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的味道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时间的味道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1 00:33: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的味道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的味道》是一本由[德] 韩炳哲 (Byung-Chul Han)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味道》精选点评:

  ●香薰无法持续,清闲反而更累

  ●感觉翻译没有其他几本顺畅啊

  ●这翻译真是一言难尽

  ●很精彩,有深度~ 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

  ●第三本韩炳哲的书。韩其实算不上是哲学家,只是一个写文章不错的作家,这本书只不过重复了海德格尔的说法,有意思的是论述了中国以香识时的做法。

  ●内容挺喜欢的,如果装帧排版更精美些或许会打满分吧。

  ●韓炳哲一直以來的論調都是對轉瞬即逝的、加速的、不斷變化的、不斷行動的「勞動生命」不滿;喜歡永恆的、神秘的、持續的「凝思生命」。他矛頭一直以來都對著過度積極、要求行動(不要思考)、講究立即成效的「現代社會」(只有不斷刺激疲勞加速的無時間感);相反的,他更愛漫遊、緩慢、持久、泰然處之的狀態(有香味充溢的時間)。本書的哲學脈絡續著海德格、尼采的線,對鄂蘭、馬克思等作出反駁,並且系譜性的分析「勞動vs凝思」之間的關係。此外,也提出勞動在今天的完全制霸,並且強烈提醒我們需要「重返凝思」的可能。我可以感覺到他不走法國的流變生成的「動感」路線;而是更偏好寧靜沉思的「靜態」路線(更偏向阿岡本、海德格)。然而,他同時也區分「無所事事」跟「清閒」,無所事事是為了繼續勞動的消散狀態,後者則是面對世界自身的聚攏意義

  ●感觉是给哲学门外汉的读物(比如我),里面大片大片引用尼采、海德格尔、普鲁斯特等各家之言。内容也略重复,其实想表达的就是要找到一个“支撑点”(比如所谓的凝思),把时间串起来,连成线性的、有选择性的叙事表达与记录,而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断点的信息堆积与深度无聊状态。其中对于时间加速就是发展必须的谬论诠释得蛮好。

  ●有些地方引用很多其他哲学家的理论,读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知识积累才能理解。不过尝试用嗅觉和味道来描述时间的想法挺有趣的。

  ●非时间的概念提得很好。事实上是一本针对当下人们存在方式的很棒的书了。不明白评分为什么不高。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一):(待续)

  生命可短,你要追寻什么?

  T写过这样的内容:在当下社会想要把一个人变成你的奴隶,你只需要给他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良好的报酬。

  时间怎么会有味道?

  当今世界的事件不具有连续性(特别是工作相关), 而更多的被原子化,碎片化。书中的一个主题是关于工作,休闲,和娱乐。

  工作是否是给生命带来意义的终极奥义?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通过不停的工作,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永不停息的机器,一个company man/ woman。说难听点,公司的一条狗。中产追求的安稳祥和的生活有错吗?家庭角度看来未必。娱乐的生活,度假村,宴席... 一个人的一生被这安稳延长了。最后说必定还能在ICU里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它漫长的一生,把工作,家庭,娱乐,放松捆在了一起。但是唯一缺少的是休闲。这里的休闲包括且只包括具有深刻意义,深度思考的时间。 根据作者的理解,人自从生下来,作为一个新诞生的人类,就具有至高无上的能力——思考, 但是每个人利用的程度却不相同。消费主义的社会的矛盾存在于,我们利用外在事物来肯定自我和他人的价值,但是这个判断的标准只有一定的准确性。赚最多钱的人不一定是对所有人贡献最大的,最具结果的。在这个人不停的努力中,或许他漏掉了什么?

  几周前的数学课后,我的同学和我说了一个他的观察。“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教授都快80岁了,却还在和别人念叨本科生时期在数学系没拿到数学金牌,而只拿到了数学银牌的事。”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定义为外在时,via activa, 才会去不断地参与。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内在价值逐渐被外化。反思没有追上时间(重力没有赶上离心力),自我没有追上影子。他被“生存的危机”的幻觉拽着前进。

  一个意外的想法:世界是否是在工业化,电子化,自动化的过程中创造着人力替代性工具。而这一创造的结果是否会带来物资富裕进而把人类从binded intellectual work中解放。工作变为爱好——对先天优势和倾向所带来的目标和梦想的追求?思考是否是所有人类内在的倾向?当他被从工作解放,他是否会选择思考,还是别有所求?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二):韩炳哲的四种时间

  在这本书里,韩炳哲论及了四种时间,每一种都是感受性的。

  一是诸神的时间。它并没有得到丰富的阐释,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混沌。

  二是历史的时间。这是线性的时间,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是循环的时间,也是连续不断的时间,它将诸事件联结、排序并赋予意义。

