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悦》读后感1000字
《柳宗悦》是一本由[日]柳宗悦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柳宗悦》精选点评:
●杂物之美理论依据 @lost&found
●入门小册册 似乎看完到现在除了“猪口”就没记住什么
●如果说民艺的核心在于实用性,那么纸质书的实用性就是轻便舒服,摸上去爱不释手小巧玲珑的一本书,读库和muji真的相当搭
●《青花瓷猪口》最后一段文字令人动容:为天才做传记的人多之又多,而我要替这些贫穷的、被历史埋没的人书写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业绩值得讲述,要让他们得到公众的认可。真正能够承载日本青花瓷荣誉的,正是他们。
●论文。
●柳宗悦独特的美学观。我很爱这种调调,强调日常之美、平凡之美,而又不否定繁华的装饰带来的美。强调自我的认知,本我而无拘束。强调实用,美以用之。强调工艺,体现出固定和模式化下的美。最后一篇关于猪口青花瓷的个人感觉是这本书的败笔,和美并无太大的关系,只是要求我们注意日常所常接触而不常研究的东西,关注被忽视的器物,扣了一星。总体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小书(6万字)。
●“人与物”文库本系列的第一册,反倒是最后读的一册。认同民艺作为“用”的艺术,把美学化于日常,手如神——造物的,手创造的杂器为人所用——而非束之殿堂的,以及取材于自然,经手造成形后又与圆融于自然的,便谈不上出处与归于,那是始与终,是浑然一体。民艺也是一门哲学呐。
●秉承了读库和MUJI一贯理念的一套小开本丛书,精致极简、严谨扎实。本册收录了柳宗悦1926年到1942年间的五篇文章,从16年的时间跨度中截取片段,帮助人们大致一览他逐渐丰富和完整的“民艺观”。民艺来源于生活,在悠长的使用历史中反复淘洗,最终在代代相传的手艺里定格,是人、物与自然共同创造,来自无名之辈,服务于万千民众,传承于历代匠人。
●十分好看,之前以为会有很多和广师大那套民艺的书重复的内容,但看了发现都还很有意思,其中收录的两篇《用与美》《工艺化的事物》非常值得一看。柳宗悦提到了中国明代的青花和日本的平民日用食器猪口,我很喜欢去博物馆,但是每次看到青花都觉得,这东西太精致,精致的有点让人觉得不亲民,不亲切。似乎只适合摆着看,高高在上。柳宗悦写的也是这点,日本把青花工艺运用到了非常平民日常的生活里,让一个工艺变得生活化起来,既美观又实用,书里提到的几个核心观念: 实用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耐用(物理层面),好用(物理和心理层面),用着舒心(心理层面),也就是说实用本身不可以脱离物理或心理层面单独讨论。 工艺化,也等于模式化,这种模式化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代吸收一切复杂之后形成的单纯,不止在器物上,在表演上,生活环境里都随处可见。
●2020005:“在普通与平凡被蔑视的世界里,亦有美之所在”,作为日本最负盛名的民艺美学的发掘者与倡导者,柳宗悦的这本小册子是对工艺之美的颂歌,并集中阐释了何为工艺之美:健康的美、有“用”的美才是最本质的。好的“用”与好的“美”,不是对世界的背离,而应该是物心一如的和谐与统一。摒弃了无用与矫饰的病态之美,柳宗悦别具只眼,在非个人化、流水线、固定模式与成熟技术中发现工艺之美。上至僧侣读经,下至豆腐店的叫卖声,以及各种杂器用具形状、花纹与色彩的设计,实用性都是最重要的考量,是工艺的本质。
《柳宗悦》读后感(一):举猪口
* p15 所谓民艺,即民众为自身所制造的实用品。比起为欣赏而制造的物品,民艺在更大意义上是为使用而制造。我们之所以对此类物品尤为尊重,是因为在它们身上可以看到美与生活和谐共存。
* p16 有些美,只有无名之作才能体现。
* p25 它们极为普通,价格便宜,任何人都能接触和购买。其中多是家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人熟识,完全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可能是盘子,可能是盆儿,可能是衣橱,也可能是衣物。无论何时何地,都极容易入手,被人们称为“随身物”“常用品”“便利工具”。
* p27 必须能经受住日常使用的力度。
* p40 脱离纯真,便不存在真的美。
* p42 这不是他随心所欲做的选择,而是将选择的自由托付给他。
* p61 只有三者都具备,生活才能顺利进行。
* p65 营养价值并非仅限于物理学、化学的范围。
* p94 “工艺化的字体”
反过来说,为何字交到个人手上,就会脱离模式呢?
