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简史》读后感1000字
《拜占庭简史》是一本由[美]沃伦·特里高德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拜占庭简史》精选点评:
●简洁明快。
●作者是哈佛博士,一旦克服了冗长繁复的一个个拉丁希腊人名,阅读这本书简直是一种绝妙的享受,作者用了尽可能简洁的文笔梳理了历史脉络对于重要节点和人物则着重笔墨,一千年的兴衰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难能可贵的是,在十分有限的篇幅中还注重结合土地流转政策、货币制度、民族交合以及宗教派别争端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来展现帝国的全貌。
●逻辑不是十分清晰,翻译也有点绕口,史实比较足,但着重于陈述而不是论述
●写的有点枯燥,而且这个国家在外敌不断的情况下还能毫无间歇的内乱真是让人蛋疼
●还不错,至少一条时间线讲清楚了。
●浏览。。。
●译文质量稀松平常,人名地名翻译一塌糊涂。
●看前言的介绍,基本还是本缩写书,所以免不了有点报流水账的感觉。翻译槽点不少,尤其到后面更是放飞自我了,什么用古希腊的“米表”(meter)恢复亡佚悲剧、“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类的胡话都出来了。另外再吐槽一下封面设计,一本拜占庭史书籍用鲁梅利堡作封面,大概就和一本明史用歪脖子树(信女愿一生吃素)作封面一样荒谬吧。
●国内的拜占庭书籍实在太少……
●没什么特色
《拜占庭简史》读后感(一):历史即文学
大三读过这本书,之后一度想买,但现在已经兴趣不大了。
其实对罗马-拜占庭史一直是有兴趣的,但问题是我对这种政治史的叙述方式不很满意。
正如解构主义所言:历史即文学。
《拜占庭简史》读后感(二):几个地方错误
199,书中依沙克大多译成伊沙克,索引又为依沙克。
234第一句话无比冗长,而且前后不搭,疑漏译。
236,约翰五世和约翰六世张冠李戴。正确应该是约翰五世-帕列奥列格而不是约翰五世-坎塔震努斯,这是约翰六世了。
《拜占庭简史》读后感(三):還不錯的入門書。
拜占庭帝國做為世界史上曾經輝煌的一個強權,台灣坊間關於它的著作卻是少的可憐,基本上,用圖書號稱收藏最多的國圖來找,筆者找到比較正經八百的書也就劉增泉先生多年前翻譯的《拜占庭帝國與東正教世界》一書而已。
但話說回來,在中國方面,雖然北大開了一間希臘研究中心,不過目前來說,就筆者所知,關於這方面的研究者主要有徐家玲、陳志強跟崔艷紅等人,似乎都是師生關係。筆者語文能力不佳,還是只能就華文資料打轉。這本《拜占庭簡史》就是由崔艷紅小姐所譯的作品。
原作Warren Treadgold是美國的學者,這本書是他希望寫給感興趣但又不想讀大部頭的一般大眾,以完成拋磚引玉作用,讓更多人關心這塊領域。內容不厚,許多地方都充滿著作者的學術評論觀點,在各個章節採用史實敘述時代背景,然後以介紹社會文化做小結。這樣的寫作方式,對於用來理解拜占庭千年史中,各個時期的變化,是頗具效果的。只是做為一部簡史,當然還都只是“點到為止”,確實是乾淨俐落。
拜占庭帝國,又稱東羅馬帝國。事實上,前者的稱呼是學者加上的,後者的稱呼是當時人主觀認定的,這是個簡單的概念,卻是往往被許多教科書忽略的。猶記得當初筆者閱讀《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時,該書曾說一個比喻:「如果你穿越回去中世紀,在路上抓個人問他關於羅馬帝國滅亡的感想,一定會把對方問的一頭霧水,因為他們會認為皇帝明明就好好的在君士坦丁堡。」
當然,這也只是個簡單的故事。不過作者試圖點出的是基礎教育所忽略掉的一個初級認知:476年結束的是西羅馬帝國,而不是整個,事實上東部帝國依然做為唯一的皇帝而存在,直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出現。會造成這樣的問題,多少也跟重心放在西歐有關,或許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會因為土耳其人的壯大而被記上一筆,但往往會說是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一般人要嘛就不明就底,要嘛就忽然冒出疑竇:「東羅馬帝國去哪了?怎麼改名了?」
