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玛丽》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玛丽》经典影评集

2020-11-16 23:51: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玛丽》经典影评集

  《玛丽》是一部由Abel Ferrara执导,Juliette Binoche / Matthew Modine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精选点评:

  ●信仰

  ●

  ●

  ●本来是因为最近对耶稣感兴趣去看的,结果完全没有看懂……看在朱丽叶比诺什的份儿上给个三星吧……竟然又有玛丽昂歌迪亚这个无敌女配……

  ●

  ●没什么强烈的观点(或者阴谋),仅展现了三个角色精神探索的历程就惊得我近乎夜不能寐;也许任何形式的得道均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内心平静充实;步入中年的比诺什在各种卡司、设定中都有无敌粘合能力,饰演的角色与现实关系暧昧;第一部阿尔贝·费拉拉,亲密而宏大,力量十足

  ●过分宗教

  ●

  ●人生长途里,每一段经历都是让你"醒来"的依据。灵魂在"光明"中永生不再害怕孤独,无论怎样的生活状态,终将微笑着保持善意。

  ●本片讲述的是三位主人公,因为神秘的“抹大拉的玛丽亚”而相互认识的故事。声名狼藉的导演托尼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耶稣的电影,这部电影极端地描写了教士们的阴暗和狠毒,所以在上映的时候备受指责。

  《玛丽》影评(一):玛丽

  《玛丽》讲述的是一个信仰认知的故事,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世界交流的密切使得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泛信仰,或者说无信仰,无所信仰就无所顾忌,继而导致更多的个体及社会的不安,这正是导演所担忧的。影片以谈话节目主持人岱德的生活为主线,又不时的穿插其所采访的宗教电影《这是我的血》的片段,及影片女主人公玛丽的生活。在这里,影片标题的玛丽不仅是指影片女主角玛丽,更是指宗教中的作为耶稣弟子的玛丽,影片以探索玛丽来了解宗教,了解信仰,再由信仰来作用于生活。就如岱德在节目里对嘉宾托尼说的,记录的故事有很多种,但上帝只有一个,正真的信仰其实只有爱,爱生活,爱家人。岱德在影片中面对新生儿子病痛时的无助表现了信仰缺失带来的空虚及无力。影片最后,玛丽和岱德都由信仰而得到了救赎,这直接表达了导演的倾向性。

  影片的镜头以摇和推为主,即使是切,也多先切到一个无意义点再推或摇到导演要的地方,更常加以手提跟拍式故意的画面摇动,可以说这是符合这部影片风格的,节奏稍慢,混乱、迷茫,而又有些深沉。

  《玛丽》影评(二):心灵涅磐

  初次看到影片海报,有种莫名的心悸。墨绿封套上那个跪地膜拜祷告的女子在我脑中挥之不去,给我一种触探的距离。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声名狼藉且急功近利的导演托尼(马修·摩丁饰)拍摄了一部饱受争议的新片《这是我的血统》,并在里面饰演男主角耶酥,而耶酥之妻玛德琳娜的扮演者玛丽·帕勒西(朱利叶·比诺什饰)由于陷入角色过深,对人物原形产生浓厚兴趣。在拍摄结束后,只身一人留在耶路撒冷,带着一颗感悟的心,决定开始信仰的探究之旅。同时在纽约,电视记者泰德·杨格(福里斯特·惠特克饰)也由自己主持的关于耶酥传记的纪录片来探求精神真理。而当托尼的新片受到极端宗教分子恐吓质疑时,三个人的生活不自觉的产生了交点……

  刚看完影片时心情很复杂,像陷入一个极大的谜团。很玄妙,突然意识到自己如此的苍白无力,渺小无助,就像片中杨格一般,渐渐迷失自己。刹那间模糊了虚实、对错的界限。

  以前也曾看过几部涉及到宗教信仰的影片,尽管每部影片都从不同侧面对精神真理进行了探索,但似乎都缺少某种心灵的共通,力度与厚度都有所打折。《玛丽》(《Mary》)则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既狠又准的阐释了影片的深意,同时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剖析角度来使观众感同身受的去体验并能与导演进行心灵的沟通。片中讲述的故事看似简单,却在展示着人们在生活的喜怒哀乐和周遭变化中不断寻找、救赎、自我审视与重新定位的过程。感觉很棒,像是一种梳理。就如同我们每个人,当你面临一个个变故或困惑的时候,都能够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碰撞中探寻到关于生命的另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或许是你从没在意的东西。因此,观看《玛丽》的过程就是从盲目到重生的过程!!!于人于己都是一次质疑与探讨。

  影片独具特色的设计在于故事结构的安排和讲述方式的选择。首先故事以多线叙述展开,使用“戏中戏”的方式来作为事件、人物脉络的构架和补充。此外,运用此方法,是为使影片达到情绪虚化的效果,奠定一种调子和情绪,让观众有种恍神的感觉;其次,影片选择貌似版块式的讲述逻辑,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三个人,通过不同时空的呈现来达到某种融合。这样多层次的叙述,既让故事更加丰富、立体、有厚度,又能够还原生活的真实,给故事以依据,也更显质感。