  三是现代的时间。它在线性的轴上,添加了进步的色彩和对未来的虚假许诺,然而这暗示着失去自由的劳动,从而带来深层的无聊。它的特征是:原子化的、点状的、不连续的、去叙事的、蒙太奇式的、忙乱飞奔的、贫乏的、劳动的。因此,它是无序的和不良的时间。

  四是凝思的时间,即凝思生命。就像海德格尔的《田间路》所描绘的,是一种“逗留”——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叫做“关于逗留艺术的哲学散论”。它通过缓慢、绕行和长久的凝视,来通达世界的存在。

  韩炳哲对相关的哲学思考做了批判的回应。对于Hartmut Rosa的《加速》(Accélération),他认为实际发生的不是加速,而是无向和无序,加速只是人们感受到的一种症候。对于阿伦特的《积极生命》,他认为“作为”不是一种解决之路,恰恰相反,它与“劳动”(尤其是马克思所说异化的压迫性劳动)互相应和,无助于复原——只有凝思和作为配合,才能有所作为。“无作为的凝思生命是盲目的。无凝思的积极生命是空洞的。”(p.227)当然,在劳动问题上,韩炳哲暴露了他对阶级问题的回避。主奴辩证法,难道不首先是阶级问题吗?在劳动和清闲(凝思)背后,不应该有阶级的批判吗?

  我最喜爱的是他关于中国古代时间的那一篇:《散发芳香的时钟:简短插叙古老的中国》。他通过对“香篆”这一古老时间测量工具的体会(虽然主要是二手材料),阐发了本书的主题——“时间的味道”。“作为时间测量媒介的熏香与水或者沙子相比,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散发芳香的时间既不是在飞逝也不是在流逝。并且没有什么将自身掏空。更多的是熏香的香气填充着空间。的确,它使时间空间化,由此给予时间一种持续的外表。”(p.121)

  说到这里,《红楼梦》里有很多关于味道和熏香的描绘,与时间的节奏也相关联。在热热闹闹的元妃省亲之后,就是一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无论是袭人在宝玉怀里放的“自己的手炉”里的“两个梅花香饼儿”,还是黛玉袖中幽香引发的小儿女笑谈,都令这一个时间充满了意义。那一刻,时间是静止的,也是无比令人怀恋的。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三):时间病了,如何医治?

  时间的碎片化日益严重,

  严重到我们都能感觉时间在肆虐地加速,

  加速到我们未老先衰。

  生存是为了劳动,亦或劳动是为了生存?这个问题事关我们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的质量,但是有多少人曾经驻足思考过呢?庸庸碌碌地随着时间的波流而逝,而时间自己也脱离了节奏,失去了韵律。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没完没了地晃荡着,然而却没有进展,没有到达。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时间已经病了。

  “上面,在天上再也寻不见一个永生之物。”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如是说。

  我们对不良时间的无感或冷漠,无非说明我们已经习惯这样一种没有韵律的节奏。就如同我们已经习惯了被手机、网页、无线电波随时扰乱的生活一样。

  那么,良好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形状、质地、气味?

  《时间的味道》里面,韩炳哲教授提供了一个可能。

  良好的时间应该是芳香的,如同古老中国的熏香,记录着时间的缓缓流逝,香气袅袅,弥漫四周。“暖蜕龙团香骨尘,细袅云衣古篆文。宝奁尽余温,小池月明昏。” (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免惊叹于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之深。大家对这颗学术界冉冉升起的明星可能并不陌生,德籍韩裔,对中国的古诗词、古文的引用信手拈来而且恰到好处,很多都是作为我一个中国人都不曾接触过的,比如左圭、乔吉、丁纭的作品等。)

  良好的时间应该是凝思的。普遍的生命进程的加速剥夺了人们的凝思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凝思逗留”才能发现的东西,人们看不见了。“凝思”不是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是以一种“清闲”的心态进行思考。与之对应的是漫无目的地劳作。看似在做着什么,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良好的时间应该是日月升落的道路、是姓陈的闪烁光辉,是年岁四季,是一日的破晓与黄昏,是夜晚的沉暗与亮洁,是天气的晴好与遭劣,是苍穹的乌云弥漫和湛蓝幽深,是一种有节律的光辉:

  “深林安驻

  溪流奔逝

  岩石持留

  雨水流淌

  田野静候

  泉水涨出

  风儿稳居

  福运盘想。”

  面对无论如何都留不住的时间,容颜需要“神仙水”的加持,姿态则需要内心的丰盈与安然。我们需要的只是——无关紧要的,如此自由,像飞鸟一样的——时间。

  《时间的味道》读后感(四):三分之一的人生已经浪费在床上了,那么其他三分之二是在干什么?

