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本质读后感精选
《财富的本质》是一本由[英] 萨姆•威尔金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财富的本质》精选点评:
●财富的本质—消灭竞争
●介绍了不少极度富豪的故事,总结了一些特质和性格。值得复读。
●作者其实整本书就在围绕一个核心论点展开,财富的秘密就是垄断,唯有找到垄断的生意,才能获得超额的利润,并且这样的利润还会源源不断产生,也唯有如此,才可以积累起可观的财富。根据作者对顶级财富的分析,他们要么创造对手无法逾越的竞争壁垒,要么去冒无须承担后果的风险。而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唯一,而并非一味追求更好。因为即便你做得更好,只要有竞争对手在,那是防不胜防的,你可以领先一时,但终有在竞争中落败的时刻,财富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其实《蓝海战略》、《从0到1》等书中也不约而同推崇了垄断或者说规避竞争的商业理念,也许真正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规避竞争,这其实也是《孙子兵法》中战争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有竞争必然是两败俱伤,一个充分竞争市场也必然产生不了超额利润。
●核心是垄断。只是现代社会进化出了非常多种垄断的形式。
●直接看后面的7个tips 就好 其它的只是些经济轶闻
●2/X 删我的书评,豆瓣nmsl
●颠覆三观,值得多读几次的好书
●看前言还是挺牛逼的:普通富人可能赚几百万或者几亿美金,而本书回答的问题是怎么赚几十亿美金。但是实际上还是一本讲了几个财富故事的书,第一部分比后面的案例都要写得好。
●首先不能够忽视时代背景,最顶尖的富豪通常站在浪潮之巅,而拉长时间看,一切又都归于周期。
《财富的本质》读后感(一):普通人如何获得财富?
财富的秘密要么创造对手无法逾越的竞争壁垒,要么去冒无须承担后果的风险。经济学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企业的盈利等于或趋近于零。出色的人在竞争的重压下无法获得与才能相匹配的财富。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要想获取财富,必须改变规则。“做开拓者并无益处”。
第一大秘密:不追求最好,追求唯一
第二大秘密:规模依然是王道
第三大秘密:去商业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淘金
第四大秘密:争取政府担保
第五大秘密:尽量拥有产权
第六大秘密:变法律为金钱
第七大秘密:发挥网络效应
1.喜欢数学
2.对金钱始终不渝的热爱和占有欲
3.愿意抛弃早期的生意合伙人
4.冷酷无情
但不是说拥有这几个特点的人就能获得爆炸性增长的财富了,还有很大的因素是运气。对于普通人来说,在如今比较完善的商业环境下,获取财富的启发有几点:
1.选择符合财富秘密的行业:金融、软件、政府保护的行业
2.追随拥有财富秘密的公司,投资它或者为它工作,也就是搭顺风车
3.尽量拥有产权,如知识产权、房地产等
《财富的本质》读后感(二):故事讲的挺好,总结有点抓瞎
【思维深度】3
【知识密度】4
本着负( hao )责(qi) 原则,写这篇书评前我顺手查了下作者,Sam Wilkin, 第一试,国内木有官方介绍。没事儿科学上网,WC 谷歌也木有? 百科、wiki未收录,神奇。知乎木有,八卦小平台Quora 也木有。换书名检索,依旧木有。翻来覆去,只能找到书上几句单调的介绍:
萨姆•威尔金(Sam Wilkin),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分析家。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
等等,这个Oxford Analytica 挺有意思啊,看看有没有介绍。
木有!研究队伍和专家一栏,并不对公众开放!
难怪网上都没信息。
罢辽,至少我翻到了NYtimes 的书评~
总体来说,这本书前80%部分阅读体验非常棒,第二章到第六章的故事精彩纷呈,作者的叙事手法超高,伏笔、转折、冲突,把现实故事讲的比电影还好看,而且故事跨度非常大, 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阅读面的广泛。
全文采取 分- 总结构,第1-6章分别选了历史上著名企业和富豪的故事,电路城、古罗马富豪(克拉苏)、美国工业革命时代富豪(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现代大而不倒金融体系(LTC,美林……)、印度富豪(比拉家族、迪鲁巴伊)、科技富豪(比尔盖茨)。第7章总结出了最终主题“1%的人如何实现财富爆炸式增长”
但我觉得第1-6章才是值得花点时间的部分,而最后一部分反倒平庸了不少,虽然大部分人会抱着公里的心态来读书,不过我还是把作者总结的7条巨富的经验摘录过来
1、不追究最好,追究唯一
2、规模依然是王道
3、去商业环境恶劣的地方淘金
4、争取政府担保
5、尽量拥有产权
6、变法律为金钱
7、发挥网络效应
是否挺失望的,我个人感觉书是虎头蛇尾了,甚至于让人怀疑:
作者的思维能力是否足够从前面六章的事无巨细的铺垫中找到答案?
