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王读后感摘抄
《上海王》是一本由虹影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王》精选点评:
●事实再一次熊便地证明了:大陆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基本上,没法看。
●生命没有过去,每个人随时都要准备搭台重建。
●上海依旧在,甚至那些建筑依然在,到处可以遇到筱月桂那样的女子!但是物是人非,萧条异代不同时!人本身是最脆弱的,最容易消失的。
●买到kindle之后读的第一本书。简单的主线,没猜到结局。从落魄到风光无限的过程略显突兀,依靠男人的女性主义。
●不错的上海旧事
●非常好,经典
●难免让我把王琦瑶和女主对比。
●我知道故事的开头,却不知道结局,也许之前看过的是修改之前的版本…虚构成自传的形式有点哗众取宠,不过谁能说这些故事没有发生过,或再没有发生的可能呢?
●故事情节耽于言情猎奇,文字粗糙,结构更是混乱。老上海的故事只是历史中的浮光掠影,筱月桂的传奇也只是周旋于几个男人之间。虽是讲述一个叱咤风云的女人生平,然而,只见风月,不见杀伐决断的大气象。想必是作者想象的无力吧!
●想透过这本书看看那个年代的上海滩和在上海滩闯荡的人们。
《上海王》读后感(一):女人是该决绝,不该抱怨世界的不公
无论什么都不能代替自己的奋斗,比如努力去获得物质权势,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值得自己依靠的,任何靠山都可能靠不住,自己努力去得到。
想不通,余那么爱着的小月桂,为什么最终还是背叛了。。
心里有很多的苦涩。
《上海王》读后感(二):不好看
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虽然也说不出哪里不合情理. 总觉得看的时候不吸引人啊 不知道又没人同意这个说法. 不会有一读就被吸引住不停往下读的感觉. 很平庸吧.只是觉得对当时的上海社会的人的生活方式感兴趣 才勉强看一下. 书名叫上海王 有点噱头的意味. 没觉得像个什么王.
《上海王》读后感(三):上海王
大学老师给我们讲《子夜》的时候,用了《上海王》的剧照做了幻灯片,她说,那个时代的王子骑士就是这个样子。
一开始我不明白虹影电视剧为何一集也没看,这可是她的心血,照她的话来说是为父亲还的心愿。整本书看下来便也明白了,电视剧和原著真的一点也不一样。也难怪她看了会生气,更多的会是难过吧,那么,小月桂有没有看呢?
能看到虹影写书花了很大的工夫,她不单单写时代颠覆中一个女人的命运,更是道出了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而小月桂则是这乱世中的绝代佳人。
小月桂的生命中出现过三个男人,常爷,黄老板,阿其。常爷的出现改变了她的命运,没有常爷便没有黄老板和阿其,更没有后来的小月桂,他像是座沉默的大山,给了小月桂最坚实的依靠,至今回想起常爷,还是感慨万千,他是小月桂的第一个男人,更是住进她的内心。常爷走后,为了生存,小月桂和黄老板达成共识,他们之间并没有感情可言,小月桂需要金钱生存下去,而黄老板则是贪图她的身体。从始至终一直陪伴左右的是阿其这些年一直都是只言片语,但是在他结婚的当天,终于坦诚了面对真实的自己。
整本书下来,我看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惊世之恋,而是一个女人传奇的一生。她是乱世佳人,却能在三代帮派下平安地活下来,我敬佩她的睿智,她才是真正的上海王。
猜想虹影是双子座,因为她写着写着动不动就跳出来说,这个故事是真的!看,我们还在一起聊天呢!我相信小月桂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不愿相信她悲惨孤寂的结局,我心疼。
“当年新黛玉没有拦常爷和十六岁的她,难道她连当年的新黛玉都不如?她清晰地回忆起来,的确,常爷爱上她时,已年过五十,四十岁的新黛玉已经与他好了二十年。想想,当时新黛玉的心里是如何难受!她以前不知,现在轮到她知了,老天爷就是如此作弄人。”人活着活着就发现自己逃不过命运的年轮,走着走着不小心看到了结局。小月桂像新黛玉一样成全了最爱的两个人。是命。问一问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作弄人?
