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遥远的房屋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遥远的房屋读后感摘抄

2020-10-13 20: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遥远的房屋读后感摘抄

  《遥远的房屋》是一本由亨利·贝斯顿(Henry Beston)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170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遥远的房屋》精选点评:

  ●一个人过于孤独并不好,它如同总是在人群中一样不明智。不过,尽管我是离群索居,却很少情绪低落,或者“任凭时光悄悄地流逝”。从早上起身打开朝向大海的房门,到夜晚在清冷的房屋里划亮火柴,总有事情要我去做,有东西要观察,有情况要记录,有事物要研究,还有一些要牢记于心的细节。

  ●海的四季,我也将拥有

  ●海岸的瓦尔登湖。文笔或译笔本身一般,但这样的经历再次勾起了我离群索居的邪念…如果毕生生活在人群中,实在有些白来世上一次不是吗?

  ●“不变的永远是那轮闪闪发光、至高无上的太阳。”

  ●最近在看这个。我觉得以前自己没心思看,还是心不够静。这本书美中不足的是,它本应该是彩页的,或者应该配插图。里面提到的美妙的动物太多了,但实际上光靠文字,很难理解那些鸟类的美。期待彩页版的书。等出了,我一定买了收藏。

  ●經典.

  ●从莱茵河读到北海畔。读完第一遍的时候在火车上,从车窗望出去,两边是风车和牧场;打开心窗,却仿佛能看到百公里外的海岸,有海崖,有落日,有被海风掀起来的衣角。天人合一,并不总是留在那间海风中落日边椰林间的木屋,也可以留在被海风椰林吹佛过的心屋。

  ●有时候过于文学或者说文艺让人显得有些矫(上声)情 我不否认细腻的感觉用精美的文字大段抒发出来是一种个人癖好 但就是没法读下去 我更愿意跳着找那些更加写实的情节 好比一只具体的鸟怎样怎样 一场具体的海难经过 一个明确的风俗如何如何 虽然知道这些“客观”可能还不如那些“主观”更真实 但仍然不喜欢过于“他们化”或者说“个性化”的大篇幅中文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一年的时间 很好 佩服作者可以耐得住寂寞 很好 一个科研者所具备的条件

  ●自然文学——不印在脑里就得写在纸上

  《遥远的房屋》读后感(一):遥远的宁静

  每次翻开这本书,都是深夜。然后会不自觉地被他吸引,那些海浪,水鸟,沙丘,沉船,还有科德角险峻的环境,我体会着作者的孤独。也许真的是很孤寂,但是却酿出了如此一杯好似浓浓咖啡般的书。很清新,很自由,而藏在其中的深度也许比起当时人更适合我们21世纪的自然征服者去体会。

  《遥远的房屋》读后感(二):像一个英雄那样活下去 (写给生日前的我)

  我知道,自由的意义并不是所谓“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这只是狭义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你能不活在任何标准中,别人对你的任何评论都不如你对自己的评论重要。人生最后,要懂得给自己颁奖的重要性,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就好。

  至于我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对我来说,真的一点不重要。

  《遥远的房屋》 这本书很早就买了,就是要留到生日前把它看完。

  我想至少目前,我还算是处在人生的“盛年”的,起码这两年,我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想去看谁的演出就马上订票飞去看,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和谁大肆恋爱就和谁恋爱。

  我知道我还消耗的起,我一直没有做过令自己失望的事,最重要的,我的自尊还在,做人的自尊在,就不会去做蠢事。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200页不到的书,我花了三天才看完,这对我来说很少见的),因为很多句子,我会反复读好几遍。现在这年头,真的很难找到这种纯粹描写风景的文字了,写的又那么好。

  这种真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我相信谁都向往,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从来没有那么强烈的“我想出去做一整年的旅行”的想法,我真的很想做一次长途旅行,一年,我需要一年,去看看那些风景,那些迷死人的风景。

  书中描写到的拂晓鸟儿的歌声、大海上的日出和黄昏,海上群星璀璨的夜空、海浪拍打时的怒吼,我都在之前的旅行途中经历过,虽然不是在科德角,但这份来自大自然馈赠的礼赞,我真的感同身受过,所以我的情绪波动得如此强烈。