而在學術界,“拜占庭”這個名稱的使用雖然是公認的,但從何開始,也是一大爭論。不論如何,從戴克理先開始,羅馬帝國從實質上就已經開始在轉變,基本上,查士丁尼被稱為“最後一位羅馬皇帝”或許也不是沒有道理。但這都是我們後人的觀感,當時人自然是不得而知的,正如同未來的人會怎麼看待在台灣自稱中華民國的吾等,也是非能逆料的。
君士坦丁堡做為新帝國的首都是偶然還是必然,或許學術界也可以為此打上一場筆仗,但當時的這位皇帝選擇此處,如果用目的論來加以審查,確實是莽撞了些。或許拜占庭這座小城確實是有其卓越之處,它讓這個帝國在千年歷史中,除了內戰外,只淪陷於敵手兩次。但我們看不出其“必然”會成為未來的中心的理由,正如同北京如果不是些偶然的歷史因素,也不見得會有今日的地位。
做為東部帝國的皇帝,雖然政爭跟陰謀依舊存在,但在早期羅馬帝國中的軍人決定一切的現象已經減退,而失敗者也不一定都是非死不可,有的還能活著寫回憶錄,這都是不一樣的特徵。只是在拜占庭千年的歷史以來,能夠跟圖拉真、哈德良等賢君相比的皇帝幾乎是沒有,勉強及上的頂多就是查士丁尼一人,瓦西里二世雖然恢復了帝國在十一世紀的輝煌,但基本上沒有維持多久。直到十五世紀,本書作者曾說,或許如果有位有能者來領導的話,能夠避免帝國徹底的滅亡。不過筆者倒是不怎麼認同,畢竟個人的力量相對於歷史的潮流是有限的,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也曾經有幾位卓越的將軍,但都改變不了什麼。更況之後就是大航海時代,過去君士坦丁堡做為東西貿易重鎮的地位勢必遭到打擊,一如史實上的威尼斯,那麼,就算它能在穆罕默德二世手中倖存,恐怕也頂多再多拖個十幾年罷了。
不過,作者有提及,拜占庭中期,在經歷七與八世紀的危機後重新強盛,跟軍區制的改革有關係。本書出於篇幅只有簡略扼要的說明,就筆者理解,倒是想起了中國的府兵制跟明朝的衛所,不知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拜占庭曾經輝煌過,也難怪希臘人會念念不忘,想要復興。不過,從近年來這個國家的表現來看,這個夢是越來越遙遠了。最主要的宿敵土耳其人還落井下石的補了一刀,拍出了讓筆者萬分想看的〈1453 Fetih〉,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P
最後回到本書。
崔艷紅小姐做為拜占庭史的研究者,翻譯本書應該是再適當不過了,可惜內容還是有些語句不甚通順,甚至有誤譯的部分。例如她在某個章節說:「....XXX被刺瞎了雙眼...就此就再也聽不見任何東西了。」筆者讀到此段不禁愣住良久,瞎了眼怎麼會聽不見?哪兒怪怪的吧???最後只好無奈拿起立可帶手動訂正。
扣掉這幾個小瑕疵不提,基本上本書依然是部不錯的拜占庭史入門作品,篇幅跟內容都很適合像筆者這樣剛踏進門的外行人,也推薦給諸位。
共勉之。
:崔小姐的老師陳志強先生本身也有一本《拜占庭帝國史》跟《拜占庭史研究入門》
筆者也都有收。前一本基本上算是稀有物了。
《拜占庭简史》读后感(四):一座城市和一个帝国的千年
很少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像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这样,将自己的感情那么深地与一座城市联系在一起——伊斯坦布尔对他来说就像是历史和记忆本身。的确,这座“亚洲和欧洲在此交汇”的永恒之城当得起这样的礼赞,因为它是人类史上为数不多的那种城市——仅凭一座大城就能单独支配和代表一个辉煌的文明,对当时生活在这个帝国中的人来说,它几乎就是宇宙的中心和缩影。正因此,人们才习惯将中世纪那个定都于此的千年帝国按其古希腊名字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扼守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的海峡,背对欧洲,面向亚洲,几条最为关键的亚欧通道都在此汇集。这种地理特征决定了它和整个帝国的命运:和平时期,它是贸易和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而战争时则四面受敌。自284年起,拜占庭帝国在不断涌来的入侵浪潮前支撑了一千余年而最终灭亡,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称这段历史“始终是一个衰弱、悲惨的故事”。然而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意识到拜占庭文明可能是最受低估的前现代文明之一,不能仅仅因为它最终的覆灭就否认那是一个辉煌的文明。1453年拜占庭灭亡时,早已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而当时的英国刚刚结束百年战争,是个人口不足百万、很少参与欧洲事务的小国;但现在英国历史的著作汗牛充栋,而拜占庭史的著作则十分鲜见,原因很简单:人们常常是以成败论英雄的。
