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哲学的故事》是一本由威尔•杜兰特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的故事》精选点评:
●哲学是什么? 助产师苏格拉底借此杀死了死神;培根大法官为此悔恨于仕途;康德教授选择了终生不娶;维特根斯坦大公子走向了安贫乐道;斯宾诺莎实现了道为肉身…… 对于这样的效果,不知佛教徒作何感想?或者,哲学才是七情六欲之后的终极执念?亦或是漫溢着无限快感的禁果? 大概,哲学家都只是路过人间而已。按照赫西俄德的谱系,他们属于英雄。而他们的故事,是常人眼中的悲剧。但是,诸神已不在。
●内容整理见书评。
●应该读的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版的,不小心标了新星出版社版的,只因封面一模一样,肯定都是新经典策划的结果!只好都标了!
●跟着夏老师读着英文版~~ 文字真美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一):一本值得购买的新版经典
简单地说新经典文化的这本《哲学的故事》译文流畅,没有明显的翻译腔,是值得推荐的好版本。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启蒙的经典读物,不同版本的长书评已经有一百二十多条了,关于内容的评价很多了,我恰好有1997年出版的老版本,本篇书评仅仅比较一下两个版本的一些差异,并并参照英文版举例对一下译文的特点。
很多国外的经典书籍会在国内被多次引进,不断有新的出版品牌组织译者进行重译出版。这本《哲学的故事》就是其中一本,从豆瓣搜索,可以找到十三本相关中文书籍(十一本简中版本和两本繁中版本),典书籍会在国内被多次引进,不断有新的出版品牌组织译者进行重译出版。这本《哲学的故事》就是其中一本,从豆瓣搜索,可以找到十三本相关中文书籍(十一本简中版本和两本繁中版本),从今年《在路上》的井喷式出版可以预想,12年后这本《哲学的故事》也很有可能引发一个出版热潮。
我在中学时代购买三联书店文化生活译丛中金发燊翻译的版本,那套书的装帧现在看来也不过时,岁月使书页淡淡的颜色变得更深了,但是坦诚地说印象中当年的阅读体验并不是很好,主要是有些部分读得不太明白,否则也不会大学的时候,我又把这两本书带到学校重读了一遍。这次读到新经典这个版本,对比之下,才发现应该是三联版本部分内容对英文进行了直接翻译,没有按照中文的习惯进行调整造成的,相比之下,新经典这个版本译文更加流畅,也按照中文的语言特点进行了调整,下面以第一章为例做一些简单比较。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二):哲学的故事与哲学家的概述
首先说明,打三星并不是威尔·杜兰特这本《哲学的故事》内容不好或存在严重问题,纯粹是个人觉得内容对不上《THE STORY OF PHILOSOPHY》中的STORY,且作者写作风格和较多的情绪化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所以,作为哲学入门读物是不推荐的,语言朴素但不易懂,因本书非哲学史所以并未按照发展过程解释概念,具有一定门槛。适合具有一定哲学基础的人想对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等哲学家的观点及生平进行梳理与进一步系统化学习。
本书的第一句话是“哲学使人愉悦”,是这样的。阅读也是如此,如果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使你痛苦,大可放宽心,通往哲学的路有很多。
我为什么想读这本书
哲学总是要和思考连接在一起。而思考是一件非常性感的事情,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类问题并不无用,是对抗世界最用力的武器。
追寻人生的意义是贯穿每个个体整个生命的,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追寻的过程更具有愉悦感。这一过程大部分是在思考、交流、阅读、吸收。人可以获得很多种愉悦感:吃喝、性欲、权力、情感、思考等。不同与物理层面的刺激,思考能够给人带来持续、绵长的愉悦。沉浸这种愉悦,我似乎感到感官的扩大,远方的风与大地的轻微起伏似乎都与自己有关。
人为什么活着?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的?意志与物质的关系是?这些问题是思考过程中逃避不了的,而阅读哲学类书籍,我们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与数千年间的人们产生共鸣、进行思辨,我们总是惊讶地发现,有成百上千年前的人和自己思索同样的问题、有同样的困惑,温暖与从容从书中传递出来,人生的道路变得充满颜色。
是的,我读书和思考哲学,很大程度上是迷恋这种富有回味、持续、甚至带点骄傲的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让我在面对“真正的哲学问题”——自杀与死亡——时也无比从容。
