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赢家读后感摘抄
《沟通赢家》是一本由徐丽丽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沟通赢家》读后感(一):停下你的沟通游戏
当人们处于不健康的心理地位时,就会忍不住要去玩一种或多种的“沟通游戏”。 什么是沟通游戏呢?这是两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这种沟通以暧昧动机为根本,且貌似合理化的一套重复出现的沟通方式。听起来还是有些让人感觉到云里雾里。但实际上沟通游戏非常频繁的出现在人际中,当你在跟别人沟通中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感觉到要被动的承诺一些事情做出一些让步等,那你可能就已经陷入了沟通游戏中。 沟通游戏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处在游戏中的人并不自知,至少表面上他们并不是有意制造冲突。 2、游戏结局很混乱,大家都感觉到挫败、互相指责。 3、游戏是一再重复的。你跟同一个人可能会反复陷入相同的感觉挫败、失落、不对劲的沟通游戏中。 4、参与沟通的人之间都会有隐藏沟通。也就是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信息在传递。也就是“话中有话”。 既然沟通游戏让人不舒服,且在游戏中的人感觉都并不好,那为什么这种沟通模式会维持下去呢?很明显,当一个模式维持下去的时候,它必然是由其功能性的。对于发起“沟通游戏”的人来说,这种模式引起别人关注、打发时间或者强化早期对自己或对别人对命运的看法(负面的消极的不信任的)。这是一种早期养育互动中养成的模式,虽然发起者本身也没有觉察,但因为他们童年起就缺乏信任及诚实亲密的开放关系,那么为了在人际中隐藏自己,他们就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与周围人陷入到沟通泥潭中。 所有游戏的原型都是孩子,孩子因为内心不成熟就会做出反应。这个游戏就像钓鱼一样,由发起者抛出“鱼饵”,沟通另一方的弱点或欲望就是“鱼钩”,当这两者配在一起的时候,沟通另一方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反应,不成熟的反应就必然会导致局面的混乱。这时所有人的感受就会发生转换,迫害者、拯救者和受害者的角色会发生轮换,结果让大家都陷入不开心和怀疑中。简单总结,游戏公式就是:饵+钩=反应➡️混乱➡️转换➡️结局。 比如说,孩子摔坏了花瓶这一事件,妈妈明明看到了,却明知故问“谁摔坏的?”,这就是“饵”;孩子那想要证明自己是好孩子的欲望是“钩”,当听到妈妈这么问时,他本能反应就是否定掉是自己的责任,也就是撒谎。而发起这个游戏的妈妈当看到孩子撒谎时,就会指责孩子,孩子也必然是抗争哭闹,这时场面就会变得混乱不堪。妈妈,从开始的指责方也就是迫害者,成功转换成了被欺骗的一方也就是受害者,结果妈妈就会变的很生气,大家都不开心。 妈妈真的是想要生气指责孩子吗?也许不是。但当她发起这个游戏的时候,她就很难决定这个游戏的走向了。 正确的做法必然是像《有边界,才自由》这本书里建议的一样,当妈妈看到孩子摔坏了花瓶的时候,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自己的发现已经看到花瓶摔碎的情绪,同时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为他的行为设定边界。
《沟通赢家》读后感(二):好读书,读好书
花了一个美好的早晨, 一杯美式,一杯白水和一个牛肉饼, 看当当网上的:大咖荐书! 这本书我实在看不下去! 作者的很多知识应该是来自于社会的总结, 加入了很多圈子,弄的一套模型, 这套模型没有任何实证研究, 也没有任何调研,然后就拿出来去讲,用的很多案例都是来用这个模型佐证。 问题显而易见: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是拉近距离还是让人感觉到你是沟通高手? 是克制情绪,天天一张笑脸相敬如宾还是作为自然人,我也有七情六欲? 是把自己刻画成一个有着大爱的救世主,还是就想自私的活着? 所以,很多自栩沟通的高手,背后都可能是抑郁患者。情绪需要释放,欲望需要释放! 生而为人,就是我们有七情六欲,很讨厌国内一些书籍,贩卖焦虑和无知。 这本书就不推荐了。 全书的内容,三句话说完 1.2种沟通关系:漠视和亲密 2.3种沟通类型:互补,交错和隐藏(分别用,父母、儿童和成人进行连线) 3.4种状态(作者弄了个矩阵图):你好,我也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 全书结束。