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读后感1000字

2020-10-31 02:3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读后感1000字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是一本由薛仁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精选点评:

  ●感觉得有功底才能看得了这本书,而自己属于没功底~哭瞎~

  ●字里行间,有一种宁静致远的风光,甚好。小感: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66040/

  ●值得一读,不过有些篇章稍显枯燥。

  ●作者小儿子生病时候听戏曲就会安静下来

  ●非常好的散文,对自己的调整内心、修行、中国文化恢复礼乐、通达、婚姻,都有帮助。

  ●系统的读过作者的著作之后会讶异于其贫乏的言辞及驳杂的谬误。但终归还是值得读一读,毕竟瑕不掩瑜

  ●个人觉得,卷四•恋爱是诗情,婚姻是修行,最有趣。其他有些政论性的文章,有失偏颇,似乎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礼乐解决。

  ●先感后知,与人与物无隔,独特的“格物”理解。看重祭祀对于个人性情培养的意义。对于礼乐,尤其音乐的理解,还无法评价,但是作者对于道艺的理解确深契传统。尤为强调,传统学问是为己之学,着眼于个人的体践,舍此皆空言戏论。这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以及婚姻中的修行。

  ●略读觉重,通篇意同,细较观点新颖,深思

  ●下午听了讲座,买了书签了名,准备好好看看。薛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把握个人觉得比较到位,解决了我之前的困惑。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读后感(一):开智养正,但略嫌陈腐

  这书的博雅清正我就不多说了,作者娓娓道来,从闲话家常到国学话题信手拈来,言浅意深,以多篇散文的方式,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风物人情对现代社会的教化之效与复兴古道的必要。

  体裁虽散,篇章与主旨紧密。

  本书有三点在我看来略嫌不足:

  1、作者对于现代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弊病的解决之道认知片面而偏激。认为建立与大学机构分隔开来的“书院”,着力于学生的儒家经学专研,就能够解决大学教育官僚腐败、学生思想日益迷茫堕落的现状。

  2、对于胡兰成,作者的溢美之辞堆砌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范畴,简直到了人格迷恋膜拜的程度。胡兰成的文学艺术造诣能否担当尚且不论,对一个背叛民族、人生与情感污点不少的汉奸如此篇幅的力捧是否过分?且除了赞美与称道之外该篇并没有什么含金量的评论,意义又何在?卖安利?

  3、本书后半部分许多篇章,无论是话题的重点与行文内容甚至叙述事件都与前文重复甚多。反复强调堪称洗脑。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读后感(二):素面相见的欢喜

  相比较作者的《天地之始——胡兰成》,这本书的内容要散漫一些,都是一些生活中的随笔。

  说来话长,书是去年四月份就买了,却一直到今天,因为得到参加薛先生讲座的机会,才在路上匆忙预习了一遍。幸好只是一本漫谈类随笔集,挺好理解。在车上读完,正好与作者素面相见。对,“素面相见”这个词两次出现在这本书里,我非常喜欢。

  书就不谈了,一定要亲手记录一下薛先生今天令全场捧腹的语录:

  “到底国学学得好不好,其实我倒是有一个方法可以教给大家。那便是,假如你学了国学三个月以后,照照镜子发现自己比以前好看了,那么我可以说,你这个学习的方向大致不错。——但是呢,这个方法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比较自恋,所以使用起来就不那么有效果了。不如这样说吧,如果你学了国学三个月以后,看你的另一半比较顺眼了,那么大致可以说,你学国学的方法是没有错的。——毕竟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对于另一半,我们总是越看越不顺眼的了,要是能看自己的另一本都非常顺眼了,那么国学肯定起作用了。”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是,这个道理不能用在现在。比方说我们现在的汉语诗,其他人的诗我们就不提了,就说说北岛和海子的诗,只要把他们的诗读一读,就有一种强烈的想自杀的冲动。”

  “文艺青年就喜欢把自己搞得成天郁闷不乐,否则看起来没有深度。”

  “梵高的画,如果你看了之后还是乐呵呵,那只能说明你没看懂。可是呢,你看懂了梵高的话,好处是你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提高,坏处是,你也差不多快要进入癫狂状态了。”

  “我一个朋友跟我说,把《金锁记》的话剧看了之后,三天三夜饭吃不下,觉睡不香,只感到人生灰暗无望。”

  “小乘佛教的佛像看上去苦相深重,中国人最后把佛像改造得圆润欢喜,仿佛不笑,就不能成佛似的。”

  ——薛老师真是欢喜之人,听他说话,整整两个小时合不拢嘴,鱼尾纹眼看着加深。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读后感(三):清宁自在心间

  清宁自在心间

  文/王传言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薛仁明著,九州出版社,2014.4】

  有人问纯空法师:“为何出家?”

