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百天》的读后感大全
《最后一百天》是一本由[美]约翰·托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640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0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百天》精选点评:
●又一本被翻译们毁了的书
●挺无聊的,最后一部分整个纳粹帝国的破灭才有点意思.比如墨索里尼的情妇去见他结果最后两人一起死.还有各种德国高层在兵临城下依旧执迷不悟.点睛之笔:"或许,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只要拥有独裁的权力,就无法拒绝滥用权力的诱惑." ——2014-1-17 21:55
●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
●史料详实,视角独特
●原来kindle电子书12000页对应实体书是640页,看得我累死了
●希特勒 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浓缩精华”创造的世界让世人不得不窥探其游走的每一段历史 他最后的日子让人觉得心痛 一个碉堡 拥挤 恶臭 神情已开始出现迷糊的他在最后的日子 不忘碉堡外的夕阳景色 不忘时而散步 享受人生时光 这样波折起伏的人物在最后的日子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人这一身追寻的该是什么呢
●了解二战欧洲战场最后进程不错的读物,对于希特勒统治下第三帝国的最后时刻默写地相当生动细微,看完对战争行将结束时英法德美苏之间的大国博弈关系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11.07.20 讫 古田四路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某些还在听五月天的日子
●可怜的人类,人类征战不止的宿命难只有靠世界出一位秦始皇那样的人才能拯救嘛,希特勒太过于迷恋军事手段,德国军事太强大有时也是个悲剧,让你看不到什么时候应该怀柔,应该止步。
●好书、好作者、好翻译
《最后一百天》读后感(一):过去的历史,永恒的纪念
我曾在读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本子时评论说,中国历史需要更多的议论,而不是一味地陈述。现在轮到西方乃至世界历史,我们却应该要多一点史实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喜欢陈述过去的事实,而外国人则普遍话比较多,我称他们为话痨;在讲述同一件事情时,外国人喜欢添加自己的评论和喜好,而将主观情感代入历史中却是致命的:这往往会使历史书成为某一个人对于过去的回忆录,而非对真实发生事件的纪念。
说到这里我就想赞叹一下《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的作者约翰•托兰了。他是美国作家与历史学家。使他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身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他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但更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他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还对二十一个国家的见证人进行了数百次的访谈,并运用了上千份包括事后报告、参谋日志、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在内的珍贵一手材料。看他的书,我不觉得是在回忆,而更像是在亲身经历那些已经过去近百年的事件。那地堡头顶的飞机轰鸣,战壕内的炮声阵阵,都像是在我耳边响彻,余音难散。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记录的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那场面及其鸿大又意义深远的事件,如三个月内希特勒、墨索里尼的先后死去与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逐渐陨落,但很多地方却以一些小港口、城市作为切入点,让我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视角看待那旷日持久的战争。德国东部近百万普通平民的死亡、希特勒在地堡里度过的最后时光,种种这些,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二战结局。
如书封所言,“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或许控诉是需要的,但那是律师与法官的职责,我们普通人,最想要的应该是真实的、不掺杂个人喜恶的历史,而我很高兴,《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做到了。
《最后一百天》读后感(二):剩下的唯一的强国
“不存在一个或三个强国想当世界霸主的问题,我看不到任何一个大国想要统治世界。除非我弄错了。或者我有眼无珠。我倒要问问我的朋友丘吉尔先生,请指名道姓地讲出谁是想要统治世界的大国。我深信,丘吉尔先生和英国不要这种统治,我也深信,美国没有任何这类想法。而俄国更没有。这样,剩下来的唯一的强国就是中国了!”