后面都是案例,照这个模型来解释,大量的都是夫妻关系的解读。 单从书的逻辑来说,问题很大: 1.什么是沟通?没有说明白。 “”沟”什么、“通”什么?沟通只是语言上的吗? 2.沟通类型?粗暴的画了一个图,什么父母、儿童和成人。然后分成了 交错、互补和隐藏。 父母不是成人吗?成人不是由儿童来的吗?逻辑分成就有问题! 交错、互补和隐藏。三者什么关系?互补的对面是斥吧;交错的反义是平行吧;隐藏的反义是显现吧! 可以看出,作者的理科和逻辑思维是比较混乱的。基本属于拿着个图画了几个对应关系,弄出来了。这样的水平,本科论文都过不了啊! 在进行沟通类型分类按照人物特征来分是最不讨好的,因为人有千面。如果按照场景或者“”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可能更好。 一对一的沟通,是平等的;一对多,是演讲;多对一,是质问;多对多,是辩论。 每种场景和技术不一样,一对一攻心,一对多调情,多对一质问,多对多凌厉。 3.沟通的状态,弄了一个OK模型就更扯了! 什么你好,我不好/你好,我也好/你不好,我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样关系类型只适合点对点,一对一,熟人间。 那么商务谈判呢? 陌生人间呢?我根本对你是无感的,搭不搭理无所谓,处于境界状态。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阅历应该是做夫妻关系,心理咨询的。商务谈判比较少。 综上,这本书没读的必要。 逻辑混乱,模型乱编,案例单一,学无所得! 浪费我一杯咖啡, 一个牛肉饼, 一个美丽的早晨! ——————— 说点题外话:从众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看书看别人推荐的,看电影看评分,喝奶看口碑,去旅游看点评! 我们被社会的大众影响到失去了自我。 昨天,我受一老师的推荐,终于买了梁宁的产品30讲,国内的东西害死人!基本都是个体的经验却当成普世的逻辑,害死人!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读大师的书,读经过论证的书!
《沟通赢家》读后感(三):读的书不好,那就是请到一个庸医了!
花了一个美好的早晨, 一杯美式,一杯白水和一个牛肉饼,
看当当网上的:大咖荐书! 这本书我实在看不下去! 作者的很多知识应该是来自于社会的总结, 加入了很多圈子,弄的一套模型, 这套模型没有任何实证研究,
也没有任何调研,然后就拿出来去讲,用的很多案例都是来用这个模型佐证。 问题显而易见: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是拉近距离还是让人感觉到你是沟通高手? 是克制情绪,天天一张笑脸相敬如宾还是作为自然人,我也有七情六欲? 是把自己刻画成一个有着大爱的救世主,还是就想自私的活着? 所以,很多自栩沟通的高手,背后都可能是抑郁患者。情绪需要释放,欲望需要释放! 生而为人,就是我们有七情六欲,很讨厌国内一些书籍,贩卖焦虑和无知。 这本书就不推荐了。 全书的内容,三句话说完 1.2种沟通关系:漠视和亲密 2.3种沟通类型:互补,交错和隐藏(分别用,父母、儿童和成人进行连线)
3.4种状态(作者弄了个矩阵图):你好,我也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
全书结束。后面都是案例,照这个模型来解释,大量的都是夫妻关系的解读。
单从书的逻辑来说,问题很大:
1.什么是沟通?没有说明白。
“”沟”什么、“通”什么?沟通只是语言上的吗?
2.沟通类型?粗暴的画了一个图,什么父母、儿童和成人。然后分成了 交错、互补和隐藏。
父母不是成人吗?成人不是由儿童来的吗?逻辑分成就有问题!
交错、互补和隐藏。三者什么关系?互补的对面是斥吧;交错的反义是平行吧;隐藏的反义是显现吧!
可以看出,作者的理科和逻辑思维是比较混乱的。基本属于拿着个图画了几个对应关系,弄出来了。这样的水平,本科论文都过不了啊!
在进行沟通类型分类按照人物特征来分是最不讨好的,因为人有千面。如果按照场景或者“”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可能更好。
一对一的沟通,是平等的;一对多,是演讲;多对一,是质问;多对多,是辩论。
每种场景和技术不一样,一对一攻心,一对多调情,多对一质问,多对多凌厉。
3.沟通的状态,弄了一个OK模型就更扯了!
什么你好,我不好/你好,我也好/你不好,我好/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样关系类型只适合点对点,一对一,熟人间。
那么商务谈判呢?