* p104 经常有人误认为仪式就是形式、就是束缚,故而认为仪式不过是让人不自由的约束而已。他们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误解了仪式的真意,没有看到仪式所蕴含的超出形式之外的内容。
* p105 最近,随意把花插到花瓶中的“插花”很盛行,或许是因为标榜自由吧,这样的插花没有形成成熟的形式。如果未能实现充分的工艺化,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歪门邪道,因为未能活在形式之上。
* p106 一种舞蹈反复凝练,将其最大程度形式化后,就产生了“能”。所谓“能”,就是在举手投足间以极简至大,那是美的结晶。
* p119 只有超越了个人的界限,才能产生工艺化的特征。工艺化的事物总是公共性的。
* p137 猪口是成群结队的物品。
《柳宗悦》读后感(二):发现常伴生活左右的器物之美
如今,快消品时代的我们,勤于购物、勤于更新生活用品,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去观察那些身边的小小器物了吧。上一次在意日常物品的质朴之美是什么时候,大抵是早些年看美院学生作品展的时候。《柳宗悦》作为MUJI BOOKS“人与物”系列文库本其中之一薄薄的一本小书,装帧也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无印冷淡风。作为日本民艺运动之父的柳宗悦,一生都致力于推动着日本民艺运动的发展……而什么是民艺呢,柳宗悦在小书的随笔《民艺》中这样写到:所谓民艺,即民众为自身所制造的实用物品。
和很多日本文学一样,柳宗悦的随笔中的文字有着几丝日式文艺范。在谈论身边日用器皿的时候大多都用着同那些器皿一般质朴的文字语言,虽说质朴,却也不失雅致。在繁忙之余阅读起来竟能让人顿觉清凉。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日常器物美学,在这本小小的口袋书里经由柳宗悦杂器一般质朴的文字描述一点点变得明晰起来。
日本NHK电视台曾经有一档专门讲日本艺术鉴赏的纪录片《壶之美》,里面有很多期就讲到日本平常生活中的器物之美。衣物、家具、器皿……里面的物品,很不起眼的事物在讲述人和旁白的描述中渐渐变得不平凡起来。当今日本对于日常生活中器物的重视与喜爱,很大关系就是有受柳宗悦民艺运动的影响,如果没有柳将一生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此的话,想必日本独特的生活美学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虽然这本小书所收录的只是柳宗悦众多文字作品中的几篇随笔,但是既涉及到了这位民艺大师对民艺独到的见解,其中亦包括了柳对日本传统以及工匠们饱含深情的关怀。
与其他赞扬工艺的人所不一样的是,柳宗悦极其强调物品的实用性。在《用与美》这篇随笔中反复地强调物品的用,物质层面的用、心理层面的用,也较为重视他称之为机能的器物与人对器物进行使用两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对此探讨得极为细致,饱含着日本文学的那种柔软与真切,仿佛所说到的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见所用的桌椅板凳之类物品,而是在赞美一件极其珍贵的馈赠一般。
在《工艺化的事物》一文中,更是用独到的眼光去看待能剧、相扑、日本绘画、宗教……可以说将工艺化这一特征带入到了生活当中所能感受到美的方方面面。虽然严格来讲,他文中所说的工艺化略等同于模式化、规范化,但是能用此类眼光去看待,也足见他对工艺的热爱及在民艺运动的关心。而本书末的《青花瓷猪口》一文中,柳宗悦直言了他投身民艺的初衷:“为天才做传记的人多之又多,而我要替这些贫穷的、被历史埋没的人书写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业绩值得讲述,要让他们得到公众的认可。”