我为什么不喜欢这本书
内容上作者自己在序言中也说到两个问题:哲学史与概论。首先这本书不是一本哲学史,所以并不是完全按照哲学发展的过程讲述的,是围绕十几位哲学家,考察其人生经历与哲学思想;这会给想要以这本书入门哲学的读者一定困扰,很多概念和说法是不够普及向的。其次作者也讨论了概论的问题,这也是我最不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既然是打着故事的名号,至少要有讲故事的语言。而作为一门学科的概论写作,基本缺少生动、幽默等特色。简单来说就是,这本书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这本书的定位很有问题。
然后就是我个人不喜欢的两个点:直接摘抄过多及莫名的引号,情绪化泛滥导致观点混淆。随便翻开一页都可以发现作者在阐述哲学家的观点时对其著作进行了大量且直接的引用,仅仅在著作原文中插入衔接的话,不仅给阅读带来较大困扰,也让我联想了:论文写文献综述还降个重呢不是...引号的使用也很严重,尤其是对比较常见、解释较多的概念,拜托,科普向书别让读者猜了好吗。
作者也没有掩饰自己情绪化表达的事实,我尊重作者的坦诚,但是我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个人情绪色彩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经院哲学的反感上,更多时候表现在介绍观点时主语的混淆。在描述某一哲学家时,作者在进行观念解释时往往缺少“他觉得”、“我认为”等明确分割主语的成分,导致很多地方的讲述主语不清:到底是某哲学家的观点是这样还是作者的观点是这样?我觉得不管是作为哲学的故事还是哲学的概论,观点的持有者还是要说明清楚的。
综上,书是好书,不合自己胃口。不推荐作为入门读物,容易噎住直接放弃。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三):哲学无用之用
历经千百年时光的淘洗和人文精华的积淀,哲学发展至今,无论是作为教学的学科还是用以梳理的理论体系,其飘渺无垠的体量层面所折射出的艰深和晦涩,以及与功利风盛行的现代工业社会背道而驰的“无用主义”,注定了其难以如理学、工学在后世大行其道。很多时候人们津津乐道得,不过是窃取了哲学的边角料后再刻意熬煮的心灵鸡汤,或者强行与捷径相捆绑而营造的子虚乌有的成功学。
不过,哲学无用之用,却可能正是其大用。有心之人总能发现,容易被束之高阁的“哲学”,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渗透进大地上每个平凡人的生活里。因生命之脆弱展现愁容时,为利益得失奔波后筋疲力尽时,抑或只是清晨醒来打开窗面对第一缕阳光时,油然而生的追忆与感怀,似乎也正是令我们捉摸不透的哲学在入世的层面所指向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问题。
如此看来,玄妙的哲学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信息流动并非无迹可寻。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则通过其成名作《哲学的故事》为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更亲民的用以沟通的桥梁。
身负教育情怀的杜兰特,一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揭开其孤芳自赏的神秘面纱,转化为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表达形式。很多经典哲学论著在叙述时力求包罗万象,却反而吓退了初入门槛的读者,杜兰特并未盲目复制这样的写作愿景,他对《哲学的故事》的定位是哲学科普,摒弃了刻板化的教义罗列,如他所言:我们不应只研读哲学,而更应研究哲学家,应该接近那些思想的圣人和捍卫者,分享他们智慧的光辉。因此,杜兰特在有限的篇幅内着眼于哲学史上一些主要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叔本华等人,以讲述人生故事的形式,在娓娓道来中对其哲学思想进行思辨,不时引经据典,尽力表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并通过大多数哲学家们坎坷悲惨的一生客观得探讨其坚守的思想诞生之源,给出包容性的论点。
顺着作者生动明晰的笔触在哲学的汪洋大海里航行,沿途收获的并非只是一条条冰冷的哲学教义,杜兰特良好地还原了数位哲学家用尽一生写就的浪漫传奇,在海浪纵情的跃动下历久弥新:热衷反复追问他人来唤醒自己,从而打破成见展开思考的苏格拉底;留下西方哲学思想奠基石之作《理想国》的柏拉图;爱哲学甚于科学,却在《论说文集》中将各种等级的荣誉都献给政治和军事成就的培根;被心爱的女子拒绝,在陷入自我诘问的痛苦时无形中让自己戴上哲学修行之王冠的斯宾诺莎。
