德赛”式漫长而孤独的归途,沿途的风景都映照了他内心逐渐强大的过程,他在路上,他有归宿。而男孩的等待,虽然没有文字描述,我们好像没办法不知道他是怎么样的心情,但“等待”的心情大家都体会过,何况是漫长而又无望的等待呢?从他双手托起兔儿爷的微笑,和掉落在脚边的书,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当兔儿爷终于和“老男孩”拥抱在一起时,我们都知道,他们都收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礼物。

  多么诗意的故事呐!

  《兔儿爷》读后感(五):失落的兔儿爷

  读过一些绘本,常常遗憾不太有原创的中文绘本。市面上好的中文绘本还是以翻译过来的居多。所以昨天看到一套《绘本中国》系列,就买了一本回来。系列里有《小石狮》、《年》、《灶王爷》、《泥将军》等,选这本《兔儿爷》,是因为兔儿爷是种玩具,故事也有一定程度的冒险成分,比较适合年幼的孩子阅读。现在看儿童文学,心里时刻都记着小朋友:他们会喜欢吗?有趣吗?他们会懂吗?难度适中吗?

  《兔儿爷》是相当好的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这一点是绘本的基本定义。市面上很多号称绘本的书,其实仍然是画了插图的故事书。图画为主的意思,是图画占大多数篇幅,主要由图画说故事。《兔儿爷》的图画非常精美,画风古拙,不失童趣;虽然色调以深灰为主,但兔儿爷的造型是稍带淡灰的红黄蓝,既明亮又与背景配合无间。整本书虽然凝重,但亮色处理恰当,不乏轻快的瞬间。

  故事说的是一只玩具兔儿爷寻找主人。他本来属于一个孩子,可是风把地址吹走了,这一下,他没法被送到主人那儿去了。兔儿爷决定自己去找主人。。。

  这个故事,至少有两个阅读层面。第一层是兔儿爷找主人;他想念主人,主人也想念他;他走过外面黑沉沉的世界,终于找到了主人。这一层,小朋友可以理解,恐怕他们也只能理解这一层。如果一个孩子能理解下面那层含义,我不会感到高兴的。

  第二层,就是在说传统文化的失落,以及我们寻找失落文化的那种心头沉重的感觉。全书凝重的画风,含蓄的文字,无不在烘托这种感觉。随书附着的《绘本中国》简介,更是直接将这套绘本的出版目的道了出来:

  “…如今见熊氏兄弟,尝试以图画书的图像来诠释传统的民间技艺,呈现出对「传统」重新认同的觉醒。因为,传统不是可以继承的遗产,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能得以延续。最重要的是传统含有历史的意识,这种「历史的意识」,包含着一种认知──传统不仅仅具有「过去性」,同时也具有「现在性」;历史意识使一个作家在写作时,不仅仅在骨髓中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时代,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与传统文化同时并存…”

  这一层解读,还可以加上对现代生活非常含蓄的批评,其中一祯画面,是一座现代的楼房,文字说:“大楼里的人们也象我一样住在小小的盒子里”。

  绘本诚然要耐读,要有多层含义,要令孩子欢笑,令成人叹息,不过我个人,却不太喜欢咱们中文世界的出版物,总是拿传统来压舱,似乎没有传统,就不能算正经。

  我现在教新加坡孩子中文,常常觉得很难找到令这里的孩子感兴趣的中文素材。找来找去,多是古代的东西炒了又炒,现代的东西,又有太浓的说教,总要文以载道。在中文环境长大的孩子,习以为常,比较愿意接受这样的素材,可是身处新加坡以英文为优势的孩子,却并不买账。一句话:不好玩。要跟英文竞争,一定要吸引孩子的童心和好奇心。

  所以,我对《兔儿爷》的些些微词,也就在这里:可不可以再好玩一些?有趣一些?肆无忌惮一些?

  可能我要求得太多了,这本书做得很不错,艺术性相当高。只是做为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回答第一段的几个问题:他们会喜欢吗?有趣吗?他们会懂吗?难度适中吗?

  《兔儿爷》这本书,孩子们会翻一翻,他们会觉得有点儿有趣,他们会懂第一层意思(已经够了),难度适中。

  已经给女儿看过,得到反应如上。中秋节期间,如果有机会,会给我的学生看,瞧瞧反应如何。

  最后一点,文字还可以更简练。比如兔儿爷盒子外的地址,既然已经写在图画里,就不必在文字中再提。图画和文字表达的意思最好不要重复,除非那个信息非常重要。话说回来,对重要信息的强调,也有很多种方法。

  最最后,这无疑是本好书,请作者和画家加油。期待更多的中文原创绘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