《柳宗悦》这本薄薄的口袋书,甚至一天都可以看完,但是作为一本研究探讨为人所忽略的日常事物之美的小书,却值得在闲暇之余细细地品味。尤其是在如今快资讯、快节奏的生活中,静下心来,读进去,领略常伴我们生活左右的物品之美之余,找到一丝丝平静……
《柳宗悦》读后感(三):设计艺术书系 l 《柳 宗悦》:民艺之中,民族自觉
提起无印良品(MUJI),大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那红白配色LOGO、原木器具、洁白简约的生活用品、棉麻质地的服饰……无印良品几乎定义了中国人眼中的日式生活美学范式。
独特的品牌调性,成功的业绩,田中一光、原研哉等传奇设计师的光环,使其在设计、品牌营销、传播领域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2018年,无印良品推出了《人与物》系列文库本,收录著名日本艺术家的部分文章。第一辑共有三册,分别是《柳 宗悦》《花森安治》与《小津安二郎》
先与大家分享第一册,《柳 宗悦》。
01 柳宗悦的民艺美学观
柳宗悦(Sooetsu Yanagi,1889-1961)是民艺运动之父,“民艺”概念的创造者,并在1936年开设了日本民艺馆,他曾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功劳者”称号,长期致力于宣扬民众生活器物中蕴含的美。
本书收录了柳宗悦1926年到1942年间的五篇文章,从16年的时间跨度截取片段,我们看到他的“民艺观”分逐渐丰富和完整。
柳宗悦创造了“民艺”这个词,《民艺》一文中,他定义了民艺就是“民众为自身所制造实用物品”。民艺之美,是一种基于实用的质朴健康之美,“一切日常的美,必然以直率的形式体现于民艺品中”。我们可以把这种直率理解为物品的性格,更可以理解为,物品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种维度的使用需求。
这些民众所造所用的日用品,又叫“杂器”或者“民具”。来自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本身,在悠长的使用历史中反复淘洗,最终在代代相传的手艺里定格,杂器是人、物与自然共同创造,来自于无名之辈,服务于万千民众,传承于历代匠人。
《杂器之美》里,柳宗悦建立起了杂器之美与日本之国的关联。“沉浸在这些杂器中的日本,流露着故国的自然、风土与民众情感,以及毫不做作的相互理解。”
杂器是民艺,而一个“器”不是无端地变成“艺”,实则需要内行制造,继承传统,遵循范式,融入韵律,这便是事物的工艺化。《工艺化的事物》便花了很大篇幅,从社会的方方面面解析何为“工艺化“。
但是我们要注意区分,工艺化与工艺美术的差异,前者是用和美的和谐,后者是过度的装饰,而过度追求复杂工艺和美术化,是民艺品的失格。“奇技淫巧“”巧夺天工“,这样的词用于称赞杂器,显然并不合适。
“形式与功能”何者为先的问题没有困扰到柳宗悦。实用是第一位的,完美地满足实用功能恰是杂器的质朴之处,也是它的美之所在,能用才是美的基础。不堪用的事物不足以称为“艺”。
但是,审美功能也是“用”的一种,从“形状、色彩、花纹”上让使用者心理感到舒适,也是杂器的应有之义。
“用是心与物的结合”,这个观点柳宗悦在1941年的《用与美》里做了详尽的探讨。
02 你用的器具,代表了你的审美和历史
小册子的最后一篇文章,考据了一种在日本各地都广泛使用的杂器——猪口。平凡且美的器具诞生自一代代工匠之手,这些娴熟而无名的工匠,又何尝不是日本人民的缩影。
人民是无名的,但历史的辉煌皆由人民创造和继承。
在歌颂无名工匠的同时,柳宗悦实则为日本民族做传——以挖掘其人民的生活用具之美的形式,对日本人民的创造力、文化继承和民族审美予以肯定。
那些赞颂日本杂器,特别是陶瓷类杂器的字里行间,我们甚至会读出一种求索感:从中国和朝鲜在漫长文明史上对日本工艺影响中,竭力找出尚且纯正的日本风味。
他认为,工匠的工作代表了传统,“而传统是一个国家最为珍贵的财富”。柳宗悦意图从杂器,进而从传统工艺的角度出发,回答“日本人是谁”的问题。