我们做一个实验,把这几条带回前面几章那些陨落的公司中,能否给出他们一些战略性的解决方案?
似乎不能。
那作者这些杂乱无章没有逻辑的7条结论到底哪儿来的?抓瞎?
《财富的本质》读后感(三):无市场竞争之地
刚刚读完另外一本《财富自由-平民出身的富豪积累财富原则与方法》,与上一本书讲到的富裕阶级不同。这里说的是富豪是真正的世界排名TOP1000的富豪,财产是富裕阶级的1000倍以上。
与平民富裕阶级强调苦哈哈的遏制消费、提高储蓄、社交冷漠,发挥职业优势不同,富豪阶级则显然掌握独特的财富秘密。大部分富豪都是出身在富裕阶级或在初期有重要的财富支援。这使他们没有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浪费太多的时间或是夭折。当然也有在重大转折点无一例外的都抓住了时代的重大机遇而一跃成为顶级富豪的。当然这种基础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即使是富裕阶级与顶级富豪相比也不值一个零头,时代和发现践行财富的秘密还是成为富豪的最重要的因素。
大部分的富豪诞生在新兴的经济领域,要不是新兴的经济地域,要不是新兴的行业。只有在蛮荒的、肥沃的、无主的财富西部,才有可能诞生这样的超级富豪。后来人或成熟经济体是没有机会玩这些手段的,因为这些手段最后大部分都会被写进《刑法典》成为一个罪名。大部分的富豪有足够的野心、胆量、远见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并孤注一掷获得先机。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改革初期的大陆,信息化的时代,万物互联的时代等等…越是蛮荒、恶劣的地方,越有风险,但也有更多的机会和漏洞。
富豪与富裕阶级的财富秘密的一个本质的区别在于:富裕阶级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那一批人,是市场的优胜者。而富豪则是脱离市场竞争的那一批人,他们进入了无市场竞争之地然后闷声发大财。因为充分的市场竞争,受益者更多的是需求端,竞争导致利润越来越接近“零”。只有脱离竞争,规避竞争,把握超常机会,且让别人承担风险才有可能反常规的在一代人中积累起这么多财富。接下来几乎所有的超级富豪都践行了这么一种底层逻辑。
最简单的脱离竞争的方式就是出卖政治,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当然在现代这也可能是要杀头的事情,没有现代政治家会像古罗马的政治家克拉苏一样贩卖砍头名单直接没收财产来敛财,这个漏洞在几乎所有的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但总有机会的,对不?政治分配经济资源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多了点条条框框而已。顶级的玩家还是会通过游说立法,促进行业许可等方式把竞争者拒之门外来加大行业壁垒,让少数玩家从中受益。例如:比尔盖茨通过游说改变软件知识产权立法,为自己的首富地位奠定了基础,与早期的纯粹追求互联网乐趣的互联网创造者有了本质的区别。
更高级的玩法不仅仅通过政治筑起进入壁垒,还可以让利润归个人,风险归公众。干着高利润,零风险的生意。这主要集中在可以影响公共政策的超大型银行或是涉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业中的超大型财团。银行通过牌照降低竞争,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将风险放在次之的位置去获取超额利润。风险来临的时候则由公众买单,因为赌准了政治家会出于一时的金融稳定,为超大型银行担保。对于政客来说,作出这种选择的时候也会义无反顾,毕竟他们的目的是任期内的繁荣稳定,而不是100年后的繁荣稳定。
在垄断遭禁止的经济社会中还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前期投入,创造壁垒来规避竞争。规模本身就是壁垒,例如汽车行业、钢铁行业、铁路行业、交通等需要大规模的前期投入的行业。由于其投入成本大,回收时间长,就是一般的富裕阶级不可能进入的行业。而这些行业一旦形成规模后,又具备稳定、可靠的收益,最终获得自然垄断的地位。这在网络行业中尤其体现的淋漓尽致,前期为实现流量的大规模投入,最终一定会有变现的好机会。例如腾讯后期几乎在所有的互联网领域都可以如鱼得水,并不来源于他的竞争力,而是他业已积累的规模。
回归到如上的逻辑,TOP1000的富豪从个性、能力上来说他们是时代的发现者,钻空子的人。富有远见、野心、冒险、冷酷、阴险、奢侈,从来不是站到前台耕耘的人,而是在幕后默默收割的人。所幸的是这在当代中国都有。
《财富的本质》读后感(四):两千年来巨富们发家的秘密与关键步骤:4星|《财富的本质》
