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影评摘抄
《狩猎》是一部由卡洛斯·绍拉执导,Ismael Merlo / 阿尔弗雷多·马约 / José María Prada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狩猎》精选点评:
●西班牙的烈日,西班牙的荒寂,西班牙人的狩猎。一切都很西班牙
●一切都在永恒之火中燃烧。
●卡洛斯·邵拉早年的作品,一部同样残酷与黑暗的电影。
●贫瘠的土地,炙热的天气,很有烦人的蝉,气氛烘托的很好,就待结尾狩猎。
●本想再看一遍丹麦那部《狩猎》,去弄错成卡洛斯.绍拉的早期作品。本打算随便看几眼,黑白影像里昏热的炙烤,竟通过流畅的节奏,让人欲罢不能。不知片中的三位中年猎手在内战中经历过怎样的承诺、背叛和随后可能也可疑的谅解,竟能在只有野兔的荒郊野外,爆发一场本该只属怨妇的明争暗斗,直至枪管相向
●金钱会改变一切。
●张力十足。
●~In Stock~
●3.5星给这片子。
●绍拉成名作。1、影片讲述四个出身资产阶级的友人相约去丛林狩猎野兔,其中三个中年人过去都是朋友,但现实生活的重重烦恼一直困扰着他们,引致他们在打猎时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直至最后枪管相向。绍拉着重呈现的,是关系的平衡性——因贪婪的人性欲望由平衡逐渐失衡的过程,借用一个现代寓言说明人际之间缺乏互相理解、难以真正沟通,从而引发人类走向自相残杀的毁灭道路。2、全片风格沉郁,富有层次感的声画处理、残忍的无差别屠杀、环境昏热的炙烤及角色内心的角力刻画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奇特的、被迫焦灼的悬浮体验。3、由角色设置投射至西班牙内战,进而引申到政治和社会时境的严肃批判。4、以野兔为猎的构想同及《游戏规则》,“最好的狩猎是猎人而非猎兔。”5、弱者和白痴都没有生存意义。(8.3/10)
《狩猎》影评(一):沉着的处女作
卡洛斯·绍拉在自己的早期作品中便展现出沉着大气的特质,电影技法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对多个角色的心理角力刻画到位,难怪柏林电影节对他的作品情有独钟。
片中最为年轻的恩里克是唯一存活下来的角色,他没有介入到另外三个中年男子的勾心斗角之中,甚至对射杀野兔都有几分恐惧,却对年轻貌美的卡门充满兴趣,恩里克在这里代表着此时西班牙的年轻人们。和恩里克不同的是,帕克、何塞、路易斯,以及瘸腿的胡安都是经历过西班牙内战的老兵,他们饱经现实生活的折磨与摧残,性情刚烈,但大多时候都在隐忍中度过。最后的互相射杀,可视为“内战一代”内心狂躁的极端体现。
绍拉在其第三部作品中便开始了对西班牙内战,进而引申到政治的严肃讨论与批判。《狩猎》的切入点极小,但做工精良,效果自然不会逊色。自此之后,绍拉延续了政治批判的路线,通过西班牙人日常生活的细微描写,挥发着自己持久涌动的政治热情。
《狩猎》影评(二):FIFF12丨DAY7《狩猎》:“坚固”友谊的分崩离析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狩猎》,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捕猎男人们“一团和气”的评价了!果树:
自由气息是有的。但是,糙。
Daisyrrr:
狩猎的政治隐喻,赤裸裸且血淋淋。
oard19920313:
能感受出来导演想通过这一个事件反映出来的人性丑恶面,但实在太过于随意了。
格系艺人:
剖析人性,讥讽人类,导演通过男性视角,从结伴猎杀到互相残杀,明示意味感浓郁,但本片也就止于此了。
我们敏熙:
They shoot rabbits, don't they? 提供了各种意象,焦躁环境下人物心理的不断诱发,但感觉浅了点,人物的内心独白大多时候无用。
张益达:
荒芜、漂白的风景,压抑的黑白摄影手法,Saura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闷热、压抑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人很快就开始为一点小事而发怒,一切都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最后影片还是指向现实的,只是看起来有些丰富信息有些难以get。
子夜无人:
对动物的捕猎是如何进化成对于人的围猎,看起来是陡然升级的过程,背景和前史也被有意略去,但因为感官上最直接的体验是那种来自烈日的炙烤,人物就在这样高烧不退的空气里反复焦灼着,让陷入自相残杀的走向变得顺理成章。背景环境又是发生在一片格外荒凉的不毛之地上,而且还是让一个青年人作为观众,观察着那些拥有过去、背负历史的人将它们与自身一起永远埋葬。于是最后,他奔跑着,发生急促的呼吸声,好像戴着铃铛把兔子引出洞的雪貂。