欠缺这一段的历史,整个欧洲和中东的历史都将是极不完整的——根据不同的理解,它既是罗马帝国历史的尾声,也是斯拉夫文明的背景,又是土耳其帝国的序幕。这个横跨两洲的帝国对东西方的历史进程都施加了深远的影响,其回响至今仍在。沃伦·特里高德的这部《拜占庭简史》并不试图提出多少颠覆性的问题或进行学术争论,只是清通简要地整个拜占庭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以便读者能在其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把握大致清晰的历史脉络和走向,如他在前言中声明的,这是为“对拜占庭历史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准备的”。
回顾拜占庭史,最令人深刻的印象之一是:在国家衰亡的进程中,基督教会却在不断兴起。这个东部帝国最初的小教派,依靠着严密的组织性,逐渐使其影响弥漫于整个帝国。数百年后,查士丁尼大帝摧毁了希腊文明的最后余晖,基督教在其废墟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东部教会对异教信仰的打击和争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国家的离心倾向,许多家庭因无休止的神学分歧而破裂;一些地区因坚持独立信仰而与中央长期对立。而东部教会又自认已达到完善,不容许在最小细节上的任何改变,这种僵化的骄傲态度最终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被涤荡无遗。
同时,东部教会与罗马教皇之间的分歧也逐渐扩大到难以弥合的程度。1054年,东西教会在为基督教圣餐使用发面饼或死面饼问题上,互不相让,最终以互相开除对方教籍告终。三十多年后,拜占庭皇帝向教皇求援以反击突厥人,但从西方开来的十字军却制造了新的麻烦,导致双方的怀疑和公开敌对,拜占庭人和西欧的拉丁人彼此都不喜欢对方的语言、宗教、政治和生活方式。其结果竟导致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占君士坦丁堡——这不仅终结了希腊人的政治独立,也为伊斯兰教统治整个中东铺平了道路。西欧人傲慢的压迫使拜占庭人痛恨不已,甚至让他们觉得“伊斯兰教比罗马教皇更好”,由此发展出对西方拉丁人根深蒂固的怀疑。
不论如何,拜占庭帝国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充当了一个保护盾的作用,它是波斯、阿拉伯、土耳其三大中东帝国“在西方永远的敌人”,作为屏障它使西欧能在其安全的护翼之下自由发展自己的文明;而在1453年拜占庭沦陷之后不到半世纪,土耳其人就包围维也纳,威胁欧洲心脏地带长达四百年之久。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它也为欧洲文化保存了最完整的古典文明,在一千年里都是欧洲文化的重心所在;15世纪拜占庭学者大批携带文物逃难至威尼斯,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在很长时间里,拜占庭领先于欧洲任何一座城市,11世纪拜占庭公主嫁给威尼斯元首时,威尼斯仍十分简陋,以至于公主以刀叉进食被普遍认为是过于讲究和奢侈的一桩特大丑闻。
1453年拜占庭的沦陷曾在西方引起强烈的震动。不到9千人的守城力量抵抗围城的8万土耳其军队整整八周后,这座建成已有两千年的城市首次落入穆斯林手中,东正教会的福音书和圣像被占领军付之一炬后烤肉吃。但随之而来的半世纪却开创了欧洲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新时代:在拜占庭陷落的同一年,英法百年战争也结束了,两国逐渐成长为现代国家。当时按照拜占庭教会的推算,世界末日将于1492年到来,当接受东正教教义的俄国人苦苦等待末日的时刻,西方却发现了新大陆,在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共同推动下,新纪元的曙光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