基本是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的风格,对历史的概括,有严谨的细节,又有深入的洞察,还有历史书、传记书中很难找到的巨富们发家的秘密与关键步骤。
共7章,第1章前言,第7章总结,中间5章。中间5章讲5类代表性的巨富们的致富秘密和关键步骤:
第2章:古罗马巨富克拉苏的故事。他利用政治斗争把富人列为公敌,然后攫取他们的财产。他的致富秘密是:改变游戏规则;
第3章:美国镀金时代。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多企业合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巨富。他们的秘密是:公司越大,成本越低且竞争越小;网络效应;自然垄断;
第4章:美国金融业。这个行业事实上的规则是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害怕倒闭,因此这些大而不倒的公司风险更低融资成本更低利润更高;
第5章:印度现代巨富的致富秘密:利用政府的各种管制措施,抢先一步,阻止竞争对手进入;
第6章:当代靠科技企业的致富秘密:网络效应,专利制度,法律条款。
古罗马的那一章,篇幅不长,我感觉是比较新的视角说古罗马衰落的关键点。作者引用其他学者观点,认为古罗马帝国的转折,是从马略为鼓励没有土地的罗马人从军而进行土地改革时开始。克拉克利用了马略之后的政治斗争为自己攫取了巨额财富。
下面是书中提到的镀金年代美国巨富们发家的几个关键环节:
1:斯坦福利用自己对加州政坛的控制阻止所有竞争对手进入该州。通过这种方式,他对加州铁路运输的控制一直保持到1900年;
2:范德比尔特从蒸汽船行业转战铁路业,在铁路业中,他也是先努力挤垮所有竞争对手或者以破产威胁他们,然后以极低的价格展开收购;
3:洛克菲勒是如何成功收购克利夫兰几乎所有炼油商的呢?他应该是利用南方改良公司的协议向这些公司施加了破产威胁;
4:卡内基的上司兼导师汤姆·斯科特找到了卡内基,想把自己的一些股票隐藏在卡内基名下,这件事成为卡内基摆脱卑微地位、一跃走上财富之路的最初契机;
总体评价4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因此,世界上那些亿万富豪的惊人财富暗示,现实经济已不是仅仅存在为数不多的小瑕疵的问题,而是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足够让你伸手捞出10亿美元了。P前言16
2:美国政府废止零售业反垄断法时,电路城便发现自己手中掌握着财富的秘密,即规模。于是该公司在美国各地建起明快悦目、一模一样的红色建筑(门厅均为插头状),并在这一过程中击败了一批夫妻店,但胜利只是暂时的。电路城的策略一旦遭到其他公司模仿 P29
3:公敌名单很快就成为克拉苏聚敛巨额财富的工具。公敌名单原本是为了消灭苏拉的政敌,但最终打击面扩大到这些政敌的支持者,随后又扩大到支持者的支持者,之后索性成为马库斯·克拉苏觊觎的一切富人,根据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说法,克拉苏通过操纵公敌名单攫取了"无数"矿业资产,其中大都是西班牙的银矿,P52
4:克拉苏也许算不上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但我们寻找的并不是军事秘诀。马库斯·克拉苏的生平印证了一条根本原则,这一原则贯穿在过去和现在的大多数财富秘密中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要想获取财富,就必须改变规则。P63
5:但在19世纪初,多数企业都面临着接近完全竞争的局面,而且几乎没有什么优势。于是,企业所有者必须奋斗几十年才能勉强维持生计。美国工业和农业部门充斥着工会活动家塞缪尔·冈珀斯所说的“彼此展开恶性竞争的小企业”。这种状况确实非常恐怖。P73
6:但斯坦福却让自己麾下的中央太平洋成功地扭亏为盈。斯坦福“意外”丢失了该铁路的财务记录,从而避免了政治纠葛,他还利用自己对加州政坛的控制阻止所有竞争对手进入该州。通过这种方式,他对加州铁路运输的控制一直保持到1900年。这可能不如政治垄断利润丰厚,但已经非常接近了。P77
7:随后,范德比尔特从蒸汽船行业转战铁路业,在铁路业中,他也是先努力挤垮所有竞争对手或者以破产威胁他们,然后以极低的价格展开收购(这种手段更高明)。到19世纪60年代末,范德比尔特已经通过这种方式控制了所有通往纽约的铁路。P86
8:多数强盗贵族要谋取的优势来自一种比“网络效应”更为宽泛的原理,即“规模经济”。将规模经济转变为财富的秘密需要一些创意。P91
9:那么,洛克菲勒是如何成功收购克利夫兰几乎所有炼油商的呢?他应该是利用该协议向这些公司施加了破产威胁。南方改良公司这项协议的高明之处在于,协议一旦生效,所有阻碍标准石油攫取统治地位的小炼油商未来的利润上升空间都会受限。它们的运输费用会大幅上升,退费也会流到标准石油手中。P100