#FIFF12#DAY7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狩猎》影评(三):如果对猎场进行改造
《狩猎》看到影片结束才有一场戏剧式的畅快,三个老男人的相互厮杀,填补了影片整体的荒芜与压抑,为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悬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结果?电影作为文本直接的阅读是否是唯一进入电影的方式,还是说需要另外的门径。 看完影片才听说其反映的是“西班牙内战”,从直接的影片线索来说有两个点可能于此直接相关,一个是三个老男人都曾经在狩猎的农场参加过战斗,这说明他们曾经是战士,另一个是坑道中的一具神秘的尸体,这说明他们与某种具体人的死亡相关。但是影片大量的笔墨是直接对狩猎活动的展示。 狩猎分为三个层次,上午猎犬狩猎可谓志同道合齐心协力,下午雪貂狩猎此时矛盾已显分歧巨大,最后的狩猎恩里克已经换上了一把德国造短枪,此时的猎物已经从动物悄然向人转换。 像这样的画面和情节都直接将我的情绪和思绪带入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人与人的情景与关系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畅快与残酷,既有那种猎杀的冲动,也有某种怜悯的良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似乎已经成为人类无法挣脱的牢笼与困境。这会是所有战争的起因吗? 更奇怪的是影片刻意凸显动物之间存在的食物链结构,然后过渡到人与人之间的金字塔结构。通过农夫向何塞借5000,何塞向帕克借50万,两次的拒绝与借口几乎是一模一样,虽然帕克显然更为狂妄与嚣张一些,但是却因此形成了某种循环的生态链条。可是,这样的冲突,如果不接受导演卡洛斯·绍拉某种预设,不至于非到致对方于死地的地步,换句话说只要有出路,理性人不至于同归于尽,他们使用暴力是指向某种利益(价值)的。 正是不可理喻,无处不渗透着某种隐喻,对于《狩猎》来讲进行某种方式的再阅读似乎成为一种必要。通过阅读百度词条“西班牙内战”,丰富的解锁信息扑面而来。 狩猎使用的“长枪”与“短枪”,德国造与本地造,无不暗示着“长枪党”以及与此相关的德国法西斯。西班牙长枪党曾经刺杀财政部长卡尔沃·索特罗弃尸于一墓地成为西班牙内战的导火索之一,弃尸成为内战的某种明显的隐喻符号。而何塞领帕克看一具无名尸首难道仅仅是借钱的“死亡威胁”,它可能召唤出的是某种民族记忆犹新的历史。 还有雪貂死之前影片出现特写的毛毛虫,长枪党人曾形容阿扎尼亚是“红色西班牙中令人厌恶的一只毛虫”,因为他当部长期间削减许多军费和关闭军校。这显然是有违军人专制利益的主张。或者正是因为西班牙内战这场战争首次出现飞机对坦克的轰炸和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当这群狩猎者第一次开车到达姑娘卡门的家时,伴着她迷人的微笑的还有天空中飞机滑过留下的一丝难以抹灭的痕迹。 沿着第二种阅读再往下走,绍拉既然是在言说西班牙内战或者是与此相关的政治,那他究竟要表现什么?最明显的答案莫过于长枪党的集体覆灭,他们怎么相互猎杀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他们的彻底清算。使短枪的青年一代恩里克成了必须要见证的一代人,他与这伙人的头子帕克是妹夫关系,他虽然用的是短枪但却是德国制造,青年人与长枪党一代人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展示着西班牙政治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由西班牙内战形成的西班牙政治格局并没有在影片发行的1966年彻底改观,军事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活到了1975年。 因此,影片显然是指向现实的,与其说是“借钱”不如说是“还债”,老妇人躺在床上无法得到医疗,少女卡门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镇上的人们围着宰杀的羊肉显示出一种社会的贫乏,长枪党人之间则发展出某种彼此难以相互信任的焦灼和不可遏制的矛盾。 难怪残缺的农人感叹到: 如果对猎场进行改造,来年这里将收获丰收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