陌生人间呢?我根本对你是无感的,搭不搭理无所谓,处于境界状态。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阅历应该是做夫妻关系,心理咨询的。商务谈判比较少。
综上,这本书没读的必要。
逻辑混乱,模型乱编,案例单一,学无所得!
浪费我一杯咖啡,
一个牛肉饼,
一个美丽的早晨!
———————
说点题外话:从众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看书看别人推荐的,看电影看评分,喝奶看口碑,去旅游看点评!
我们被社会的大众影响到失去了自我。
昨天,我受一老师的推荐,终于买了梁宁的产品30讲,国内的东西害死人!基本都是个体的经验却当成普世的逻辑,害死人!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读大师的书,读经过论证的书!
《沟通赢家》读后感(四):基本概念
什么叫TA? TA(transaction analysis),全名人际沟通分析学,这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TA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自我状态 在TA的定义中,沟通中的人们分为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P)、成人自我状态(A)、儿童自我状态(C),这三种自我状态的意义是: 父母自我状态(P):主要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和权威人士的形象(有点接近为精神分析里的超我)。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导被我们内化成自己内部的声音,影响了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一般来说,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父母”,习惯发号施令、指导别人、发现并指责别人的错误。这种状态的积极一面是有权威感,坚持原则,道德感强;消极一面是过分强求苛责别人,惩罚多于保护,高高在上。另一种是“养育父母”,有很多的安抚行为,将对方视为需要照顾的孩子,关系爱护鼓励甚至处处替代。这种状态的积极一面是关心他人,有奉献精神,关心别人多过自己;消极一面是看不到别人的潜力,对别人过分保护。 “儿童”自我状态(C):是儿童成长时期的内心感受形成的人格部分,出现在沟通中经常会让人感到童年的经历重演(有点像精神分析里的本我)。儿童状态也分为两种,一是“适应儿童”,听话,顺从。积极的一面是执行力强,服从度高;消极一面是缺乏创造力灵活性,不能承担大的责任。另一种是“自由儿童”,任性、冲动、缺乏理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它的积极一面是友好合作、灵活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乐观;消极一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度挑战规则和传统。 “成人”自我状态(A):是认真负责地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分析情况,做出合适恰当的反应(有点像精神分析里的自我)。“成人”状态的功能是适应的,且在社交过程中是必需的。但因为成人状态过于一板一眼缺乏情感,有时会显得乏味。 二、漠视 在人际沟通中,我们会习惯性过滤掉一些东西,这种过滤会让我们无意识地忽略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资讯,这在TA中叫做“漠视”。漠视分为四种情况: 漠视问题的存在。因各种理由没有注意到问题发出的信号,导致严重后果的出现。 漠视问题的重要性。注意到问题发出的信号却不重视,漠视问题的发展,导致严重后果的出现。 漠视改变的可能性。环境决定论,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看不到可能性。 漠视个人的能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问题,只能维持现状。 针对这四种漠视情况,人们也会演化出相应的行为模式,包括:什么也不做、过度适应、烦躁、无能或暴力。 三、心理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在沟通前就已经对他人和自己的反应做了预设,有了预定的信念或者内心根深蒂固的潜台词。也就是“你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在这种情况下,就确立了在沟通中双方的心理地位,包括: 我好,你不好。选择这种心理地位的人看自己总是好的,看别人总带着偏见。要承认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把对方压下来,只有证明别人不好才是好的。他表面强势,习惯指责,内心是不安和恐惧的。 我不好,你好。选择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倾向于否定自己依赖别人,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 我不好,你也不好。选择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对他人和自己都充满否定和失望。在沟通中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沟通,不相信可以解决也拒绝别人的帮助和沟通,从而让自己和身边人都陷入绝望无助中。 我好,你也好。这种心理地位的人,看自己是好的,看别人也是好的、值得信任的。当沟通中发生不一致,会认为是差异造成,会用信任的角度去沟通,客观看待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解决。 心理地位是怎么形成的呢?孩子在刚出生时是完全依赖父母的,因而一开始建立的心理地位是“我不好,你好”的以来状态。通过抚养者恰当的养育方式,孩子会慢慢学会思考、挖掘潜力、肯定自身的能力,建立信心,逐渐抛弃这种“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建立“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经常遭受负面的评价和批评,很可能就会形成其他三种负面的心理地位,内心对自己有怀疑、不安、自卑和胆怯。不健康的心理地位一旦形成,如果不察觉,就会在无意识中强化验证它,并一次次的在沟通中体会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