  “自由这个东西,没有体会过,你不会理解他的含义。”

  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寻常的、他说的话是你无法从容地理解的,那一定是因为他看过太多不同的风景而已。

  科德角上那片孤寂无人、纯洁自然、远离尘嚣的风景,是那么令我向往,只有这样的地点,才是我心目中的世界尽头冷酷仙境。不知从何起,我就是喜欢去那些人烟罕至的,只有纯景观的地方旅行,我拍照片的时候,也总喜欢那种没有人的、孤独的味道,那种静谧得连时间都不存在的地方,那才是值得我热爱的风景,因为那才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啊。

  我曾一个人面对大海,静静地坐着,就这么一个人呆着,不去管时间,直到把一些问题想通了,突然觉得该走了,然后振作精神离开。

  旅行是我为自己加油鼓劲的一种方式,对我来说,每当在人际关系中受到打击,或是觉得心很累的时候,就出门去旅行,一定是要一个人去旅行,去那些人烟稀少的地方,或者干脆就是去看大海。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这个如此变态的社会环境中过分消沉,要明白除了按部就班,你还能有别的生活方式。

  请把年轻活得足够精彩,像一个英雄那样活下去,即使有一天成了欧巴桑,也就不会后悔这个 后悔那个。

  (写给生日前的我)

  《遥远的房屋》读后感(三):另一种朝圣

  “位于北美海岸线东部的前沿,距马萨诸塞州内海岸约三十多英里处,在浩瀚的大西洋中曾经有一片古老的、已经消失的土地。如今,这里屹立着那片土地的最后一抹残迹。”这是享利·贝斯顿著名的《遥远的房屋》一书的开头。

  这本书所写的这个地方,正是大名鼎鼎的科德角,美国更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梭罗也写过科德角,但贝斯顿写的更好,因为他在这里建了一座有十个窗口的房子,住了一年,然后写下这本书。本书的翻译者、美国自然文学研究专家程虹认为:“如果说,梭罗的《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那么,贝斯顿的《遥远的房屋》则是20世纪自然文学的经典。”

  对美国自然文学,我一直非常感兴趣,我并不是从文学的角度进入那些经典著作,在我眼中它们不是文学,文学是酸腐的、虚构性的,而所谓的“自然文学”却是非虚构性的,它们自然而朴实地描写着大自然,叙述着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穿行、享受、思考。从生态的角度、人与自然合一的角度、纪实的角度来看,《遥远的房屋》这样的著作已远远超出文学的范围。如果要说两百年来美国文学对世界的独创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已经突破了文学的“自然文学”。

  再回到《遥远的房屋》上来,这本书无非是讲作者在科德角一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四季的变化在他的窗前流逝,大海在他的房子下面永远地冲动与退潮,观察细致入微、思考人所未见,文笔优美传神。如果仅是这样,不过是一本优秀的好书,而不是一本经典,它的经典之处,用美国布朗大学巴顿·L·圣阿曼德的话来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贝斯顿的《遥远的房屋》堪称是西方文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的某种反应……他重新创造了一种朝圣,它不是像艾略特所描述的那种基督教的朝圣而是一种多神论的再现……他进行这种朝圣的方式并非抽象或深奥,而是通过身体的感觉来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是一种“朝圣”的关系,非常值得“战胜自然”的人们以及“环保”的人们反思,不管是战胜自然还是环保,自然对是外在的事物,只有在“朝圣”之时,自然才是我们灵魂中的高度,是与我们合为一体的本真存在。

  所以贝斯顿这样写道:“支撑人类生活的那些诸如尊严、美丽及诗意的古老价值观,是出自大自然的灵感,它们产生于自然世界的神秘与美丽。”