上述这段话出自斯大林的口中,是在雅尔塔会议上驳斥丘吉尔说的。当时丘吉尔指出和平取决于三大国,但是应该给予小国一定的发言权。他说:“这好像是我们(三国)要称霸世界——而我们的愿望是为世界服务。”
在这里,我想要讨论的不是丘吉尔和斯大林之争,而是我注意到斯大林所说的那句“剩下来的唯一的强国就是中国”。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1943年的开罗会议,除了美英苏三个大国元首组成的所谓“三巨头”之外,还有一个“第四巨头”——中国国家元首蒋介石。当时的全球舆论就有“四大强国”的说法。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在二战时中国是主战场之一,中国担负着十分巨大的反法西斯任务,是当时最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之一。如果没有中国的参战,或者说如果中国像某些欧洲国家那样宣布向法西斯投降,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中国必然应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核心。而且就当时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来说,也毫无争议地在法国之上,甚至也不会在英国之下,只不过虚张声势的丘吉尔喜欢把自己列为世界最强的国家,却没有想到最后英国会成为美国的附庸。
然而,二战结束之后很长时间以来,却很少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国,十强都没有,更不要说是四强。这是历史的悲哀,却又是历史的玩笑。同时也是历史的必然。
斯大林认为中国是“唯一的强国”自有他的理由。事实上,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也包括后来的小平同志,他们都从来没有认为中国不是强国,至少他们都有极强的强国目标和信心。
斯大林认为中国是强国,但是后来的中国并没有真的很强。而现在,更多的大国认为中国不是强国,甚至也不会“成为”强国,这类观点和当年斯大林的论调一样几乎没有什么用处。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怎么想,我们有没有把自己当成强国,有没有强国的目标并有信心去实现之。
这就好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世界舆论都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在二战时的贡献,其实这也怪不得人家,首先是我们自己抹杀了我们自己的贡献,又怎么可以去怪别人的忽略。还好,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开始正视我们在二战时的历史,于是,别人怎么看我们的二战已经无关紧要,因为至少当我们自己不轻视自己的时候,别人想轻视我们的时候也会仔细去想一想。
如今,世界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了斯大林丘吉尔之流的想像。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最后一百天》读后感(三):反思战争,期待和平
人们说时间如弹指一挥间,过的是那样的快。一百天,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淡然无味,然而在历史上有那样的一百天,在这100天里却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而作者在自序中就精确的概括了这一百天的与众不同。“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再没有另外的一百天,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百天更为举足轻重,更为影响深远。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先后离世。同样告别这个世界的还有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欧洲胜利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存在着极其美好的希望与极其惊人的恐怖。”
在《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中作者约翰•托兰,记载了从1945年1月27日到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柏林签署投降协议书止的100天中二战欧洲战场上发生的事件。整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在欧洲战场上盟国在东西两线对德国军队的进攻,以及与此同时德国军队做出的抵抗。全书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以及二战后期欧洲战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场面:雅尔塔会议、对德累斯顿地狱般的轰炸、盟军在莱茵河畔的雷马根的突破、苏联俘虏对布拉格的保卫、美俄在易北河会师,希特勒在暗堡中的最后日子以及最后投降协议的签订等等历史时刻。
作者曾经对二十一个国家的见证人进行了数百次的访谈,此外,还运用了数千份第一手资料: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正是由于大量的采访和真实史料的运用,才使得整部作品叙事客观公正,让读者能够从第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而不掺杂作者的个人情绪。
作为一个理科生,历史知识仅仅了解皮毛。而对于二战,更多的了解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从战胜国的角度出发,我所了解的那段历史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而对于欧洲战争更是知之甚少。所以作者介绍的历史史料的详实让我印象深刻。从各个角度讲述二战欧洲战场,让这段历史不再简单的是盟军的节节胜利和法西斯的狼狈溃退,而是将读者真正的带入到当时的欧洲。历史课本中介绍的雅尔塔会议,不再只是历史名词,这里不仅充满了美英苏三国对未来世界和平的构想,还有三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例如其中的波兰政权的归属问题差点成为一个引发分歧的“火药桶”。而二战后期德国也有很多人试图这用更为和平的方式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例如“纵横字谜行动”。在作者生动的文笔下,里面的历史人物的性格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仿佛能看出每个人的特点。希特勒由于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在最后一刻仍然对帝国的胜利充满信心;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在英国和苏联间的左右权衡,正体现了“美国要的是全面胜利和一个美丽新世界”“以争取美国以最少的伤亡换取战争的胜利”的信念。