  读这本书所做笔记的归纳,哲学没有对错,是在特定时期,环境,经历而得。哲学之核心是不会变的,只是存在的形式多样,如水:江河,湖泊,大海。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一观。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讲了这样一个辩题:爱人离世,你会把TA的记忆交给AI(人工智能)吗?正反双方从自我、社群、科技、历史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己方的观点。记忆的存在与消散,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论述,都离不开一个词——时间。

  什么是时间?似乎穷尽现在所有的词汇也很难去精准定义它,只知道其有秩序,有前后。对时间“状态”或者“样貌”的形容却比比皆是。白驹过隙、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等等成语,或如孔子感叹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或如泰戈尔所写的“有些看不见的手指,如懒懒的微飔似的,正在我的心上奏着潺湲的乐声”。

  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时间,却知道时间根本停不下来,隐隐还有“加速”的感觉。在下班后的地铁上、咖啡店的沙发上、家里的床上,翻翻微博、刷刷抖音或者浏览一下朋友圈,这已成为一种消耗时间的常态。随之而来的感受是紊乱,从一件事跳跃到另一件事,没完没了,并且重复。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个事件、一句句感悟、一张张照片“充满”着人们的世界,互联网挤压了人自身的空间,快速地对人的感官形成刺激却又逐渐淡化,没有持久的体验。“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可能性和可选择性,就形成不了逗留于一地的迫力与必要性。长期的逗留只会造成一种无聊。”时间危机渐渐出现。《时间的味道》探寻了这种“不良”时间的诸多症状和起因,并反思了康复的可能性。

  人那短促的一生就是一个虚无

  时间变“快”了,究竟是怎么加速的?“现代人往前奔行,不是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去一个更好的或者另外的‘此地’。”没有计划,没有被安排,有的只是一个“自由”的状态——不确定,可能和不停留。形象地说,时间于我们如下雨一般,雨水散落大地,最后了无踪迹。下雨这件事的起点、过程、终点全都不得而知,仅仅知道“下雨”字面本身。这种现象,下雨两个字就将下雨这个具有持续性时间的事件浓缩了——点状化。

  或许用自然现象来解释时间的点状化还不够,借用一历史事件可显深刻。三顾茅庐,这一历史时间拉长到今天来看,就是一个被点状化的事件。陈寿著的《三国志》之文字更是简单:“凡三往乃见。”“三”在古汉语中可作实数,也可作虚数“多”。那刘备究竟到南阳诸葛亮家里去了几次就不得而知,只知道他最后见到了诸葛亮。到此处“时间”算是被“拉长”了一些吧?远远不够,何解?比如,刘备第一次去的时候(假设),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第二次去阴雨绵绵。季节或不同,路上风光如何,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其中细节具不得知,亦不曾有过记载。唯有罗贯中在演义里写出过一些生动的想象,但不可信以为真。这些时间去哪儿了呢?韩炳哲先生称之为“消逝于宇宙当中”,在这里,“消逝”等同于“加速”,陈寿记述这件事时就已然“加速”过了,再经历了时间推移,“加速”成了“三顾茅庐”。当然,这时间段拉得很长。

  当下,三点一线的生活已很普遍。一天之中,对于生活很难再有一种持续性的事情或者计划,时间就碎片化地自由地散落一地,就如“下雨”一样。韩炳哲先生由是总结,感受到时间变“快”了,并不是时间真正加速了,因为不论加速或者减慢都是有方向性、目的性的,而是紊乱。其中有一段关于“自由”的阐释很有意味,可以类比:德语中“自由”的词根可追溯到“爱”,因此,“自由”在原处意义上意味着“从属于那些朋友或者爱人的”。人们正式在友谊和爱的关系中感受到自由,并非是不受约束状态,而是约束是一个人自由起来。没有约束,自由难以支撑,一碰就散了。

  叙事让时间芳香起来

  意义决定了时间的持续性,是时间消散与否的关键因素。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所著《一个人的朝圣》讲述的是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病危老友而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的故事,主人公的出发点是为了给绝症老友以希望,所以他用了87天,走了627英里,最后却实现了自我救赎,对自我价值,人生际遇有了新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叙事性的。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也有这样一条路——318国道,这是一条从成都通往拉萨的主要公路,乘坐飞机或许就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只是在登上飞机时,人们总是会想加速这一段云层之上的时间,“当被期望的,或被允诺的应验,亦即最终的占有或者最终的到达被推迟时,等待便造成了痛苦。”相反的是,在318国道上的朝圣者,却在艰难之中行走的过程之中感到快乐,接受心灵的洗涤。这或许就是时间的意义。

  艺术与音乐也因此特性受影响,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艺术、音乐之美学张力不再是以叙事性发展产生,而是以多种元素,多种形式,多种语言叠合在一起为主。今年票房火爆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场面宏大,特效华丽,其中有多少炫酷的镜头是让人回味,让人深刻的呢?可是,许镜清先生所创作的《云宫迅音》一响起,60后、70后、80后、90后的人们都会浮现出孙大圣一个跟头翻出水面的镜头吧?