  如果你热爱文学,应该读读这本书,它提供了与普通文学不同的“文学形式”,如果你不喜欢文学,还是要读读这本书,它说的其实是自然、生命、价值……

  贝斯顿,主要作品还有《草药与大地》、《圣劳伦斯河》、《北方农场》。而译者程虹,出版过有关于美国自然文学的专著《寻归荒野》,并翻译了著名的《醒来的森林》。

  《遥远的房屋》读后感(四):神秘、美丽及盛典

  我是读完了贝斯特的《遥远的房屋》的正文之后再来读书前所附巴顿•L.圣阿曼德的《从历史内涵及艺术角度解读〈遥远的房屋〉》及罗伯特•芬奇的《导读》的。两厢对比,便觉得前者的不够可信了,我很难相信这样一部纯粹自然文学作品被说成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的某种反应”,“是一种他个人内心的生机论、多神论及宇宙进化论一体的组合”,等等。我还是愿意相信贝斯特自己所说的写作主题和目标:“大自然——我的领域 作品——歌颂展示大自然及物质世界的神秘、美丽及盛典。我的名字将与这种感情相联系。”

  读完之后,我一直在想作者何以能够将大自然写得如此充满魅力?作为城市中的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或许不仅仅是审美这么简单,严重的或许是心灵越来越粗糙。对于大自然的黑夜,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发问:

  “莫非现代人害怕黑夜?莫非他们害怕那漫漫长夜的寂静,浩茫宇宙的神秘,以及点点繁星的纯真?坦然地生活在一种用能量诠释世界,让权欲迷住心窍的人类文明之中,莫非他们在夜晚担心自己信仰的模式及愚昧的顺从?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如今的闻名世界中充斥着那些对夜晚的诗情画意毫无感觉的人,那些从未真正看到夜晚的人。可是,如此这般地生活,即仅仅知道人造的夜晚,就如同只知道人造的白天一样愚蠢和不幸。”

  读到这,我不禁掩卷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也开始害怕黑夜?我有多久没有享受过黑夜,感受黑夜的温馨和宁静?好久了,我几乎忘却了夜晚的味道。记得最深的一次感受黑夜还是在几年前的夏夜,暴雨过后,掩门而出,弦月透过薄雾,大片的玉米地披上了轻纱,反到觉得这景实在梦里才有的。走到一池塘边,雨水注入塘中的叮咚声便如天籁了,怎样的乐器的弹奏也不会有如此美妙的。真的是作者所说的“神秘、美丽及盛典”。然而多少年过去了,我把自己禁锢在一个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没有泥土,没有夜晚(有的只是人造的夜晚),才觉得自己有些可悲的,人失去了夜晚,生命是不太完整的。

  人生或许会随波逐流,但我们终要永葆一些东西,比如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始终脱离不了大自然,是大自然孕育了我们。因为这个,或许我们只有在大自然当中才会意识到自我,才会意识到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都与自己有关系,自然中的一切都会让自己感动,无论是灾难,还是生命的孕育,一切的光,一切的变化。人或许真的需要不是地回归一下自然,也许我们的自然不如贝斯特笔下的科德角海滩美丽,全面,但这不重要,大自然从不重复自己,她给予每个人的都是不一样的。只是我们要准备好的,是一颗敏锐的心,与大自然合拍的一致的心灵,只有具备这样心灵的人大自然才会展示给你她的“神秘、美丽和盛典”。

  在黑夜,我们可以默默诵读这样的语句:

  “无论你本人对人类生存持何种态度,都要懂得唯有对大自然持亲近的态度才是立身之本,常常被比作舞台之壮观场景的人类生活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支撑人类生活的那些诸如尊严、美丽及诗意的古老价值观就是出自大自然的灵感。它们产生于自然世界的神秘与美丽。羞辱大地就是羞辱人类的精神。以崇高的姿态将你的双手像举过火焰那样举过大地。对于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那些对她敞开心扉的人,大地都会付出她的力量,用她自身原始生活中的勃勃生机来支撑他们。抚摸大地,热爱大地,敬重大地,敬仰她的平原、山谷、丘陵和海洋。将你的心灵寄托于她那些宁静的港湾。因为生活的天赋取自大地,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些天赋是拂晓鸟儿的歌声,是从海滩上观望到的大海的黄昏,以及海上群星璀璨的夜空。”