战争,无论哪一方,盟军或轴心国,正义或非正义,归根结底是一场灾难。作者在书中就用一段客观的历史反思着战争,这就是德累斯顿大轰炸。这次空袭由盟军发起,目标是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在四轮空袭中盟军投掷的炸弹总共约有3900吨,确切的死亡人数难以统计,是未知数。估算之所以困难,源于市区与拥有64万2千人口的周边郊县当时挤满高达二十万名难民以及数以千计的伤兵。当面对着数万无辜生命由于“正义”而丧生时,“正义”的行动也就没那么站得住脚了,正义也演变成一种暴行。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提倡反思战争,而不是歌颂战争。而能做到真正反思的基础就是了解战争的过程和造成的结果。
1945年5月8日,终于“自由的旗帜飘扬在整个欧洲”,这本书结束了。但是历史还在继续,和平将是整个世界人民的愿望。
《最后一百天》读后感(四):二战最后的100天
我觉得作者是一个超级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在于他的勇气与执着。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认真的享受着和平时代,战争只是书本上的几行字,重要的战争在中学期间在教室里,老师反反复复的让我们背诵过。长大后也许,些许明白些意义,但也无关痛痒,最多在看电影的时候为导演突出的中心思想流几滴眼泪。我记得《世界史》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才看到,外国人的历史,只是略知一二,都说不出个所以。二战,我们只记住了法西斯和日本鬼子,具体的血和肉、泪和恨都不得而知。
这本书的作者经历过二战,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世纪老人。他心中拥有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不曾有过的勇气和正义。他对历史的真实度有自己严苛的认识。他不允许历史有半点假。
我很喜欢看有一定的文学水平和真正的内容的书,尤其是历史书。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胃口,作者是普利策奖的得主,这就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技能水平仔细看了内容以后,发现作者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为了写好这本书,找到了21个国家的战争亲历者,数百次采访、数千份第一手资料,全景展现了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揭开了系统希特勒第三帝国的毁灭性的秘密,这本书在欧美风行了半个,风靡了半个世纪,销量500万册,很高兴中国能够将他引进。无论是在我们中学还是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对于二战的希特勒的描述并不是特别的多,我们都我们只知道他是法西斯的代表,但在欧洲战场上的最后的一百天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并不得而知,多数对于希特勒的印象或者是感官的觉察,都是从后来的集中营等相关的二战题材的影片中得到的
但是这本书是真实的,作者说现在应该做的事,记录而并非控诉。作者自己本人就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已经写了五本关于二战的作品,他认为好的历史著作就是活的历史,他的写作信条是不应当以自己的观点来讲述,而是像一出戏那样,让实际上发生过的事情重演,这才是所谓的活历史作品中摒弃了传统史学著作的生涩与枯燥,带着丰富的细节描述和对话,使读者身临其境。在整个战争当中的实景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的同时,也开始对人生和战争有了更多的反思与思考,真心世界和平确实是一个。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羡慕和感叹的是托兰的日本籍妻子寿子。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两个人曾经一起穿驾车穿越铁幕去了当时很少有西方人涉足的东欧各国进行了这本书的创作。爱情可能充满甜言蜜语,但像如此相濡以沫,不分不离的支持,才是最令人感动的 。这还让我想起另一个著名的日本女人小野洋子。大概日本除了传统日本女人的柔美外,还有这样一类刚毅的日本女人。
这本书一共640多页,总共分了四个部分,一部分,第一部分是大进攻,包括东线潮涌,黎明即将到来,罗斯福法官同意了霹雳行动;第二部分是息县的猛攻,铁幕即将落下,潮起潮落,希尔大陆两河之间日出行动等等,第三部分是东西,会是讲了西线的胜利和元首崩溃了;第四部是不完整的胜利,包括意大利解决办法,独裁者是四元受死了,漫长投降的开端等等。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的详实,马克思比尔博姆曾经写道,历史是一部艺术的作品,既无离题之事,已无力遗留问题,我希望的是通过本书再现历史,就让时间的流逝,保证对往事的追忆相对平静,又要让那些历史的调味品一提这事和遗留问题,不至全然消失。纽约时报说,一个故事的人物描写,作战计划,讽刺手法,谍战大幕,大规模的暴行,疯狂外交官,将军,士兵,狙击手,冷静的人和疯狂的人,希特勒的占星术爱好者,艾森豪威尔将军受降日,早晨之所度,几十年的最后一次乘车命令,心灵躁动不安的政治家战略,争夺,战火与死亡的恶臭,发往莫斯科的电报,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扣人心弦,研究的透彻,细节之翔实,都在这本书中,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叙述场景多样,每条战线,每个会议室的秘密场景都一一作了解读,非常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