  另外,从人物的选择和展现来看,导演埃布而·费拉拉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中三者之人物关系的编排设计,除了基于叙述考虑外,三者所代表的层面也都各具意义,同时呈现对峙与比较,从而引发观众思考。一个急功近利的导演、一个寻求自我的女演员、以及一个开始探寻真理的电视记者,三人分别通过电影(虚构的故事)、真实的生活感触、学术专家的访谈节目来回应这种探求。一个尽心做但很迷惘、一个完全亵渎戏弄、而另一个则真实触碰。看过片子的人不禁会问:“谁离信仰或是上帝更近?谁离真理更近?谁又离自己更近?”这样的大对比放到片中,就像导演罗列好一系列问题引导我们走到应该到达的地方一样!!很清晰。

  一个优秀的影片,除了拥有良好的拍摄构思(技巧)等制作特色外,更能打动观众的我觉得应该是这部片子自身的底蕴和气质。而这种气质完全来自影象所传达的东西,导演带给观众思考的维度越广,你片子的气质就越吸引人。《玛丽》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他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考点——信仰!试问我们每个人的信仰何在?而所谓的坚定程度又有几许?你可能突然自问和反思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究竟有多少东西是永恒的、不容质疑的。

  片中的玛丽之所以只身前往耶路撒冷,不仅是因为她对故事人物原形的崇拜探究,最主要的是对自身精神追求的探究。作为演员,当她深入玛丽这个角色,当她再次体味圣经点滴之时,她便不停的追问自己,我的信仰何在?我对他的坚守和体现何在?作为一个信奉基督的人,我的理解又是怎样的?经过世俗的洗涤我的追求有变化吗?这一系列的答案我们可以在玛丽在耶路撒冷的经历中找到,也可以在杨格面对周遭变化的态度转变上找到,甚至可以在极端宗教分子恐吓示威导演托尼的言语神情中捕捉到。你会发现,真理是不容质疑的,一个被信奉已久的教义更是不容颠覆和玷污的。所以当托尼拿一个关于耶酥的真相加以戏谑时,信仰的“圣殿骑士”便会出来反对、指责以及唾骂。

  当然影片也从这一角度对现今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关于圣经故事的篡改虚构加以反对,不要试图通过自我探究去假装接近真相,更不要试图挖掘另一种真相和历史的可能,片中玛丽对杨格曾说:“想了解真相,是要很大勇气的,去履行人类的义务。”

  宗教如此,生活亦然!要坚信你所信仰的一切,只有这样当我们面临脆弱无助时才能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支柱。工作学习也好,家庭爱情也罢,只有当你首先相信他时,才有可能进行接下来的所有沟通和处理。按照耶酥的教义,上帝是透过信仰想人类显示爱与奇迹的,而不是通过什么特殊的超自然能力。或许爱+内心的平和就=一种和平!

  本片出了传达信仰的坚定外,更重要的是引导观众跟随主人公一同完成自我找寻和定位。玛丽和杨格都不同程度的寻找到了另一个自我,而我把他看成一种“重生”。片中提到,在《圣经》马可福音中托马曾借耶酥之口说:“大家都是上帝之子,如果你们走出自己就获胜了,如果不能,它就会毁灭你们。”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能放下“自我”,不过分苛求本我的私欲,均衡的看待取与予,你便能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玛丽》落幕于一个看似没有结果的生活上,但让我感到很平静。再次凝视封面上那个祷告的女子,觉得心灵得以涅磐重生!

  《玛丽》影评(三):《玛丽》救赎的长途,从纽约到耶路撒冷

  题记:

  怎样以一个知性和善意的灵魂个体存在于充满困惑和从众心理的当代,这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卡夫卡•陆(KavkaLu)

  生活是一种选择,也是冥冥中的注定,《玛丽》是一个和信仰有关的电影,到耶路撒冷拍摄耶稣生平电影《这是我的鲜血》的女演员玛丽因为迷恋宗教精神救赎的意义决意留在了当地,而导演带着摄制组回到了纽约,信仰是一种极能覆盖人的力量,这不仅是演员入戏太深的原因,更多的时候,远离尘嚣的纯净是当代人渴望的精神彼岸,人心是会被崇高的道德情操所震撼和感动的,信仰正是一种让人逃离低级趣味,在浮躁的当代获得宁静的方法,这样的境界是精神的力量才能获得的。

