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带》读后感100字
《纽带》是一本由纪录片《纽带》团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 元,页数: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纽带》精选点评:
● 按照历史顺序梳理汉学的起源、发展、鼎盛,令人感慨汉学纽同时也对我国近代史多几分深刻的了解。 当初为了凑单买的,看完却收获不匪,也算值得。加一句,建议搭配纪录片食用~
●看过介绍,还不错,东西方文化的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确能够让彼此更加完善。
●纪录片算是我的汉学启蒙。本书大致照录原解说词,多出三序十一记皆是闲谈不用读。
●纪录片的忠实记录,排版也不错,看完纪录片收着很赞。
●还算图文并茂,文本适合入门。
●原本先看的纪录片,之后竟然真的在图书馆搜到了这书
●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我还不知道汉学研究这段历史。又打开了一个新视角。后面的导演手记值得一看。
●比较系统
●纪录片爱好者,看过纪录片,书还不错,比较清新,入手收藏,看着还是挺有文化的。
●作為文化普及的紀錄片可謂驚喜,篳路藍縷的漢學家都被提及,做得比較用心;但作為科普讀物的話就顯得粗疏了,且免不了國家話語的暴力,總要把研究對象自身與本體抬到自尊自立平等「對話」高度就too much了,也把「漢學/中國研究」放在了過於和藹可親的地步了。#依舊讀#148
《纽带》读后感(一):东学西渐
同名纪录片的文字版。记录了东学西渐的过程中那些先驱们的事迹,也是连接读者和西方汉学知识的纽带。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亿万万同族生命和智慧的结晶,是根本是特征是骄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成败。而实际上,常常我们茫然失措着,不知俯昂,不知方向。庐山巍缈,不识真相,不如听听山外如何见解。 甚好甚好!文字考据认真,结构清晰,读来感慨兴叹,引人入胜。很多人和迹以后都可以去静静探访凭吊,很多书目都值得暂存起来以待研读。
《纽带》读后感(二):很喜欢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轻松,知识量却又很大
很喜欢这本书,读起来比较轻松,知识量却又很大。先知道的书,才知道是纪录片改编,看完后,又找了纪录片来看。书基本上还原了纪录片的文字内容,也许纪录片声情并茂的旁白更有震撼力,以及配乐,的确有一种鸡皮疙瘩的感动。不过,觉得这本书收藏也不错,沉淀下来的文字,反而更有力量。书里的很多人,之前都知道,但是却不知道,他们在汉学的历史上,这么璀璨。连利玛窦,也是传教士汉学的代表,真是刷新三观了。还以为只是个传教士。不过里面的专家很多也不太了解,毕竟这是个比较窄的学科。但是其实书的内容看起来很轻松啦。推荐~~
《纽带》读后感(三):。
拿到书之后就很喜欢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随手翻时看到图片和文字排版让人很舒服。读这本书时让我这个不好历史的人,都没有排斥心理了,浅显易懂的语言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书里系统记载了中国思想传播到西方的发展历史。突然发觉中国汉学文化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作为中国人很自豪?古文化的解放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让人在汉学文化中探索出自由、平等、等重要思想,四大发明的全球性应用更是传播东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英国、德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均受汉学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我国文化对各国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是中国学的魅力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同时西方的思想也涌入中国,就如书中说的"冲击-回应",更多的是互相的尊重与理解。引用书中一句话:星星的魅力在于相互照耀
《纽带》读后感(四):坚持文化自信必须了解的中西方文化交融史
作为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汉学以其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民族特色,也当仁不让的成为世界文化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并伴随着灿烂的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泛亚洲汉文化圈。而由于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等因素,中国汉学与西方文明之间并没有更多交集,有的是几乎无法翻越的鸿沟。
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的中国学之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道:西方和东方对于人与自然有不同关系这一点,是两种文明显著差异之一。要明白两者之间这种鸿沟有多大,我们只要把一幅宋代山水画同一幅意大利古画比较一下就行了。在宋代山水画里,小小的人物与巍涯相比显得非常矮小,而在意大利的古画里,自然景物只是后来添上去的背景。
新世纪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竞争,同时也是文化理念的竞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世界秩序发生变化,文化方面也出现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从好莱坞电影就能够侧面了解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冲击。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如何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知古方能鉴今。第一部系统梳理海外汉学生命历程纪录片《纽带》,以严谨的态度,描述了中国汉学与其他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之后,又采撷精华,吸收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名专家学者的思想精粹,印制了《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一书,通过近50个小故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外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广,展现了宏大的叙事背景和历史故事。本书对于了解汉学文化传播史,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战略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借鉴。
从本质上看,本书就是一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交融史。研究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文化所有发生转折和冲突的节点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不是为了寻找中国,哥伦布不会发现新大陆。如果没有活字印刷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会在瞬间席卷西方世界。如果没有指南针,人类甚至很难验证地球是个椭圆形。这里有着太多的如果,也有了太多的外国汉文学家对此付出的辛苦。如果没有这些文化传播的先驱者,这些如果也会成为真的“如果”。
从16世纪的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开始,罗明坚、利玛窦、金尼阁、卫匡国等人,以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开始向西方翻译了大量的书籍,传播中国文化,但参与者多为葡萄牙、西班牙的商人、外交官或非耶稣会的传教士。
随着《中庸》、《中国的政治道德学》等书籍的翻译传播,引起了西方哲学家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评论《孔子》一书时指出,“这位哲学家,超越了我们所知道的几乎全部希腊哲学家的时代,他总有着熠熠闪光的思想和格言。”特别是在法国1769年,一本名为《中国的专制制度》的书籍,成为了欧洲思想论战的焦点,先后激发了孟德斯鸠、伏尔泰、雨果等文豪的兴趣和关注,极大地推动了汉学在西方的传播。
18世纪末,教皇克雷芒十四世宣布解散耶稣会,导致了传教士汉学的崩溃,与此同时康熙皇帝颁布圣旨,禁止洋人传教。双管齐下,导致中西方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文化的传播是压抑不住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的雷木莎、英国的马礼逊和小斯当东等人,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大学开设课程,发展成为具有科学意义的专门学科。至此西方汉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文化的传播也伴随着文化的掠夺,19世纪中叶之后,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全世界的学着与探险家纷纷来到中国,从事考古挖掘和实地调查等工作,将包括敦煌文化在内的文化标本进行了洗劫。不幸得同时也是万幸,西方世界的劫掠抢救了汉学文化标本,甚至成为了文化传播者,中华文明的魅力在他们的努力下得到彰显。
近现代,中国与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家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传播也更为广泛,西方汉学家都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情与日俱增,极大地推动了汉学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2012年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成立时指出:“没有基于全球伦理标准的国际关系新范式,就没有全球的和平与正义。”21世纪,全球化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自信的引领和激励下,汉学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纽带》书中指出:正是在发现东方、走进中国的过程中,欧洲人才一步步发现了西方,发展了西方,进而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东方和西方,两者互相碰撞、互相交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