《上海王》读后感(四):从情节中的感情来看《上海王》
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大概就是“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上海王的传奇经历”。作为叙述者的虹影在开篇就做出声明,指出绝非“向壁虚构”。读罢,掩卷而思,方知这种有真实历史情节做基底、再加以对情节的艺术化处理的故事,往往能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优秀作品。虹影对人物的勾勒、细节的刻画入木三分,像筱月桂的成长与野心,余其扬的隐忍与踌躇,新黛玉的刻薄与慈爱,等等,因为人物形象丰满,情节细致入微,这样,整个叙述就变得立体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在脑海里浮现出的放电影般酣畅淋漓的快感。封底的短评对这个故事所贴的标签为“极致的女权思想之作”(虹影自评)“中国版女《教父》”(媒体评价)。女性文学的出彩在于对感情线的把握,而这个故事,从小月桂到筱月桂的蜕变,从女主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叙述开,最后发现,筱月桂才是这个故事里真正的上海王。
故事从乡下的场景开始。小月桂刚插完秧,舅妈就赶过来,简单地给她梳洗一下,带她去参加雏妓的招募。可惜的是,小月桂最终被一个人留在了台上,“连问价之人也没有”。于是,舅妈的一顿毒打自然免不了。这样的情节设定似乎已成套路。但后来,在路上,小月桂在舅妈的带领下,好说歹说终于还是被10块卖掉了。
小月桂被卖掉,靠的不是姿色,而是力气。而命运的转机也就在给新黛玉老相好常力雄端茶的那瞬间到来。第一代的上海王常力雄,见过那么多的女子,偏偏这一次相中了小月桂——一个在新黛玉眼里只配做粗活的乡下丫头。按理来说,在极其看重伦理纲常的封建社会,再加上小月桂只是一个被卖掉的女子,她应该不敢也不能说不,但她却抛出了“不愿意”然后跑开了。一代上海王也没有霸王硬上弓,最终反倒是有了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结果。可惜好景不长,常力雄很快就死于非命。眼看着未来就要平步青云,陡然一转,伴随常力雄的去世,常力雄妻妾的排斥,老板娘新黛玉态度的前后大转变。无奈之下,回乡。乡里乡亲的避恐不及,舅舅舅妈的嫌弃与厌恶,哀莫大于心死。
有主角光环的人不会就此轻生,她有强大的心脏去面对这所有的一切苦难与困厄。变卖掉所有的金银珠宝,再东拼西凑,终于攒够开一个戏台的资金。而一切进展得并不顺利。在机缘巧合下,她又得以接近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
尽管在文中叙述的,筱月桂还是小月桂的时候,她自认为对常力雄是爱,在我看来,悬殊的年龄差距,经历上也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感激,感谢常爷的赏识,她才能摆脱下人身份,过上堪比头牌的优越生活。对黄佩玉,筱月桂完全无爱,完全是为了戏台的资金与自己的未来,过着一种类似于被包养的生活。以至于到后来,筱月桂突然怀疑起常力雄之死的蹊跷,在确信之后联合余其扬和新黛玉设计让黄佩玉惨死。
第三段感情也是唯一一段真正的感情,是小月桂与余其扬的。余其扬作为配角,出场很早,在故事一开始就已出现,作为常力雄的跟班,深得其信任。黄佩玉成为二代上海王的时候,余其扬依旧是高频出现的男配角,尽管身份还是跟班,但地位相较从前已有明显提升,从奉命砸场的那一部分就可看出。筱月桂开始怀疑常力雄的死是黄佩玉设计的谋杀时,她就逼着余其扬道出了其中的真相。在这一部分的细节上,虹影处理得很好,筱月桂的坚定、深藏不露,余其扬的顾忌与踌躇,语言、动作的描写就将两人的性格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关于怎么设计,故事里是插叙的方式,先讲了这么一个过程,之后再带入讲一下整个计划是如何实施的。至此,第三段感情就正式搬上了台面,筱月桂与余其扬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在私下进行。这二人年龄相仿,在身世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相似的背景下也就有着更多的话语权,彼此也就从惺惺相惜逐步发展到含情脉脉,最后终于走到一起。
跳脱故事以外的女权与否已没那么重要,光是情节,已经让人印象深刻。还是一句话的概括,只是换一种方式,用故事里女主角口气说出她没说的话,大抵就是“你以为我想要成为上海的女王,其实我要成为的是上海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