  纯空云:“我要回家。”

  这是你所能见到的最为独特,也最为有玄机和禅意的自序了吧!是的,“回家”,这应该就是找寻心灵归宿的终点所在。然而,“家”到底在哪里,到底有什么方向,应该如何回去,这些问题的答案却在每个人的心里。正如法师所言“我要回家”,每个人都应该找寻到属于自己心灵归宿的那个家,在那里才有这属于你自己的天空,你自己的世界,你自己的喜怒哀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这段长河中跋涉,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身体、灵魂、财富、地位,这些都可以成为人们此生追寻的目标。在这些目标中,心灵的明澈应该是最终的目的。有鉴于此,对于心灵的明澈描述也就成为众多作者关注的焦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谁也不能否定谁的说法,谁也不能指责别人的说法没有道理。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书写也都有了借鉴的价值和意义,也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读,不断发掘其中的滋味,明白人们在追求心灵明澈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台湾作家薛仁明的《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可谓这海洋中的一叶扁舟。

  作为时常奔走在台湾和大陆之间的作家,薛仁明的书中充满着对于两岸文化冲突的思考。比如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对于同一个英文名词的不同翻译,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不同全部都是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尽管中华文化都是两岸的根,但在具体的呈现形式上却远远不同,由此导致这些不同的出现。所以,如何在异中求同就成为作者思考的问题,而这部看似随笔却又有着极其浓郁寻根色彩的文集可以说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抛出天清地宁的原生态气息,更是在于追寻每个人内心的真实诉求,那就是心灵的安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内心世界的样子;在瓦尔登湖湖畔的思索,这是索罗的精神空间;“人,诗意地栖居。”这是荷尔德林所创设的美丽。对于薛仁明来说,他的世界看似奔波,却又在心灵的明澈上永远努力着。其实,并非仅仅这些历史上人物如此,生活在凡尘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清宁世界,在那里,雪白明月照在大地,你的秘密将会被悄然打开,不妨就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思考人生,也顺便体验着两岸文化的差异带来的短暂阵痛吧!或许,你能够找寻到属于你内心的清宁,这份清宁只有你自己知道,也只能你自己能够触摸到。

  《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读后感(四):宁静致远的风光

  薛仁明。之前各种机缘巧合,因为某书友的推荐读了他的《孔子随喜》,读后深觉唇齿留香,又推荐给另一个好朋友读。这样一来一回,居然无意中撮合了一对璧人。听说俩人最近已经领证了。这真算“孔子随喜,喜从天降”。

  言归正传,与这本《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的邂逅是在一个午后,图书馆。随意翻阅几页,扑面而来仍是熟悉的清朗之气。然后,我犯懒地入了多看电子版(Kindle长期依赖症患者表示,已经退化到有点不愿意翻书了呵)。

  相比于《孔子随喜》对孔子其人其思的聚焦,这本书可算杂散得多,汇集各类语境下的专栏文章,讨论的主题涉及时代、社会、教育、婚姻、戏曲、人物…,也引述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的“万变不离其中”大约就是书名的这几个字——这世界,原该天清地宁。“原该”一词,是无奈的慨叹,亦是未成的向往。眼前是现实的礼乐崩坏、燥郁不展,彼岸是天清地宁的世道和人心,两者之间流淌着中华文明之河,根祗依然深厚,只是人心不古,越来越难焕发生机。

  回溯四月的宝岛之旅,我的感受与许多观光客不谋而合——“这里最美的风景是人”。在台北街头迷路手足无措,耳边传来一句“妹妹,是不是找不到路”,一位好心的阿姨手上拎着刚买的菜,为我们把到达目的地的路线解释得很清楚;计程车司机会关切地问起一路游玩的感受,下车时给免掉了车费的零头——“因为我老婆也是大陆人”;花莲自强夜市的果汁吧老板,一边榨着甘甜清香的果汁,一边笑着说“欢迎你来台湾玩”;垦丁公路边,只是停下休息,会有好心的小哥摇下车窗问道“机车是不是坏掉了”……这里鲜少见到,CCTV新闻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蓝绿之争,而却随处能感受到,堪比明媚春光的暖意。这样的似曾相识令我纳闷,资本剧烈膨胀下的急功近利、中西文化冲撞下的分崩离析,海峡两岸都同样经历着,尽管有种种历史的错弄,但为何在我们生活的这一端,渐渐冷了起来?

  “大体完好的民间传统,才是台湾人情温厚的真正根源。” 由祭天祀地的习俗谈到万民性情的形塑,薛仁明给出的解释确有几分在理。“民间传统”是一种形式,形式的背后是几千年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所在——“天-地-人”之间的平和共融。因为对自然的体会与感恩,人与天地方得以紧密绾合,在这种朴素的“小我”价值观里,有一种通透和畅达。

  也许屈辱的近代史和“打倒孔家店”使所有传统文化沦为封建余孽,而新价值何以凭空而起?一下子富起来的社会成了一片利益的泥沼,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浮躁,西风一吹,更多的自我膨胀到了“大我”、“唯我”,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每天社会新闻里的骇人听闻,就足以例证。这样的社会恐怕难有“温良恭俭让”的古风吧?社会如果要自救,除了向西方法治社会靠拢之外,是不是要先唤醒那些原初的敬畏之心,要先找到自己民族灵魂的归宿呢?

  “人若真要自由,首先,就得先明白自己──到底是谁。”也许,是时候回到原点了。在儒道释里寻到自身文化记忆的薛仁明,不合时宜地选择了远离喧嚣,安居在台东池上,陪伴他的是古书、笔墨、茶盏、传统曲乐,虫鸣蝉喧、青山蓝天、市景乡民、妻儿学生。“我多年的浮躁不安,于是稍歇。”看着书里描绘的这副生活图景,一派岁月静好的安逸和沉稳。难怪其人被两岸媒体称为“中国文化的体践者”。其人心的素静祥和、慈厚平正,也成就了字里行间的洒脱和通透,可谓有山林和庙堂之美。

  “读书,原是为了养人。”现在众多的散文小说,不是在苦大仇深里晦暗郁结,就是在纤巧细致里耽溺过甚,因而薛仁明这样的好书委实难得。他的文字,似一汪活水,能让人“气象一新,境界乃阔”。这并非我的溢美之词,你若不相信,你就读读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