  一年之后,夜色阑珊的纽约华灯高照,而远方巴勒斯坦依旧战火纷飞,为了更好让观众了解世界的动荡,导演插入了真实的新闻画面,那个曾经让整个世界为之哀戚的,在枪林弹雨里死在父亲怀里的小男孩再次在银幕上控诉战争的残酷!而此时,一个叫泰德的电视记者正在做一个和宗教有关的访谈节目,他犀利的话语追问学者什么才是耶稣殉难的意义。那部托尼导演的《这是我的鲜血》也在此时公映了,这部和传统宗教观念不尽相同的影片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些极端的原旨宗教者以砸导演的车和制造电影院恐怖事件来表示不满,在些情节揭示了这样的困惑,信仰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一字不改地机械读经还是以善良的美德影响他人更加接近信仰的意义。在首映会上泰德和托尼认识了,当他得知女主角留在了耶路撒冷,他便有了去探究的念头,在这个过程里电影展示了泰德现实生活的一些困惑,夫妻之间的淡然,婚外恋、孩子的诞生,这些问题经常让泰德无所适从,而玛丽的故事启发了他,当他去往耶路撒冷的那天他也就踏上了寻找灵魂归属的意义,在压力重重的现实世界,我们总是以生活压力和忙碌拒绝思考,我们也经常以沙发土豆的姿态看着远方的战火庆幸自己的安逸,我们也会在中产阶级的客厅里高谈阔论信仰的话题,可,面对流离失所的妇孺、面对那些战争孤残者期待的目光,我们仅靠祈祷上帝是不够的!或许,善意并不能改变世界,可是,它能影响你的周围,善意的传递最终会让世人摆脱争执,赢得爱和和谐共处的一天。

  影片里有些对应镜头选得非常好,泰德和玛丽打电话时因为时差耶路撒冷的白天和纽约的暗夜正好反映了两人的心理状态,一个是找到信仰意义的虔诚者,一个是灵魂飘浮不定的寻路者,正是玛丽的故事打动了泰德,他鼓足勇气向妻子坦白了自己推托工作忙而搞外遇的事情,妻子看在早产孩子的份上原谅了他。家庭的保护随着日渐成为21世纪西方价值观的主流。导演经常性以景深镜头表现泰德在自己人生路上的迷茫,直到他回归了家庭。

  这部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导演时常通过导演托尼对于消费时代文化进行评判,他似乎已经清醒认识到,电视的简单、搞怪早已让大众变得低级趣味,电影也只能让位于恐怖片和闹剧,探讨问题的电影遭受冷遇是最正常不过的。这样的现实下,关于信仰电影就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谈论信仰的电影是好莱坞乃至整个电影重要的组成,这些电影也总是在触及信仰根源的困惑也总是会引起不同教派的争议,信仰和救赎的关系问题成了此类电影经常性主题,本片的镜头时常扫过底层的街区,不露声色展现底层的暴力和他们的冲动,而在泰德的电视台似乎无意间扫到的新闻报道总是巴以冲突、恐怖事件惨烈的画面,这足以引起观众对于生活和信仰本身的思索,追问活着的意义和现实里不断发生的教派冲突对于信仰善意本身的荒谬性,这样的电影获得62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是众望所归的。

  电影以大量事实说明了托马斯福音书里对于人和信仰的关系,这种拷问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延续至今的教派冲突是多么的远离信仰和善意,电影站在了全人类的高度呼唤友爱和和平主义,这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影片首映的那天,首映的影院收到了宗教狂热分子要炸毁影院的警告,如临大敌的警察迅速疏散了人群,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导演有些愤怒,而在耶路撒冷的玛丽则平静地走在她选择的道路上,一个电影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上一世纪80年代有一部著名的探索宗教意义的电影《蒙特利尔的耶稣》,这部由德尼•阿冈导演的影片同样反映了演员在进入宗教剧世界之后的心灵走向的变化。

  如果说《蒙特利尔的耶稣》的考洛比以器官捐献完成了肉体的升华和自省,那么玛丽选择在动荡的耶路撒冷留下因为她觉得体验比表演更有意义,所以和他们共同经历是体验人生的方法,导演以一个她在耶路撒冷遭到聚会炮击的镜头来展示她的感同身受,这种身临其境的震撼会让人对生活的态度转变,她无法回避那些需要关爱的眼睛,她已经把宗教的善意当成了普世的意义,留下变成了一种使命。演员是性情中人,会自然而然入戏太深,悲悯和善意经常促使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这不是导演和剧本的问题,这是演员听见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在生命的长途里,每一天的行走都有着意义。而有灵魂的个体不再害怕孤独,无论在怎样的生活状态里,他终将微笑着保持善意。

  从题材而言近年来各大电影节开始注重人间烟火,得奖片大多数是一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人心相互温暖的影片,这充分说明西方人精神生活里存在的对于恐怖主义和地区冲突的不安,作为一种慰籍家庭成为大多数人唯一可以信赖的港湾。

  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样的题材过于普通,它们的得奖说明了人心的需求,在不安的世界里,民生电影和寻找精神栖地的电影更加容易得到评委的认可,不过,这部影片的缺陷在于它对于人物的塑造停留在表面,自悟的力量显得有些唐突和苍白,不过在一个日趋动荡的时代,家是我们唯一可以躲避的地方。

  【附录:影片资料】

  《玛丽(Mary)》2005意大利/法国/美国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Abel Ferrara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马修•莫丹Matthew Modine、弗洛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

  片长:83分钟

  奖项:2005年62届威尼斯电影评审团大奖、Mimmo Rotella基金奖、天主教(SIGNIS)文化奖、金狮奖提名

  个人评价:艺术性4.5,欣赏性4(比较平庸的获奖电影)

  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上午9时17分云间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