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典小说漫稿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古典小说漫稿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1 03:0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典小说漫稿的读后感大全

  《古典小说漫稿》是一本由吴小如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小说漫稿》精选点评:

  ●没有用阶级论分析的段落就好看(。

  ●阶级论里有真知,套路话中能己见

  ●在图书馆搜了一堆小如先生的书,随手借的。从这些书里真的认识到,如何科学地用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待古典小说中的政治历史文化。 “传奇小说中的恋爱故事是带有要求个性解放和意志自由的倾向的,而侠义故事则是人民希望解脱苦难、减轻迫害的最天真的幻想。这正是恋爱和侠义这两种体裁常常融合在一个故事里的原因。”

  ●浅论如何把文学评论写成政治书……(看完终于明白当初陈寅恪为啥不愿意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研究历史了……)

  ●老气,无味。

  ●时代气息未免太淳了些…

  ●那个时代的风格太强裂,稍微有点欣赏不来……不过有些观点的确说服力极强。

  ●文章大多写于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囿于时势,不能不如此思路写。所以满篇看下来颇为别扭,一方面要遵循阶级分析的套路,一方面又极想表达己见。这些东西"立此存照"就好。

  ●阶级分析法部分可以忽略,偶尔扯到戏曲相关还可,特别是跟黄裳隔空商榷那篇,有意思。

  ●还可以吧。卢俊义那个有些意思。然后先生似乎特别喜欢剖析吴敬梓,是不是。

  《古典小说漫稿》读后感(一):受时代所限,今是而昨非

  这本书中的文章大多完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后才结集成书,甚为不易。

  吴小如着重谈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侠五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几本古典小说,据我推测,他应该是本着普及的目的,没有单论某一点,而是从小说作者人生经历、作品细节、思想内涵等方面一一介绍,对于想进一步了解作品的读者挺有帮助,这也是文学史课程的做法。

  文章在分析品评古典小说的时候,有不少涉及到阶级斗争理论的地方,这种观点如今读着实在让我大感别扭,不过这是时代因素使然,怪不得作者。

  同样地,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在书中讲的很多内容现在已经变成了文学史的固定说法,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也许不再新奇,而是古朴。

  我自己是因为最后三篇文章——说《三侠五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看的这本书,对这三部作品了解不多,因为它们即便在古典小说中也属于偏冷门的一类。另外,还有个感叹的地方:但凡是分析评价古典小说,就没有不引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

  《古典小说漫稿》读后感(二):看中国古典小说要看什么

  提起中国的古典小说,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不过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只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除此之外,颇有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古典小说,是有很多很多的。细想一下还真是有不少,之前所接触过的也有一些,像是《聊斋志异》、《三侠五义》什么的,即便是没有通篇读过,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一些。其实在过去,这些古代通俗文化小说就好比是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一样,并不是什么能够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是以现代的研究视角来看还是十分具有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们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当下倡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势下,阅读这些古典小说,倒也不失为一种通俗的学习方式。不过在选择阅读之前,倒是可以从一些其他的书籍来进行一下初步的了解,明确一下到底什么古典文学小说更加适合自己来阅读。

  《古典小说漫稿》,一本由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所著的一部论述中国古典小说的文集,其中涉及到《儒林外史》、《红楼梦》、《孽海花》以及唐代传奇小说等多种类型的中国古典小说,可以说几乎都是经典之作。吴小如先生在此书中并非是单纯的论述作品的优劣好坏。他对于这些古典小说进行了更深一层的研究,将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思想与其作品结合着来分析,将古典小说中所蕴含的内容剖析出来,让读者明白其中的价值和精妙。结合着《古典小说漫稿》这本书的讲述再来看这些古典小说,会发现原来我们所要看的,那些我们直观上所看到的人物故事情节,不过是表面的虚热闹,真正精彩的还是在于它们的内在。明白这些,才应该是我们读古典小说的原因所在。

  不过碍于此书的写作时间,作者吴小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那个时代的影响,所以这书读来年代感甚是强烈。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阅读起来难免会有陌生涩顿之感。不过吴小如先生毕竟是大家,若是将书中那些具有时代烙印的语言避过去不在意。单看其中所涉及的古典小说研究部分,还是很有些看头的。

  《古典小说漫稿》读后感(三):中国古典小说的“妙处”到底在哪里

  看过了吴小如教授的《古典诗文述略》,再回过头来看他的《古典小说漫稿》,足可以感受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用给吴小如的《古典小说漫稿》作序的李鹏飞先生的话说就是,“将小说论文写得跟小说一样好看”。这样的评价可真的不低,也可想见作者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喜爱之至——做一件事情,如果发自内心愿意和喜爱,是可以做得比预料得更好的。