哲学家其人与其思想论点若强行分离以视之,犹如品尝菜肴只顾及肉质之鲜美却舍弃了汤汁之醇厚,总归少了些前因后果的连贯性。作者借助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探讨哲学的奥妙,从知识普及大众的角度而言,似乎是借助了更易于被感知的针线将哲学家与其思想之间难以言明的玄妙之处穿插、联结起来,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期能再读者心中留下那么一点儿感悟的烙印。最终这烙印能印刻得多深,能存留得多久,则取决于每个读者自己思考后打磨的力度。
“哲学使人愉悦,每个学习者都能体会到,直到粗粝的生存需求将我们从思想的高峰拽下抛入生活的撕扯琐碎中”。为何后世的很多学习者还未打磨出哲学令其愉悦的一面,便愈发冷落哲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尚好的“理由”,当被时间推着落入生活的漩涡中后,我们早已给哲学定格的高冷严峻的面庞,转身后便愈发模糊。其实生活的漩涡又何尝不在哲学之海的包围下。若你有心引导繁忙的船帆停岸几时,即便不能完美复述某条哲论,但雁过留痕,思想的碰撞是隐秘有声的,某个灵光一闪的顿悟时刻,便是哲学赐予我们超越物质层面的最自由的幸福。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四):哲学使人自由
这本书作为哲学的入门书籍可以让我们对哲学的几个重要思想派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在介绍这些哲学家的思想时加入了作者自己对其的理解,这让我们能够更容易的去理解那些哲学家的思想,带领我们进入哲学的大门。
开始学习哲学时最重要的不是去全面的了解各种主流的哲学流派的主张,而是要对我们为什么读哲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起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哲学的好奇心,才能让我们更加主动的去思考哲学的各个领域,进而也就更容易的去理解那些哲学大家的哲学思想。
在本书导言部分,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哲学的作用,以及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哲学使人自由,使人免于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能够在更广的视野上看清事物的本质,以使我们免于陷入迷茫”,“科学给予我们知识,但唯有哲学赋予我们智慧”。哲学包含五大子学科:逻辑学,探究思考与研究的理想方法;美学,研究理想的形式,即美;伦理学,研究理想的行为方式;政治学,研究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形而上学,研究万物的“终极实在”,例如研究“物质”的真实终极本质的本体论;研究认识过程中“心灵”与“物质”相互关系的认识论。有了作者的这些导言,即便我们不对后续的各种哲学流派的介绍,也可以使我们在哲学的学习路途中受益。
正本书的展开是按照作者挑选的几个重要的哲学家的介绍来进行的。正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过于丰富,一时间还很难消化,在此对对这几位哲学的的一些哲学观点做了简单的梳理:
1.柏拉图。“哲学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就是哲学”。他的一些观点整理如下:
2. 亚里士多德。集大成者。他的一些观点整理如下:
3.培根。他的一些观点整理如下:
4. 斯宾诺莎。他的一些观点整理如下:
5. 伏尔泰。他的一些观点整理如下:
6.康德。他的一些观点整理如下:
7.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时间看一下。
8.斯宾塞。认为“进化论不仅适用于生物学,说不定还适用于其他所有科学,它不仅能够用来解释生物的种和属,还能解释行星和迪巧、社会和政治历史、道德和美学观念”。他对进化做了一个很牛的定义:“进化是对物质的整合以及伴随着整合而出现的运动的消散。在进化中,物质从模糊、松散的同质体转变为确定、连贯的异质体,而绵延的运动也经历着类似的转变”。
9.尼采。他的强者哲学可能是来源于进化论。
哲学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作为一个业余的哲学爱好者,我们还是要有目的的选择其中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实际用途的领域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学习,有目的的学习才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再学习中国更深刻的思考,切不可一味的追求全面覆盖哲学的各个领域,那样只能让我们陷入疲惫,且对每个领域只能浅藏辄止。
2019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