10:后来,卡内基的上司兼导师汤姆·斯科特(一位铁路公司高管,后来与洛克菲勒共同构建丁南方改良公司)找到了卡内基,想把自己的一些股票隐藏在卡内基名下,这件事成为卡内基摆脱卑微地位、一跃走上财富之路的最初契机。P106
11:换句话说,摩根愿意花大价钱收购卡内基钢铁,确有部分原因在于这家公司本身很有价值。但削弱钢铁行业的价格竞争才是此项交易的真正意义,也是让卡内基在商界巨头的众神殿中站稳脚跟的财富秘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卡内基这位全球头号富豪的巨额财产就是这种财富秘密带来的回报,P114
12:当时展开这类整合的并不止摩根一人,平板玻璃、铅、冶金和煤炭行业都有类似的并购出现,但摩根创办的许多产业集团都极为成功。国际收割机公司对美国农机市场的统治一直保持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钢铁公司直到今天依然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而通用电气现在仍是世界前五大公司之一。P117
13:读者也许还能从这张表中发现一种更令人意外的规律。总体而言,农业部门的就业人数越多,农民获得的补贴就越少。反之,农民人数越少,他们获得的补贴就越多。这种情况似乎有悖常理。P118
14: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范德比尔特、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的财富秘密——他们试图在无法获得政府颁发的执照或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种种手段来建立垄断(虽然是“自然”垄断)。P125
15:也许仅凭这些事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摩根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在一个利益冲突交易盛行的时代,如果一家公司的董事会里有J.P.摩根的银行家,这家公司的效益就会变得很好。摩根因此赢得了其他银行家难以企及的声誉——这种声誉有望成为重要的竞争壁垒。P128
16:尽管通过收购来实现垄断难度很大,但神通广大且极其渴望终结竞争的摩根做到了——虽然从中赚到大钱的主要是其他人。P132
17: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一段短暂间歇,银行业便出现了这种神奇的局面,至少在储蓄业务上是这样。参保银行的所有资金实际上都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担保,于是便没有人在乎银行的人怎么花他们的钱了。小储户不在乎也就罢了(他们约束银行行为的能力毕竟有限),但关键在于,大储户或其他银行(他们本来应该展开有效监督)也不在乎。P143
18:但也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银行业监管在漫天的政治丑闻和有关储贷业富豪低俗消费习惯的八卦中悄然发生了另一巨变。虽然这一变化鲜为人知,但它仍会引领银行业走进新的时代,将一个词深深烙在公众脑海里,这就是“大到不能倒”。P153
19:这项交易真正的神奇之处在于,J.P.摩根决定不为这些超优先层级CDO提取准备金。整整90亿美元的信用风险“嗖”的一下从账上消失了,而J.P.摩根为此付出的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计。P166
20:为什么银行业内的有钱人很多,但超级富豪却寥寥无几呢?这是因为银行业对竞争的制约相对较少。P181
21:一项针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研究试图量化这些优势,该研究估计,大到不能倒的地位一年可为每家银行带来47.1亿美元左右的价值。P184
22:总而言之,虽然金融业有许多新的(而且越来越多)挑战有待应对,但这行仍然值得推荐。不论发生什么,你都不至于破产。也就是说,不管你多么鲁莽,也不管你冒多大的风险,人们都照样会把钱给你——这就是金融业自储贷业危机以来始终未变的财富秘密。P187
23:后来的一项政府调查发现,在印度独立后的10年里,约有56%的银行贷款流入了该国最大的20家企业,这其中又有高达1/4的贷款流人比拉一个人手中。而这仅仅是开始。在许可证方面,比拉的手段更加高明。P199
24:涤纶和天然气都是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迪鲁巴伊解释说:“你生产的东西越多,成本就越低。”洛克菲勒当年也悟出了这个道理,但洛克菲勒和卡内基会逐渐遇到模仿者,而迪鲁巴伊则不同,只要他能让自己的工厂上规模,许可证统治制度就能保证他不受竞争影响。P210