拜占庭末代皇帝遇害十九年后,他的侄女菲亚公主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促使俄国采用拜占庭宫廷礼仪,俄国“沙皇”(Tsar)的称号追溯起来正是出自拜占庭皇帝的“恺撒”(Caesar)。拜占庭对东部斯拉夫人来说,正如罗马之于日耳曼人、中国之于日本人一样,是伟大的教育者、引导者、宗教和文明的源泉,其丰富的遗产构成了“拜占庭之后的拜占庭”。可悲的是:俄罗斯人在接受拜占庭文明的同时,也继承了它与西方之间的长期不和,其最近的一幕就是苏联-俄罗斯与西欧的对抗。俄罗斯迄今仍使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作为国徽,那是一个暗喻:同时面向亚洲和欧洲、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耐人寻味的是:继承了其文明的俄罗斯和继承了它领土的土耳其似乎都难以摆脱这种双头鹰式的命运:在两种对立倾向之间的左右逢源,以及某些时候的左右为难,以至于亨廷顿将俄罗斯和土耳其都视为现代化转型中“无所适从的国家”。
对中国人来说感兴趣的一点是:拜占庭帝国有许多特点令人联想起明朝的中国——防范内部叛乱甚于外患、保守多于创新的精神取向、宦官和嬖幸操持政权、君主以其臣民的臣服程度来衡量自己的伟大、高度的政府组织水平和财政收入但却不能转化为军事力量、城市化却引起国内各阶层的竞争不和……对这些失败的总结至今仍有意义。事实上,拜占庭的不幸在一定程度上要归结于不善总结历史教训,以至一再重蹈覆辙——例如它引来十字军攻打突厥人,及引土耳其人进攻塞尔维亚人,最终都变成了心腹大患;它和波斯、和西方之间都存在太多怨恨,以至总是无法联合起来对抗更危险的敌人。
与五年前陈志强著《拜占廷帝国史》相比,本书的篇幅更为简明,对历史的把握更深入(按政治兴衰的阶段而非王朝编年来陈述),其行文流畅而有连贯性,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驾驭能力和理解的深度。这虽是一本新著,但在著述精神上却基本循扎实的传统路径,叙述重点全放在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史层面,较少谈及经济史及环境史。从历史上看,这一地区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性,主要都因为其地理位置;而按罗素的说法,拜占庭的陷落一定程度上也归结于中亚气候干燥引起了突厥人向西迁移,中亚耐寒的单峰驼比阿拉伯人的双峰驼更能适应小亚细亚的气候,因此土耳其人才得以击败了阿拉伯人无法击败的帝国。地理因素始终是历史解释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强有力因素,在拜占庭史中也不应例外。
载《南方都市报》2009-3-22
--------------------------------------------------------------------------------------------------
校译:
.93:基督也是诺言之神“the Word of God”:英文中word一词大写时可作“逻各斯”讲
.99:一支土耳其人卡扎尔人(Khazars):按应作“突厥系哈扎尔人”
.122:财务总管(strategi):按strategi本意指团级的军事指挥官,拜占庭时兼理民政,可译为“督军”
.135:地图上“塞尔柱人”实应为塞尔维亚人;白益王朝应是布维希王朝
.220:地图上“黄金部落蒙古可汗国”:按即金帐汗国,p.252第一行又作“蒙古可汗国黄金部落”
.242:安塞拉(Ancyra):按即今安卡拉
.248:“虽然拜占庭作为一个省只占有半岛四分之一的土地”:从上下文理解应是“虽然作为拜占庭一个省……”
.269:“东部基督教国家在20世纪的许多失败都是因为没有持续对外扩张的野心”:按下文看,这一句是理解反了。
.270:公元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大教长已取消了互相驱逐出教会的惩罚。这一句也理解有误,揣摩作者原意应是: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在1054年互相驱逐出教会的惩罚,现已取消。