  《遥远的房屋》读后感(五):《遥远的房屋》:21世纪的瓦尔登湖

  遥远的房屋”,这标题高妙,亦真亦幻。“在烟囱农庄上的日子”则贴紧实在物,像埋首在葱蒜堆里。当你读完亨利 贝斯顿《遥远的房屋》,以为对美国东部科德角海滩的林林总总了如指掌,小木屋“水手舱”内外的景致物事对你也表现出老友的亲近,你的审美与理性再度被证成,不期然,这七宝楼台,被一拳捣得粉碎:“那所遥远的房屋,三十年前已葬身大海。”封底最末一行如是道,“千古事云飞烟灭”,再回顾书中场景与人,一卷卷沾染上童话的色调。

  情节也不复杂,从老实的副标题可看出,“在科德角海滩一年的生活经历”。一个37岁的美国男子,带着六角形的手风琴,在1924年夏季的一天,从马萨诸塞州的昆西来到大西洋的科德角海湾,在海岸线两英里外的沙丘上建了一栋木屋,帮手是一个邻居和一个木匠,木屋开十扇窗,窗框和壁板漆成淡黄,贝斯顿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海滩生活了一整年,看海,听涛,赏鸟,望外海的灯影,观风雪里的沉船,两周一次去邻近的城镇购物,用背包提回来,伏身在窗边的桌上,把这些拷贝至笔记本,365天往复循环。

  “我独居在水手舱,像克鲁索在他的荒岛上那样无人打扰。”话里掩不住自得,贝斯顿不避嫌,他有点担心读者当自己是“怪人”,另起一段写道:“一个人过于孤独并不好,它如同总是在人群中一样不理智。”为了让观点立得住,随即注释道:“从早上起身打开朝向大海的房门,到夜晚在清冷的房屋里划亮火柴,总是有事情要我去做,有东西要观察,有情况要记录,有事物要研究,还有一些牢记于心的细节。”海风倒灌的独居日子在他写来有滋有味,甚至引起仿效的冲动,如果晓得他跟死神几番耳鬓厮磨,我们是否还有这胆色?

  贝斯顿的冒险是超值的,在历时一年的赌局中,他抓到一手好牌,笑至散场。我的说法不乏功利,科德湾的一年的确帮了贝斯顿大忙。住进海边“水手舱”前他出过五本书,一本叙述一战中志愿者的经历,两本童话书,剩下两本被人忘得一干二净,严格意义上讲,当时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走运的是,科德角的海浪和滩涂带来了他渴盼的,《遥远的房屋》二十年间重印十一次,20世纪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19世纪同领域的翘楚是梭罗《瓦尔登湖》。

  说卡夫卡,不可遗漏那违背承诺的马克斯 布罗德,谈贝斯顿,也不能忘记他的夫人伊丽莎白 科茨沃思。布罗德用消极至背叛的方式促成了卡夫卡,科茨沃思以积极到胁迫的方式成就了未婚夫。1926年12月,贝斯顿在日记中潦草地写下自然写作计划,次年秋天,离开海滩时,他的背包里已装着几本写满原始资料的笔记本。但他看起来无意去发表,没理出一份像样的文稿。在向未婚妻请求择日完婚时,后者趁机使出女人对付懒散男人的最后一招,“不出书,不结婚。”

  我感兴趣的不是科茨沃思相夫教子,也并非贝斯顿声名鹊起,是他的写作本身,该绝无功利心。一个无名作家,坐在临大西洋的木屋内,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顺手拮取,无不能化字入文,“他总是用铅笔或钢笔写,惟恐打字的声音扰乱他最看重的句子的韵律。有时他花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推敲一个句子。”遗孀伊丽莎白动人追忆丈夫写《遥远的房屋》的情形,有人认为她讲的不尽属实,大多名人的家眷都擅长渲染,我倒相信是真,没有特殊理由,文本自身会说话。后来,贝斯顿也出过几本自然文学的书,不咸不淡,包括《在烟囱农庄上的日子》,概因名望所累、过于矜重,不能放开手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