25:迪鲁巴伊在印度的成功经验还完美地证明了这样一条原则: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越不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生存下来的企业利润空间就越大。这就是他的财富秘密,也是卡洛斯·斯利姆的财富秘密。直到今天,穆克什和阿尼尔还在运用这个财富秘密。P240
26:但DOS并不是微软开发的,DOS背后的大多数构思都与微软无关,微软也没有为DOS的开发出过钱。因此,让微软获得DOS所有权(可出售DOS)的一批合约后来被奉为“世纪协议”或“世纪契约”。当然,人们都是事后才看出那些高明之处的。当时,就连盖茨也没有意识到DOS有多么重要,但他起草的一批合同无疑是极其高明的。P261
27:不要追求最好,而要追求唯一。可惜,在现代社会,要想找到一个能授予你垄断权的政府是很难的。不过你不妨去新兴市场找找看。卡洛斯·斯利姆在墨西哥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阿尔及利亚国内的“政治金融势力集团”(拥有强大政治势力的商人)依靠受政府保护的贸易垄断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P298
28:其实在我看来,规模经济强大到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自然垄断的只有计算机软件行业,而属于该行业的微软曾在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占有逾90%的份额。有人也许会说,计算机软件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它之所以能以现在这种形式存在,完全要归功于知识产权法。P303
29:这些人之所以感到惊讶,只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财富的秘密。对企业来说,是否拥有巨大的市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没有竞争才是关键。而寡头们在俄罗斯可谓如鱼得水,他们使用的一些赚钱手段比马库斯·克拉苏搞的公敌册好不了多少。P305
30:如果能够克服这项挑战(找到滥用投资者的钱,却仍能吸引更多投资的可靠方法),就算得上现代人在财富秘密领域的重大突破了。当然,美国储贷行业可谓精通此道。他们甚至偷走了华尔街一些最老练的金融机构管理的资金。储贷银行发现,只要贷款人和储户确信自己能把钱收回(这要感谢存款保险),即使他们发现你多半是在偷钱,也会爽快地把钱给你。P309
31:此外,现代社会至少有一个舞台能够重现古罗马时代随意掠夺他人财产的英勇和荣耀,这就是知识产权领域。在知识产权界,确实会有大批律师(我在第六章提过,这些律师通常受雇于非专利实施实体)抢夺他人的资产,他们的目标通常是那些自卫能力有限的小公司。P315
32:你也许可以称之为“障眼术”。财富秘密隐藏在极其复杂、枯燥的法律和监管规定之中,就算这些法律和监管规定普通人都能看到,他们也不可能从中发现财富的秘密,更不用说利用这些秘密了。比如,旨在彻底解决美国金融业“大到不能倒”问题的《多德-弗兰克法案》长达848页,监管机构又制定了约400项规则和解释,总共长达3万页。P317
33: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确实有一些傻瓜卷入了全球金融危机。但傻瓜不是银行家,而是我们。更准确地说,我们不是傻瓜,而是“理性的无知者”。我们也许很聪明,但我们肯定没有用心。我不知道你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读过多少讲“大到不能倒”这个问题的学术著作,反正我是很多书都没通读过,而就算这样,我还写过一些关于全球金融业的论文。P318
34:在行业的运行机制所赐。在高度竞争的行业,即使是最优秀的竞争者也只能比其他人多赚一点点,因此只能略优于其他人;而处于自然垄断行业(如软件业)的最优秀竞争者最终则能获得巨额利润,并能逐渐积累庞大的财富。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是超人,而在于行业本身的运行机制。P325
全文完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11月30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11月30日)
2018读过评过的400多本书(截至10月31日)
本号近80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