柳宗悦毕其一生去探讨“民艺”,其目的似乎是唤起一种民族审美自觉。无论是西方坚船利炮式的生活观,还是中华文化浸染下的美学范式和价值观,这些都并不是日本民族。
真正的日本人的民族性,保留在生活中的简朴而实用的杂器里,保留在杂器所折射的审美传承里,保留在成就杂器的“风土、素材、制作”里。
乡土仅仅是产出了符合本地的杂器吗?它实则造就了生活在乡土上的一代代人呀,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群体的差异首先受限于地域。
所以,他要为日本杂器大声疾呼,为造就杂器的人民著书立说,因为日本人已经走到了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时期,不做这种自我肯定的努力,群体无法走出某种阴影。
03 国潮复兴,在相似的历史阶段
在现代化、工业化的冲击下,当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后,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我们都在时光之河的不同流域里先后发问:我们是谁,是什么定义了我们的民族/国家?
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崇古思潮复兴、传统中式审美回潮、国风设计受到热捧,种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只是终于也来到了某个必然的阶段。
这个阶段曾经出现过,大约60~70年代,报刊上常常可见关于工艺美术取得何种成绩的报道,那时我们一无所有,而只好卖弄工艺;如今我们有的太多,却日益迷惑。
在文库本《柳 宗悦》的引领下溯源,沿着时光之河逆流而上吧,从水中咂摸冰山的味道,从沙砾回想山岩。在平凡的点滴里追溯我们的来历,同时带着这份记忆勇往直前。终究,什么样的河流都将入海,成为苦咸汪洋的一部分。
《柳宗悦》读后感(四):【2020/02/15】『实不相瞒我一直以为这本是柳宗元……』
【2020/02/15】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读库 X MUJI 柳宗悦(人与物系列1)
『实不相瞒我一直以为这本是柳宗元……』
去年年初(一查是去年的2月19日)在杭州单向空间觅得的书,远远瞥见就觉得非常MUJI风,走近一看,还真是MUJI和读库合作的“人与物”系列。当时出了六本,索性就六本全部入手了~
整本书的风格我非常喜欢,就是很MUJI很性冷淡,简朴素雅,“珍贵文献连结人与物,‘简素语言’传达事物本原。”这就是这套书想要做成的意义。
书很袖珍,就是文库本,而我是非常喜欢这个大小的书的,晚上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老妈也介绍文库本的大小,我说记得在韩国的地铁上看到很多韩国人拿着手机看棒球,可是在日本的电车上,我却见到很多人看书、而且会用精美的书皮把书包起来,读书那么私人,不让其他人窥探。于是我也立刻拿了一个书皮出来包一下~)
所以一直觉得文库本特别好,拿在手上不费力,靠着书柜就可以慢慢看。本来想着今天要一口气看他个三本,可有点高估自己了。竖版排列有点降低了我阅读的速度,但书,依然是好书。
于是就觉得不应该在家里看掉它,应该留着外出的时候随身携带。
这本书介绍的柳宗悦被称为日本民艺运动之父,毕生都在探寻庶民生活中那些用品具的美,因此,本书所描述提倡的,就是希望我们可以珍惜那种时常伴随着我们身边被我们日日使用的器物的杂物之美。
巧是今晚喝茶,所以没用保护杯,去年画了三百多买了套粗陶小茶具,托盘扔到了床上用来垫书,茶杯倒经常在手,今晚依然如此。我是很喜欢这种粗陶的美感的,因为喜欢所以经常拿着手中,也懂作者表达的那种这样的无名的平民艺术因为被使用,反而变得更加美丽。我也喜欢作者说的,自以为美有一个原则和标准,可照着那样定律去做出来懂成品,反而不美。
原来越是自然的东西,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