  古代通俗小说,即使是如《红楼梦》在当时就引起足够轰动的经典小说,其实也不足以登大雅之堂。毕竟来说,“三教九流”之说也是由来已久的。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金瓶梅》的作者不肯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而代之以“兰陵笑笑生”之名;所以《水浒传》的作者,以前言之凿凿说是施耐庵,今天也有同时署上施耐庵和罗贯中之名的版本。很多在今天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在当时却还真的是一个个问题。

  和诗词曲赋比起来,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古代来说仅仅是一种消遣,甚至有可能比词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被作为“诗余”的地位还不如。但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其价值终究是“青山遮不住”,只不过是时间长短和认识深刻与否的问题。

  中国古代较为知名的小说,除却笔记、传奇之外,多以现在知名的“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最为知名,不过对于《金瓶梅》在今天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必戴着有色眼镜去道听途说——事实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必须要有第一手的感知。此外,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价值自不必多说。除了这几位,清末的所谓“四大谴责小说”,也就是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曾朴的《孽海花》,也相当有名。不过,后四位其实也就那样,尽兴确实是尽兴了,但思想性、艺术性却毫无疑问是有欠缺的。

  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开始”,吴小如是自唐代传奇开始来说的,此外还介绍了“平话”。他的重点还是落在了今天公认的“四大名著”身上。除去对古典小说故事结构、人物品性等的介绍,《古典小说漫稿》这本书相当有价值的文章,还在于“附编”部分的《漫谈我的所谓“做学问”和写文章》。文章不长,却足见真诚,读来如果还能用于自己身上,那就更有大用处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这一点在这本书的“序”中,李鹏飞先生也说过了,那就是由于这些文章的写作年代,基本上是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说的一些影响。今天的不少年轻读者,显然对这些是会感到一些生疏和不解的——所以即使只是读,也需要“拿来主义”,要有所“挑剔”,而不只是机械主义地接受。

  《古典小说漫稿》读后感(四):做学问的态度

  鲁迅先生曾著有《中国小说史略》,讲述了远古神话传说到清末谴责小说这整一个系列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此书填补了中国小说史研究上的空白。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著有《古典诗文述略》《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台下人语》《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鲁迅逝世时,吴小如才14岁。吴小说的著作《古典小说漫稿》并非小说史研究类的专著,只是作者对《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孽海花》、《三侠五义》等古典小说的一些文学评论,这些文章大多写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了作者对古典小说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小说研究心得。

  就当时的研究来看,因为五六十年代正处于阶级斗争的兴盛时期,因而作者的思想反映到文字里则免不了对小说人物分析里夹杂一些批判性和阶级性分析——这其实是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学者李鹏飞评价说,“在充分掌握原始文献与贴紧小说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他的观点,再加上吴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与过人的文学悟性,这让他每发一论,皆能持之有据,言之有理,从不蹈袭肓从他人,极具启发性。”因而,作为今人来说,完全可以将之视为明清小说研究的一家之言加以广采博积,开卷有益。

  写于一九五三的《从关羽祢衡的问题谈到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一文起因是读了黄裳先生的《谈水浒戏及其他》和《西厢记与白蛇传》两部著作,觉得黄裳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有些偏激,于是写作表明心中观点。吴小如同意黄裳对关羽等人物已被当作道德宣传的模式,是出于爱护这些英雄人物。但对黄裳先生否认弥衡,认为他是“统治阶级帮闲的一群中间”的一位“憨大”——现在看煞有介事地将阶级斗争套路到这些文学人物身上,还是有点违和的,打的比方也有些让人发笑,不过,也还是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环境和用字用句习惯。对此,吴小如借曹操来对比二人。吴小如的先进之处在于在当时就不会仅仅将曹操视为一个“反动”派人物,而是比较公允地评价他。吴小说认为,“曹操这个人在建安时代有他进步的一面”,看到他的优点:延揽人才,统一中原,恢复生产,惜才爱才;也看到曹操的缺点,刚愎自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容那些不听话、反对他的人——而弥衡就是在这种情形上被害。吴小如的阶级论调过度之处就在于将弥衡的这种个人行为上升到反抗阶级统治者,“敢于同统治阶级对立”,“敢于反抗者”——这种评价就有点过度和上升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得到吴小如的治学态度是正确而严谨的,“要给历史人物以正确评价,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批判,应该是非常慎重而缜密的事。实事求是的方法,平心静气的态度,是治学问起码的条件。我们既不能用批评现代人的标准来苛责古人,也不能毫无保留地对古人全盘肯定。更应引为大忌的是,不能单从个人兴趣出发,以一己主观的好恶来随意臧否历史人物:或用嬉笑怒骂的态度对古人乱加贬斥,或对古人寄予一些无原则的同情。如果我们不认真负责地来做这件工作,不但对古人无补,反会对今天的人民大众有害。这是值得我们三思的。”这些话语如今读来非常有启发,很有意义,值得肯定,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