  在《现时之悖论》这一章,韩炳哲先生如是感叹:“人们走马观花般地穿梭于整个世界。”即使是如此,仍然有极少数时间的“晶体”在感官上可能引起叙事性画面出现。这种触觉可以是视觉、嗅觉、触觉、听觉。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中那首叶倩文之《珍重》就能完全体现这一点。儿子长大在异国他乡,当偶然再听到这首歌时,脑中反映出的是“母亲”的感觉。这种时间“晶体”超越了时间、空间,令人愉悦。

  所以,韩炳哲先生讨论了含义与存在的关系,“生命,不只是植物性的生长,不只是单纯的觉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同样阐释过此问题。《庄子▪秋水篇》:“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这一段文,最重要的就是二字“自化”,此二字是庄子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物种之进化是一次次物种经由环境之历练产生的适应性。进化意味着更迭,或减少,或消失,在这一叙事性时间结束时,它就完整地终结了,但其终结这一点状化时间之存在却意味着进化,进化的新物种因它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它仍是“存在”的,只是以“新”或“异”的形式。所以《庄子▪寓言篇》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生命,可尝试解构这二字。生,即状态;命,即存在。或许“生”这个状态消失了,但“命”这个存在还在,“生命”就在延续,就像臧克家所写到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生命不能只是有植物性的终结,更应有生命时间的觉在。生命时间的觉在又作何解呢?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竭力改革世界,周游列国,明知道不会成功,却继续努力。最后他自己说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并感叹:“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的命是应该做的事——即儒家所讲的“义”,以及成功之天时。若以结果论,孔子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其生命时间的觉在——后来提炼为儒家思想,在他的生命结束后,仍然在孟子时代绽放,在荀子时代沉淀,接着在汉代董仲舒时代达到巅峰,即使后来有一段时间是道家与佛家的主导,但其间韩愈、李翱、周敦颐、邵雍、张载依然共鸣着孔子的生命时间觉在,才又有了“二程”、王守仁、朱熹——儒家新学的巅峰,并一直延续至今。

  沉思(古高地德语即sinnan)原初意味着漫游

  思想伴着时间,穿越了时空,依旧存在着。韩炳哲先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凝思,让精神匆忙奔去,每一时,都有物,有思使精神“沉醉”,此时时间就深化了。怎么去凝思?抚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无题▪锦瑟》);饮酒,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览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叙事性赋予了时间意义,而凝思则使人在一段时间内遨游于各种“有意义”的时间中。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孔子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某种层次上幸福的感觉。《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主旨就是在讲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本性,可以得到相对幸福;绝对幸福则是对事物自然本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得到。

  最后韩炳哲先生对于凝思说道:泰然任之。“对行动的强调被撤回”,过多地行动或作为让无聊出现,而人自身没有去进行凝思。此点上,与中国的道家观念类似。《道德经》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说法,“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二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用老子的说法来说,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不再是矛盾的了。自然就是遵循万物的规律,老子把它们称作“常”,“知常则明。”(十六章)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所以道家说“无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不作为,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这点在韩炳哲先生引用了尼采的话作为结尾可以看出:“由于匮乏安息,我们的文明终结在一种新的野蛮之中。行动着的,就是说那些不停息者,已经不再适合任何时代。”

  那么,从全书来看,韩炳哲先生对于现代社会出现的时间“加速”现象进行了剖析,并寻找其缘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哲学家眼中的时间,进行一一解读,其中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海德格尔将凝思时间比喻为“田间路”,形象而深刻。最后就是韩炳哲先生反思的关于“不良”时间康复的可能性,就是凝思生命,如书中摘录的谢晋那句:烟篆微销过午香。对于已过去的午后时光并不感到惋惜,因为每一时刻都拥有一种自身的芳香。《庄子▪秋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天指自然,人指人为。顺应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注重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来由。本文更多地引用道家的例证,是因为在书中更多的呼应了老庄之哲思。当然,哲学是给人一个观点,更多的还需诸君自己凝思。公元五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时间的味道也同样如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